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感核磁共振射頻線圈匹配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31 05:34:41
專利名稱:互感核磁共振射頻線圈匹配裝置的製作方法
本發明涉及的是核磁共振裝置。更確切些說,本發明涉及一阻抗匹配裝置,它利用互感來耦合射頻線圈到射頻功率放大器以及射頻接收機前置放大器,而射頻功率放大器和射頻接收機前置放大器組成核磁共振掃描器的一部份。
過去,結構化學家已經在高解析度核磁共振光譜學儀器中應用核磁共振現象來分析化合物的結構。最近,核磁共振已發展為一種醫學診斷方式,並在人體解剖成像以及實現在體外對體外對體內進行光譜學分析方面獲得了應用。正如現在充分了解的那樣,放在極化磁場中的樣品體,諸如病人,放在拉馬(Larmor)頻率下的射頻能量照射會激發核磁共振現象。在醫療診斷應用中,通常是把要檢查的病人放在園柱形的射頻線圈中,並用射頻功率放大器激勵射頻線圈來實現的。在射頻激勵停下來時,同一線圈或另外的線圈和一射頻前置放大器接收躺在射頻線圈磁場中的病人體上發出來的核磁共振信號。核磁共振信號通常是在線性梯度磁場存在時觀察的,此線性梯度場用於把空間信息編碼成信號。在整個核磁共振掃描期間,多數核磁共振信號通常都會被觀察到。然後應用這些信號來獲得關於被研究物體的核磁共振圖象或光譜學信息。
為保證射頻功率放大器和射頻線圈以及線圈和核磁共振接收機前置放大器之間最大的功率傳輸,射頻線圈的輸入阻抗必須與放大器的輸出阻抗以及前置放大器的輸入阻抗相匹配。另外射頻線圈的阻抗必須與連接射頻線圈和射頻功率放大器或前置放大器的傳輸線的特性阻抗相匹配。這點可以通過作用可調阻抗匹配網絡來獲得。而傳統的核磁共振射頻線圈匹配網絡的一個問題是對這樣的電路的恰當地使用要依賴於線圈的品質因數Q,而品質因數又隨其中物體的大小而變化。因此一個大個子(比如體重超過220磅)將要比一個小個子使線圈Q值降低的多的多。Q值的降低通常會導致阻抗失配,這是因為Q值的降低會伴隨產生線圈輸入阻抗的減少的緣故。
為了重新獲得最優輸入阻抗,傳統的匹配網絡要麼需要可拆卸的電氣連接,代換電容值;要麼採用可變電容或可變電感以備調整。然而,代換具有離散值的部件,或者電氣接線的改接可能只會使數目有限的核磁共振射頻線圈負載達到阻抗匹配。同樣不希望的是在核磁共振磁鐵鐵芯附近使用可調電容性或電感性元件,因為它們會影響磁場的均勻性。
因此,當今發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核磁共振射頻線圈阻抗匹配裝置,它克服了上面討論的傳統裝置的缺點。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使用可變互感的核磁共振射頻線圈阻抗匹配裝置,此裝置可對阻抗範圍很大的大多數負載實現匹配。
核磁共振掃描裝置包含一個射頻線圈,用以發送或接收射頻信號。當射頻線圈作用於發送方式下時,它被耦合到射頻能源。在接收方式下,射頻線圈被耦合到射頻接收器。使用耦合線圈通過互感來實現核磁共振射頻線圈到射頻能源和到接收機的耦合。為此,實施時耦合線圈放置在射頻線圈的磁場中。
我們相信本發明是新穎的,其特徵在後面的權項中詳細闡述。然而參照下面的敘述和附圖可以在它的組織以及進一步與物體一起進行操作的方法,和由此帶來的優點兩方面,對發明有更好的理解。
圖1是核磁共振掃描器磁鐵的剖面圖,包括射頻線圖,梯度磁場線圈和磁場調整線圈組件和射頻屏蔽罩。
圖2描述一種直接激勵核磁共振射頻耦合線圈的傳統方法,包括射頻屏蔽罩的一個斷面視圖。
