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殼、穿戴設備及面殼的製作方法與流程
2023-05-31 04:52:06 5

本發明涉及醫療保健設備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面殼、穿戴設備及面殼的製作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現代人的保健意識越來越強烈,家用醫療保健已成為當今的醫療保健時尚。過去人們測量血壓必須到醫院才能進場測量,而今只要擁有家用電子需要計,坐在家裡就可以隨時監測血壓。為了便於用戶的操作和隨時使用,因此便攜、時尚、美觀、操作簡便等元素成為家用血壓計的發展趨勢。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面殼、穿戴設備及面殼的製作方法,該面殼為一種用於穿戴設備中的新型面殼,其顯示屏的顯示區和非顯示區形成無有明顯的分界,能提升產品檔次的面殼。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面殼,包括面殼本體,該面殼本體形成有顯示區和環繞所述顯示區四周的非顯示區,所述面殼本體的透光度為10%~70%,所述非顯示區的內表面覆蓋有遮蔽層,覆蓋有所述遮蔽層的所述非顯示區的透光度不大於15%,所述顯示區的透光度大於所述非顯示區的透光度,並且所述顯示區的透光度至多比所述非顯示區的透光度高70%。
優選地,所述面殼本體為透光度15%~40%的模製或切割素材。
優選地,所述面殼本體為透明塑料或玻璃。
優選地,覆蓋有所述遮蔽層的所述非顯示區的透光度為0.5%~10%。
優選地,所述顯示區的透光度至多比所述非顯示區的透光度高5%~40%。
此外,本發明還提供一種穿戴設備,包括oled屏,所述穿戴設備還包括上述所述的面殼,所述oled屏設置在所述面殼本體的所述顯示區的內側,所述oled屏的有效顯示區域與所述顯示區吻合,所述顯示區層疊所述oled屏後的透光度與所述非顯示區的透光度的對比度為95%~105%。
優選地,所述穿戴設備為腕帶式血壓計。
優選地,所述oled屏設有偏振光片。
另外,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面殼的製作方法,所述面殼為上述所述的面殼,所述方法包括:
步驟一:加工出所述面殼本體;
步驟二:在所述面殼本體上劃分出所述顯示區和所述非顯示區,並且在所述面殼本體的內表面的所述非顯示區形成所述遮蔽層。
優選地,在所述步驟一中,所述面殼本體的內表面為平面時,通過切割素材形成所述面殼本體;所述面殼本體的內表面為非平面時,通過模製方式形成所述面殼本體。
優選地,在所述步驟二中,所述面殼本體包括面殼邊框時,通過噴油方式在所述面殼本體的內表面噴塗形成所述遮蔽層。
優選地,在所述步驟二中,所述面殼本體的內表面為平面時,通過絲印或噴油方式在所述內表面噴塗形成所述遮蔽層,所述面殼本體的內表面為非平面時,通過移印或噴油方式在所述內表面噴塗形成所述遮蔽層。
優選地,在採用噴油方式形成所述遮蔽層之前,採用絲印或移印工藝在所述面殼本體的內表面形成閉合環狀的印刷過渡區,所述印刷過渡區內的框顯區域為所述顯示區,所述印刷過渡區位於所述非顯示區。
優選地,所述顯示區的透光度大於所述印刷過渡區的透光度,並且所述顯示區的透光度至多比所述印刷過渡區的透光度高50%。
優選地,在形成所述印刷過渡區後,先在所述面殼本體的內表面貼附擋紙,所述擋紙遮蓋所述顯示區且所述擋紙的外邊框位於所述印刷過渡區內,而後在貼有所述擋紙的所述面殼本體的內表面通過所述噴油方式噴塗形成所述遮蔽層。
優選地,所述方法包括:
步驟三:將所述面殼本體的外表面進行uv處理。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以上顯示區和非顯示區的透光度設置的具有一定對比參數的面殼,主要是用於配合一些電子設備的顯示屏(如oled屏)使用。當該面殼用作外殼罩,顯示屏安裝於面殼的顯示區的內側時,由於上述顯示區與非顯示區的透光度的參數有一定的對比度,從而可以解決現有技術中該電子設備的顯示屏的顯示區域與非顯示區域之間容易形成有較為明顯的分界的問題,使得整個面殼看上去顏色均勻,在顯示區和非顯示區之間沒有明顯的邊界,因此該電子設備的外觀看上去更高檔,提高了產品整體的檔次。
