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電纜用油墨控制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26 01:07:57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纜用油墨控制裝置,具體為一種電纜用油墨控制裝置。
背景技術:
電線電纜行業的印字方式多種多樣,比如噴碼機噴印、印字帶印字、雷射機印字等,但印字輪印字因其特殊的適用性在線纜行業一直處於不可替代的地位。通常,印字輪印字是人工將事先稀釋劑和油墨調好濃度的油墨溶液,裝入到印字機中,利用印字輪轉動對電線表面印字。此類印字存在以下技術問題:
1、不同人員調製油墨溶液,濃度存在差異,影響印字不良和印字差異;當多臺擠出機同時生產時,不能進行同時供墨;各機臺只能獨立操作,增加勞動強度和員工重複作業;2、在印字機中油墨溶液隨著稀釋劑的不斷揮發,造成油墨濃度越來越粘稠,造成印字不良;夏天天熱時表現尤為明顯;3、油墨濃度受溫度影響較大,油墨調試過程和使用過程,油墨受外界溫度影響較大,不利於電纜印字。4、油墨配製過程中,通常員工靠經驗利用攪拌棒溶液滴落時間確定油墨粘度,存在一定誤差,本案用粘度測試儀進行測試保證粘度準確。
如何改善以上技術問題是該領域技術人員面臨的一個非常艱巨的難題。申請號為201410711741.0《線纜高速印字機》介紹了一種單機的線纜高速印字機,在高速印字機中含有油墨調節、噴墨機等裝置。該高速印字機為單機的印字機附帶油墨控制系統,不能滿足多條生產線同時生產時的油墨印字和油墨濃度控制要求。多條生產線同時進行油墨印字時,需要對管路設計和流量循環進行設計;該高速印字機採用電機檢測油墨濃度,濃度測定準確性較差,受電磁信號幹擾影響較大;本案採用彈片式粘度測試方式,更為準確,更適合液體濃度測試。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電纜用油墨控制裝置,主要解決多條擠塑生產線同時進行線纜油墨印字的綜合供墨問題,解決現有沒有擠塑機生產線獨立油墨印字,獨立供墨的缺陷。
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如下:包括油墨粘度控制系統、油墨溫度控制系統、油墨循環系統、印字機構,其中,
油墨粘度控制系統由油墨攪拌裝置、油墨粘度檢測傳感器、稀釋液桶、稀釋液控制閥和粘度控制裝置組成,主油墨桶和稀釋液桶通過導管連接,主油墨桶上的導管位置設有稀釋液控制閥,稀釋液控制閥與油墨粘度控制裝置連接,主油墨桶中間設置有油墨攪拌裝置,並且,在主油墨桶內還設置有油墨粘度檢測傳感器,油墨粘度控制裝置和稀釋液控制閥聯合控制稀釋液進入主油墨桶的量,從而自動調節油墨粘度;
油墨溫度控制系統由位於主油墨桶中的溫度加熱裝置、溫度測試裝置、冷卻系統三部分組成,所述溫度加熱裝置為圍繞在主油墨桶內的油墨攪拌裝置上的兩個圓形加熱鋼圈,溫度加熱裝置外部與冷卻系統連接,在主油墨桶側端設有溫度測試裝置,所述加熱鋼圈和冷卻系統裡聯合控制主油墨桶內的油墨溫度保持恆定;
油墨循環系統由隔膜泵、油墨儲罐、油墨壓力傳感裝置、油墨輸送主管道、油墨輸送輔管道組成,所述隔膜泵的輸入端和主油墨桶連接,所述隔膜泵的輸出端和油墨儲罐連接,油墨儲罐通過油墨輸送主管道、多個個油墨輸送輔管道分別進入各個印字機構內;
印字機構由油墨槽、油墨槽上蓋、印字輪、印字輪壓輪、油墨液位傳感器、輸油管理控制閥、油墨回流管路組成,每個油墨輸送輔管道連接到一個油墨槽,油墨槽上設有油墨槽上蓋,在油墨輸送輔管道上設有輸油管理控制閥,油墨槽內設置有印字輪,在油墨槽上蓋外側設置有印字輪壓輪,印子輪壓輪和印字輪之間具有供電纜通過的間隙,在油墨槽上還設置有油墨液位傳感器,油墨液位傳感器通過導線連接輸油管理控制閥,並且,油墨槽上還設置有連接到主油墨桶的回流管路。
本實用新型所述印字機構通過支撐裝置支撐;印字機構對應另一側設有擠塑機,印字機構和擠塑機之間通過線纜連接;所述線纜下端設置有冷卻水槽。
本實用新型所述稀釋液桶通過一個凳子支撐,稀釋液桶高度高於主油墨桶。
