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動裝置及其電子設備的製作方法
2023-05-30 14:46:06 2

本實用新型涉及轉動連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轉動裝置及其電子設備。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的筆記本電腦均採用恆定的摩擦阻尼來保持筆記本電腦的開合穩定性,即筆記本電腦的顯示端與系統端能夠保持一定的夾角以便用戶正常使用,該恆定的摩擦阻尼較小時,用戶在開合顯示端時比較便利,但是過小的阻尼難以提供有力的定位穩定性,導致顯示端與系統端難以保持穩定的夾角狀態,使得顯示端容易晃動,甚至發生自然轉動;該恆定的摩擦阻尼較大時,雖然有足夠的阻力來保持顯示端與系統端定位的穩定性,但是用戶在開合筆記本電腦時就需要較大的力,使得轉動時手感生澀,從而降低用戶體驗,同時,較大的摩擦阻尼也加重了設備(轉軸組件)的摩擦損傷,降低了設備的使用壽命;另外,現有技術中的筆記本電腦雖然有密碼保護程序來防止他人訪問電腦,但是這並沒有從根本上建立良好的防範措施,即,不能阻止他人對筆記本電腦進行操作。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鑑於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能夠實現順滑轉動的同時還能提供穩定定位的轉動裝置及其電子設備。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轉動裝置,包括轉動連接的第一轉動件及第二轉動件,其還包括操控裝置及定位裝置;
所述定位裝置包括與所述第一轉動件同步轉動的第一定位件及與所述第二轉動件同步轉動的第二定位件;
所述操控裝置用於控制所述第一定位件與所述第二定位件的接觸或分離,所述第一定位件與所述第二定位件的接觸或分離,使所述第一轉動件與所述第二轉動件實現定位或自由轉動。
作為優選,所述轉動裝置還包括連接軸;
所述第一轉動件具有第一軸孔,所述第二轉動件具有第二軸孔,所述連接軸穿設所述第一軸孔及所述第二軸孔,以鉸接所述第一轉動件及所述第二轉動件;
所述連接軸與所述第二轉動軸同步轉動並能沿所述第一軸孔及所述第二軸孔的軸向位移;
所述第一定位件包括設於所述第一轉動件上的第一摩擦面,所述第二定位件包括設於所述連接軸上的與所述第一摩擦面相對應的第二摩擦面,所述操控裝置用於控制所述第一摩擦面與所述第二摩擦面的接觸或分離。
作為優選,所述第二軸孔的內壁上設有滑槽,所述連接軸上設有與所述滑槽相對應的滑軌。
作為優選,所述操控裝置包括設於所述第一轉動件上的電磁鐵,及設於所述連接軸上的永磁鐵,通過控制所述電磁鐵的通電情況,所述電磁鐵與所述永磁鐵相吸合或排斥,使所述第一摩擦面與所述第二摩擦面相接觸或分離。
作為優選,所述轉動裝置還包括鎖定裝置及識別單元;
所述鎖定裝置包括與所述第一轉動件同步轉動的第一鎖定件及與所述第一鎖定件相配合且與所述第二轉動件同步轉動的第二鎖定件;
所述識別單元用於控制所述第一鎖定件與所述第二鎖定件的鎖閉或開啟,以使所述第一轉動件與所述第二轉動件實現鎖定或相對轉動。
作為優選,所述識別單元包括指紋識別模塊。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鎖定件包括與所述第一轉動件同步轉動的電磁定位銷,所述第二鎖定件包括與所述第二轉動件同步轉動的定位孔,所述電磁定位銷與所述定位孔相對時,所述電磁定位銷嵌入到所述定位孔內實現所述第一轉動件和第二轉動件的鎖定。
一種電子設備,包括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其還包括上述任意一種所述的轉動裝置,所述第一部件與所述第一轉動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部件與所述第二轉動件固定連接。
作為優選,所述電子設備具體為筆記本電腦,所述第一部件為顯示端,所述第二部件為系統端,所述操控裝置還包括設於所述顯示端的觸控部,觸控所述觸控部所述第一定位件與所述第二定位件相接觸或分離。