本發明的其它特徵和優點將在隨後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並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於解釋本發明,但並不構成對本發明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的面殼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根據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的面殼的結構示意圖,圖中展示的是面殼的製作工藝中進行預先印刷步驟,以得到顯示區和非顯示區的邊界印刷過渡區;
圖3是根據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的面殼的結構示意圖,圖中展示的是面殼的製作工藝中進行步驟三後的效果,即在面殼本體的內表面的非顯示區形成遮蔽層;
圖4是圖1的a-a截面的剖視圖,圖中展示的面殼為一種有面殼邊框的面殼;
圖5是根據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的血壓計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5的爆炸圖,圖中僅將血壓計爆炸為外殼組件(包括其內部元器件容腔的元器件)和袖套組件兩部分;
圖7是外殼組件(面殼和底殼)的結構示意圖,圖中展示了面殼和/或底殼上的切口;
圖8是圖7的剖視圖;
圖9是圖7的局部放大圖,主要展示了面殼和/或底殼上的切口的結構;
圖10~圖14是圖9的c-c截面的剖視圖;
圖15是袖套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16是根據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的血壓計的沿厚度方向的剖視圖,其剖切方向還經過出氣管和三通管的軸線方向;
圖17是三通管的剖視圖;
圖18是根據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的血壓計的沿厚度方向的局部剖視圖,圖中展示了血壓計包括圓柱形充電電池,底殼的底壁形成下凸圓弧壁已形成適配安裝圓柱形充電電池的圓弧柱槽,充分利用空間。
附圖標記說明
1面殼2底殼
3電路板4顯示屏
5切口6氣泵
7氣閥8三通管
9控制按鍵10袖套組件
11顯示區12非顯示區
13圓柱形充電電池14止口環形凸緣
15出氣管16密封墊套
17面殼邊框18卡扣結構
151支撐凸緣161側翻邊
101袖套102襯板
103氣囊
121印刷過渡區122印刷噴油重疊區
61氣泵連接管71氣閥連接管
81下通管82第一側通管
83第二側通管
21止口環形凹槽22下凸圓弧壁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於說明和解釋本發明,並不用於限制本發明。
在本發明中,在未作相反說明的情況下,使用的方位詞如「上、下、頂、底」通常是針對附圖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針對豎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關係描述用詞。
現代生活中隨著電子設備的廣泛使用,一般的都配備有液晶顯示屏,特別是隨身使用的電子穿戴設備,同時,現代人對其外觀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由於現有技術中的穿戴設備的面殼,其顯示屏的顯示區域與非顯示區域之間容易形成有較為明顯的分界,影響了產品外觀,使得產品看上去比較低廉、不夠高檔。
為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新型的面殼,如圖1所示,包括面殼本體,該面殼本體形成有顯示區11和環繞顯示區11四周的非顯示區12,面殼本體的透光度為10%~70%,非顯示區12的內表面覆蓋有遮蔽層,覆蓋有遮蔽層的非顯示區12的透光度不大於15%,顯示區11的透光度大於非顯示區12的透光度,並且顯示區11的透光度至多比非顯示區12的透光度高70%。
