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頭電腦刺繡機旋梭軸自動潤滑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5-26 14:11:36 1
專利名稱:多頭電腦刺繡機旋梭軸自動潤滑系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潤滑系統,尤其是涉及一種把潤滑油加熱霧化後以油霧潤滑的用於多頭電腦刺繡機旋梭軸上之自動潤滑系統。
背景技術:
多頭電腦刺繡技術可簡述為置於刺繡機(參照圖1)上之多個機頭(2),把上線(1)經刺繡機頭(2)上之繡針(3),上下往復運動於布料(9)(參照圖2)上。繡針(3)帶上線(1)穿進布料(9)中形成弧圈,旋梭(501)上之旋梭尖(503)把上線卷繞底線梭心(502)周圍而形成的上線(1)與底線(10)的互纏生成的連鎖結。聯動的旋梭主軸(4)轉速越高,繡針(3)往返布料(9)之速度越高,供應底線(10)之旋梭(501)轉動越快,旋梭軸(504)在軸套(505)上轉動的速度也越高,兩者之間的磨損也越嚴重,因此,有效的自動潤滑系統對這部份零件之潤滑至為重要。
另外,在刺繡特種物料例如車繡皮革製品時,繡線與皮革間之磨擦力及張力較大,容易引至斷線,影響生產效率,此時需要對繡線與皮革進行潤滑,降低磨擦力及張力。
現有用於刺繡機之潤滑加油裝置,多是以人手或自動滴注之方式,把潤滑油傳送至特定之位置上,或加以壓縮空氣吹向高速轉動部份而達至冷卻效果。可是,由於旋梭座(5)是置於臺板之下方,以人手定期注入潤滑油的方式十分不便;而自動滴注裝置只解決了加油不便的問題,對於加入之劑量比較難以控制,尤其是對繡線與皮革等特種物料之潤滑,常常會產生過量之潤滑油溢出而汙染產品和環境等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可自動潤滑、且不會產生過量潤滑油溢出問題的用於多頭電腦刺繡機旋梭軸上之自動潤滑系統。
為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的用於多頭電腦刺繡機旋梭軸上之自動潤滑系統,其特徵是由至少一個內裝發熱絲的密閉盛油器、吹氣裝置及導管構成,所述的盛油器接有進氣管和油霧管,進氣管另一端接吹氣裝置,油霧管另一端至需潤滑處;所述的吹氣裝置由空壓機及導管組成。
在上述基礎上,本發明還可作進一步的完善所述的盛油器中,裝有溫控開關,其控制加熱絲導通工作與否。
所述的盛油器中,裝有溫控探頭,其溫度信號輸出線接一控制器,控制器控制加熱絲導通工作與否。
所述的盛油器中,裝有液位檢測裝置,其液位信號輸出線接控制器,控制器與一加油泵有控制線電連接,加油泵出油管接至盛油器。
將上述各件組成一組合潤滑系統由一控制器分別順序控制多個盛油器的發熱絲,一臺空壓機、一油槽向各盛油器吹氣、供油,只油槽有一液位檢測裝置,一油泵向油槽及各機頭供油,液位檢測裝置、油泵各有控制線與控制器連,控制器控制各盛油器的加溫、吹氣、液位檢測過程循環進行。
工作時盛油器的發熱絲髮熱將潤滑油(609)霧化而形成油霧(612),潤滑油(609)於設定溫度被霧化後,系統啟動電磁閥開關(未圖示),把適量之壓縮空氣從進氣管(603)吹進盛油器(607)之空間內,氣壓把油霧(612)吹向油霧管(614)引導至旋梭軸(504)靠近軸套(505)的位置上,旋梭(501)於高速運轉時產生低壓氣流,油霧(612)從噴咀(未圖示)噴出時,被氣流吸附於旋梭軸(504)和軸套(505)之間並粘附於表面上,由於「毛細管」的虹吸作用使附於旋梭軸(504)上之潤滑油吸進間隙內,因而形成潤滑薄膜,達至小劑量之潤滑效果,減低旋梭軸(504)與軸套(505)間之磨損。
