轉矩限制器的製作方法
2023-05-29 18:06:21
專利名稱:轉矩限制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片材供給裝置的分離輥等應用的轉矩限制器。
技術背景即使施加規定的閾值以下的外力也不旋轉且只在施加超過上述閾值 的外力時才旋轉的轉矩限制器,被廣泛地利用作一張張地供給片材的片材 供給裝置的分離輥等。詳細地說,上述轉矩限制器具有內輪體、巻繞在上述內輪體上的螺旋 彈簧、以及內插巻繞著上述螺旋彈簧的狀態下的內輪體的中空外輪體。上 迷螺旋彈簧具有巻繞於上述內輪體外周面上的巻繞部、以及從上迷巻繞部 的巻繞終端部以上述內輪體的軸線為基準向徑向外方延伸的鉤部。在上述 外輪體的周壁上設有使上迷鉤部卡入的縫隙。對於上述轉矩限制器,在繞軸線固定上述內輪體的狀態下,若朝向緩 和上述螺旋彈簧的緊固力的繞軸線一方側的開放側對上迷外輪體施加超 過該緊固力的旋轉轉矩,則上述外輪體和上述螺旋彈簧相對於上迷內輪體 向繞軸線一方側旋轉,並且,在向上述開放側的旋轉轉矩為上迷緊固力以 下時不旋轉。將上迷轉矩限制器作為分離輥使用的片材供給裝置如下作用(例如參見日本特開2004-91109號公報)。上述片材供給裝置具有繞軸線旋轉驅動的供給輥、和具有與上述供 給輥的旋轉軸平行的軸線且被壓向上述供給輥的分離輥(轉矩限制器)。當向上述片材供給裝置供給層疊著的多張片材時,上述供給輥或由該 供給輥而從動旋轉的上述分離輥將多張片材中位於最上面的片材引導到 上述供給輥與上述分離輥的接點位置。上述供給輥和上述片材間的摩擦力設定得大於上述分離輥和上述片材間的摩擦力,因此,上述供給輥一邊使 上述分離輥從動旋轉一邊輸送上述片材。另 一方面,當兩張片材同時進入到上述供給輥和上述分離輥之間時, 由於上述供給輥和上述片材間的摩擦力以及上述分離輥和上述片材間的 摩擦力均設定得大於兩張片材間的摩擦力,故在上述兩張片材之間產生滑 動。因此,上述兩張片材中只有與上述供給輥接觸側的片材被上述供給輥 輸送,上述分離輥不從動旋轉,與該分離輥接觸側的片材保持在原來的位 置上。但是,在片材卡在上述片材輸送裝置中等等的情況下,需要向片材輸 送方向的反向拉出該片材,此時,在作為上述分離輥而作用的上述轉矩限 制器上作用所謂的反轉矩。因此,上述外輪體需要能克服反轉矩的強度,關於這一點,現有的轉 矩限制器並沒有給予充分的考慮。也就是說,在現有的轉矩限制器中,如上所述,僅僅是上述螺旋彈簧 的鉤部卡入形成在上迷外輪體周壁上的上述縫隙中。例如,若增加上述外輪體周壁的壁厚,則能夠提高上述縫隙的強度, 但是此時卻會導致外輪體在徑向上的大型化。發明內容本發明正是鑑於上述現有技術而提出的,其目的在於提供既能防止向 徑向的大型化、又能確保相對於所謂的反轉矩具有足夠強度的轉矩限制器。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轉矩限制器,具有內輪體、巻繞 於上述內輪體的螺旋彈簧、和內插巻繞著上述螺旋彈簧的狀態下的內輪體 的中空外輪體,上述螺旋彈簧具有巻繞於上述內輪體的外周面上的巻繞 部、和從上述巻繞部的巻繞終端部以上述內輪體的軸線為基準向徑向外方 延伸的鉤部,在上述外輪體的周壁上設有上述鉤部卡入的縫隙,在繞軸線 固定上述內輪體的狀態下,若朝向緩和上述螺旋彈簧的緊固力的繞軸線一方側的開放側對上述外輪體施加超過該緊固力的旋轉轉矩,則上述外輪體向繞軸線一方側旋轉;其特徵在於,上述縫隙具有開放側抵接面和鎖緊側時、與上述鉤部^氐接,該鎖緊側^"接面當在上述外輪體上作用有朝向與開 放側相反的繞軸線另一方側的鎖緊側的旋轉轉矩時、與上述鉤部抵接;在 上述外輪體上設有鎖緊側凸部,該鎖緊側凸部具有鎖緊側延伸面,該鎖緊 側延伸面從上述鎖緊側抵接面向徑向內方延伸、當在該外輪體上作用有朝 向鎖緊側的旋轉轉矩時與上述鎖緊側抵接面 一起與上述鉤部相抵接。