以上顯示區11和非顯示區12的透光度設置的具有一定對比參數的面殼1,主要是用於配合一些電子設備的顯示屏(如下文中的oled屏)使用。當該面殼1用作外殼罩,顯示屏安裝於面殼1的顯示區11的內側時,由於上述顯示區11與非顯示區12的透光度的參數有一定的對比度,從而可以解決現有技術中該電子設備的顯示屏的顯示區域與非顯示區域之間容易形成有較為明顯的分界的問題,使得整個面殼1看上去顏色均勻,在顯示區11和非顯示區12之間沒有明顯的邊界,因此該電子設備的外觀看上去更高檔,提高了產品整體的檔次。
進一步地,為進一步提高顯示區11與非顯示區12無邊界效果,面殼本體的優選範圍為透光度15%~40%的模製或切割素材。
關於面殼本體的材質,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面殼本體可以為透明塑料或玻璃材質。
在面殼本體中,為使得非顯示區12的透光度低於顯示區,因此在非顯示區12採用的增加遮蔽層的方式,對遮蔽層下文還會進一步闡述,可採用噴塗油墨的方式等,覆蓋有遮蔽層的非顯示區12的透光度優選為0.5%~10%。
進一步地,顯示區11的透光度至多比非顯示區12的透光度高5%~40%。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穿戴設備,包括oled屏,穿戴設備還包括上述所述的面殼1,oled屏設置在面殼本體的顯示區11的內側,oled屏的有效顯示區域與顯示區11吻合,顯示區11層疊oled屏後的透光度與非顯示區12的透光度的對比度為95%~105%,使得面殼1的顯示區11與非顯示區12對比度小,不會闡述明顯的邊界。這樣,本發明的穿戴設備配備了上述具有無框效果的面殼1,而本文所述的穿戴設備為一般為隨身使用的電子設備,因此相比同類產品,本產品則具有外表美觀、高檔的突出優勢。
其中,現有的oled屏主要分為普通的透明的oled屏和設有表面泛藍光的偏振光片的oled屏,偏正光片的oled屏,本發明的穿戴設備選用常用的設有偏振光片的oled屏。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面殼的製作方法,該面殼即為上述所述的面殼1,製作方法包括:
步驟一:首先注塑成型出面殼本體,此時的面殼本體為面殼1的毛坯結構;
步驟二:在上述的毛坯的面殼1的面殼本體上劃分出顯示區11和非顯示區12,並且最後在面殼本體的內表面的非顯示區12形成遮蔽層,即在非顯示區12進行印刷遮蔽層或噴塗油墨等操作。
具體地,在步驟一中,面殼本體的內表面為平面時,通過切割素材形成面殼本體;面殼本體的內表面為非平面時,通過模製方式形成面殼本體。
在步驟二中,如圖4所示,面殼本體包括面殼邊框17時,通過噴油方式在面殼本體的內表面噴塗形成遮蔽層。
在所述步驟二中,所述面殼本體的內表面為平面時,通過絲印或噴油方式在內表面噴塗形成遮蔽層,所述面殼本體的內表面為非平面時,通過移印或噴油方式在所述內表面噴塗形成所述遮蔽層。所述的絲印或移印工藝為一種本領域技術人員公知的印刷工藝技術之一,一般地,當面殼1為平整的表面時可採用絲印工藝;當面殼1為非平整的表面時可採用移印工藝。
當加工成型出面殼1的毛坯後,由於在面殼本體上的顯示區11和非顯示區12的邊界上在噴塗油墨後很難做到邊界齊整,容易產生噴塗毛刺或在後續揭開擋紙時會將鄰近的噴油油層帶起形成不平整的鋸齒邊。因此,在採用噴油方式形成遮蔽層之前,首先採用絲印或移印工藝在面殼本體的內表面形成閉合環狀的印刷過渡區121。如圖2所示,印刷過渡區121內的框顯區域為顯示區11,印刷過渡區121位於非顯示區12,預先印刷得到的印刷過渡區121使得顯示區11和非顯示區12的邊界齊整。由於印刷過渡區121設在非顯示區12內,其內邊框剛好為顯示區11和非顯示區12的邊界框,因此後續進行油層噴塗非顯示區12時,能很好的避免邊界不齊的問題。
如圖3所示,由於在非顯示區12的印刷過渡區121上會形成有印刷噴油重疊區122,為使得非顯示區12的透光度保持良好的均勻效果,顯示區11的透光度大於印刷過渡區121的透光度,優選地,並且顯示區11的透光度至多比印刷過渡區121的透光度高50%。
一般地,當完成上述預先印刷所述印刷過渡區121後,其中,在形成上述印刷過渡區121後,在進行噴塗油墨工藝之前,先在面殼本體的內表面貼附擋紙,擋紙遮蓋顯示區11且擋紙的外邊框位於印刷過渡區121內,而後在貼有擋紙的面殼本體的內表面形成遮蔽層,以免噴塗油墨噴到顯示區11,因此在形成遮蔽層後在面殼1作為零件進行組裝前,需要揭掉擋紙,以免遮擋了顯示屏。
