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軸瓦的製作方法
2023-05-31 08:38:36 1
專利名稱:一種軸瓦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軸瓦,尤其是帶高壓啟動的主軸承或滑履軸承的軸瓦,再具體地說,是一種用於水泥生產設備中的磨機的主軸承或滑履軸承的軸瓦。
背景技術:
在水泥工業生產中,磨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設備。磨機在啟動時,由於轉速較低,軸頸與軸承工作表面間難以形成油膜,很容易使磨機的軸頸與軸瓦間出現金屬之間的摩擦,從而引起燒瓦現象。為了使磨機在啟動過程中能夠形成足夠的油膜,大型管磨機均採用帶高壓啟動的主軸承或滑履軸承。在磨機正常運轉後,高壓泵停止工作,磨機依靠軸頸的轉速將油帶入軸頸和軸瓦間,形成動壓潤滑。
為了使高壓油能夠進入到軸頸及軸瓦間,就必須在軸承的工作表面上開設油槽。現在的高壓油槽常用的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圓錐形,油槽的最大直徑約為軸瓦寬度的1/3到1/4,油槽的最大深度為2mm,這種油槽的缺點是其邊緣離軸瓦的邊緣很近,高壓油很容易從此處洩漏,同時油槽的面積(即磨機在「浮升」前的承壓面積)較小,使得高壓油需要很高的壓力才能使磨機「浮升」,即高壓油的最大壓力很大。其優點是當磨機正常運轉,高壓泵停止工作後,油膜易連續。另一種是長方形油槽,其油槽的寬度大約為軸瓦寬度的1/10,油槽邊緣與軸瓦邊緣的距離很大,高壓油不易從此處洩漏,但由於油槽在圓周方向深度是變化的,在油槽中間較深,在油槽兩端較淺,當磨機正常運轉,高壓泵停止工作後,依靠動壓潤滑形成的油膜在油槽中間較深處不易形成,從而使油膜不容易連續。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現有軸承的高壓油的最大壓力過高,或者油膜不能連續生成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所述軸瓦,在其中心有進油通道,在其內表面開有油槽,油槽底面的橫截面成大小一致的「V」形,油槽的最深點均在軸瓦寬度方向的中心線上。
作為改進,在所述油槽的兩端各有半個圓錐面與所述油槽的底面相切。
以上所述油槽的寬度為軸瓦寬度的1/5-1/8,所述油槽的最深點的深度為1.5-2.5mm。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既能降低高壓油的最大壓力,同時使油膜的形成能夠連續生成;(2)易於加工製造。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A向視圖意圖。
圖3是圖2中的B-B剖面圖(放大)。
圖4是圖2中的C-C剖面圖(放大)。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圖1、2、3、4中,無論主軸承或滑履軸承,軸瓦1的中心有進油通道2,在其內表面3上開有油槽。油槽的底面由4、5、6三部分組成,底面4、6是半個圓滿錐面,底面5的橫截面成V形(圖4中所示)。底面5分別與底面4、6相切。在軸瓦寬度方向上,均以軸瓦的中心線為油槽的最低點,其最大深度T等於2mm;油槽的寬度W約為軸瓦寬度的1/6到1/7。在圓周方向上,油槽的各點與軸瓦的工作表面為同心圓,其在圓周上的長度可根據載荷進行調整,可以保證高壓油的最高壓力不高於油泵的額定壓力。
由於本實用新型的油槽面積較大,在磨機被頂起前,高壓油的承壓面積較大,從而使高壓油的最大壓力有所降低;在磨機被頂起後,能夠形成油膜的區域均為軸瓦的承壓面積。本實用新型所採用的長圓形油槽的邊緣到軸瓦邊緣的距離較圓形油槽的為長,高壓油不易從此處洩漏,而高壓油從別的路徑洩漏的距離也相應增大(因為壓力總是從最短的距離洩漏),從而使生成油膜的區域增大,高壓油的壓力降低。
在磨機正常運轉後,高壓泵停止工作,磨機依靠軸頸的轉速將油帶入軸頸和軸瓦間,形成動壓潤滑。由於本實用新型的油槽深度較淺,油膜在油槽區的壓力降較小,有利於油膜的連續生成。
權利要求1.一種軸瓦,在其中心有進油通道,在其內表面開有油槽,其特徵在於油槽底面的橫截面成大小一致的「V」形,油槽的最深點均在軸瓦寬度方向的中心線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瓦,其特徵在於在所述油槽的兩端各有半個圓錐面與所述油槽的底面相切。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軸瓦,其特徵在於所述油槽的寬度為軸瓦寬度的1/5-1/8。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軸瓦,其特徵在於所述油槽的寬度為軸瓦寬度的1/6-1/7。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軸瓦,其特徵在於所述油槽的最深點的深度為1.5-2.5mm。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軸瓦,其特徵在於所述油槽的最深點的深度為2mm。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軸瓦,其特徵在於所述油槽的最深點的深度為2m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帶高壓啟動的主軸承或滑履軸承的軸瓦,在所述軸瓦的中心有進油通道,在其內表面開有油槽,油槽底面的橫截面成大小一致的「V」形,油槽的最深點均在軸瓦寬度方向的中心線上。作為改進,在油槽的兩端各有半個圓錐面與油槽的底面相切。本實用新型既能降低高壓油的最大壓力,同時使油膜的形成能夠連續生成;且易於加工製造。
文檔編號F16C33/10GK2646467SQ20032011054
公開日2004年10月6日 申請日期2003年10月31日 優先權日2003年10月31日
發明者王玉榮, 董漢良, 黃敬國, 趙玉會 申請人:南京西普機電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