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經編雙針床無痕接縫面料的編織方法
2023-05-30 13:07:11
專利名稱:一種經編雙針床無痕接縫面料的編織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經編雙針床無痕接縫面料的編織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雙針床經編機已廣泛用於加工紡織複合材料預製件、產業與醫用紡織品和全成形服裝產品等。相對於圓型針織機,其優勢在於易於變換產品規格尺寸,並可同時編織多件不同規格的產品,機速快,生產效率高。採用雙針床經編機編織圓筒形織物或超寬幅面料時,前後針床分別利用1-2把地梳櫛編織平幅織物,同時在織物的邊緣處另行配置梳櫛編織邊縫,將前後織物聯接成圓筒形織物或超寬幅面料。然而,在編織圓筒形產品和超寬幅面料時,由於編織織物邊緣接縫的導紗針難以同時滿足前、後針床編織エ藝所需的前後梳櫛對位順序,接縫處的組織結構受到很大的限制,因而,在大部分情況下,面料的接縫難以與地組織結構完全一致,影響到產品的外觀,甚至影響到產品的整體強力特性。按現有的雙針床經編技術,除圓筒形單梳地組織外,大部分ニ梳及ニ梳以上的圓筒形成圈類地組織和襯緯類地組織均難以編織出與地組織完全一致的無痕接縫,因此,此類產品的設計與開發受到了極大的限制。研究和探討雙針床無痕接縫技術,是發展紡織複合材料、產業與醫用紡織品和全成形服裝產品市場的需要,具有較強的應用前景。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的一種經編雙針床無痕接縫面料的編織方法,以解決在雙針床經編機上進行ニ梳及ニ梳以上圓筒形編織的技術問題,消除眾多圓筒形經編複合材料預製件的接縫皺褶,提高紡織複合材料的力學性能;其能為蓬蓋類產業用布提供超寬幅產品; 能為經編全成形服裝提供完美的無痕接縫,提高服裝的外觀和舒適度。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經編雙針床無痕接縫面料的編織方法,其特徵在於,具體步驟為選擇經紗原料,設計梳櫛的墊紗運動和穿紗對紗エ藝;進行經紗整經;在針床工作區配置裝有擺動導紗針的梳櫛,進行前後針床織物邊緣的無痕接縫;編排導紗針信息;進行上機エ藝調整與編織;進行織物整理。所述的擺動導紗針在電信號和梳櫛橫移機構的共同作用下,引導接縫經紗從編織區域的右或左端插入エ藝所需的梳櫛位置,在前後針床的邊緣織針上交替進行襯緯或墊紗成圈,以完成前後針床織物邊緣的無痕接縫。優選地,所述的擺動導紗針包括支承座,擺片和L形導紗針,支承座固定連接雙針床經編機的梳櫛,擺片的上端設於支承座中,下端與L形導紗針相連接,擺片可沿前後方向擺動。更優選地,所述的支承座的外側設有限位片滑槽,限位片的上端設於所述的限位片滑槽中,限位片的下端設於擺片的外側,用於控制L形導紗針的擺幅。更優選地,所述的擺片包括ニ片極化方向相同的壓電陶瓷片以及設於壓電陶瓷片中間的玻璃纖維中間體,壓電陶瓷片的兩側表面皆塗有導電銅層,ニ片壓電陶瓷片內側的導電銅層連接中心電極,中心電極連接第二開關和第三開關,壓電陶瓷片外側的導電銅層連接第一開關和第四開關,第三開關和第四開關連接後接地,第一開關和第二開關連接後連接電壓輸入端,第一開關和第三開關聯動,第二開關和第四開關聯動。更優選地,所述的擺片的頂端連接電磁式控制機件,上部可轉動地連接支承座,所述的電磁式控制機件包括永久磁鐵、線圈、滑塊、連杆、撥叉、拉簧和壓簧,永久磁鐵的外側套有線圈,滑塊與永久磁鐵相吸並設於滑塊滑槽中,滑塊通過滑塊銷釘連接連杆的一端,連杆的另一端通過撥叉銷釘連接撥叉的一端,撥叉設有撥叉軸孔,撥叉軸孔內設有立軸,立軸固定在支承座內,撥叉的另一端設有撥叉叉ロ,撥叉叉口內設有圓杆,圓杆連接在擺片的頂端,撥叉銷釘連接拉簧的一端,拉簧的另一端連接支承座。