圖3與圖2相似,但它描述了體現本發明的,利用可變互感的核磁共振射頻線圈阻抗匹配裝置的一個例子。
圖4描繪按照使用可變互感的本發明激勵射頻線圈的方法。
圖5A是核磁共振射頻線圈的頂視圖,該線圈已在圖3示出。該圖畫出了射頻磁通分布以及對本發明中的匹配線圈推薦一個適宜位置,以便產生一個線性極化射頻磁場。
圖5B與圖5A類似,但另外描繪了正交諧振方式下的磁通分布以及對本發明中的匹配線圈推薦一個適宜位置,以產生一環形極化射頻磁場。
圖6是實現使用正交激勵來產生形形激化磁場的推薦電路框圖。
圖7詳細畫出了實現發明的阻抗匹配線圈的另一個例子,其對於與圖5A和圖5B中所描述的實例一起使用十分有例。
圖8畫出了一個射頻屏蔽罩的實現圖,在本發明中對激勵射頻線圈很有用。
圖1是核磁共振磁鐵的側剖面圖,其總標號是10,用以產生極化磁場。在後繼的討論中所述的磁鐵設計為超導型。然而這僅僅是個例子,也可以使用其它設計的磁鐵。該磁鐵是螺線管結構,有一園柱狀鐵芯12,沿縱軸14放置在中心。磁鐵上有一組主線圈繞組16,通電時產生極化磁場。在超導磁鐵中,線圈放置在低溫恆溫器18中,其內含有適當的致冷劑,諸如液態氦或液態氮,以維持繞組處予線圈中所用材料的超導特徵溫度下。一組或多組電阻性或超導的調節線圈20放在主線圈繞組臨近處,有益於校正由繞組16產生的極化磁場的內在不均勻性。當然超導調節線圈也應放在低溫恆溫器18中。射頻線圈組件22同軸地置於梯度線圈24中,後者與調節線圈相鄰。射頻去耦合屏蔽罩26同軸地放在射頻線圈和梯度線圈組件中間,消除兩線圈之間的耦合。屏蔽罩本質上作為一個低通濾波器,允許屬於音頻範圍的梯度磁場脈衝不受阻礙通過,而對射頻而言實際上短路,以此避免由梯度線圈耦合到射頻線圈的不良效應。使用中,要被檢查的病人(圖中未示出)區域與一放在鐵芯中的通常為球形的物體28對準這裡極化磁場和射頻磁場是均勻的,而由線圈組件產生的梯度磁場是線性的。
核磁共振掃描器的總體結構參照圖1作了概括敘述。射頻線圈,線頻屏蔽罩以及按照傳統方法直接激勵射頻線圈的方式將參照圖2詳細敘述。射頻線圈30被射頻屏蔽罩32圍繞,圖中射頻屏蔽罩為清楚起見切去了一部分。射頻線圈由一對導電迴路元件34和36組成,它們又由八個軸向的導電條37~44相互連接起來。每一軸嚮導電條上至少裝有一個容性元件,就象圖中用46-53標明的,分別對應於導電條37-44的電容器一樣導電迴路元件34上有第一對串接的電容器54和55,它們位於迴路上軸嚮導電條37的兩邊。導電迴路34上第二對串接電容器56和57接在迴路上軸嚮導電條41的兩邊,正好與軸嚮導電條37徑向相對,相似的,導電迴路36上接有電容器對62-63和64-65,它們也分別接在軸嚮導電條37和41的兩邊。電容器54-57和62-65的作用是阻止迴路元件中渦電流的循環和提供正確的激勵點阻抗,其中渦流是由於在核磁共振圖象應用中脈衝式使用梯度磁場所致。雖然沒有在圖2中單獨示出,但在迴路元件32和36中有一與之相伴的固有電感,它需要與接在軸嚮導電條中的電容結合以獲得合適的線圈功能。另外,可以看到圖2繪出的射頻線圈有八個軸嚮導電條。然而實用中並不以此為限,可以使用更多或更少的導電條,其原則是導電條的數目越多,產生的射頻磁場越均勻。
射頻線圈由一射頻功率放大器66激勵,後者從發送器接收輸入射頻信號(發送器圖中未示出)。射頻放大器的輸出通過同軸電纜68,發送1接受開關70和第二根同軸電纜72跨接在電容元件54和55上,同軸電纜72的中心導線接在串接電容器54和55的一邊,而其外罩接在另一邊,同時在點74處接地到屏蔽罩32。當射頻線圈作為接收天線使用時,接收到的核磁共振信號通過同軸電纜72和發送/接收開關70接到射頻前置放大器76,然後接到射頻接收器(圖中未示出)。射頻線圈在美國專利申請序號No._中公開並提出權項要求,參考文獻中列出了該專利的公開書。