另外,為使得面殼1看上去更有質感,並增強面殼1的表面硬度以防止刮花,所述方法還可以包括有步驟三:將面殼本體的外表面進行uv處理,即面殼1的外表面會噴塗一層透明保護油,通過紫外線照射後固化。
本發明的穿戴設備,這裡主要指的是一般的隨身使用的電子設備,比如可以為日常家庭用的腕帶式血壓計。在現有技術中,血壓計外形都較大,不太適合人們隨身攜帶來隨時監測血壓。由此,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小型化的血壓計,如圖5和圖6所示,包括面殼1、底殼2、電路板3和顯示屏4,電路板3和顯示屏4設置在相互扣合的面殼1與底殼2之間的元器件容腔中,面殼1與底殼2組成為血壓計的外殼組件。顯示屏4固定在電路板3的頂面上並朝向面殼1的顯示區1,面殼1與底殼2之間為全扣位連接,顯示屏4為厚度不大於1.5mm的oled屏。
其中,面殼1與底殼2之間採用全扣位連接,省去了安裝螺釘等佔用的空間;同時由於採用薄屏的oled屏,相對現有技術中採用lcd屏等,oled屏不僅使用性能更高,同時oled屏更薄,薄約0.5mm~2mm,有利於本發明的血壓計的小型化設計要求。
在上述所述的全扣位連接的面殼1與底殼2中,具體地,如圖7和圖8所示,面殼1的底周緣與底殼2的頂周緣之間形成有沿周向間隔布置的多個卡扣結構18,卡扣結構18沿血壓計的厚度方向彼此扣合,卡扣結構18中的卡扣與卡槽沿橫向相互分離以解扣。需要說明的是,如圖7和圖8所示的本發明的血壓計,本發明的外殼組件的外形為扁平的長方體結構,此處所指的軸向或高度方向為厚度方向,其橫向或徑向是寬度或長度方向,因此外殼結構包括了橫向鎖合或鬆開的卡扣結構18。相對於現有技術中的外殼組件的安裝結構通過螺釘等連接方式,本發明的全卡扣式的外殼組件省去了螺釘的安裝空間,同時,面殼1與底殼2的卡扣式連接結構也使得拆裝操作更方便快速、便於維護。
為確保外殼組件具有一定的密封性,以防止水或灰塵等進入並汙染機體內的元器件,底殼2的頂周緣的內側形成有止口環形凹槽21,面殼1的底周緣的內側向下伸出有止口環形凸緣14,在面殼1與底殼2之間,止口環形凸緣14伸入止口環形凹槽21中以形成止口密封連接。
同時為方便打開血壓計的外殼組件、並快速找到開口,如圖7至圖14所示,面殼1和/或底殼2的外周壁上設有能夠切入以解扣卡扣結構18的切口5。切口5的設置,便於手指甲等的伸入,方便在切口5處對面殼1和底殼2分別橫向向外使力使之分離,同時,卡扣結構18的設計方便向外掰動而鬆開卡扣。
為了血壓計的外殼組件的美觀性,優選地,在其面殼1和底殼2的外部連接處採用無縫扣合,底殼2的頂周緣的外側部的頂面與面殼1的底周緣的外側部的底面之間形成無縫貼合。
如圖10至圖14所示,切口5的位置、形狀和大小的選擇可以有多種。
其中,切口5形成在底殼2的頂周緣的外側部和/或面殼1的底周緣的外側部,即外殼組件的外部;
切口5的截面形狀可優選為方形、三角形或y形;
切口5的寬度不小於1mm,因為切口太小不便於用戶手指甲的伸入。
一般地,面殼1和底殼1呈矩形形狀,即外殼組件的形狀為方形盒,面殼1的底周緣和底殼2的頂周緣的四邊分別設有卡扣結構18,因此卡扣結構18的數量至少為4個,以確保外殼組件的結構穩定。
當然,對於本發明的血壓計的外殼組件以及其內部零部件的設計,既要考慮到整機的小型化的機構,還要保證整機的使用性能。比如,為確保血壓計的待機使用時間,血壓計包括有圓柱形充電電池13,圓柱形充電電池13相對於一般的容量小且體型小的普通鋰電池,圓柱形充電電池13的體積相對大一些。如圖18所示,但在本發明的血壓計中考慮到小型化的要求,底殼2的底壁形成有用於適配安裝圓柱形充電電池13的圓弧柱槽,圓弧柱槽的底壁形成為向下凸出的下凸圓弧壁22。
圓柱形充電電池13及向下凸出的下凸圓弧壁22,外殼組件(底殼2)上有局部凸起以產生足夠的容納圓柱形充電電池13的空間,其中凸起部位是為了與袖帶組件10中的襯板102位置錯開,下文還會進一步闡述袖帶組件10及其零部件。向下凸出的下凸圓弧壁22不會使血壓計整機變大,有效利用了空間,滿足了本發明血壓計小型化的要求。
具體地,元器件容腔為矩形腔並包括沿矩形腔的長度方向布置的電路板安裝腔和電池安裝腔,電路板3布置於電路板安裝腔中,圓柱形充電電池13布置於電池安裝腔中,在電路板安裝腔中,底殼2的底壁為水平底壁,在電池安裝腔處,底殼2的底壁形成為相對於水平底壁向下凸出的下凸圓弧壁22。