優選地,所述的經編雙針床無痕接縫面料為無痕接縫圓筒形織物或超寬幅平幅織物,其具有聯接前後針床織物並與前後針床織物組織結構完全一致的接縫。優選地,所述的經編雙針床無痕接縫面料為包括ニ梳及ニ梳以上襯緯類、成圈類地組織以及在此地組織上加工所得的提花面料。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如下(I)本發明的製作方法簡單,適合於エ業化生產;(2)編織成的圓筒形產品具有與面料組織結構完全一致的接縫,從而大大提高了此類經編全成形服裝的美觀度和舒適性;(3)能消除圓筒形或超寬幅紡織複合材料預製件的接縫皺褶,大大提高其接縫強力,使此類紡織複合材料具有光滑、高強的優異性能;,(4)可設計開發出目前各類經編機無法編織的圓筒形花色產品,大大提高了經編花色產品設計的自由度。
圖I為超寬幅經絨平面料的梳櫛墊紗運動和穿紗對紗エ藝圖。
圖2為超寬幅經絨平面料編織中擺動導紗針的控制信息編排圖。
圖2中,Q-擺動導紗針處於前擺位置;H-擺動導紗針處於後擺位置。
圖3為編鏈襯緯型圓筒形六角網眼面料的梳櫛墊紗運動和穿紗對紗エ藝圖。
圖4為編鏈襯緯型圓筒形六角網眼面料編織中擺動導紗針的控制信息編排圖。
圖4中,Q-擺動導紗針處於前擺位置;H-擺動導紗針處於後擺位置。
圖5為用於右側接縫的壓電型擺動導紗針裝置正視示意圖。
圖6為圖5中A-A向剖視圖。
圖7為壓電型擺片的結構與工作原理示意圖。
圖8為壓電型擺片的控制電路示意圖。
圖9為用於左側接縫的電磁型擺動導紗針裝置正視示意圖。
圖10為用於左側接縫的電磁型擺動導紗針裝置的右視示意圖。
圖11為圖10中A-A向首I]視不意圖。
圖12為圖9中B-B向剖視放大示意圖。
圖13為電磁型擺片正向放大示意圖。
圖14為電磁型擺片側向放大安裝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ー步闡述本發明。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於說明本發明而不用於限制本發明的範圍。此外應理解,在閱讀了本發明講授的內容之後,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發明作各種改動或修改,這些等價形式同樣落於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範圍。實施例I生產流程為超寬幅經絨平面料エ藝設計——紗線準備——配置擺動導紗針—— 導紗針控制信息編排——上機エ藝調整與編織——織物整理所述的超寬幅經絨平面料エ藝設計為根據經絨平面料的用途選用合適的經紗原料;根據面料的半幅寬度和橫密確定導紗針穿紗區域;根據經紗原料的細度和所需的梳櫛數選擇雙針床機型;梳櫛的墊紗運動和穿紗對紗エ藝如圖I所示;梳櫛橫移機構在右側時的導紗針墊紗數碼如下GB I :2-0,2-2/4-6,4-4//GB 2 :2-4,2-2/2-0,2-2//J B 3 :0-0-0,0-2-A/2-4-2,0-0-A//GB4 :0-2,0-0/0-0,0-2//J B 5 :0-0-0,2-4-A/0-2-0,0-0-A//GB 6:2-2,2-0/0-0,2-4//GB 7:2-2,4-6/4-4, 2-0//其中,JB3和JB5為擺動導紗針梳櫛;墊紗數碼中的A為右側擺動導紗針的初始位置,選擇離右側第一工作針的0號墊紗數碼位右側I針距。初始位置專用於擺動導紗針進行前後擺動,以避開其他梳櫛上的導紗針。