上面參考圖2敘述的在射頻線圈加電的直接激勵方法在許多應用中工作得很令人滿意。然而還有一些伴隨的缺點。正如已經指出的,線圈阻抗隨取象物體的尺寸而變化當物體變大時阻抗減小。這導致線圈和射頻放大器間的阻抗失配,降低了功率耦合到線圈的效率。另外,由於射頻功率放大器的輸出阻抗設定在50歐姆的工業標準阻抗上,所以線圈的輸入阻抗必須保持非常接近這個數值。為達到這一點,跨接於其上而對射頻線圈加電的電容器54和55必須小(數量級為100~200微微法),這是因為隨著電容量的減小阻抗增加這一事實。一方面,要求這些電容要小以獲得希望的線圈阻抗;另一方面,要求這些電容儘可能大以避免由於射頻電流過大在電容器上產生的高電壓過早損壞射頻線圈,這兩種要求是互相衝突的。這種高電壓能夠引起射頻線圈中的電容器介質擊穿而過早損壞。射頻線圈直接激勵驅動方法要求線圈必須封在射頻屏蔽罩中以去除射頻線圈和梯度線圈之間的耦合,同時要求射頻線圈和屏蔽罩在同軸驅動電纜上接地(就象在圖2中74標明的點)以把由於電纜的敷設和移動而引起的阻抗變化減至最小,這是這種方法的又一缺點。屏蔽罩和射頻線圈同軸電纜的連接在線圈激勵時會引起電流不平衡,這是由於線圈和屏蔽罩相離太近而產生的分布電容所致。電流不平衡會引起射頻磁場的不均勻,不均勻的射頻磁場又會引起圖象失真。雖然可以採用傳統的平衡-不平衡變換器消除電流的不平衡,但是這樣的裝置已被證明在核磁共振系統中難以維護。如果線圈的諧振頻率稍稍偏離由射頻放大器提供的射頻激勵頻率,電流不平衡也會發生。不平衡電流會在線圈的一節產生較高電壓。接著會導致圖象失真和由於過電壓電介質的過早損壞。
現在參考圖3和圖4來敘述本發明。按照本發明的方法可以克服前面敘述的傳統的核磁共振射頻線圈驅動方法的缺點。首先參見圖3,圖裡示出了射頻線圈30放置在屏蔽罩32中,實際上與上面圖2中敘述的線圈和屏蔽罩相同,其中相似的部分用相似的參考號標明。另外,圖3中示出一匹配線圈80,它由放置在射頻線圈和屏蔽罩間的長形導電迴路組成,一端經由電容器C1耦合到同軸功率饋給電纜72的芯線,其另一端接至射頻屏蔽罩(75標明的點)和同軸電纜的外層導體。匹配線圈80的放置應使在射頻線圈的共振頻率下相對於射頻線圈有最大射頻磁密的地方,舉例來說如箭頭82所示。通過同軸電纜72加在匹配線圈上的射頻能量是通過可變互感(變壓器作用)耦合到射頻線圈的。匹配線圈和磁通之間的耦合程度依賴於可用於耦合到磁通的匹配線圈的有效面積以及匹配線圈和射頻線圈間的耦合係數。當匹配線圈的平面垂直於箭頭82代表的射頻磁通時耦合程度最大。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現方案,耦合程度可以通過圍繞徑向軸84旋轉匹配線圈80來改變,沿雙向箭頭86所指的方向旋轉耦合線圈改變了耦合線圈和磁通的耦合面積。一般說來,希望構造一個具有足夠大面積的耦合線圈以提供耦合線圈和射頻線圈間的高耦合度。
下面參考圖4更詳細地敘述使用可變互感激勵射頻線圈的作用原理。圖4以圖的方式描述了射頻線圈、匹配線圈和射頻功率放大器。圖中匹配線圈4與電容器C1和電阻R1串連,其中R1為此次討論方便起見,假定小的可以忽略。核磁共振射頻線圈的電容和電感分別用集總元件C2和L2表示,L2和L1由互感M耦合。圖中還繪出與電感L2和電容C2串接有一可變電阻元件R2。電阻R2表示為一個可變元件是為了指出射頻線圈的品質因數是隨著病人的高矮、胖瘦而變化的。例如,對於大個子病人,線圈的Q值減小。這等價於R2阻值的增加。在射頻功率源88的輸出阻抗RS等於耦合線圈兩端的阻抗Zin時可以獲得最大的功率傳輸。這個條件也導致核磁共振射頻線圈流過最大電流I20亦即當RS= (ω2M2)/(R2) (1)成立時I2最大。式中ω是射頻線圈的共振頻率,M是匹配線圈和射頻線圈間的互感耦合因數。這個關係式在線圈中的電容和電感共振時成立,就象在一般諧振迴路中的情形一樣。其中耦合線圈和射頻線圈設計為在我們感興趣的原子核的拉馬頻率下共振,而射頻源頻率等於希望的共振頻率。
