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太陽能光伏組件的拼接方法與流程
2023-05-26 09:14:46 3

本發明涉及太陽能板,尤其是指將太陽能板與型材拼接起來後組成的太陽能光伏組件及其拼接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石油和煤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不斷開採和消耗,太陽能這種可再生能源的運用變得更加普及。如圖1、2所示,現階段的太陽能光伏組件包括有太陽能板10和用來固定安裝太陽能板10的四條邊框型材20,在四條邊框型20內壁的上端部設有能夠供太陽能板10卡入到其內的卡槽,在每條邊框型材的兩端呈45度的斜面,它們之間通過兩端分別插入各自的角碼插槽的角碼來進行連接;在將太陽能光伏組件拼裝到屋頂時,先在屋頂上裝上支架,然後將太陽能光伏組件固定到支架上來使用,根據建築屋頂的面積大小在縱向、橫向按一定的間距來逐一排列放置太陽能光伏組件,再分別將它們固定到支架上,一直到安裝所需要的太陽能光伏組件的數量為止。
但隨著太陽能在建築中的使用日益增加,為了降低材料和安裝成本,人們將太陽能光伏組件與建築屋頂結合起來,形成太陽能光伏建築一體化,即是將多塊太陽能光伏組件拼接起來後在起到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或其他能源的同時還能夠當作屋頂來使用,這就需要考慮到防水的問題,於是要用防水膠填充到每塊太陽能光伏組件之間的間隙中來將所有的太陽能光伏組件拼接起來,同時為了防止雨水從太陽能板和卡槽之間的空隙中滲入到卡槽中,在每塊太陽能光伏組件的太陽能板表面靠向卡槽上卡臺豎壁的地方會填充上一層防水膠;當前相鄰太陽能光伏組件之間的間隙中填充防水膠的方式是先在每塊太陽能光伏組件之間的下部間隙中塞入泡沫40,然後再將防水膠30填充在位於泡沫40上方的間隙中,來完成所有的太陽能光伏組件拼接的;但由於當前的太陽能光伏組件上的太陽能板是裝在四條邊框型材的內部,因此相鄰太陽能光伏組件之間是通過各自的邊框型材來拼接的,而且在四條邊框型材的45度連接處50會有細微的空隙,這種細微的空隙是無法用防水膠來填充進行防水,這樣雨水就會從每塊太陽能光伏組件的邊框型材連接處50的空隙中滲入到卡槽中後,流入到到房屋中,因此這種太陽能光伏組件不適合作為屋頂來使用,為此本申請人發明了一種能夠防水的太陽能光伏組件的粘接密封結構。
技術實現要素:
為克服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結構合理、安裝方便、防水性良好的太陽能光伏組件及其拼接方法,本發明採用壓膠式粘接密封結構,使搭建成屋頂的太陽能光伏組件具有節能環保的優點。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太陽能光伏組件的拼接方法,所述太陽能光伏組件包括太陽能板、型材以及蓋板;所述型材包括型材主體、承託板、第一延伸、第二延伸、第三延伸以及拼塊;型材主體的一部分呈豎直設置,承託板設置在型材主體的一端,並與型材主體呈大致90°角設置;第一延伸、第二延伸從承託板上延伸,且均與承託板呈大致90°角設置;第一延伸在豎直方向的高度低於第二延伸;第一延伸、第二延伸、承託板以及太陽能板之間形成空間以容納防水膠;第三延伸從型材主體上延伸,並與承託板相對設置;拼塊設置在第三延伸的一端並從第三延伸延伸,且拼塊呈水平設置;拼塊在豎直方向上的高度低於第三延伸的最頂端;第二延伸在豎直方向上的高度高於型材主體在豎直方向上的最頂端,也高於第三延伸的最頂端;兩塊相鄰的太陽能光伏組件拼接在一起時,按照以下步驟進行拼接:
一、放置第一個太陽能光伏組件;
二、在承託板、第一延伸、第二延伸之間的空間上塗上防水膠;
三、將第一個太陽能板擱置到型材上的第一延伸上;太陽能板被第一延伸支撐;將太陽能板的一端與第二延伸抵靠;
四、按照上述步驟二、三將第二個太陽能板安裝第二個型材上;並將第二個型材上的拼塊與第一個型材上的拼塊進行對接;
五、在第一、第二型材的承託板、第二延伸、第三延伸、拼塊以及太陽能板形成的空間上塗上防水膠;
六、將蓋板蓋在第一個、第二個太陽能板以及防水膠上。
所述第三延伸呈V字形。
所述拼塊設置成一塊平板。
所述太陽能板安裝到第一延伸上後,第二延伸在豎直方向上的高度低於太陽能板的高度;承託板、第一延伸、第二延伸、第三延伸、拼塊、太陽能板以及蓋板之間形成的空間可以用於噴塗防水膠;第二延伸在豎直方向上的高度低於太陽能板的高度,蓋板封蓋住太陽能板與第二延伸之間的連接縫。
所述第一延伸在豎直方向的高度低於第二延伸,太陽能板被第一延伸支撐,太陽能板的一端可以抵靠在第二延伸上。
所述第二延伸的厚度小於型材主體的厚度,第二延伸具有一定的彈性。
在步驟六中,太陽能板上塗上防水膠,然後將蓋板封蓋到太陽能板上。
所述蓋板呈「凸」字形。
所述蓋板呈「一」字形。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太陽能光伏組件拼接好後,在起到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的同時還能夠當作屋頂來使用,從而使太陽能光伏組件搭建成太陽能光伏建築一體化屋面後,達到發電、防水、防塵、節能環保的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技術相鄰太陽能光伏組件之間的拼接示意圖;