本發明的轉矩限制器,可不使上述外輪體向徑向外方大型化地擴大在 朝向鎖緊側的旋轉轉矩作用於上述外輪體上時、該外輪體與上述鉤部相抵 接的區域,能夠確保相對於所謂的反轉矩具有足夠的強度。優選上述鎖緊側凸部的內周面為隨著從上述鎖緊側延伸面所在側朝 向繞軸線一方側而逐漸向徑向外方位移的傾斜狀。根據該結構,在朝向開放側的旋轉轉矩作用於上述外輪體上而使上述 螺旋彈簧進行開放動作時,能夠有效地防止上述螺旋彈簧與上述鎖緊側凸部千涉。優選上述外輪體的周壁具有形成上述鎖緊側凸部並至少圍繞上述巻 繞部的巻繞終端部的軸線方向第一區域、從上述軸線方向第一區域向軸線 方向一方側延伸並至少圍繞上述巻繞部的巻繞始端部的軸線方向第二區 域、和從上述軸線方向第二區域向軸線方向一方側延伸的軸線方向第三區 域。上述軸線方向第三區域具有大於上述內輪體的外徑且小於上述巻繞 部的外徑的第三內徑;上述軸線方向第二區域具有大於上述巻繞部的外徑 的第二內徑;上述軸線方向第一區域除了形成有上述鎖緊側凸部的區域以 外,具有大於上述第二內徑的第一內徑。根據該結構,可不使上述外輪體在徑向大型化地儘可能增加該外輪體 周壁的壁厚,由此,可提高該外輪體的強度。更優選地,上述螺旋彈簧以上迷巻繞始端部和上述巻繞終端部的以上述內輪體的軸線為基準的周向位置彼此不同的方式巻繞在上述內輪體上。 在該結構中,上述軸線方向第二區域,在包括與上述巻繞終端部的周向位置對應的周向位置的周向第一區域中具有上迷第二內徑,並且,在包括與上述巻繞始端部的周向位置對應的周向位置的周向第二區域中具有大於上述第二內徑的內徑。根據該結構,能夠儘可能地增加上述外輪體周壁的壁厚,並且,能夠有效地防止在上述螺旋彈簧的巻繞始端部產生的毛刺等與上述外輪體的周壁相干涉。更優選上述周向第二區域具有上述第一內徑。根據該結構,在模具成型上述外輪體時,能夠簡化模具的形狀。 在上述各種方式中,優選上述外輪體設有開放側凸部,該開放側凸部 具有開放側延伸面,該開放側延伸面從上述開放側4氐接面向徑向內方延一起與上述鉤部相抵接。根據該結構,能夠增大在朝向開放側的旋轉轉矩作用於該外輪體上時 該外輪體與上迷鉤部相卡合的區域,能夠容易地4吏上述螺旋彈簧進行擴徑 動作。巻繞部的外周面儘可能地接近,
圖l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轉矩限制器的立體圖。圖2是圖1所示的轉矩限制器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將圖l和圖2所示的轉矩限制器作為分離輥而應用的片材供給 裝置的示意圖。圖4是圖1和圖2所示的轉矩限制器的縱剖側視圖。 圖5是圖1和圖2所示的轉矩限制器的透視側視圖。 圖6是圖l和圖2所示的轉矩限制器的透視立體圖。圖7是上述轉矩限制器中的外輪體的端面圖。圖8是圖7所示的外輪體的側方立體圖。圖9是圖7和圖8所示的外輪體的下方立體圖。圖IO是上述外輪體沿圖7中的X-X線的剖面立體圖。圖ll是上述外輪體沿圖7中的XI-XI線的剖面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說明本發明的轉矩限制器的優選實施方式。圖1和圖2分別表示本實施方式的轉矩限制器1的立體圖和分解立體圖。如圖1和圖2所示,上述轉矩限制器1具有內輪體10、巻繞於上述內 輪體10上的螺旋彈簧20、以及內插有處於巻繞著上述螺旋彈簧20的狀態 的內輪體10的中空外輪體30。如圖2所示,上述螺旋彈簧20具有巻繞於上述內輪體10外周面上的 巻繞部21、以及從上述巻繞部21的巻繞終端部21b (參照圖1)以上迷內 輪體10的軸線為基準向徑向外方延伸的鉤部22。