由於方程(1)顯而易見,Zin取決於電阻R2的值,而R2正如已經指出的那樣,與線圈的品質因數有關。因此品質因數Q的變化引起了由射頻功率源看進去的輸入阻抗Zin的變化,結果導致阻抗失配。根據本發明,而且由上面列出的方程也很明顯地看出,改變匹配線圈電感L1和射頻線圈電感L2間的耦合,可以調整Zin的數值。耦合度由互感耦合因子M表示。如同前面已經指出的,旋轉圖3中的耦合線圈80可以改變線圈迴路包圍的可用以耦合射頻磁通的面積,從而可以調節耦合度。耦合線圈的轉動有改變互感M的作用,但對耦合線圈的自感L1卻很少影響。這是由於其長度和幾何形狀並沒有因線圈的轉動而改變。因此尚不同大小的病人放在核磁共振射線圈中時,用來平衡匹配線圈自感的電容器C1不需調整。
應該看到,上面敘述的通過旋轉匹配線圈來改變射頻線圈和匹配線圈之間耦合的方法僅是一個例子。其它的方法像改變匹配線圈和射頻線圈之間的距離而移到射頻磁密較大或較小處,也很好用。
圖5A是同軸配置的射頻屏蔽罩90和射頻線圈92的頂視圖,有16個軸嚮導電條,例如圖中有兩個就用數字92作為示例標明。圖中還標明耦合線圈96為產生一線性極化射頻磁場的適宜位置。這在核磁共振圖象應用中特別有用。匹配線圈96置於射頻線圈和屏蔽罩中具有最大射頻磁密的位置上,圖中磁力線98的相對最接近處。圖5A中繪出的磁通形狀是為了線圈諧振方式的,其中在軸嚮導電條上的電流是正弦分布(相對於角-而言,圖5A),結果在射頻線圈內部的射頻磁通是均勻的,就象圖中磁力線部分100標明的那樣。
圖5B實際上同圖5A,其中相似的部分用相似的參考數字標明。圖5B繪出本發明的一個實現方案,它是使用可變電感激勵射頻線圈以產生一環形極化磁場。如所周知,環形極化磁場有消耗功率小的優點,同時改善核磁共振應用中的信噪比。圖5A和圖5B中的顯著不同在於,圖5B中增設了第二個匹配線圈102。線圈96和102放在偏離豎直軸45°的地方,如同圖中所示的那樣,以使兩個線圈沿射頻線圈園周分開90°。這種結構在研究那些對稱物體時可以避免射頻線圈的不平衡負載。匹配線圈的位置選擇在與正交諧振方式下最大磁密一致的地方,其垂直於已在圖5A中敘述的,而在圖5B中用實線標明的方向上。與正交方式相聯繫的磁通在圖5B中用虛線標出,而線圈放置在用參考數字104標明的最大磁密區域中。為了耦合到正交諧振方式,匹配線圈96和102在匹配線圈和射頻線圈的諧振頻率下由射頻功率源(未示出)激勵,其相位為彼此相距90電角度。在推薦的本發明的實現方案中,這一點是通過使用已知的幾個四端裝置中的一種,比如正交差動裝置106而獲得的,如圖6。
接著參考圖6,射頻功率放大器108的輸出通過發送/接收開關110a接到正交差動裝置的埠1上,在這裡它被分成兩個幅值相等、而相位彼此相距90°的兩個信號。分開的兩個功率信號出現在埠3和埠4上,並且接到匹配線圈上,就象圖5B中用96和102標明的那樣。在接收方式下,射頻線圈接收到的核磁共振信號接在埠3和4,而且適當地在正交差動裝置上整相,使得實際上所有的信號都出現在埠2上,從這裡這些信號通過發送/接收開關1106接到射頻前置放大器112,然後接到核磁共振接收器上(圖中未示出)。匹配負載電阻114通過發送/接收開關耦合到正交差動裝置的埠2上,以保證在發送周期中正工作。其它適當的回端裝置包括環形差動裝置,對稱耦合器非對稱耦合器,錐形線耦合器和集總元件耦合器等均可使用,但並不以此為限。