除此以外,油霧也可被引導至旋梭及下繡線之位置。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該裝置以全新的方式,把潤滑油以加熱的方式霧化後傳送至旋梭軸及軸套間的間隙之內,形成潤滑性薄膜,一起解決了人手滴注之不便、位置極難到達及劑量過多的問題,使零部件之間保持著合適的間隙,減低零部件之磨損速率,延長零部件之應用壽命;另外,霧化潤滑油傳送至旋梭及下繡線之位置,用作需要特別潤滑之皮革等特種物料上,減低線與皮革物料接觸之磨擦力,因而可減小斷線率,刺繡質量也相應地更加穩定。
圖1是普通多頭式刺繡機的正視示意圖。
圖2是普通多頭式刺繡機的旋梭轉動系統示意圖。
圖3是盛油器結構剖視示意圖。
圖4是液位檢測系統裝置結構剖視示意圖。
圖5是系統控制器控制流程圖。
圖6是組合潤滑系統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由於一臺多頭電腦刺繡機有多根旋梭軸,需配有適量的加溫霧化裝置即有多個盛油器,每個盛油器對其所負責潤滑的旋梭軸可以是獨立的單路潤滑裝置,將各獨立之單路潤滑裝置整合而構成整個組合潤滑系統之迴路由一控制器(10)分別順序控制多個盛油器(607)的發熱絲,一臺空壓機(11)向各盛油器吹氣,一油槽(804)與各盛油器連通,油槽有一液位檢測裝置,一油泵(12)向油槽及各機頭(2)供油,液位檢測裝置、油泵有控制線與控制器連接,控制器控制各盛油器的加溫、吹氣、液位檢測過程循環進行,為單路循環式之加溫控制。
如圖所示,本系統用於多頭式電腦刺繡機上,整個系統分為四部份主件,實現自動化加油方案。
1.加溫霧化裝置(圖3);此裝置利用加熱之方式,把潤滑油(609)霧化而形成油霧(612)。發熱絲(608)用螺母(613)固定於盛油器蓋板(605)上,端子(602)接上電源線/電源(601)及電源開關(未圖示),通電時使發熱絲(608)升溫至適當溫度,使潤滑油霧化而產生油霧(612)。潤滑油(609)於設定溫度被霧化後,系統啟動電磁閥開關(未圖示),把適量之壓縮空氣從進氣喉管(603)吹進盛油器(607)之空間內。氣壓把油霧(612)吹向排氣喉管(614)及從喉管引導至旋梭軸(504)靠近軸套(505)的位置上。「毛細管」的虹吸作用使附於旋梭軸(504)上之潤滑油吸進間隙內,因而形成潤滑薄膜,減低旋梭軸(504)與軸套(505)間之磨損。為避免加溫時溫度過高,把潤滑油(609)降解及產生火警之危險,於盛油器(607)上裝置了溫度開關,當溫度過熱時,斷開溫控開關(610)內之電熱偶(未圖示),並經信號線(611)通過控制器(10)啟動報警系統及停止發熱絲(608)之加溫工作。
除此以外,油霧也可被引導至旋梭及下繡線之位置,用作需要特別潤滑之皮革物料上,減低線與皮革等特種物料接觸之磨擦力,因而可減小斷線率。
2.吹氣裝置此裝置是由外置的空氣壓縮機經導管提供系統所需之壓縮空氣,導管上裝有節流閥。壓縮空氣在此有兩種作用
a、於傳送油霧前,作為清除旋梭部份吸附著之毛頭、線絮及或剪線後產生之毛塵等等,避免油霧與毛塵黏合後,清潔困難之問題。
b、把適量之壓縮空氣灌進盛油器內,擠出油霧至設定位置。
吹氣裝置先進行上述a部份之清潔工作,當達至預定溫度範圍時,控制器給信號電磁閥,打開電磁閥開關(未圖示)。氣體從管道(603)(圖3)吹進盛油器(607)內,把已經霧化的油霧,從油霧管(614)擠出,經導管導引至旋梭軸(504)接近軸套(505)的位置上,油霧附著於旋梭軸上,形成潤滑薄膜。