在上述外輪體30的周壁31的內周面上設有卡入上述鉤部22的縫隙 35。巻繞著上述螺旋彈簧20的上述內輪體10,在上述鉤部22卡入上述縫 隙35中的狀態下內插於上述外輪體30的周壁31內。在上述轉矩限制器1中,在將上述內輪體10固定成可繞軸線旋轉的狀 態下,若朝向緩和上述螺旋彈簧20的緊固力的方向即朝向繞軸線一方側的 開放側對上述外輪體30施加超過該緊固力的旋轉轉矩,則上述外輪體30 與上述螺旋彈簧20 —起相對於上述內輪體10朝向繞軸線一方側旋轉,並 且,在上述旋轉轉矩為上述緊固力以下的狀態下,上述外輪體30不朝向繞 軸線一方側旋轉。該轉矩限制器1優選作為一張張地供給層疊著的多張片材200的片材 供給裝置100中的分離輥120加以使用。圖3表示將本實施方式的轉矩限制器1作為分離輥120而使用的片材供給裝置IOO的示意圖。如圖3所示,上述片材供給裝置100具有由動力源繞軸線旋轉驅動的 供給輥110、以及與上述供給輥110 —起動作的分離輥120。上述分離輥120,在上述內輪體10的軸線與上述供給輥110的旋轉軸 平行的狀態下,被施力部件130壓向上迷供給輥110。上述片材供給裝置100構成為,上述供給輥110和上述片材200之間 的供給輥側摩擦力大於上述分離輥120和上述片材200之間的分離輥側摩 擦力,並且,上述分離輥側摩擦力大於兩張片材200之間的片材間摩擦力。具體地說,上述供給輥110具有由上述動力源繞軸線旋轉驅動的驅動 軸111、不能相對旋轉地外插於上述驅動軸111的輥本體112、以及安裝於 上述輥本體112外周的供給輥橡膠113。另一方面,上述分離輥120除了上述內輪體10、上述螺旋彈簧20以 及上述外輪體30之外,還具有安裝於上迷外輪體30外周上的分離輥橡膠 123。上述分離輥橡膠123被形成為上述分離輥側摩擦力大於上述片材間摩 擦力,並且,上述供給輥橡膠113被形成為上迷供給輥側摩擦力大於上迷 分離輥側摩擦力。該片材供給裝置100如下動作。當使支撐層疊著的多張片材200的託盤210從退避位置(圖3中的虛 線)位移到動作位置(圖3中的實線)時,上迷供給輥110或隨著該供給 輥110而進行從動旋轉的上述分離輥120將上迷多張片材200中位於最上 面的片材200a引導到上述供給輥110和上述分離輥120的接點位置。此時, 由於如上所述供給輥側摩擦力大於分離輥側摩擦力,所以上述供給輥110 一邊使上述分離輥120的外輪體30從動旋轉一邊輸送上述片材200a。另一方面,在兩張片材200同時進入到上述供給輥110和上述分離輥 之間的情況下,如上所述,由於供給輥側摩擦力和分離輥側摩擦力均大於 片材間摩檫力,故在上述兩張片材200之間產生滑動。因此,上迷兩張片 材200中只有與上述供給輥100接觸側的片材被上迷供給輥110輸送。此時,上述分離輥120的上述外輪體30不從動旋轉,因此,與上述分離輥 120接觸側的片材200保持在原來的位置上,故防止了同時輸送兩張片材。但是,在應輸送的片材200卡在上述供給輥110和上述分離輥120之 間等的情況下,需要向片材輸送方向X的反向拉出該片材200,但此時, 在作為上述分離輥120而作用的上述轉矩限制器1上,向軸線方向另一方 側的鎖緊側作用著旋轉轉矩(所謂的反轉矩)。因此,上述轉矩限制器1 需要能克服反轉矩的強度。更詳細地說明如下。上述螺旋彈簧20的鉤部22卡入形成於上述外輪 體30的周壁31上的上述縫隙35中。因此,上述縫隙35需要能克服施加 於上述外輪體30上的反轉矩的強度。例如,若將上述外輪體30的周壁31的壁厚設定得厚,則能夠提高上 述縫隙35的強度,但是,該結構卻會導致外輪體30在徑向的大型化。關於這一點,本實施方式的轉矩限制器l具有如下結構,故既能防止 上述外輪體30向徑向的大型化,又能確保相對於向鎖緊側的旋轉轉矩的充 分強度。