耦合線圈依照本發明的另一實現方案見圖7。線圈由一角型導電元件116組成,其伸長部分平行於射頻屏蔽罩118,並由一較短的豎直條與屏蔽罩實現電氣連接。第二個角型導電元件120其伸長部分與元件116平行放置,並隔開一定空間以便產生一小的間隙。元件120的短垂直邊接在同軸電纜122的芯線上,後者耦合到時頻源(未示出)且其外部導體在屏蔽罩118上接地。導電元件116和120圈確定了一個面積124,圖中用元件的長邊和射頻屏蔽罩之間的虛線標明。這個面積決定了匹配線圈和射頻線圈之間的耦合度。元件116和120間的氣隙相應於圖4中描述的電容C1,而導電元件相應於電感L1。不用置換導電元件而調整面積的一個方法是調整其對屏蔽罩的高度,就象雙向箭頭126a和126b指示的那樣。通過調整一對螺釘128和130可以改變元件116和120之間間隙的開度,從而可以改變電容C1的數值。實踐中面積和電容調節到某些經驗值,它們對多數希望被掃描的病人並不會產生不可接受的阻抗失配,因為允許對於精確的阻抗匹配條件有一些偏離。
本發明應用可變互感激勵射頻線圈的方法具有幾個優點。例如,如圖2所示分別放置在導電迴路元件34和36中的電容元件54~57和62~65現在可以取得大一些,以使其上的壓降較小,因此有助於消除介質擊穿。這是一個優點。因為這些電容器在射頻線圈中具有最小的數值(由需要高輸入阻抗決定的),因為它們在高電壓下會最先損壞。另外採用本發明方法提供的阻抗的特性是實值的(由於由恰當激勵射頻線圈所需要的共振條件決定),同時可能通過增加與磁場磁通相耦合的匹配線圈的面積設定到大的數值。另一優點是核磁共振射頻線圈不再需要直接連接到屏蔽罩的任何點,象在圖2中所述的傳統驅動情形下那樣,那裡射頻線圈是在點74耦合到屏蔽罩上的。這就允許線圈在電的意義上講是浮空的,而由寄生電容自動平衡自身。根據本發明,匹配線圈在圖3中的屏蔽罩上點75處接地,使得屏蔽罩作為電感驅動裝置的一個整體部分使用,因此不再需要平衡/不平衡變換器,而為射頻功率放大器提供一穩定的輸入阻抗。在線圈偏頻工作時,從功率放大器到射頻線圈的能量傳輸由於共振磁通特性圖而衰減至最小。亦即如果線圈不在共振(也就是說,它由一個頻率異於射頻線圈諧振頻率的射頻源激勵),放大器將不能把功率耦合到線圈,因為線圈將不提供必要的磁通特性圖來耦合到匹配線圈。這一點作為一個自保護機構是我們希望的,而傳統的直接驅動激勵射頻線圈的方法並不提供此種保護。
核磁共振射頻屏蔽罩的一個實現方案見圖8,它對上面描述的射頻線圈很有用處。該屏蔽罩已在1983.12.16日申請的,申請號為562121的公開報告中公開,並提出保護權項,作為參考把它結合到本說明書中。簡略地說,圖8是一個腐蝕圖,它用於一個由介電材料隔開的雙面印刷電路板的兩個導體面上。實線(例如140)指明印刷電路板上內導電層要被腐蝕的區域(亦印形成屏蔽罩的內園柱表面的導電層),而虛線(例如142)指明在外層導體上要被腐蝕的區域。把腐蝕過的印刷電路板的內導電層的A-B邊和C-D邊焊接起來可以做成一個園柱,其內放置核磁共振射頻線圈外導電層的邊不作電氣連接而形成一個間隙,圖中用連接點A-B和C-D的虛線標明。屏蔽罩上用字母E、F、G和H定義的中央矩形區的內外導電層均要被腐蝕,以分別形成眾多豎直導電條146和148。它們平行於核磁共振射頻線圈的軸嚮導電條。內外導電面上腐蝕出的線彼此相距半個條寬,以使在一個導電層上的間隙通過在另一導電層上伸出的導電條橋接起來。內導電層上的導電條150、152和154和導電條156,158與160導通的電流分別對應於圖3中核磁共振射頻線圈導電迴路元件34和36中流過的電流。導電迴路元件34放在導電條154中央,而導電迴路元件36放在導電條156中央。