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張愛玲的電影(回味民國才女張愛玲的愛恨糾葛)
2023-05-26 18:11:25 4
到底是怎樣一位才女,讓100年後的我們仍為她筆下的愛情,一邊笑、一邊流淚?出生於1920年的張愛玲,經歷了中日戰爭淪陷的上海、二戰期間的香港,最後輾轉流離到了美國卻生活拮据。在亂世之中,張愛玲的每一段愛情卻始終轟轟烈烈,多少次最沉痛的情傷,她總是勇敢卻也卑微地愛著。或許也因為這樣,在張愛玲的文字中,我們總能找到一些關於愛情、關於人生的一些醒悟和解答。
關於錯付,她說:「你問我愛你值不值得,其實你應該知道,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
關於分手,她說:「用一轉身離開,用一輩子去忘記。」
關於人生,她說:「人生最大的幸福,是發現自己愛的人正好也愛著自己;而且沒有錯過。」
關於愛情,她說:「對於三十歲以後的人來說,十年八年不過是指縫間的事;而對於年輕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關於現實,她說:「不管你的條件有多差總會有個人在愛你。不管你的條件有多好,也總有個人不愛你。」
張愛玲的小說作品,在這100年間不斷被改編成電影作品。李安導演的鉅作《色,戒》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你還記得看完《色,戒》後的惆悵,張愛玲筆下的每一個故事幾乎都是這般,夾雜著世上最複雜的人性與情感。
她的每一本小說,你沒看過也絕對聽過:震動上海文壇的中短篇小說《傾城之戀》 、《金鎖記》、《第一爐香》,以及之後的《紅玫瑰與白玫瑰》,當然還有被改編成多版電視劇的長篇小說《半生緣》、《秧歌》、《怨女》。
《色,戒》
小編精選了部張愛玲的小說改編電影,讓我們沉浸在她悽美的文字中,體悟人生百態。
《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集結了張愛玲最初震撼文壇的8篇短篇小說代表作。故事裡是她對人性的剖析,和亂世男女對愛情的渴求。
「因為愛過,所以慈悲; 因為懂得,所以寬容。」她流連上海繁華的街頭,卻又獨自在窗邊流露悵惘。一爐沉香,一壺香片,一輪冷月,她的文字縮寫了一整個時代。
本書收錄《沉香屑·第一爐香》,也是2020年許鞍華導演作品《第一爐香》的原著小說,由馬思純、彭于晏、張鈞甯主演。
《紅玫瑰與白玫瑰》
1994年《紅玫瑰與白玫瑰》
《紅玫瑰與白玫瑰》集結了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11篇短篇小說。關於出軌,她這麼說:「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短短一段文字太真實、太扎心。
《半生緣》
1997年《半生緣》
在這部長篇小說中,張愛玲用一段文字,寫完了每段青春年少的愛情。關於愛情她說:「對於三十歲以後的人來說,十年八年不過是指縫間的事;而對於年輕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是多熱忱、多浪漫!但又或許,張愛玲想說的是,過了三十歲,細水長流的愛情也是兩人最美好的小日子。
《色,戒》
《色,戒》
真正的了解一定是從愛而來的,但是恨也有它的一種奇異的徹底的了解。《色,戒》是張愛玲最知名也最具爭議性的作品,由國際大導演李安改編成電影,更榮獲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獅獎,橫掃金馬獎八項大獎。
「女人取悅於人的方法有很多種。單單看上她身體的人,會失去許多珍貴的生活情趣。」
《色,戒》是張愛玲少數以真實歷史為藍本,探討女性心理與情慾的異色之作。1947年以後,張愛玲歷經家國戰火、與愛人走向歧路,文字風格亦洗盡鉛華,從譏諷濃烈轉為樸素凝練。
《怨女》
1988年《怨女》
《怨女》是張愛玲深刻探討女性命運和兩性心理的代表作。
在燈光紅紅的房間裡,十八歲的銀娣坐著撕扇子上的筋紋,想著她嫁的人永遠不會看見她。她恍然知道這整場婚姻就是個騙局,以後一生一世都得在臺上過,腳底下都是電燈,一舉一動都有音樂伴奏。為了在漆黑前路見到一絲亮光,銀娣不僅珍惜和小叔單獨相處的短短剎那,更不計毀譽捉住放手一搏的機會……
張愛玲用凝鍊的筆觸,描述一個女子被困在金錢與道德的枷鎖下,橫亙一生的哀愁積恨。
《海上花開》
《海上花》
張愛玲以精準的文字完美還原清代才子韓子云的吳語章回小說《海上花列傳》,是她對近代文學史的重大貢獻。本作曾被導演侯孝賢改編成電影,榮獲金馬獎評審團大獎。
這是一部關於晚清上海的故事,男人們留戀這裡的萬種風情,女人們沉溺那處的虛情假意,彼此各懷鬼胎,緣起緣滅,終究沉淪。
《小團圓》
《人間小團圓》
《小團圓》是張愛玲的遺作,她說:「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幻滅了之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在。」
回憶不管是愉快還是不愉快的,都有一種悲哀,雖然淡,她怕那滋味。她從來不自找傷感,現實生活裡有的是,不可避免的。
但《小團圓》讓所有角色悉數「團圓」,燃燒著最美好的時光,留下最孤寂的餘燼。而現實中的張愛玲始終未能「團圓」的蒼涼,這本書卻成就了她的圓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