所述的紗線準備為進行經紗整經;所述的配置擺動導紗針為在針床工作區的右端配置ニ把裝有一枚壓電型擺動導紗針的梳櫛,用於在前後針床的右邊緣織針上交替進行墊紗成圈,編織聯接前後針床織物的經絨組織。如圖5所示,為用於右側接縫的壓電型擺動導紗針裝置正視示意圖,所述的壓電型擺動導紗針裝置由支承座11,限位片12,擺片13和L形導紗針14組成。如圖6所示, 為圖5中A-A向剖視圖,被插入安裝調節孔11-1-1內的安裝固定螺絲11-1-3固定於雙針床經編機的梳櫛板(圖中未畫出)上的支承座11包含底座11-1和蓋板11-2。蓋板11-2 由蓋板固定螺絲11-2-1固裝在底座11-1上;底座11-1內開有擺片滑槽11-1-2,擺片滑槽 11-1-2的寬度與擺片13的寬度一致,底座11-1和蓋板11-2將上端插入擺片滑槽11-1-2 的擺片13夾持在支承座11中間,並由蓋板固定螺絲11-2-1夾緊;限位片滑槽11-2-2與限位片12的寬度一致,上端插入底座11-1和蓋板11-2外側的限位片滑槽11-2-2內的限位片 12由穿入限位調節孔12-1的限位調節螺絲12-2固定,限位片12的下端設於擺片13的外側,用於控制L形導紗針14的擺幅 ,上端被支承座11夾持住的擺片13的下端粘合端13-1 粘住L形導紗針14的上端;上端被擺片13的粘合端13-1粘住的L形導紗針14下部的水平延伸段14-1具有ー個彎折的頭端,頭端的彎折角度為90度,彎折部分開有導紗孔14-2。
如圖7所示,為壓電型擺片的結構與工作原理示意圖,所述的擺片13包括ニ片極化方向13-6相同的壓電陶瓷片13-3以及設於壓電陶瓷片13-3中間的玻璃纖維中間體 13-5,壓電陶瓷片13-3的兩側表面皆塗有導電銅層13-4,近玻璃纖維中間體13-5的ニ壓電陶瓷片13-3內側的導電銅層13-4連接中心電極13-7,如圖8所示,為壓電型擺片的控制電路示意圖,中心電極13-7連接第二開關S2和第三開關S3,壓電陶瓷片13-3外側的導電銅層13-4連接第一開關SI和第四開關S4,第三開關S3和第四開關S4連接後接地,第一開關 SI和第二開關S2連接後連接電壓輸入端13-8,第一開關SI和第三開關S3聯動,第二開關 S2和第四開關S4聯動。擺片13由ニ片極化方向13-6向右(或向左)的壓電陶瓷片13-3 和玻璃纖維中間體13-5疊合而成。壓電陶瓷片13-3的ニ側表面塗有導電銅層13-4。其工作原理是在擺片13上端的中心電極13-7和電壓輸入端13-8上施加電場E後,左右ニ 片壓電陶瓷片13-3上獲得相反方向的電場E。根據逆壓電效應,圖7中右側的壓電陶瓷片 13-3獲得與其極化方向13-6相同的電場E,使其在垂直於極化方向「受壓」而長度縮短;同時,左側的壓電陶瓷片13-3獲得與其極化方向13-6相反的電場-E,使其在垂直於極化方向 「受拉」而長度伸長。結合左右ニ片壓電陶瓷片13-3的變形特點,擺片13產生撓度變形。 由於擺片13上端的擺片夾持端13-2被支承座11夾持,擺片13下端即產生如圖7中虛線所示的右偏。同理,在擺片13上的中心電極13-7和電壓輸入端13-8上施加電場-E後,擺片13下端將產生左偏。擺片13的擺動將帶動L形導紗針14穩定地處於由限位片12下端的限位端12-3所限制的導紗針前擺位14-3或導紗針後擺位14-4。圖8中的聯動開關SI、 S3和S2、S4用以控制施加於擺片13上端的中心電極13-7和電壓輸入端13_8上的電場E 的極性。所述的導紗針控制信息編排為第一、ニ、四、六和七把梳櫛採用常規的四行程梳櫛橫移方式;第三、五把梳櫛為裝有擺動導紗針的梳櫛,採用六行程梳櫛橫移方式,控制信息編排見圖2 ;擺動導紗針的信息控制方式與常規的電子賈卡梳櫛的控制方式相同,觸發盤安裝在經編機主軸上;所述的上機エ藝調整與編織為根據經絨平面料的橫密調節針床間隙;根據經絨平面料的縱密調節編織織物接縫的經紗上的張カ;根據經絨平成圈過程的エ藝要求調節控制擺動導紗針的觸發盤角度位置;在編織前針床的經平絨接縫時,擺動導紗針前擺,插入第 ニ把經平梳櫛的前面,編織經絨組織,確保前針床織物中的經絨紗被經平紗覆蓋;編織後針床的經平絨接縫時,擺動導紗針後擺,插入第六把經平梳櫛的後面,編織經絨組織,確保後針床織物中的經絨紗被經平紗覆蓋;所述的織物整理為與常規的同原料經絨平面料相同。