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臨海灘涂生態種植護岸的製作方法
2023-05-30 10:32:1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臨海灘涂生態種植護岸。
背景技術:
傳統的臨海護岸結構主要以維護岸坡的穩定性為設計原則,強調趨利避害,特別是防潮安全這一基本功能。其結構形式多為單一的漿砌石、鋼筋混凝土直立式擋土牆、幹砌塊石或預製混凝土塊體護坡等,有些甚至是全斷面襯砌。這些傳統的硬質護岸結構形式,在保持岸坡結構穩定性、防止水土流失和防洪排澇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忽視了對沿海生態平衡、環境保護、臨海景觀等方面的負面影響,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海洋與陸地環境的惡化。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環保觀念也越來越強,逐漸意識到這類傳統護坡形式對生態環境的不良影響。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生態環的理念應運而生。生態護岸是利用植物或者植物與土木工程相結合,對河道坡面進行防護的一種新型護岸形式。但臨海灘涂生態種植護岸的建設受潮汐和地質的影響,培育的生態植物在海水的浸泡下不宜存活,機械設備及施工材料很難進入的施工場地內,加大了施工難度。並且現有多孔混凝土生態囊,土質容納量有限,植物無法正常紮根,生長能力有限,且難於二次種植。
本新型護岸是以治海工程學為基礎,融生物學、生態學、環境學、園林學和景觀學等學科為一體的新型海岸護岸工程,現階段尚無成熟的設計施工技術規範,尤其是在沿海高鹽鹼的灘涂環境中,要兼顧生態維護性和結構穩定性,目前暫沒有可供參考的技術案例。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臨海灘涂生態種植護岸,不僅能夠防洪減潮,還能夠有效改善臨海環境,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維持灘涂生態平衡,集防洪效應、生態效應和自淨效應於一體。
一種臨海灘涂生態種植護岸,從海至陸依次設置有橫漿砌擋牆、種植區和後胸牆;所述種植區從下到上依次設置有山皮土層、回填土層和頂塊石層,所述回填土層上下兩側依次鋪設有植生布;在所述頂塊石層與所述橫漿砌擋牆間,所述頂塊石層與所述後胸牆間,以及所述頂塊石層縱向兩側,設置有相互連通的排水渠。所述植生布優選麻纖維增強布。所述植生布不僅能夠保護回填土,不易被頂部海浪侵蝕或滲入山皮土層,利於水土保持;並且,能夠有效促進植物根系繁殖,進一步促進了水土的保持和植物的生長,以及向底部山皮土層紮根,形成良性循環。所述優選增強後的植生布,不僅能夠有效提高水土保持力,並且在植物生長中期能夠自然降解,防止遺留汙染影響生態。
原灘涂淤泥面上設置的所述山皮土層,能夠便於機械設備進入施工場地,降低施工難度;並且,所述山皮土層能夠便於植物生長後期深紮根固定,提高生態護岸的抗風浪能力,進一步防止水土流失。
在本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中,在所述種植區內,由橫漿砌擋牆至後胸牆,縱向設置有縱漿砌擋牆和縱排水渠,且所述縱漿砌擋牆和縱排水渠交替設置。優選的,所述頂塊石層由所述縱漿砌擋牆坡向所述縱排水渠,且由所述後胸牆坡向所述橫漿砌擋牆。所述頂塊石層的坡向坡度均優選為0.5%。所述縱漿砌擋牆和所述縱排水渠,能夠將所述種植區沿潮汐方向分割為帶狀,進一步促進海浪和潮汐的多餘海水隨排水渠排出,避免植物的過度浸泡,並提高種植區的水土保持能力,且促進植物正常生長。
在本新型的一些優選實施方式中,在所述種植區內,設置有圓筒形栽植孔,所述栽植孔穿過所述頂塊石層和回填土層上側植生布;所述栽植孔下方設置有多個裝有農田熟土的可降解植生袋。所述栽植孔優選按照三級生態階梯排列:陸側的所述胸牆前設置有橫向排列的三排栽植孔;中間為梅花狀排列的至少三排栽植孔;海側的所述橫漿砌擋牆後設置有梅花狀排列的至少兩排栽植孔,且所述栽植孔設置於所述橫漿砌擋牆後的減浪擋牆內。所述可降解植生袋優選為聚乳酸或全澱粉基塑膠編織袋。
所述農田熟土能進一步促進所述植物初期向深處紮根,不僅提高營養利用及植物成活率;且安全環保,容易扎入根系,不會阻礙植物生長;並在栽植孔、各排水渠和各擋牆的多重保護下,減小海浪衝刷作用,保護土中營養物質在生長初期不被海水衝走。進而實現了,植生袋、回填土和山皮土的三層根系生長基質,以及栽植孔、排水渠和各擋牆的三重防水體系,維持生態穩定,避免水土流失。
本實用新型所帶來綜合效果包括:
本新型生態護岸一方面通過築堤、填土石方為植物生長提供載體,另一方面採用植生布、植生袋和農田熟土提高植物成活率。通過一系列措施、結構以及材料的應用,達到防浪固灘、綠化海灘和增強岸坡水力穩定性的目的;使海堤護岸兼具防護和生態兩方面功能,並兩相促進形成自然和諧的良性循環。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臨海灘涂生態種植護岸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臨海灘涂生態種植護岸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臨海灘涂生態種植護岸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臨海灘涂生態種植護岸截面結構示意圖。
其中,在附圖中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圖標記;附圖並未按照實際的比例繪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1
一種臨海灘涂生態種植護岸,如圖1和2所示,從海至陸依次設置有橫漿砌擋牆1、種植區2和後胸牆3;所述種植區從下到上依次設置有山皮土層21、回填土層22和頂塊石層23,所述回填土層22上下兩側依次鋪設有植生布4;在所述頂塊石層23與所述橫漿砌擋牆1間,所述頂塊石層23與所述後胸牆3間,以及所述頂塊石層23縱向兩側,設置有相互連通的排水渠5。所述植生布4為麻纖維增強棉帆布。所述植生布4不僅能夠保護回填土,不易被頂部海浪侵蝕或滲入山皮土層21,利於水土保持;並且,能夠有效促進植物根系繁殖,進一步促進了水土的保持和植物的生長,以及向底部山皮土層21紮根,形成良性循環。所述麻纖維增強後的植生布4,不僅能夠有效提高水土保持力,並且在植物生長中期能夠自然降解,防止遺留汙染影響生態。
原灘涂淤泥面上設置的所述山皮土層21,能夠便於機械設備進入施工場地,降低施工難度;並且,所述山皮土層21能夠便於植物生長後期深紮根固定,提高生態護岸的抗風浪能力,進一步防止水土流失。
在本實施例中,在所述種植區2內,由橫漿砌擋牆1至後胸牆3,縱向設置有縱漿砌擋牆6和縱排水渠7,且所述縱漿砌擋牆6和縱排水渠7交替設置。所述頂塊石層23由所述縱漿砌擋牆6坡向所述縱排水渠7,且由所述後胸牆坡3向所述橫漿砌擋牆1。所述頂塊石層23的坡向坡度均為0.5%。所述縱漿砌擋牆6和所述縱排水渠7,能夠將所述種植區沿潮汐方向分割為帶狀,進一步促進海浪和潮汐的多餘海水隨排水渠5排出,避免植物的過度浸泡,並提高種植區的水土保持能力,且促進植物正常生長。
在本實施例中,各漿砌擋牆採用鋪漿法:先用較大的平毛石,砌轉角處、交接處,再向中間砌築。砌前應先度擺,使石料大小搭配,大面平放朝下,外露表面要平齊,斜口朝內,逐塊臥砌坐漿,使砂漿飽滿。石塊間較大的空隙應先堵塞砂漿,後用碎石嵌實。
砌築時,石塊上下皮應互相錯縫,內外交錯搭砌,避免出現重縫、幹縫、空縫和孔洞,同時應注意擺放石塊,以免砌體承重後發生錯位、劈裂、外鼓等現象。生態栽植所用植物包括蘆葦、美人蕉和香蒲。
實施例2
本優選實施例採用實施例1所述護岸進行實施,不同之處在於,如圖3和4所示,在所述種植區內,設置有圓筒形栽植孔31,所述栽植孔31穿過所述頂塊石層和回填土層上側植生布;所述栽植孔31下方設置有多個裝有農田熟土的可降解植生袋32。所述栽植孔31按照三級生態階梯排列:陸側的所述胸牆前設置有橫向排列的三排第一栽植孔311;中間為梅花狀排列的十六排第二栽植孔312;海側的所述橫漿砌擋牆後設置有梅花狀排列的三排第三栽植孔313,且所述第三栽植孔313設置於所述橫漿砌擋牆後的減浪擋牆內。所述第一栽植孔各排間設置有排水渠。所述可降解植生袋32為聚乳酸基塑膠編織袋。
所述農田熟土能進一步促進所述植物初期向深處紮根,不僅提高營養利用及植物成活率;且安全環保,容易扎入根系,不會阻礙植物生長;並在栽植孔31、各排水渠和各擋牆的多重保護下,減小海浪衝刷作用,保護土中營養物質在生長初期不被海水衝走。進而實現了,植生袋、回填土和山皮土的三層根系生長基質,以及栽植孔、排水渠和擋牆的三重防水體系,維持生態穩定,避免水土流失。
以上參考了優選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描述,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並不限制於此,任何落入權利要求的範圍內的所有技術方案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內。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範圍的情況下,可以對其進行各種改進並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換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結構衝突,各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項技術特徵均可以任意方式組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