3.液位檢測裝置在霧化之過程中,盛油器內的潤滑油液體因而漸漸地被消耗,當液位低於發熱絲(608)時,發熱絲(608)在幹燒之情況下容易損壞。故此,自動液位檢測裝置發揮了系統保護之作用。
如圖4所示,液位檢測裝置設在與各盛油器連通的油槽(804)中,液位檢測組件是利用磁性偶合原理來檢測液位之所在位置是否超出預設之範圍。其結構包括了油槽(804)及油槽蓋板(803),一組浮子(805)、芯柱(806)、緊固螺母(802)與信號線(801)之組件。組件緊固於油槽蓋板(803)上,浮子(805)上下浮動於芯柱(806)之間。芯柱(806)在預定位置設置簧片開關(未圖示),當液位低時,浮子帶磁性部份觸及簧片開關,通過信號線(801)送出低液位及報警信號,並啟動供油泵(未圖示)供油至油槽(804)內,直至預設供油時間完成。
4.控制流程為避免發熱裝置同時加溫時而過載的危險,本系統實施了「單路循環」自動加油的概念,順序地循環加溫及吹氣,直至把所有的旋梭完成加溫工作為止。系統之開關順序按圖5之設計流程而編寫。
權利要求
1.一種用於多頭電腦刺繡機旋梭軸上之自動潤滑系統,其特徵是由至少一個內裝發熱絲的密閉盛油器、吹氣裝置及導管構成,所述的盛油器接有進氣管和油霧管,進氣管另一端接吹氣裝置,油霧管另一端至需潤滑處;所述的吹氣裝置由空壓機及導管組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多頭電腦刺繡機旋梭軸上之自動潤滑系統,其特徵是所述的盛油器中,裝有溫控開關,其控制加熱絲導通工作與否。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多頭電腦刺繡機旋梭軸上之自動潤滑系統,其特徵是所述的盛油器中,裝有溫控探頭,其溫度信號輸出線接一控制器,控制器控制加熱絲導通工作與否。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多頭電腦刺繡機旋梭軸上之自動潤滑系統,其特徵是所述的盛油器中,裝有液位檢測裝置,其液位信號輸出線接控制器,控制器與一加油泵有控制線電連接,加油泵出油管接至盛油器。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多頭電腦刺繡機旋梭軸上之自動潤滑系統,其特徵是由一控制器分別順序控制多個盛油器的發熱絲,一臺空壓機、一油槽向各盛油器吹氣、供油,只油槽有一液位檢測裝置,一油泵向油槽及各機頭供油,液位檢測裝置、油泵各有控制線與控制器連,控制器控制各盛油器的加溫、吹氣、液位檢測過程循環進行。
全文摘要
一種把潤滑油加熱霧化後以油霧潤滑的用於多頭電腦刺繡機旋梭軸上之自動潤滑系統,由至少一個內裝發熱絲的密閉盛油器空壓機及導管構成,盛油器接有進氣管和油霧管,進氣管另一端接空壓機,油霧管另一端至需潤滑處;由一控制器分別順序控制多個盛油器的發熱絲,空壓機向各盛油器吹氣,一油槽與各盛油器連通且有一液位檢測裝置,油泵向油槽及各機頭供油,液位檢測裝置油泵有控制線與控制器連接,控制器控制各盛油器的加溫吹氣液位檢測過程循環進行本系統一併解決了滴注潤滑之不便及劑量過多的問題;另外,油霧傳送至旋梭及下繡線之位置,用於皮革等特種物料上,減低線與皮革物料接觸之磨擦力,可減小斷線率。
文檔編號D05C13/04GK1563544SQ20041002689
公開日2005年1月12日 申請日期2004年4月20日 優先權日2004年4月20日
發明者葉樹和 申請人:葉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