圖4~圖6分別表示上述轉矩限制器1的縱剖面圖、透視側視圖以及透 視立體圖。圖7~圖9分別表示上述外輪體30的端面圖、側方立體圖和下方立體圖。圖IO和圖ll分別表示上迷外輪體沿圖7中的X-X線和XI-XI線的剖面立體圖。如上所述,在上述外輪體30的周壁31上形成卡入上述螺旋彈簧加 的上述鉤部22的縫隙35。如圖7 圖IO所示,上述縫隙35在朝上述外輪體30的周壁31的內周 面和外端面開》欠的狀態下沿軸線方向形成。詳細地說,上述縫隙35具有開放側抵接面35a和鎖緊側抵接面"b。 該開放側抵接面35a在向繞軸線的一方側的開放側(圖1和圖6中的箭頭 Rl方向)對上迷外輪體30作用旋轉轉矩時、與上述鉤部22抵接。該鎖緊側才氐接面35b在向繞軸線的另一方側的鎖緊側(圖1和圖6中的箭頭R2 方向)對上述外輪體30作用旋轉轉矩時、與上述鉤部22^氐接。上述鉤部22以不從上述外輪體30的外周面向外方延伸的方式卡入上 述縫隙35內。也就是說,如圖1等所示,上述鉤部22的徑向外端部位於上述周壁 31的內周面的徑向外方且位於上迷縫隙35的徑向外端部的徑向內方。在本實施方式的轉矩限制器l中,如圖7 圖IO所示,上述外輪體30 還具有鎖緊側凸部40。該鎖緊側凸部40具有鎖緊側延伸面41,該鎖緊側 延伸面41從上述鎖緊側抵接面35b向徑向內方延伸、在該外輪體30上作 用有朝向鎖緊側的旋轉轉矩時與上述鎖緊側抵接面35b—起與上迷鉤部22 相抵接。通過設置該鎖緊側凸部40,能夠不對上述外輪體30進行擴徑地充分 確保與上述鉤部22卡合的長度。因此,既可防止外輪體30在徑向的大型化,又能有效地防止上述螺旋 彈簧20和上述外輪體30在所謂的反轉矩作用時的損傷。優選上述鎖緊側凸部40的內周面42為從上述鎖緊側延伸面41所在側 朝向繞軸線的一方側而逐漸向徑向外方位移(接近上述周壁31的內周面) 的傾斜狀(taper,楔狀、錐狀)。通過具有該結構,能夠有效地防止在朝向開放側的旋轉轉矩作用於上 述外輪體30、通過上述開^t側抵接面35a使上述螺旋彈簧20進行開i文動 作時,該螺旋彈簧20與上述鎖緊側凸部40幹涉。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8、圖9和圖11所示,上述外輪體30還具有 開放側凸部45。該開放側凸部45具有開放側延伸面46,該開放側延伸面 46從上迷開放側抵接面35a向徑向內方延伸、在該外輪體30上作用有朝 向開放側的旋轉轉矩時與上述開放側抵接面35a —起與上述鉤部22相抵 接。通過具有該開放側凸部45,在開放側的旋轉轉矩作用於上述外輪體30 上時,該旋轉轉矩能夠容易地傳遞到上述螺旋彈簧20的上述鉤部22,能夠提高上述外輪體30和上述螺旋彈簧20的耐久性。優選上述開放側凸部45構成為上述開放側延伸面46的徑向內端部盡 可能地接近上述巻繞部21的徑向外周面。在本實施方式中,上述開方文側凸部45構成為朝向徑向內方的內周面具 有下述第二內徑。另一方面,如圖7所示,上述鎖緊側凸部40構成為,在上述鎖緊側延 伸面41的徑向內端部比上述開放側延伸面46的徑向內端部位於徑向外方 的狀態下,儘可能地接近上述巻繞部21的徑向外周面。通過具有該結構,當開放側的旋轉轉矩作用於上述外輪體30上時,可 有效地將朝向該開放側的旋轉轉矩傳遞到上述鉤部22上,並且,在上迷螺 旋彈簧20在朝向上述開放側的旋轉轉矩的作用下進行擴徑動作時,能夠有 效地防止上述鎖緊側凸部40與上述螺旋彈簧20幹涉。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具有下述結構,能夠實現上述外輪體30 的小徑化及強度的提高。