如圖5、圖6、圖15和圖16所示,血壓計包括上述外殼組件及其內部元器件以外,還包括袖套組件10,袖套組件10包括袖套101和襯板102,襯板102設置在所述袖套101內並連接於所述底殼2的正下方,下凸圓弧壁22不超出襯板102的底面,如圖18所示,充分利用了元器件容器的內部空間。
如圖6所示,面殼1上設有單個控制按鍵9。一鍵設置不僅能使該血壓計操作起來更簡單高效,而且單個按鍵的設計替代多個按鍵的形式,也進一步的縮小了整機的體積。
優選地,面殼1和底殼2均為模製或切割素材,便於取材,成本低。
另外,如圖16和圖17所示,本發明的血壓計包括了位於元器件容腔中並設置在電路板3下方的氣泵6、氣閥7和三通管8,氣泵6伸出有氣泵連接管61,氣閥7伸出有氣閥連接管71,三通管8包括向下伸出的下通管81以及位於下通管81兩側的第一側通管82和第二側通管83,底殼2形成有豎向的出氣管15,出氣管15的底端向下穿出底殼2,出氣管15的頂端套接下通管81,第一側通管82和第二側通管83分別從下通管81的頂部側向下伸出並分別套接氣泵連接管61和氣閥連接管71。利用該三通管8的特殊管道連接結構的設計,通過三通管8與氣囊氣管(出氣管15)的連接結構以及連接氣閥7和氣泵6,使得起各條管路的連接距離最短,有效節省了空間,進一步實現該血壓計的小型化結構。
由於袖套組件10包括袖套101、襯板102和氣囊103,而襯板102設置在袖套101內並固定連接於底殼2的正下方,氣囊103設置在襯板102的正下方並連接出氣管15。因此袖套組件10與外殼組件(包括其內腔的元器件)為組成血壓計整機的可分離但又能固定連接兩大部件。
進一步地,第一側通管82與第二側通管83之間的夾角不大於150°,從而使得氣泵6和氣閥7相對距離較小,靠得更近,使得整體結構更為緊湊,整機寬度更小。
同時,氣泵6和氣閥7的頂端高度均低於三通管8的頂端高度。即三通管8的頂端最高,減小整機的厚度。
在所述元器件容腔中設有電路板3和和朝向面殼1的顯示區1顯示的顯示屏4,顯示屏4設置在電路板3的上方,三通管8的頂端位於電路板3的下方,內部結構緊湊。
氣泵連接管61和氣閥連接管71均為兩端具有套接頭的軟管,第一側通管82、第二側通管83和下通管81均為硬管,帶套接頭的軟管,方便插裝。
特別要提出的,出氣管15固定設置在底殼2上,出氣管15的頂端套接於下通管81內,出氣管15的頂端外周壁與下通管81的內周壁之間還設有密封墊套16,密封墊套16的結構使得三通管8與出氣管15連接更緊密和穩定。
此外,出氣管15的外周壁形成有支撐凸緣151,下通管81的底端周緣與支撐凸緣151豎向間隔設置,密封墊套16的底端周緣形成有橫向向外的側翻邊161,該側翻邊161墊設在下通管81的底端周緣與支撐凸緣151之間。密封墊套16的側翻邊161,保證三通管8與出氣管15在裝配時不會因擠壓產生移動,結構穩定的同時還保證了密封可靠性。
優選地,支撐凸緣151與底殼2一體成型。
與此同時,出氣管15為一體成型在底殼2上的硬管。從而出氣管15、支撐凸緣151與底殼2均為一體成型結構,操作簡單、生產成本低。
綜合以上的技術方案,對本發明的血壓計的各個零部件進行優選和結構優化設計,最終使得本發明的血壓計的整機結構(不包括袖套組件)可以做成外形尺寸的長x寬x高為64mmx48mmx17mm左右的方形結構(已獲得實際成品,測量得到的數據),是一款外觀非常小型化的血壓計。
以上結合附圖詳細描述了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但是,本發明並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具體細節,在本發明的技術構思範圍內,可以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多種簡單變型,這些簡單變型均屬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個具體技術特徵,在不矛盾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任何合適的方式進行組合。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複,本發明對各種可能的組合方式不再另行說明。
此外,本發明的各種不同的實施方式之間也可以進行任意組合,只要其不違背本發明的思想,其同樣應當視為本發明所公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