紗線筒管改良構造的製作方法
2023-05-26 18:29:56 2
專利名稱:紗線筒管改良構造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紗線筒管,特別是指一種紗線筒管改良構造。
紗線於卷取的初始,當紗線被筒管抓取,此時因紗線滑進入空筒管的切溝溝內,致紗線的線速度瞬間突然下降,使得紗線的卷取張力變低,有時會造成紗線無法被筒管順利抓取;此即合成纖維生產業界,所謂的自動換筒失敗或手動掛絲卷取失敗。由於合成纖維生產技術的進步,合成纖維的生產多已朝向高速化及細丹尼化,對筒管抓紗性能的要求將更加嚴格,另外近來由於環保意識的高漲及基於製造成本的考量下,筒管可多次重複回收使用,亦為筒管制造上考量的重點之一。因此針對如何將筒管的構造進行改良,以便於合成纖維卷取工程中,能提高自動換筒或手動掛絲卷取成功率且可多次重複回收使用的課題,各筒管制造廠家莫不積極投入研究。在改善抓紗性能方面,近來已有多種有關筒管構造改良方式被揭露,例如如
圖1所示的日本實用新案實公平3-030378專利案。如圖2所示的實開平7-35457專利申請案及如圖3所示的中國臺灣新型專利第85205798號專利案,均是利用在筒管本體端部切割的溝中加設相對向排列的z字狀或鋸齒狀粗糙面,或於溝的表面加壓按壓狹部,以求改善筒管的抓紗性能。但當合成纖維生產進入高速化及細丹尼化時,仍無法滿足對筒管抓紗性能的要求;且當紗線卷取於筒管溝內,欲重複回收筒管使用前,需將溝內的紗線剝離時,由於其z字狀或鋸齒狀的粗糙面構造是呈相對向排列,使得紗線不易剝離而易殘留於溝內,致影響重複回收使用時筒管的抓紗性能。
有鑑於以上的缺失,經過本發明人不斷的研究改進,終於完成了本實用新型的紗線筒管改良構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紗線筒管改良構造,其適合高速運轉,且抓紗穩固並具有重複回收使用的優點。
本實用新型一種紗線筒管改良構造,其特徵在於,其中筒管本體端部附近的圓周面上切壓有展翅形狀的粗溝,V形中溝、細溝及密合溝,其溝寬由粗溝方向向密合溝方向逐漸變窄,在粗溝的下展翅斜面及細溝的V形斜面上兩側切刻有鱗片方向與紗線導入方向呈逆向的逆鱗狀粗糙面,在粗溝的上展翅斜面上,切割有開口方向與紗線進入方向呈逆向的開口角,此開口角的入口側加壓有一導入斜面。
為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及其特徵,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其中
圖1是日本實用新案實公平3-030378專利案圖示。
圖2是日本實用新案實開平7-35457專利申請案圖示。
圖3是中國臺灣新型專利第85205798號專利案圖示。
圖4是本實用新型「紗線筒管改良構造」的筒管斜視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紗線筒管改良構造」的筒管部份剖面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圖4筒管中所示,粗溝、中溝、細溝及密溝的斷面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筒管的逆鱗狀粗糙面構造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圖4筒管中所示,開口角、鉤紗銳角及導入斜面的詳細圖。
首先請參閱圖4為本實用新型紗線筒管改良構造的筒管斜視圖,如圖中所示,1為筒管本體;2為粗溝;3為中溝;4為細溝;5為密合溝,6及7為凹痕;8為開口角;9為導入斜面;10為鉤紗銳角。圖5為本實用新型紗線筒管構造改良的筒管部份剖面圖,在筒管本體1端部附近的圓周面上切壓有展翅狀的粗溝2,V形狀的中溝3、細溝4及密合溝5;粗溝2、中溝3,細溝4及密合溝5的斷面圖如圖6中的A-A、B-B、C-C及D-D所示,其溝寬由粗溝方向向密合溝方向逐漸變窄;在如圖6所示粗溝的下展翅狀斜面12及細溝的V形斜面13上兩側切刻有鱗片方向與紗線14導入方向呈逆向如圖7所示的逆鱗狀粗糙面;在如圖6所示粗溝的上展翅狀斜面11上,切割有如圖8所示開口方向與紗線14進入方向呈逆向的開口角8,此開口角的入口側加壓有一導入斜面9。
粗溝2為自動換筒或手動掛絲卷取時,紗線14入溝的起段,其主要功能為將紗線順利導入溝內,併兼具有輔助抓紗及切紗的功能。本實用新型是利用特殊的機械加工刀具;此刀具在其刀刃部位,有以高硬化寶石研磨似鱗片狀的構造。以此刀具,在如圖6所示粗溝的下展翅狀斜面12兩側,切刻有鱗片方向與紗線14導入方向呈逆向如圖7所示的逆鱗狀粗糙面,此逆鱗狀粗糙面能加大與紗線間的摩擦力量,對抓紗性能的提升有明顯的效果;且對紗線導入性較無影響的下展翅狀部位,因溝寬寬度受逆鱗狀構造作用而適度變窄,對紗線導入瞬間的線速度降低亦有緩和的作用。另外為提升切紗性能,在如圖6所示粗溝的上展翅斜面11上,切割有如圖8所示開口方向與紗線14進入方向呈逆向的開口角8,此開口角與粗溝中心線的夾角角度約為45-60度,開口角數目一般為2-3處,可置於粗溝的一側或兩側,當以特殊的加工刀具切割開口角時,會形成如圖8所示長度約4-7釐米的鉤紗銳角10,此一開口銳角為強制補捉及切斷紗線的利器。另外在開口角8,紗線14進入方向的同側處加壓,形成寬度與開口角同寬,長度約10-20釐米的導入斜面9,以利能將紗線精確的導入開口角中。