即,如圖10和圖11所示,上迷外輪體30的周壁31具有軸線方向第 一區域311、軸線方向第二區域312和軸線方向第三區域313。該軸線方向 第一區域311形成上述鎖緊側凸部40並至少圍繞上述巻繞部21的巻繞終 端部21b (參見圖1等,是與上述鉤部22相鄰側的端部)。上迷軸線方向 第二區域312從上述軸線方向第一區域311向軸線方向一方側延伸並至少 圍繞上述巻繞部21的巻繞始端部21a (參見圖2等,是與上述鉤部22相 反側的端部)。上述軸線方向笫三區域313從上迷軸線方向第二區域312 向軸線方向一方側延伸。上迷軸線方向第三區域313具有大於上述內輪體10的外徑且小於上述 巻繞部21的外徑的第三內徑。上迷軸線方向第二區域312具有大於上述巻繞部22的外徑的第二內徑。上述軸線方向第一區域311除了周向形成有上述鎖緊側凸部40和上迷 開放側凸部45的區域,具有大於上述第二內徑的第一內徑。通過具有該結構,能夠謀求上述外輪體30的小徑化,同時能夠儘可能 地確保該外輪體30的周壁31的壁厚以提高該外輪體30的強度。如圖1、圖2和圖5所示,優選上迷螺旋彈簧20以上述巻繞部21的 上述巻繞始端部21a和上述巻繞終端部21b在以上述內輪體10的軸線為 基準的周向上位於不同位置的方式,巻繞在上述內輪體10上。在該結構中,上述軸線方向第二區域312,在包括與上述巻繞終端部 21b的周向位置對應的周向位置的周向第一區域312a中具有上述第二內 徑,並且,在包括與上迷巻繞始端部21a的周向位置對應的周向位置的周 向第二區域312b中具有大於上述第二內徑的內徑。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圖2和圖5所示,上述螺旋彈簧20中的上 迷巻繞部21的上述巻繞始端部21a和上述巻繞終端部21b,以上述內輪體 IO的軸線為基準,在周向變位大致180度。因此,如圖7~圖11所示,在上述軸線方向第二區域312中,包括在 周向上與上述縫隙35相同位置的區域為具有上述第二內徑的上述周向第 一區域312a,並且,相對於上述縫隙35在周向上變位180度的區域為具 有大於上述第二內徑的內徑的上述周向第二區域3Ub。更優選上述周向第二區域312b的內徑與上述軸線方向第一區域311 的第一內徑相同。通過具有該結構,能夠使得樹脂成型上述外輪體30時的模具結構簡略化。
權利要求
1.一種轉矩限制器,具有內輪體、卷繞於上述內輪體的螺旋彈簧、和內插卷繞著上述螺旋彈簧的狀態下的內輪體的中空外輪體,上述螺旋彈簧具有卷繞於上述內輪體的外周面上的卷繞部、和從上述卷繞部的卷繞終端部以上述內輪體的軸線為基準向徑向外方延伸的鉤部,在上述外輪體的周壁上設有上述鉤部卡入的縫隙,在繞軸線固定上述內輪體的狀態下,若朝向緩和上述螺旋彈簧的緊固力的繞軸線一方側的開放側對上述外輪體施加超過該緊固力的旋轉轉矩,則上述外輪體向繞軸線一方側旋轉;其特徵在於,上述縫隙具有開放側抵接面和鎖緊側抵接面,該開放側抵接面當在上述外輪體上作用有朝向開放側的旋轉轉矩時、與上述鉤部抵接,該鎖緊側抵接面當在上述外輪體上作用有朝向與開放側相反的繞軸線另一方側的鎖緊側的旋轉轉矩時、與上述鉤部抵接;在上述外輪體上設有鎖緊側凸部,該鎖緊側凸部具有鎖緊側延伸面,該鎖緊側延伸面從上述鎖緊側抵接面向徑向內方延伸、當在該外輪體上作用有朝向鎖緊側的旋轉轉矩時與上述鎖緊側抵接面一起與上述鉤部相抵接。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矩限制器,其特徵在於,上述鎖緊側凸部 的內周面為隨著從上述鎖緊側延伸面所在側朝向繞軸線 一 方側而逐漸位 於徑向外方的傾斜狀。