圖2為現有技術多塊太陽能光伏組件之間拼接後的俯視圖;
圖3為本發明中相鄰太陽能光伏組件之間拼接後的俯視圖;
圖4為本發明中太陽能光伏組件的拼接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中相鄰太陽能光伏組件之間的拼接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中另一種實施例的相鄰太陽能光伏組件之間的拼接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根據附圖說明實施方式。
如圖3、4所示,本發明中的太陽能光伏組件包括太陽能板1、型材2以及蓋板5。
如圖4所示,型材2包括型材主體21、承託板22、第一延伸23、第二延伸24、第三延伸25以及拼塊26。如圖所示,型材主體21的一部分呈豎直設置,承託板22設置在型材主體21的一端,並與型材主體21呈大致90°角設置(即水平設置)。第一延伸23、第二延伸24從承託板22上延伸,且均與承託板22呈大致90°角設置(即豎直設置);且第一延伸23在豎直方向的高度低於第二延伸24;第一延伸23、第二延伸24、承託板22以及太陽能板1之間形成空間以容納防水膠。第三延伸25從型材主體21上延伸,並與承託板22相對設置(即設置在型材主體21的另一端),如圖所示第三延伸25呈V字形。拼塊26設置在第三延伸25的一端並從第三延伸25延伸,且拼塊26呈水平設置。如圖所示,拼塊26在豎直方向上的高度低於第三延伸25的最頂端。第二延伸24在豎直方向上的高度高於型材主體21在豎直方向上的最頂端(也高於第三延伸25的最頂端)。
本發明中,拼塊26可以設置成一塊平板,該平板的長度可長可短。
如圖5所示,太陽能板1安裝到第一延伸23上後,第二延伸24在豎直方向上的高度低於太陽能板1的高度;承託板22、第一延伸23、第二延伸24、第三延伸25、拼塊26、太陽能板1以及蓋板5之間形成的空間可以用於噴塗防水膠3與防水膠4,以便使太陽能板1密封在型材2上。此時又由於第二延伸24在豎直方向上的高度低於太陽能板1的高度,因此蓋板5封蓋住太陽能板1與第二延伸24之間的連接縫,以使該連接縫進行密封,從而進一步確保密封效果。
在太陽能板1安裝到型材2上時,因安裝時的環境(如房屋狀況、天氣情況等)、以及工人技術嫻熟度不同,太陽能板安裝到型材2上的位置會存在差別,為降低因上述原因導致太陽能光伏組件的性能(如防水性能)的影響,設置第二延伸24,且第一延伸23在豎直方向的高度低於第二延伸24,因此工人安裝時,太陽能板1被第一延伸23支撐,太陽能板1的一端可以抵靠在第二延伸24上,第二延伸24可以讓工人明確太陽能板1安裝到型材2上的準確位置;第二延伸24的厚度小於型材主體21的厚度,這樣的厚度設置可以使第二延伸24具有一定的彈性,這樣可以在太陽能板在受熱或者受冷變形時,第二延伸24也跟著變形而不產生縫隙。
如圖5所示,相鄰的太陽能光伏組件拼接在一起時,將兩個型材2上的拼塊26對接以形成容納防水膠4的空間。當兩塊相鄰的太陽能光伏組件拼接在一起時,按照以下步驟進行拼接:
一、放置第一個太陽能光伏組件;
二、在承託板22、第一延伸23、第二延伸24之間的空間上塗上防水膠3;
三、將第一個太陽能板1擱置到型材2上的第一延伸23上;太陽能板1被第一延伸23支撐;將太陽能板1的一端與第二延伸24抵靠,以確保第一個太陽能板1的安裝位置;防水膠3密封承託板22、第一延伸23、第二延伸24以及第一個太陽能板1之間的空間;
四、按照上述步驟二、三將第二個太陽能板1安裝第二個型材上;並將第二個型材上的拼塊26與第一個型材上的拼塊26進行對接;
五、在第一、第二型材的承託板22、第二延伸24、第三延伸25、拼塊26以及太陽能板1形成的空間上塗上防水膠4;
六、將蓋板5蓋在第一個、第二個太陽能板以及防水膠4上,並確保蓋板5封蓋住太陽能板1與防水膠4之間的連接縫。
上述拼接步驟六中,在太陽能板1上還可以塗上防水膠4,然後將蓋板5封蓋到太陽能板1上。以便確保蓋板5與太陽能板1之間的縫隙被密封,這樣可以進一步防止水滲透到防水膠與太陽能板之間。
通過這樣設置,蓋板5、太陽能板1、型材2這三者之間均通過防水膠進行連接,因防水膠具有良好的伸縮性,可以確保在高溫、低溫等不同條件下,太陽能光伏組件均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不漏水。
本實施例中,蓋板5呈「凸」字形。
如圖6所示為本發明另一種安裝情況,當工人因操作不當而使太陽能板1未能與第二延伸24抵靠時(即太陽能板1與第二延伸24之間形成有縫隙),則可以通過在太陽能板1與第二延伸24之間塗上防水膠3,並將蓋板5封蓋住太陽能板1、第二延伸24以及防水膠3之間的縫隙。
如圖6所示,即使在兩個拼塊26不正確對接(即在豎直方向上錯位對接)的情況下,也能確保太陽能板1被良好地密封。
蓋板5還可以確保防水膠3和防水膠4不直接受到太陽光的照射,而確保不被太陽光照射後老化,可以延長太陽能光伏組件與太陽能板的防水時間。
本發明中,蓋板5還可以呈「一」字形,以適應不同的安裝環境。
本發明採用上述機構以及安裝方法,可以使太陽能板的安裝更為簡便,可操作性更強;且對工人的要求更低。
上述實施例僅是用來說明解釋本發明的用途,而並非是對本發明的限制,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的實質範圍內,做出各種變化或替代,也應屬於本發明的保護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