中溝3緊接於粗溝2之後,寬度約為粗溝的五分之一或六分之一,此中溝能將紗線順利的由粗溝移轉至細溝,可減緩移轉過程中的張力變化。
細溝4緊接於中溝3之後,在如圖6所示細溝的V形斜面13兩側,切刻有鱗片方向與紗線導入方向呈逆向,如圖7所示的逆鱗狀粗糙面,此逆鱗狀粗糙面能加大與紗線間的摩擦力量,可減低紗線於溝內的滑動。
密合溝5緊接於細溝4之後,長度約50-60釐米,當紗線進入後會被此溝牢牢夾住至切斷。
在筒管本體1端部的圓周面上切割的細溝4或密合溝5表面,亦可予間斷或漸壓方式加工,壓設如圖4中所示的凹痕6及7,可防止紗線跳脫離溝槽。
在如圖6所示粗溝下展翅斜面12及細溝V形斜面13上所切刻如圖7所示的逆鱗狀粗糙面及在如圖6所示粗溝上展翅斜面11所切割開口角8的方向,因與紗線導入的方向是呈逆向的,當紗線14導入時會大幅提升其抓紗性能,而當筒管重複回收使用前;將紗線反向由溝中剝離時,因紗線與逆鱗狀的粗糙面及開口角方向轉變為順向,故紗線很容易由溝中剝離,有利於筒管能多次重複回收使用且不會減低其抓紗性能。
實施例經以本實用新型的紗線筒管構造改良方式,在筒管本體1端部附近的圓周面上切壓有展翅形狀的粗溝2,V形狀的中溝3,細溝4及密合溝5,在如圖6所示粗溝下展翅斜面12及細溝的V形斜面13兩側上切刻有鱗片方向與紗線14導入方向呈逆向如圖7所示的逆鱗狀粗糙面,以加大與紗線間的摩擦力量,提升抓紗性能,另外在如圖6所示粗溝的上展翅斜面11上,切割有開口方向與紗線進入方向呈逆向的開口角8,在切割此開口角時所形成的鉤紗銳角10為強制補捉及切斷紗線的利器。另外在開口角紗線進入方向的同側處加壓形成的導入斜面9,能將紗線14精確的導入開口角中,經使用本實用新型如上所述的改良構造筒管與如圖3所示的中國臺灣新型專利第85205798號專利案;在筒管本體端部切割的溝中加設相對向排列曲折狀粗糙面的筒管,於聚酯合成纖維紡絲工程中,分別於高速、細丹尼規格及重複回收使用第五次時,比較自動換筒成功率,結果如下1.高速規格纖度丹尼數=75d,紗線條數=35f,卷取速度=7000米/分,自動換筒成功率;使用如圖3所示揭露技術生產的筒管為98.4%使用本實用新型的紗線筒管改良構造為99.8%於高速規格中使用,本實用新型的紗線筒管改良構造,顯有進步性。
2.細丹尼規格纖度丹尼數=35d,紗線條數=24f,卷取速度=3000米/分,自動換筒成功率;使用如圖3所示揭露技術生產的筒管為98.1%,使用本實用新型的紗線筒管改良構造為99.6%於細丹尼規格中使用,本實用新型的紗線筒管改良構造品質顯然優於以圖3所示揭露技術生產的筒管。
3.重複回收使用第5次將本實用新型構造改良的筒管回收重複使用,於重複回收使用第5次時與本實用新型新製成的筒管,比較自動換筒成功率纖度丹尼數=115d,紗線條數=36f,卷取速度=3300米/分,自動換筒成功率;使用本實用新型新製成的筒管為99.7%,使用重複回收使用第5次的筒管為99.6%,兩者間的自動換筒成功率並無大差異,故可重複回收使用,對製造成本的降低有極大的效益。
由上面的實驗得知,使用本實用新型的紗線筒管改良構造,用於高速及細丹尼規格生產時,自動換筒成功率均要憂於以如圖3所示中國臺灣新型專利第85205798號專利案揭露技術生產的筒管,對於合成纖維生產時的生產效率可以獲得提升;且多次重複回收使用後,對於自動換筒成功率與新制的筒管品質比較並無明顯差異且可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及減少資源浪費。
權利要求1.一種紗線筒管改良構造,其特徵在於,其中筒管本體端部附近的圓周面上切壓有展翅形狀的粗溝,V形中溝、細溝及密合溝,其溝寬由粗溝方向向密合溝方向逐漸變窄,在粗溝的下展翅斜面及細溝的V形斜面上兩側切刻有鱗片方向與紗線導入方向呈逆向的逆鱗狀粗糙面,在粗溝的上展翅斜面上,切割有開口方向與紗線進入方向呈逆向的開口角,此開口角的入口側加壓有一導入斜面。
專利摘要一種紗線筒管改良構造,可改善抓絲性且可多次重複回收使用,其特徵在筒管本體端部附近的圓周面上切壓有展翅形狀的粗溝,V形狀的中溝、細溝及密合溝,其溝寬由粗溝方向向密合溝方向逐漸變窄,在粗溝的下展翅斜面及細溝的V形斜面上兩側切刻有鱗片方向與紗線導入方向呈逆向的逆鱗狀粗糙面,在粗溝的上展翅斜面上,切割有開口方向與紗線進入方向呈逆向的開口角,此開口角的入口側加壓有一導入斜面。
文檔編號B65H75/04GK2451557SQ00250948
公開日2001年10月3日 申請日期2000年8月28日 優先權日2000年8月28日
發明者簡日春 申請人:南亞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