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31 06:22:01 3

本發明涉及一種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
背景技術:
在汽車這種車輛中,為了在碰撞時保護乘員,如專利文獻1所述,使用有三點式座椅安全帶裝置和安全氣囊裝置。
在三點式座椅安全帶裝置中,從坐在座椅上的乘員的車寬方向外側的肩部向內側的腰部,進而向外側的腰部搭設有座椅安全帶。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5-193316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但是,三點式座椅安全帶裝置由於只會約束乘員的上身,因此無法抑制碰撞時頭部、頸部(頭部や首)與上身觸碰。
如此,要求在車輛中能夠簡易地抑制碰撞時頭部、頸部與上身觸碰。
解決課題的手段
本發明涉及的車輛的乘員保護裝置,具有:座椅,供乘坐車輛的乘員落座;三點式座椅安全帶裝置,其在坐在所述座椅上的乘員的上身前搭設座椅安全帶;以及安全帶氣囊裝置,其相對於所述座椅安全帶的從乘員的肩部到腰部的肩帶部進行設置,具有在碰撞時展開的安全帶氣囊,其中,所述安全帶氣囊具有:安全帶方向展開部,其沿著所述肩帶部延伸展開;以及交叉方向展開部,其在與所述肩帶部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展開,所述安全帶方向展開部和所述交叉方向展開部在坐在座椅上的乘員的頭部下側,以向上側突出的狀態相互連結,形成1個袋體。
優選地,所述安全帶方向展開部可以沿著所述肩帶部,以與所述交叉方向展開部同等的長度延伸,所述交叉方向展開部和所述安全帶方向展開部雙方的下端可以彼此連結,形成大致v字形。
優選地,所述安全帶方向展開部可以沿著所述肩帶部,以長於所述交叉方向展開部的長度延伸,所述交叉方向展開部的下端可以與細長的所述安全帶方向展開部的中央連結,形成大致y字形。
優選地,所述安全帶方向展開部和所述交叉方向展開部雙方的中央可以彼此連結,形成大致x字形。
優選地,在所述安全帶方向展開部和所述交叉方向展開部的連結部分的上側,形成有填塞所述安全帶方向展開部與所述交叉方向展開部的間隔的填充部。
發明效果
通過本發明,在碰撞時安全帶氣囊會在座椅安全帶的肩帶部展開。而且,安全帶氣囊具有:安全帶方向展開部,其沿著肩帶部延伸展開;以及交叉方向展開部,其在與肩帶部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展開,其中,安全帶方向展開部和交叉方向展開部在坐在座椅上的乘員的頭部下側,以向上側突出的狀態相互連結,形成1個袋體。因此,在碰撞時,在坐在座椅上的乘員的頭部下側,安全帶方向展開部沿著座椅安全帶的肩帶部展開,同時,交叉方向展開部在與之交叉的方向上展開。所以,在由三點式座椅安全帶支撐上身的狀態下,例如即使頭部要向前方或橫向移動,下頜也會碰到安全帶方向展開部和交叉方向展開部中的至少一個,難以繼續移動。其結果,能夠簡易地抑制碰撞時頭部、頸部與上身觸碰。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方式涉及的汽車的側面透視圖;
圖2是三點式座椅安全帶裝置保護乘員的狀態的說明圖;
圖3是本實施方式的安全帶氣囊裝置保護乘員的狀態的說明圖;
圖4是圖3的安全帶氣囊裝置的控制系統的方框圖;
圖5是表示圖3的乘員保護裝置的動作的一例的流程圖;
圖6是安全帶氣囊的第一變形例的說明圖;
圖7是安全帶氣囊的第二變形例的說明圖;
圖8是安全帶氣囊的第三變形例的說明圖。
符號說明
1…汽車(車輛)
2…前室
3…乘員室
4…後室
5…座椅
10…三點式座椅安全帶裝置
11…座椅安全帶
12…錨固件
13…帶扣
14…卷收器
20…安全帶氣囊裝置
21…安全帶氣囊
22…主體
23…管
24…安全帶方向展開部
25…交叉方向展開部
26…肩帶部
27…填充部
31…攝像設備
32…加速度傳感器
33…速度傳感器
34…制動操作傳感器
35…角速度傳感器
36…安全帶張力傳感器
37…安全帶卷繞量傳感器
38…落座傳感器
39…計時器