該織物下機展開後,可具有二倍於經編機工作寬度的幅寬,前後針床編織的織物間的聯接縫具有與面料完全一致的經絨平組織結構,經織物整理後,得超寬幅經絨平面料。實施例2生產流程為編鏈襯緯型圓筒形六角網眼面料エ藝設計——紗線準備——配置擺動導紗針——導紗針控制信息編排——上機エ藝調整與編織——織物整理所述的編鏈襯緯型圓筒形六角網眼面料エ藝設計為根據編鏈襯緯型圓筒形面料的用途選用合適的經紗原料;根據面料的筒徑和橫密確定導紗針穿紗區域;根據經紗原料的細度、網眼大小和所需的梳櫛數選擇雙針床機型;梳櫛的墊紗運動和穿紗對紗ェ藝如圖
63所示;梳櫛橫移機構在右側時的導紗針墊紗數碼如下GB I:4-4,4-4/2-2,2-2/4-4,4-4/0-0,0-0/2-2,2-2/0-0,0-0//GB 2 2-4,4-4/4-2,2-2/2-4,2-2/2-0,0-0/0-2,2-2/2-0,2-2//J B 3 :2-2-2, 2-2-2/0-0-0,0-0-0/2-2-A,0-0-0/0-0-0, 2-2-2/2-2-2, 0-0-0/0-0-0,2-2-A//GB 42-2,2-0/0-0,0-2/2-2,2-0/2-0,0-0/0-2,2-2/2-0,2-2//GB 5 0-2,2-2/2-0,0-0/0-2,0-0/0-0,0-2/2-2,2-0/0-0,0-2//J B 6 :2-2-2,0-0-0/0-0-0,2-2-2/2-2-2,0-0-B/0-0-0,0-0-0/2-2-2, 2-2-2/0-0-B,2-2-2//GB 7 2-2,2-0/0-0,0-2/2-2,2-0/2-2,2-4/4-4,4-2/2-2,2-4//GB 8 4-4,0~0/0~0,2-2/2-2,0-0/0-0,4-4/4-4,2-2/2-2,4-4//其中,JB3和JB6為擺動導紗針梳櫛;墊紗數碼中的A為右側擺動導紗針的初始位置,選擇離右側第一工作針的0號墊紗數碼位右側I針距;墊紗數碼中的B為左側擺動導紗針的初始位置,選擇離左側第一工作針的2號墊紗數碼位左側I針距。初始位置專用於擺動導紗針進行前後擺動,以避開其他梳櫛上的導紗針。所述的紗線準備為進行經紗整經;所述的配置擺動導紗針為在針床工作區的左右ニ端各配置一把裝有一枚電磁型擺動導紗針的梳櫛,用於在前後針床的左右邊緣織針上交替進行襯緯墊紗,編織聯接前後針床織物的襯緯接縫。如圖9所示,為用於左側接縫的電磁型擺動導紗針裝置正視示意圖,圖10為其右視示意圖,所述的電磁型擺動導紗針裝置包含支承座21,限位片22,擺片23,L形導紗針24 和電磁式控制機件。被插入安裝調節孔21-1-1內的安裝固定螺絲21-1-2固定於雙針床經編機的梳櫛板(圖中未畫出)上的支承座21包含底座21-1和蓋板21-2 ;蓋板21-2由蓋板固定螺絲21-2-2固裝在底座21-1上;底座21-1和蓋板21-2外側開有限位片滑槽21_2_1, 限位片滑槽21-2-1的寬度與限位片22的寬度相匹配,上端插入底座21-1和蓋板21-2外側的限位片滑槽21-2-1內的限位片22由穿入限位調節孔22-1的限位調節螺絲22-2固定; 限位片22的下端設於擺片23的兩側,用於控制L形導紗針24的擺幅。