3.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轉矩限制器,其特徵在於,上述外輪體 的周壁具有形成上述鎖緊側凸部並至少圍繞上述巻繞部的巻繞終端部的 軸線方向第一區域、從上述軸線方向第一區域向軸線方向一方側延伸並至 少圍繞上述巻繞部的巻繞始端部的軸線方向笫二區域、和從上迷軸線方向 笫二區域向軸線方向一方側延伸的軸線方向第三區域;上述軸線方向笫三區域具有大於上述內輪體的外徑且小於上述巻繞 部的外徑的笫三內徑;上述軸線方向第二區域具有大於上迷巻繞部的外徑的第二內徑; 上述軸線方向第一區域除了形成有上迷鎖緊側凸部的區域以外,具有 大於上述第二內徑的第一內徑。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轉矩限制器,其特徵在於,上述螺旋彈簧以 上述巻繞始端部和上述巻繞終端部的以上述內輪體的軸線為基準的周向 位置彼此不同的方式,巻繞在上述內輪體上;上述軸線方向第二區域,在包括與上迷巻繞終端部的周向位置對應的 周向位置的周向第一區域中具有上述笫二內徑,並且,在包括與上述巻繞 始端部的周向位置對應的周向位置的周向第二區域中具有大於上述第二 內徑的內徑。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轉矩限制器,其特徵在於,上述周向第二區 域具有上述第一內徑。
6.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迷的轉矩限制器,其特徵在於,在上述外輪 體設有開放側凸部,該開放側凸部具有開放側延伸面,該開放側延伸面從 上述開放側抵接面向徑向內方延伸、當在該外輪體上作用有朝向開放側的 旋轉轉矩時與上述開放側抵接面一起與上述鉤部相抵接。
7.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轉矩限制器,其特徵在於,在上述外輪體設 有開放側凸部,該開放側凸部具有開放側延伸面,該開i文側延伸面從上述 開放側抵接面向徑向內方延伸、當在該外輪體上作用有朝向開放側的旋轉 轉矩時與上述開放側抵接面一起與上述鉤部相抵接。
8.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轉矩限制器,其特徵在於,在上迷外輪體設 有開放側凸部,該開放側凸部具有開放側延伸面,該開力欠側延伸面從上迷 開放側抵接面向徑向內方延伸、當在該外輪體上作用有朝向開放側的旋轉 轉矩時與上述開放側抵接面一起與上述鉤部相抵接。
9.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轉矩限制器,其特徵在於,在上述外輪體設 有開放側凸部,該開放側凸部具有開放側延伸面,該開力文側延伸面從上述 開放側抵接面向徑向內方延伸、當在該外輪體上作用有朝向開放側的旋轉 轉矩時與上述開放側抵接面 一起與上述鉤部相抵接。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既能防止向徑向的大型化、又能確保相對於所謂的反轉矩具有足夠強度的轉矩限制器。在外輪體上設有縫隙和鎖緊側凸部。該縫隙卡入有螺旋彈簧的鉤部,並具有在作用朝向開放側和鎖緊側的旋轉轉矩時與鉤部分別抵接的開放側抵接面和鎖緊側抵接面。該鎖緊側凸部具有鎖緊側延伸面,該鎖緊側延伸面從上述鎖緊側抵接面向徑向內方延伸、在作用朝向鎖緊側的旋轉轉矩時與上述鎖緊側抵接面一起與上述鉤部相抵接。
文檔編號B65H3/52GK101293602SQ20081009532
公開日2008年10月29日 申請日期2008年4月25日 優先權日2007年4月25日
發明者岡本憲, 外園佳孝, 蒲田真一 申請人:新確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