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田曉霞死了路遙哭著(吞沒田曉霞的那場洪水)
2023-06-24 10:52:42 2
小說《平凡的世界》最令人心痛的一段:為了救一個小女孩,田曉霞犧牲了,消失在滔滔洪水之中……
當年,路遙寫到這裡,嚎啕大哭,不能自拔。
田曉霞被洪水吞沒的地方——小說中的寶康市,其實就是安康市。
那場洪水,是安康歷史上的第三大洪水,也使安康成為新中國歷史上唯一被洪水衝毀的地級市,至今讓安康人心有餘悸。
至於傷亡數字,則眾說紛紜。
安康為什麼水患頻繁?安康,地處陝南,南靠大巴山,北依秦嶺,南北高山夾峙之中,是一片狹長的河谷盆地。漢江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在境內全長約340公裡。
安康地形起伏大,高差懸殊。秦嶺東梁海拔2965米,大巴山主脊海拔2500多米,漢江河谷盆地平均海拔370米,最低僅170米。
漢江發源於秦嶺南麓,安康以上為上遊,河谷狹窄。流域內水系發達,支流眾多,河谷深而窄,河底比降大,水流湍急,匯流速度快。
陝南夏季多雨,是國內有名的暴雨區。南面的大巴山、米倉山,對暖溼氣流北上有顯著的抬升作用;北有秦嶺山脈作屏障,阻擋暖溼氣流北上,容易在陝南形成暴雨和連陰雨。
這些自然地理、氣候條件,導致安康歷史上水患頻繁。
安康歷史上的洪災安康,始建於商、周時期,稱為「上庸」。
考古證實,現在的安康城址,至少歷經千年。
安康城區地勢低平,北臨漢江,東西北三面築有長達4.3公裡的城堤。
根據歷史記載,自公元1400年迄今,安康災害性的洪水就發生過35次,其中造成城區被毀的,高達9次之多。
在這9次特大洪水中,1583、1693 、1983年位列前三。
1583年(萬曆十一年)的夏季特大洪水,是漢江流域有記錄以來最大的一場歷史洪水。根據當年洪水刻記,推算安康水文站水位為259.56米,洪峰流量為36,000立方米/秒。
據《陝西通志》記載:「四月,雹如雞卵,猛雨數日。二十三日,漢水漲溢,大水冒州城丈餘,全城盡毀,溺5000餘人,闔門全溺者、無稽者未納入計數。」
安康為什麼不遷址重建?1583年的洪水過後,官署民舍、古老寺廟蕩滌殆盡,安康城化為一片廢墟。
為遠其害以圖久計,州府決定放棄老城,在地勢較高的城南趙臺山腳下,另築新城,並改名為興安州。
但是,由於安康老城地處豫、鄂、川、陝四省的交通要道,來往船隻頻繁,商賈興盛,遷往新城後,雖然可以免受洪水威脅,但由於遠離漢江,貿易轉運不便,因之「懷土不遷者十之七八」,實際上居民仍然多聚居在舊城。
順治四年(公元1647),興安府遷回老城。
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又發生了一場特大洪水,歷經百年生聚的安康城,再遭滅頂之災。
鑑於安康城一毀再毀,康熙四十六年,被迫第二次遷城。
此後差不多經歷了一個世紀,直到嘉慶二年(1797年),才又重新搬回老城。
安康「83.7」洪災1983年7月,安康的連陰雨斷斷續續下了近一個月,土壤含水量接近飽和。
7月27日,漢江上遊普降大到暴雨。
7月30日,雨區向東南遷移,鎮巴縣日降雨量達137毫米。
通常情況下,暴雨遷移方向與洪水匯流一致,極易在下遊形成雨洪疊加。
這一天,江水離河堤還有七八米,安康城區太平無事。
7月31日,雨勢漸弱。
中午,還有不少人站在城堤上觀洪、遛彎、聊天說笑。
15時40分,安康全城的22隻高音喇叭,突然響起地區行署專員聲嘶力竭的聲音,宣布撤退命令:
接陝西省、水電部三局的通知,傍晚19時,漢江洪峰流量可達27500秒立方米,將超過自1935年有實測記錄以來的最大流量23400立方米/秒;夜間零時,在3萬秒立方米以上!
地委研究決定:傍晚18時前,除搶險人員外,老城的所有機關單位、幹部職工和居民,必須全部撤出!