如圖11所示,為圖10中A-A向剖視示意圖,底座21-1腔內下端開有底座銷孔 21-1-4 ;插入擺片23上部的擺片銷孔23-1-2內的擺片銷釘21-1-5固裝於底座銷孔21-1-4 內,底座銷孔21-1-4、擺片銷孔23-1-2的內徑與擺片銷釘21-1-5匹配;被擺片銷釘21_1_5 握持在底座21-1腔內的擺片23包含上擺片23-1和下擺片23-2 ;上擺片23_1下端開有擺片滑槽23-1-1,擺片滑槽23-1-1的寬度與下擺片23-2的寬度相匹配,上端插入擺片滑槽 23-1-1的下擺片23-2被插入擺片調節孔23-2-1內的擺片調節螺絲23_1_3固定於上擺片 23-1下端;固定於上擺片23-1下端的下擺片23-2的下端開有L形導紗針安裝孔23_2_2 ; 上端被插入L形導紗針安裝孔23-2-2內的導紗針固定螺絲23-2-3固定於下擺片23_2下端的L形導紗針24的下端水平延伸段24-1的頭端開有導紗孔24-2 ;上端固定於下擺片23_2 下端的L形導紗針24的水平延伸段24-1具有彎折的頭端,所述的頭端的彎折部分設有導紗孔24-2,頭端的彎折部分的彎折角度為90度。被擺片銷釘21-1-5握持在底座21-1腔內的擺片23的頂部焊接ー個下部為擺片頸部23-3-1,上部為壓簧座23-3-2的帶凸邊的圓杆23-3,圓杆23-3下部的擺片頸部23-3-1直徑與撥叉叉ロ 25_5_4寬度匹配;圓杆23_3上部的壓簧座23-3-2直徑與壓簧25-7的內徑匹配;如圖14所示,為電磁型擺片側向放大安裝示意圖,下端套入圓杆23-3上部的壓簧座23-3-2上的壓簧25_7的上端嵌入底座21_1腔頂端的壓簧孔21-1-3內,壓簧孔21-1-3的內徑與壓簧25-7外徑匹配。如圖12所示,為圖9中B-B向剖視放大示意圖。底座21_1腔內安裝電磁式控制機件;電磁式控制機件包含永久磁鐵25-1、線圈25-2、滑塊25-3、連杆25_4、撥叉25_5、拉簧25-6和壓簧25-7。嵌入底座21-1腔內的永久磁鐵25_1外套有線圈25_2 ;與永久磁鐵 25-1相吸的並嵌入滑塊滑槽(圖中未畫出)內的滑塊25-3上裝有滑塊銷釘25-3-1 ,一端與滑塊銷釘25-3-1相連的連杆25-4的另一端與撥叉銷釘25-5-1相連;裝有撥叉銷釘25_5_1 並與連杆25-4相連的撥叉25-5被穿入撥叉軸孔25-5-2並固裝在底座21_1腔內的立軸孔 (圖中未畫出)內的立軸25-5-3握持;一端與連杆25-4相連的撥叉25-5的另一端開有撥叉叉ロ 25-5-4 ;如圖13所示,為電磁型擺片正向放大示意圖,焊接在上擺片23-1頂端的圓杆23-3下部的擺片頸部23-3-1插入撥叉叉ロ 25-5-4內;一端與撥叉銷釘25_5_1相連的拉簧25-6的另一端被螺絲(圖中未畫出)固定於底座1-1腔壁上。用於右側接縫的電磁型擺動導紗針裝置的結構與用於左側接縫的電磁型擺動導紗針裝置相同,區別僅在於用於右側接縫的電磁型擺動導紗針裝置翻轉後安裝,使L形導紗針的水平延伸段的頭端向左即可。電磁式控制機件工作原理線圈25-2無電流通過時,則永久磁鐵25-1的磁力克服拉簧25_6的拉カ和擺片 23頂部的壓簧25-7的彈カ吸引滑塊25-3。滑塊25_3通過連杆25_4使撥叉25_5繞立軸 25-5-3順時針迴轉,則撥叉叉ロ 25-5-4作用於嵌入其中的擺片頸部23_3_1上的力矩使得擺片23帶動L形導紗針24繞擺片銷釘21-1-5後擺,並在壓簧25_7的弾力下,L形導紗針 24穩定地處於導紗針後擺位置24-4。當線圈25-2通電時,線圈25-2產生ー個與永久磁鐵25_1極性相反、強度相當的磁場,使得永久磁鐵25-1失去磁性,則滑塊25-3與永久磁鐵25-1分離。撥叉25-5在拉簧 25-6的拉カ下,克服擺片23頂部的壓簧25-7的彈カ繞立軸25_5_3逆時針迴轉,則撥叉叉 ロ 25-5-4作用於嵌入其中的擺片頸部23-3-1上的カ矩使得擺片23帶動L形導紗針24繞擺片銷釘21-1-5前擺,並在壓簧25-7的弾力下,L形導紗針24穩定地處於導紗針前擺位置24-3(圖4中虛線所示)。