在這些路徑中不存在間斷點,因為位於沿終點JK、LM的線的腐蝕區域可以放在迴路園周上的適當點上,使得迴路元件中的電流在這些點上最小。腐蝕線162和164確實阻擋豎直電流。然而這些切口是必須的,它可以阻止屏蔽罩中感生的渦流。不過線圈的這一區域,線圈電流展得很寬,而使跨過腐蝕線162和164的電流密度小於導電條154和156中的電流密度。另外大面積的電容耦合橋路連接了線162和164。在外導電層上的腐蝕線166,168和170遠離嚮導電層上的腐蝕線162和164以供跨越腐蝕線162和164的電容橋路為最大,腐蝕線144和172在完整的屏蔽罩的外導電層上形成一間隙,該間隙阻止梯度場感生的渦電流迴路而對屏蔽罩的效用無任何不良影響。應該看到,內導電層上的任一腐蝕線均不跨越外層導體上的腐蝕線。然而也可能希望允許這樣的交叉出現。例如連接線162和164,則在N點和P點間形成一條連接的腐蝕線。在這種情形下,所有屏蔽罩的導電元件,象由146標明的,實際上將對在內層表面感生的電流產生同樣的阻抗。
儘管本發明是參照特定的實現方案和特別的例子敘述的,根據上面的講敘,熟練的技術人員也可能提出其它的修改和改進。因此,應該理解,在後面提出的權項範圍內,本發明除了用明確敘述過的方法以外,也可以用其它方法實現。
權利要求
1.核磁共振掃描裝置,包括用以發送和接收射頻信號的射頻線圈裝置;當上述射頻線圈工作在發送方式時,第一個用以激勵上述線圈的裝置當上述線圈作用於接收方式時,該裝置用來接收射頻信號;和第一個匹配線圈裝置,它用來耦合上述射頻線圈裝置到上述激勵和接收放在上述射頻線圈磁場中的匹配線圈的裝置,位置上要使得上述匹配線圈裝置和上述射頻線圈裝置在工作時通過互感耦合。
2.具有權項1的核磁共振掃描裝置,首先進一步包括調整上述匹配線圈裝置和上述射頻線圈裝置互感耦合的調整裝置。
3.具有權項2的核磁共振掃描裝置,其中包括上述的調整裝置,包括改變匹配線圈用以耦合到射頻線圈磁場的面積的裝置。
4.具有權項1或2的核磁共振掃描裝置,進一步包括屏蔽裝置,上述匹配線圈裝置在其上電氣接地,允許上述射頻線圈裝置在電氣意義上相對於上述匹配線圈裝置和屏蔽罩裝置浮空。
5.具有權項1,2,3的核磁共振掃描裝置,另外包括第二個匹配線圈裝置,用以耦合上述射頻線圈到上述接收放在射頻線圈磁場中的第二個匹配線圈裝置的接收裝置,而在物理上與第一個匹配線圈裝置沿上述射頻線圈園周隔開90°放置;和激勵上述第二個耦合線圈的裝置,上述最後提到的裝置的輸出與上述激勵第一個耦合線圈裝置的裝置電氣上相差90度。
6.具有權項5的核磁共振裝置,另外包括第二個調整上述第二個匹配線圈裝置和上述射頻線圈裝置的互感耦合的調整裝置。
7.具有權項6的核磁共振掃描裝置,其中上述第二個調整裝置,包括改變上述第二個耦合線圈用來耦合到上述射頻線圈的磁場的面積的調整裝置。
8.具有權項7的核磁共振掃描裝置,另外包括屏蔽罩裝置,上述第一和第二個匹配線圈裝置在其上電氣接地,允許上述射頻線圈裝置在電氣意義上對上述第一耦合線圈和上述屏蔽罩裝置浮空。
專利摘要
耦合裝置應用互感耦合-核磁共振射頻線圈到一個射頻功率放大器和射頻接收器前置放大器。該裝置包括一匹配線圈,其接在射頻功率放大器和前置放大器上,且放在射頻線圈和去耦合屏蔽罩中間由射頻線圈產生的磁密最大的區域。這保證了對射頻線圈的有效耦合,同時提供了通過改變耦合線圈切割磁通的面積來調整耦合度(因此也就調整了輸入阻抗)的方法。
文檔編號G01R33/36GK85106858SQ85106858
公開日1986年7月23日 申請日期1985年9月12日
發明者派屈克·李·賈斯科爾斯基, 馬修·G·伊什 申請人:通用電氣公司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