可惜,由於喇叭太少,並非安康城裡的人全能聽到。加上是星期天,地、縣機關休息,也沒有人挨家挨戶通知和動員撤離。這些都延誤了撤出命令的傳達。
帶頭撤退的,是地、縣機關幾千幹部和家屬,他們搬家具、電器、行李的大小車輛,擠滿了街道,有個副專員甚至連雞籠也搬上了汽車。
廣播站播音員跑到陽臺一看,樓下到處是汽車、拖拉機、三輪車、架子車、自行車,拉著東西朝高處撤退,街上水已漫過膝蓋,嚇得她也趕緊撤了。廣播裡,只傳來沙沙雜音……
與此相比,老城的7萬多百姓,行動則要遲緩得多。
安康電影院裡,正在放映美術片《大鬧天宮》,也沒人跑進電影院喊一嗓子。直到17點半,電影散場,幾百名觀眾才覺察到這個城市的異乎尋常。
18時,安康老城開始進水,居民轉移的人數「不足兩三成」。
江水以每小時1.03米的速度暴漲,很快淹過漢江大橋橋面,切斷南北通道。
驚慌的人群在遍地漫水的道路上加速向南邊高處撤退。
成群的蛇爬了出來,引起人們的一陣騷動。
突然,城區變壓器、電石廠進水爆炸,供電中斷,電燈熄滅。
20時20分,漢江漫溢大堤,造成 6處決口,總長約550米,深約7~10米。
十幾米高的水頭,從東、北、西三面洶湧衝進城區,排山倒海般地摧毀房屋、電桿、大樹,吞噬生靈,迅速淹沒人口稠密而又地勢低洼的老城。
8月1日1時18分,安康水文站洪峰流量高達31,000立方米/秒,水位達259.25米,暴漲19.40米。
洪水高出防洪大堤1.5米,超過漢江大橋橋面2米,城內低處水深達13米,地勢較高的地委行署門口深7、8米。
城內僅四十多幢高層樓房完好,三樓以下的財物被洪水洗劫一空,其餘九萬多間房屋衝坍殆盡。
安康老城沉於水底,幾萬人被困!
情況萬分危急!安康直接向軍委呼救!
武漢、蘭州軍區接到命令,立即空投救生器材和食品。
8月1日,天色微亮,水上營救倖存者的工作展開。
6時,漢江水位開始下落。
12時,下落4.25米。
退水中,堤身多處坍塌。
9時左右,一位打撈者把菸頭扔到了漂浮大量油汙的水面上,頓時火光沖天,地區石油庫的油罐群起火爆炸,濃煙遮天蔽日。
面對安康特大洪災,人民子弟兵衝到了第一線,他們流了大汗,出了大力,立了大功,先後有8人英勇犧牲在抗洪搶險第一線。
全國各地的救災物資,用特快列車直運災區,匯集在安康五裡車站,堆積如山。
8月7日,安康抗洪救災指揮部下達死命令:所有黨員、幹部,必須於8月8日前到指揮部報到,否則將嚴肅處理。
9日,在省裡的嚴促下,上千地方幹部開始從西安、漢中返回安康。
與此相反,十萬劫後餘生的災民,開始大撤離,踏上投親靠友之路。
他們手持「災民證」,攜帶簡單的行李和人均100元的救濟金,從安康火車站出發,前往秦嶺以北的關中、陝北,乃至河南與山西。
8月10日前後,遇難者清理完畢,「死亡870人,衝毀房屋3萬餘間」 。
沒有人知道他們被埋葬在哪裡。
災後反思「83.7」特大洪水,給漢江兩岸,特別是安康老城帶來毀滅性災害。
毫無疑問,造成大洪水的關鍵因素是暴雨。
但是,很多專家事後分析,造成洪災的過程雨量、來水量、雨強並不驚人,損失為何如此巨大?
水利專家黃萬裡認為,安康7月31日降雨量僅27毫米,並非所說的「降水量917毫米」;安康下遊200公裡為丹江口水庫,有很強的「河口延伸效應」,俗稱翹尾巴。「如此快地漲水高達19.4米,顯然是由於安康以下河槽被卵石淤高,否則洪水再大也可以在寬深的河槽裡排出去」 。
不少專家認為,黃萬裡的說法過於牽強、武斷。
「83.7」是瘦峰型洪水,來勢兇猛,猝不及防,但退水較快,快漲快落,丹江口水庫頂託洪水、妨礙下洩的說法並不靠譜。
真正的原因,除了暴雨以外,可能還有以下幾個。
一是漢江兩岸伐木過度,使得上遊山林的自然蓄洪、緩洪能力大大降低,而且水土流失導致河床泥沙淤積,河道洩洪能力降低。
二是上遊的水庫洩洪。
三是撤離通知過晚,組織不力。
1983年11月,安康主要負責人等6人受到嚴肅的黨紀、政紀處分。
傷痛過後,一切從頭開始。
西門外的江邊,人們建起了抗洪紀念塔,上面有歷次洪水水位標誌。
一座美麗的山水新城,在廢墟上拔地而起。
逝者安息,生者奮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