本實用新型所述油墨粘度檢測傳感器由電磁裝置、測試彈片、應變金屬片、感應電橋組成;所述油墨粘度檢測傳感器上的電磁裝置和感應電橋通過導線連接信號處理器,信號處理器設置在主油墨桶上端;感應電橋粘貼在應變金屬片上,應變金屬片和測試彈片通過連接柱連接;通過電磁裝置對測試彈片的吸引和釋放使得應變金屬片產生不同的應力,並結合應變金屬片的應力與油墨粘度關係,獲得油墨粘度值。
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電纜用油墨控制裝置的控制方法,
(1)將油墨和稀釋劑分別裝入主油墨桶和稀釋液桶中,打開油墨粘度檢測傳感器,並在油墨粘度檢測傳感器中設定印字標準粘度範圍,測定主油墨桶中的油墨粘度;
(2)當油墨粘度超出設定油墨粘度上限時,油墨粘度控制裝置會傳送信號給稀釋液控制閥,所述稀釋液控制閥打開,一定量稀釋劑流至主油墨桶中,經過油墨攪拌裝置的攪拌使油墨均一穩定,同時油墨粘度檢測傳感器不停的對油墨進行檢測,當油墨符合設定標準油墨粘度範圍時,便停止注入稀釋劑;
(3)通過隔膜泵將主油墨桶中調試好的油墨泵入油墨儲罐中,當油墨儲罐中油墨達到一定量時,會通過油墨壓力傳感裝置反饋信號給隔膜泵,停止泵入油墨,油墨儲罐中的油墨經過油墨輸送主管道輸送至各個輸油墨輔管道中;
(4)印字機構中油墨液位傳感器時刻檢測油墨槽中油墨的液位高度,一旦液位低於下限值時,液位傳感器會傳送信號給控制輸油管理控制閥,控制輸油管理控制閥打開,向輸油輔管道中注入油墨,保持油墨槽中的液位平衡,滿足印字輪的印字要求;當注入油墨過多時,會通過油墨回流管路流出,並回收到主油墨桶中。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主要解決多條擠塑生產線同時進行線纜油墨印字的綜合供墨問題,解決現有沒有擠塑機生產線獨立油墨印字,獨立供墨的缺陷;通過同時給多條擠塑生產線供應油墨,形成一個油墨循環體系,保證油墨在循環過程中濃度恆定,溫度恆定;不會因為油墨中稀釋劑揮發而造成印字機油墨濃度不穩定,也不會因為冬夏溫度不穩定造成油墨濃度異常的發生。近而解決電線電纜油墨印字模糊、深淺不一、重影等印字不良問題發生。同時,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油墨損耗和生產成本。
附圖說明
圖1 本實用新型的電纜用油墨控制裝置結構簡圖。
圖2 本實用新型油墨濃度控制系統結構簡圖。
圖3 本實用新型印字裝置結構簡圖。
圖4 本實用新型粘度測試裝置結構簡圖一。
圖5 本實用新型粘度測試裝置結構簡圖二
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粘度測試儀的測試彈片處於初始位置的原理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粘度測試儀的測試彈片處於吸引狀態的原理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粘度測試儀的測試彈片處於釋放狀態的原理圖。
在圖中,油墨粘度控制系統10,油墨溫度控制系統20,印字機構40,主油墨桶11,油墨攪拌裝置12,油墨粘度檢測傳感器13,稀釋液桶14,稀釋液控制閥15,粘度控制裝置16,溫度加熱裝置21,溫度測試裝置22,冷卻系統23,隔膜泵31,油墨儲罐32,油墨壓力傳感裝置33,油墨輸送主管道34,油墨輸送輔管道35,油墨槽41,油墨槽上蓋42,印字輪43,印字輪壓輪44,油墨液位傳感器45,輸油管理控制閥46,油墨回流管路47;支撐裝置51,擠塑機52,線纜53,冷卻水槽54,凳子55,131-電磁裝置,132-測試彈片,133-應變金屬片,134-感應電橋,135-信號處理器。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5所示,本實用新型是這樣來工作和實施的,一種電纜用油墨控制裝置,包括油墨粘度控制系統10、油墨溫度控制系統20、油墨循環系統,印字機構40組成;油墨粘度控制系統10由主油墨桶11,油墨攪拌裝置12,油墨粘度檢測傳感器13,稀釋液桶14,稀釋液控制閥15和粘度控制裝置16組成;油墨溫度控制系統20由位於主油墨桶11中的溫度加熱裝置21,溫度測試裝置22,冷卻系統23三部分組成;油墨循環系統由主油墨桶11,隔膜泵31,油墨儲罐32,油墨壓力傳感裝置33,油墨輸送主管道34,油墨輸送輔管道35組成;印字機構40由油墨槽41,油墨槽上蓋42,印字輪43,印字輪壓輪44,油墨液位傳感器45,輸油管理控制閥46,油墨回流管路47組成;其特徵在於:
所述主油墨桶11和稀釋液桶14通過導管連接,主油墨桶11上的導管位置設有稀釋液控制閥15,稀釋液控制閥15連接油墨粘度控制裝置16,主油墨桶11內中間位置內置設有油墨攪拌裝置12,設置在油墨攪拌裝置12一側為油墨粘度檢測傳感器13,油墨粘度檢測傳感器13設置在主油墨桶11內部;
所述溫度加熱裝置21形狀為二個圓形鋼圈,圍繞在主油墨桶11內的油墨攪拌裝置12上,溫度加熱裝置21外部連接冷卻系統23,在主油墨桶11側端設有溫度測試裝置22;
所述主油墨桶11對應冷卻系統23的另一側通過管道連接隔膜泵31,隔膜泵31通過管道連接油墨儲罐32,油墨儲罐32連接油墨輸送主管道34,油墨輸送主管道34連接若干個油墨輸送輔管道35,所述油墨儲罐32一側設置有油墨壓力傳感裝置33;
所述油墨輸送輔管道35上設有輸油管理控制閥46,在靠近輸油管理控制閥46的油墨輸送輔管道35連接油墨槽41,油墨槽41上設有油墨槽上蓋42,油墨槽42內置有印字輪43,印字輪43連接印字輪壓輪44,印字輪壓輪44設置在油墨槽上蓋41外側,在油墨槽上蓋41上設置油墨液位傳感器45,油墨液位傳感器45插入油墨槽41內,油墨液位傳感器45通過導線連接輸油管理控制閥46,油墨槽41外接一根油墨回流管路47,若干個油墨回流管路47連接回流到主油墨桶11內。
本實用新型所述印字機構40通過支撐裝置51支撐;印字機構40對應另一側設有擠塑機52,印字機構40和擠塑機52之間通過線纜53連接;所述線纜53下端設置有冷卻水槽54;所述稀釋液桶通過一個凳子55支撐,稀釋液桶高度高於主油墨桶;所述油墨粘度檢測傳感器13由電磁裝置131、測試彈片132、應變金屬片133、感應電橋134組成;所述油墨粘度檢測傳感器13上的電磁裝置131和感應電橋134通過導線連接信號處理器135,信號處理器135設置在主油墨桶11上端;感應電橋134粘貼在應變金屬片133上,應變金屬片133和測試彈片132通過連接柱連接。
將一定量線纜印字用的調試好的油墨和稀釋劑分別裝入主油墨桶11和稀釋液桶14中,打開油墨粘度檢測傳感器13,並在油墨粘度檢測傳感器13中設定印字標準粘度範圍,測定主油墨桶11中的油墨濃度。油墨在不停循環過程中會發生稀釋劑揮發造成油墨粘度過稠,當油墨粘度超出設定油墨粘度上限時,油墨粘度控制裝置16會傳入信號給稀釋液控制閥15打開流入一定量稀釋劑(流入稀釋劑最小量和檢測頻次可以進行設定)至主油墨桶11中,經過油墨攪拌裝置12的攪拌使油墨均一穩定,同時油墨粘度檢測傳感器13不停的對油墨進行檢測,當油墨符合設定標準油墨粘度範圍時,便停止注入稀釋劑。
通過隔膜泵31將主油墨桶11中調試好的油墨泵入油墨儲罐32中,當油墨儲罐32中油墨達到一定量時,會通過油墨壓力傳感裝置33反饋信號停機泵入油墨,油墨儲罐32中的油墨經過油墨輸送主管道34輸送至各個輸油墨輔管道35中。
印字機構40中油墨液位傳感器45時刻檢測油墨槽41中油墨的液位高度,一旦液位低於下限值時,液位傳感器45會傳送信號,控制輸油管理控制閥46打開,注入輸油墨輔管道35中油墨,保持油墨槽41中的液位平衡,滿足印字輪的印字要求。當注入油墨過多時,會通過油墨回流管路47流出,並回收到主油墨桶11中。
其中,如圖6-8,油墨粘度檢測傳感器13由131-電磁裝置,132-測試彈片,133-應變金屬片,134-感應電橋,135-信號處理器組成。13-油墨粘度檢測傳感器時刻檢測11-主油墨桶中油墨的濃度,(檢測頻次可以進行設定)通過131-電磁裝置不斷的吸附132-測試彈片再放開彈片,當放開彈片觸碰133-應變金屬片時,會使金屬片產生一定的應力,應力傳到至134-感應電橋,根據油墨濃度不同返回產生的應力不同,134-感應電橋感受的應力也不同,通過135-信號處理器將應力轉化為油墨粘度,進行油墨粘度測定,此種測試方法精度高,測試準確,僅受油墨濃度控制,不受外力幹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