壓簧25-7具有使擺片23在擺過中心位置後加速擺動以及擺片23被限位片22下端的限位端22-3限位後處於穩定狀態的雙重作用。用於右側接縫的電磁式控制機件工作原理與用於左側接縫的原理相同,區別僅在幹線圈25-2無電流通過時,L形導紗針24處於前擺位置;線圈25-2通電時,L形導紗針 24處於後擺位置。所述的導紗針信息編排為第一、ニ、四、五、七和八把梳櫛採用常規的四行程梳櫛橫移方式;第三、六把梳櫛為擺動導紗針梳櫛,採用六行程梳櫛橫移方式,控制信息編排見圖4 ;擺動導紗針的信息控制方式與常規的電子賈卡梳櫛的控制方式相同,觸發盤安裝在經編機主軸上。所述的上機エ藝調整與編織為根據編鏈襯緯型六角網眼面料的橫密調節針床間隙;根據編鏈襯緯型六角網眼面料的縱密調節編織織物接縫的經紗上的張カ;根據編鏈襯緯成圈過程的エ藝要求調節控制擺動導紗針的觸發盤角度位置;在編織前針床的編鏈襯緯接縫時,右端擺動導紗針前擺,向左插入第五把編鏈梳櫛的前面,墊入襯緯紗,左端擺動導紗針前擺,向右插入第四把編鏈梳櫛的前面,墊入襯緯紗,確保前針床接縫中的襯緯紗被編鏈紗夾持;編織後針床的編鏈襯緯接縫時,右端擺動導紗針後擺,向左插入第五把編鏈梳櫛的後面,墊入襯緯紗,左端擺動導紗針後擺,向右插入第四把編鏈梳櫛的後面,墊入襯緯紗, 確保後針床接縫中的襯緯紗被編鏈紗夾持。所述的織物整理為與常規的同原料編鏈襯緯面料相同。該織物下機後,具有現有雙針床經編機的編織技術所無法編織的編鏈襯緯型圓筒形六角網眼面料,前後針床編織的織物間的聯接縫具有與面料完全一致的網眼組織結構, 經織物整理後,得編鏈襯緯型無痕接縫圓筒形六角網眼面料。通過上述編織方法製得的ニ梳經編雙針床圓筒形織物和超寬幅平型面料,由於在雙針床工作區域的兩端按需配置了可前後擺動的擺動導紗針,能同時滿足各種組織結構在編織時所需的前後梳櫛的紗線覆蓋和夾持エ藝要求,因而在前後針床織物的連接處具有與面料組織結構完全一致的接縫結構,提高了此類雙針床織物的接縫強力,增強了產品的美觀度和舒適性。綜上,本發明的一種經編雙針床無痕接縫面料的編織方法,大大提高了雙針床織物組織結構設計的自由度,製成的經編雙針床圓筒形織物和超寬幅平型面料具有高強、美觀、舒適的性能。
權利要求
1.一種經編雙針床無痕接縫面料的編織方法,其特徵在於,具體步驟為選擇經紗原料,設計梳櫛的墊紗運動和穿紗對紗工藝;進行經紗整經;在針床工作區配置裝有擺動導紗針的梳櫛,進行前後針床織物邊緣的無痕接縫;編排導紗針信息;進行上機工藝調整與編織;進行織物整理。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經編雙針床無痕接縫面料的編織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擺動導紗針包括支承座,擺片和L形導紗針,支承座固定連接雙針床經編機的梳櫛,擺片的上端設於支承座中,下端與L形導紗針相連接,擺片可沿前後方向擺動。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經編雙針床無痕接縫面料的編織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支承座的外側設有限位片滑槽,限位片的上端設於所述的限位片滑槽中,限位片的下端設於擺片的外側。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經編雙針床無痕接縫面料的編織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擺片包括二片極化方向(13-6)相同的壓電陶瓷片(13-3)以及設於壓電陶瓷片(13-3)中間的玻璃纖維中間體(13-5),壓電陶瓷片(13-3)的兩側表面皆塗有導電銅層(13-4),二片壓電陶瓷片(13-3)內側的導電銅層(13-4)連接中心電極(13-7),中心電極(13_7)連接第二開關(S2)和第三開關(S3),壓電陶瓷片(13-3)外側的導電銅層(13-4)連接第一開關(51)和第四開關(S4),第三開關(S3)和第四開關(S4)連接後接地,第一開關(SI)和第二開關(S2)連接後連接電壓輸入端(13-8),第一開關(SI)和第三開關(S3)聯動,第二開關(52)和第四開關(S4)聯動。