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換帥教學(村BA先行者自掏30萬打造城市聯賽的武漢小夥)
2023-06-24 14:22:42 1
【來源:武漢頭條】
近日來,說到中國籃球,最吸引眼球的一個詞就是「村BA」,但早在「村BA」興起的十年前,武漢的民間籃球就已經出現了一個「城BA」:兩個武漢人早在2012年,就將全國民間籃球的舞臺聚焦在了江城。我們找到了其中的一位創始人,武漢的籃球迷對他可能並不陌生,他就是張敏。
初見張敏,是在他今年剛建成的籃球館內。他戴著一頂彎簷帽,穿著寬鬆的短袖和肥大的運動褲。如今的他已經年近40,但遠遠的就能感覺到,他身上那一股籃球「老炮兒」的味道。18歲開始組建草根籃球隊,到自費辦比賽,再到燒錢投資籃球聯賽,張敏20年來在籃球上投資了50餘萬。被問到過去的投入是否獲得了收益時,他笑了笑:「幾乎為零,一直在賠本,沒有賺過錢。」
7歲時,張敏就定下了自己一輩子的目標:打籃球。那時的他還在武漢讀小學,老師問他:「籃球能當飯吃嗎?」他回答:「肯定能。」說到這裡,張敏笑著對記者說:小時候想得太簡單了。
1【首次組建街球隊,有隊員連雙鞋都買不起】
回想起自己組建的第一支球隊時,張敏的想法很簡單:「當時的武漢還沒有人做街球隊,我就要做第一個。」
球隊的建立也很簡單。2003年9月,張敏與朋友韓冰在武漢中學一拍即合,組建了武漢第一支街球隊——313。由於自己還在讀書,球隊的建立並沒有初始資金。
球隊初創的幾年內都沒有錢,身為隊長的張敏面臨著諸多問題:練球場地、教練、球隊隊服設計...並且球隊中有很多成員都是中輟生,有的來自單親家庭,有的人連雙鞋都買不起,有的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不知所措。面對這些問題時,張敏還是一名學生。
如何解決球隊運作的剛需問題,張敏找到了最「經濟」的解決方式:帶著球隊去外面打比賽。「有些比賽是有贊助商支持的,通過打比賽,可以獲得一些主辦方送的球衣球鞋。」練球場地張敏選擇在解放公園、湖北大學的公共籃球場。沒有教練,自己就跟著錄像帶學街頭籃球的技巧,兼職教練的角色。
在球隊建立一段時間後,張敏意識到,光靠簡單的參加比賽,是沒有辦法讓球隊走出去的,在球隊開始內耗之前,必須在別的球隊身上花錢「取經」。
2【獲全國亞軍後解散球隊,「場上只能有5個人」】
「我們必須和外面的球隊進行交流,找差距。」2007年,23歲的張敏自費舉辦「京武門」比賽,一共舉辦了三年,賽如其名:邀請北京的民間籃球隊來武漢打比賽。三年時間,張敏投入近20萬,這裡面的錢有的是他自己的,有的是向朋友借的,比賽沒有任何贊助。
「做球隊就是這樣,我得先知道我們缺的是麼,拿什麼和人家比。」張敏說,「和北京三年的比賽,第一年找差距,第二年趕上差距,第三年甚至趕超了。這是有一個過程的。」在與強隊三年的交流過程中,張敏和球隊的名氣在草根籃球圈逐漸擴大。對於球隊的管理和招募人才的形式上,張敏也做的愈發成熟。在2013年,張敏作為球隊經紀人,成功帶領球隊前往北京參加了第一屆街頭籃球制霸賽,這也是張敏和球隊第一次站在了全國的舞臺上,球隊一路闖進決賽,最後不敵主場的北京隊,獲得亞軍。
從北京回來後,張敏卻做出了一個令常人無法理解的決定——解散球隊,「球隊再怎麼擴大,始終只有5個人在場上,我想要的是把更多優秀的球員以及球隊都匯集到城超的舞臺上。」
3【拒絕贊助商,出資打造全國聯賽】
「我要為武漢草根籃球提供一個更大的舞臺,影響更多人。」立足武漢,吸引全國各地的球隊來打比賽,張敏開始深耕武漢的籃球熱土。
2012年,張敏與韓冰創辦了FBDL——城市超級聯賽。聯賽以全國為範圍招募各地的民間球隊前往武漢參加比賽,每年一次比賽,一年兩個月的賽季。如果是現在,可能人們會賦予這種聯賽一種新潮的符號——「村BA」。這一次,兩人一共投資進去了30萬,「光是場地費就接近3萬,每場比賽的裁判費從300元到1500元不等,費用都是我自己出。」
第一年的比賽只來了6支球隊,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賽事的不斷推廣,到了第三年的比賽,有近60支球隊到場,甚至不乏很多外國球員和職業球員。武漢幾乎在一夜之間,站在了全國草根籃球的中心,「高規格的體育館,觀眾席座無虛席,過道堵得水洩不通。我人生中從沒見過這樣的景象,我夢想的場景竟這麼快就實現了。」武漢城市超級聯賽至今在湖北都具有極大的影響力,是武漢目前歷史最悠久、參賽規模最大的民間賽事,也是國內優質職業業餘混合聯賽賽事IP之一。
但是,與之前做球隊一樣,火熱的聯賽並沒有給張敏帶來任何經濟收入,因為不想讓比賽受到一些影響,張敏在建立聯賽之初拒絕了贊助商的加盟。2015年,因為三年「打水漂」式的投入導致聯賽即將無法繼續正常運作,值得慶幸的是最終有公司接盤這個項目能讓這項賽事延續下去。
4【屢敗屢戰,新項目「收支平衡」】
「後來大家也認為我應該會長大一點,不能老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應該為自己的將來去考慮,尤其是收支方面的平衡。」張敏隨即又補充道,「但體育不是暴利,是長期主義。」
2018-2019年,張敏去了職業籃球俱樂部,任職武漢職業男籃總經理。2019年3月,從職業籃球隊離開後,張敏再次回到草根,運營起了自己的工作室,但因為沒有經驗而交了學費,後面又獨自創業做了原創運動潮牌,結果依然是失敗。前兩次創業都以失敗而告終,到了第三次,他決定調整賽道,開辦青少年籃球訓練品牌。
自營籃球館是重資產項目,前期資金的壓力非常大。組建團隊、項目招投標、品牌設計,任意一項都是懸在投資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這也張敏創業以來投資最多的項目,「前期光投入已經300萬了,想達到一個什麼樣的預期真的是不敢說出口,怕打臉。」
張敏介紹,籃球場館有300多個學生,招募的教練平均每個月可以拿到1萬以上的薪資,團隊成員一共21個人。在最後記者問到目前籃球館有沒有開始賺錢時,張敏笑了笑,「現在根本談不了回報,只能說是收支平衡。」
(九派新聞記者:餘兆晨 實習記者:陳箐吟 )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