40…控制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基於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方式涉及的汽車1的側面透視圖。汽車1是車輛的一例。圖1中,還圖示有在汽車1的前方行駛的其他汽車1。
圖1的汽車1具有由前室2、乘員室3以及後室4組成的車體。前室2中配置有發動機、電動機等動力單元。後室4中設置有行李空間。乘員室3中設置有乘車的乘員落坐的座椅5。另外,乘員室3中,在駕駛員用的座椅5的前方,設置有加速踏板、制動踏板、方向盤等操作部件。汽車1根據駕駛員的操作進行行駛、停止、左右轉向。
圖2是三點式座椅安全帶裝置10保護乘員的狀態的說明圖。
三點式座椅安全帶裝置10具有:座椅安全帶11、錨固件12、帶扣13、卷收器14。
座椅安全帶11是搭設在坐在座椅5上的乘員的身體前面的安全帶。圖2的示例中,從左鎖骨到右腰旁在上身的前側傾斜地搭設,進而從右腰旁向左腰旁在腰前大致水平地搭設。
錨固件12將座椅安全帶11的前端固定在座椅5的椅面的外側位置。
帶扣13固定在座椅5的椅面的內側位置。帶扣13上可拆卸地安裝有座椅安全帶11穿過的未圖示的舌板。
卷收器14具有:卷繞座椅安全帶11的捲軸、對捲軸進行正反旋轉驅動的馬達、使捲軸在瞬間向卷繞方向旋轉的氣體發生器等。
而且,坐在座椅5上的乘員例如拉動舌板,從卷收器14抽出座椅安全帶11,將舌板安裝到帶扣13上。由此,如圖2那樣搭設座椅安全帶11。該狀態下,卷收器14進行動作,由此,坐在座椅5上的乘員能夠以被座椅安全帶11按壓在座椅5上的方式被支撐。
但是,三點式座椅安全帶裝置10由於只會約束乘員的上身,因此無法抑制碰撞時頭部、頸部對上身的觸碰。
如此,要求在汽車1這種車輛中能夠簡易地抑制碰撞時頭部、頸部對上身的觸碰。
圖3是本實施方式的安全帶氣囊裝置20保護乘員的狀態的說明圖。
圖3的乘員保護裝置具有三點式座椅安全帶裝置10、以及安全帶氣囊裝置20。
圖3的安全帶氣囊裝置20具有:安全帶氣囊21、具有充氣器的主體22、連結安全帶氣囊21和充氣器的管23。
安全帶氣囊裝置20的主體22例如配置在車體的b柱內等。主體22也可以配置在座椅5的背部。
安全帶氣囊21在碰撞時展開。安全帶氣囊21具有安全帶方向展開部24和交叉方向展開部25。安全帶方向展開部24和交叉方向展開部25具有同等的長度,其下端彼此連結,構成大致v字形的單獨袋體。
安全帶方向展開部24設置在座椅安全帶11的從乘員左肩到腰部的肩帶部26的上部。安全帶方向展開部24沿著肩帶部26延伸。
交叉方向展開部25以從肩帶部26的中央部分向著乘員右肩的方式,在與肩帶部26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如此,大致v字形的安全帶氣囊21設置在肩帶部26的上部。由此,大致v字形的安全帶氣囊21在落坐在座椅5上的乘員的頭部下側配置為大致v字形。
圖4是圖3的安全帶氣囊裝置20的控制系統的方框圖。
圖4的控制系統具有:攝像設備31、加速度傳感器32、速度傳感器33、制動操作傳感器34、角速度傳感器35、安全帶張力傳感器36、安全帶卷繞量傳感器37、落座傳感器38、計時器39、以及連接有這些部件的控制部40。另外,圖4中一併圖示了與控制部40連接的控制對象即座椅安全帶裝置10和安全氣囊裝置。其中的安全氣囊裝置中含有安全帶氣囊裝置20。
攝像設備31例如為一對攝像元件,如圖所示,面向前方地設置在乘員室3的車頂和前擋玻璃上,通過攝像來觀測汽車1前方的周邊狀況。控制部40從拍攝的圖像中,確定例如汽車1前方的其他汽車1等障礙物,作為汽車1的周邊狀況,得以判斷該障礙物的碰撞可能性。由此,能夠檢測碰撞前的汽車1的行駛狀況。
加速度傳感器32固定設置在車體上,檢測作用在汽車1上的加速度作為汽車1的行駛狀況。由此,能夠檢測碰撞前的汽車1的減速。另外,由於在碰撞時會產生較大減速,因此能夠檢測汽車1的碰撞。
速度傳感器33固定設置在車體上,檢測汽車1的速度作為汽車1的行駛狀況。
制動操作傳感器34設置在乘員室3內,檢測乘員踩下制動踏板的操作。由此,能夠檢測碰撞前的汽車1的減速操作。
角速度傳感器35固定設置在車體上,檢測汽車1的速度作為汽車1的行駛狀況。
安全帶張力傳感器36例如設置在卷收器14中,檢測作用在座椅安全帶11上的張力。由此,能夠檢測追尾時相對地向前移動的乘員身體的動作,或者因其身體的動作而作用在座椅安全帶11上的張力。