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經編雙針床無痕接縫面料的編織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擺片的頂端連接電磁式控制機件,上部可轉動地連接支承座(21),所述的電磁式控制機件包括永久磁鐵(25-1)、線圈(25-2)、滑塊(25-3)、連杆(25-4)、撥叉(25-5)、拉簧(25-6)和壓簧(25-7),永久磁鐵(25-1)的外側套有線圈(25-2),滑塊(25_3)與永久磁鐵(25_1)相吸並設於滑塊滑槽中,滑塊(25-3)通過滑塊銷釘(25-3-1)連接連杆(25-4)的一端,連杆 (25-4)的另一端通過撥叉銷釘(25-5-1)連接撥叉(25-5)的一端,撥叉(25_5)設有撥叉軸孔(25-5-2),撥叉軸孔(25-5-2)內設有立軸(25-5-3),立軸(25-5-3)固定在支承座(21) 內,撥叉(25-5)的另一端設有撥叉叉口(25-5-4),撥叉叉口(25_5_4)內設有圓杆(23_3), 圓杆(23-3)連接在擺片(23)的頂端,撥叉銷釘(25-5-1)連接拉簧(25_6)的一端,拉簧 (25-6)的另一端連接支承座(21)。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經編雙針床無痕接縫面料的編織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經編雙針床無痕接縫面料為無痕接縫圓筒形織物或超寬幅平幅織物,其具有聯接前後針床織物並與前後針床織物組織結構完全一致的接縫。
7.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經編雙針床無痕接縫面料的編織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經編雙針床無痕接縫面料為包括二梳及二梳以上襯緯類、成圈類地組織以及在此地組織上加工所得的提花面料。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經編雙針床無痕接縫面料的編織方法,其特徵在於,具體步驟為選擇經紗原料,設計梳櫛的墊紗運動和穿紗對紗工藝;進行經紗整經;在針床工作區配置裝有擺動導紗針的梳櫛,進行前後針床織物邊緣的無痕接縫;編排導紗針信息;進行上機工藝調整與編織;進行織物整理。本發明能夠解決在雙針床經編機上進行二梳及二梳以上圓筒形編織的技術問題,消除眾多圓筒形經編複合材料預製件的接縫皺褶,提高紡織複合材料的力學性能;其能為蓬蓋類產業用布提供超寬幅產品;能為經編全成形服裝提供完美的無痕接縫,提高服裝的外觀和舒適度。
文檔編號D04B27/24GK102587023SQ20121006956
公開日2012年7月18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15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15日
發明者顧肇文 申請人:東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