安全帶卷繞量傳感器37例如設置在卷收器14中,檢測座椅安全帶11的卷繞量。
落座傳感器38例如設置在座椅5的椅面上,檢測乘員在座椅5上落座、落座位置。
計時器39測量時間。
控制部40根據這些傳感器的檢測信號,控制座椅安全帶裝置10和安全帶氣囊裝置20進行的乘員保護動作。控制部40例如基於碰撞預測,實施碰撞前控制,基於碰撞檢測實施碰撞時控制。
圖5是表示圖3的乘員保護裝置的動作的一例的流程圖。
如圖3所示,在碰撞前,乘員坐在座椅5上。
控制部40例如根據攝像設備31的圖像,周期性地預測碰撞的可能性(步驟st1)。之後,當存在碰撞的可能性時,控制部40通過預緊動作使座椅安全帶裝置10工作(步驟st2)。由此,乘員的上身會以被按壓在座椅5上的方式被支撐。
然後,控制部40例如根據加速度傳感器32的檢測值等檢測碰撞(步驟st3)。
之後,若檢測到碰撞,則控制部40使安全氣囊展開(步驟st4)。
當檢測到碰撞時,安全帶氣囊裝置20激發充氣器,使安全帶氣囊21展開。安全帶方向展開部24和交叉方向展開部25通過來自充氣器的高壓氣體展開,安全帶氣囊21膨脹為大致v字形。
由此,在碰撞時,乘員的上身會以被按壓在座椅5上的方式被座椅安全帶11保持。並且,當該狀態下頭部要向前或旁邊移動時,頭部的下頜或側面會碰到展開成大致v字形的安全帶氣囊21。由此,頭部不會再進一步移動。
如上所述,通過本實施方式,在碰撞時安全帶氣囊21會在座椅安全帶11的肩帶部26展開。而且,安全帶氣囊21具有:安全帶方向展開部24,其沿著肩帶部26延伸展開;以及交叉方向展開部25,其在與肩帶部26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展開,其中,安全帶方向展開部24和交叉方向展開部25在坐在座椅5上的乘員的頭部下側,以向上側突出的狀態相互連結,形成1個袋體。因此,在碰撞時,在坐在座椅5上的乘員的頭部下側,安全帶方向展開部24沿著座椅安全帶11的肩帶部26展開,同時,交叉方向展開部25在與之交叉的方向上展開。所以,在由三點式座椅安全帶11支撐上身的狀態下,例如即使頭部要向前方或橫向移動,下頜也會碰到安全帶方向展開部24和交叉方向展開部25中的至少一個,不易繼續移動。其結果,能夠簡易地抑制碰撞時頭部、頸部對於上身的觸碰。
另外,本實施方式中,安全帶方向展開部24沿著肩帶部26,以與交叉方向展開部25同等的長度延伸,交叉方向展開部25和安全帶方向展開部24的下端彼此連結,形成大致v字形。由此,在乘員的頭部下側,使大致v字形的安全氣囊展開,能夠抑制頭部向前方或橫向移動。而且,通過將安全帶氣囊21設為大致v字形,能夠使容量成為最小限度,立即展開。其結果,能夠及早進行保護。
上述實施方式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的示例,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要旨的範圍內進行各種變形或變更。
圖6是安全帶氣囊21的第一變形例的說明圖。
圖6中,安全帶方向展開部24沿著肩帶部26,以長於交叉方向展開部25的長度延伸。另外,交叉方向展開部25的下端與細長的所述安全帶方向展開部24的中央連結,形成大致y字形。
如此,安全帶方向展開部24比v字更向下側延伸並成為大致y字形,由此,被作用了負荷的v字部分不易從上身的表面脫離。因此,即使在更大的負荷作用時,也能夠將v字部分維持在頜下的位置。
圖7是安全帶氣囊21的第二變形例的說明圖。
圖7中,安全帶方向展開部24和交叉方向展開部25雙方的中央彼此連結,形成大致x字形。
如此,通過形成為大致x字形,不僅頜下的v字部分不易因負荷而下墜,而且更不易扭曲。因此,即使在較大的負荷例如向著斜下方作用時,也能夠將v字部分維持在頜下的位置。
圖8是安全帶氣囊21的第三變形例的說明圖。
圖8中,在安全帶方向展開部24和交叉方向展開部25的連結部分的上側,形成有填塞安全帶方向展開部24與交叉方向展開部25的間隔的填充部27。填充部27例如可以為板狀的橡膠材料或布。
由此,通過將安全帶方向展開部24和交叉方向展開部25的連結部分的上側用填充部27填塞,當被作用了負荷時,安全帶方向展開部24和交叉方向展開部25形成的v字部分不易張開變形。其結果,安全帶氣囊21能夠切實地承受頭部的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