作為優選,所述觸控部包括壓力觸控板或電容觸控板。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於: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轉動裝置及其電子設備能夠實現小阻尼的順滑轉動,從而提高了用戶在使用時的轉動手感,同時還能實現大阻尼的穩定定位以增加其可靠性,另外,還能防止他人操作電腦,具備較高的安全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轉動裝置的爆炸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轉動裝置的第一摩擦面與第二摩擦面相抵靠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轉動裝置的第一摩擦面與第二摩擦面相分離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筆記本電腦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
1-第一轉動件;11-第一軸孔;12-第一摩擦面;13-電磁鐵;14-電磁定位銷;2-第二轉動件;21-第二軸孔;22-滑槽;3-連接軸;31-第二摩擦面;32-滑軌;33-永磁鐵;34-定位孔;4-觸控部;5-指紋識別模塊;6-顯示端;7-系統端。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領域技術人員更好的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說明。
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公開的一種轉動裝置,其包括轉動連接的第一轉動件1及第二轉動件2,還包括操控裝置及定位裝置;定位裝置包括與第一轉動件1同步轉動的第一定位件及與第二轉動件2同步轉動的第二定位件;操控裝置用於控制第一定位件與第二定位件的接觸或分離,第一定位件與第二定位件的接觸或分離,使第一轉動件與第二轉動件實現定位或順滑轉動,故當需要第一轉動件1與第二轉動件2發生相對轉動時,通過操控裝置使得第一轉動件與第二轉動件能夠實現自由(小阻尼的順滑)轉動,當第一轉動件1與第二轉動件2轉動完成後還能夠實現穩定的定位。
具體的,如圖1所示,在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實施例中轉動裝置還包括連接軸3,第一轉動件1具有第一軸孔11,第二轉動件2具有第二軸孔21,連接軸3通過第一軸孔11及第二軸孔21鉸接第一轉動件1及第二轉動件2;連接軸3與第二轉動件2同步轉動並能沿第一軸孔11及第二軸孔21的軸向位移;第一定位件包括設於第一轉動件1上的第一摩擦面12,第二定位件包括設於連接軸3上的與第一摩擦面12相對應的第二摩擦面31,操控裝置用於控制第一摩擦面12與第二摩擦面31的接觸或分離。
進一步的,第二軸孔21的內壁上設有滑槽22,連接軸3上設有與滑槽22相對應的滑軌32,這種結構設置能保證連接軸3與第二轉動件2同步轉動的同時還能保證連接軸3沿第一軸孔11及第二軸孔21的軸向滑動。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實施例中,操控裝置包括設於第一轉動件1上的電磁鐵13,及設於連接軸3上的永磁鐵33(在其他實施例中,連接軸上也可以將永磁鐵替換為電磁鐵;另外也可以將第一轉動件上設永磁鐵,連接軸上設電磁鐵),通過控制電磁鐵13的通電情況(包括電磁鐵的極性及磁力大小),電磁鐵13與永磁鐵33相吸合或排斥,使第一摩擦面12與第二摩擦面31相接觸或分離,然而,在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實施例中,為簡化結構,第一摩擦面12設置在電磁鐵13上,第二摩擦面31設置在永磁鐵33上,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一轉動件1上單獨設置相應的結構形成第一摩擦面12,在連接軸3上單獨設置相應的結構形成第二摩擦面31;為實現第一轉動1件與第二轉動件2的大摩擦力的定位(增大第一轉動件與第二轉動件的轉動阻力),只需使電磁鐵13通電以與永磁鐵33吸合,即,第一摩擦面12與第二摩擦面31相接觸並保持一定壓力即可,為實現第一轉動件1與第二轉動件2的順滑轉動,只需使電磁鐵13斷電,以使第一摩擦面12與第二摩擦面31相分離或消除壓力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實施例中,只是例舉出了連接軸3通過在軸向上的移動,並配合摩擦面來改變第一轉動件1與第二轉動件2之間轉動阻力的一種實施方式,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可採用其他的結構通過摩擦力(壓力)的變化來實現轉動阻力的變化,例如,可以為剎片式結構,通過徑向上的位移來改變第一轉動件1與第二轉動件2之間的轉動阻力。
進一步的,為了實現第一轉動件1與第二轉動件2的相對鎖定,轉動裝置還包括鎖定裝置及識別單元,鎖定裝置包括與第一轉動件1同步轉動的第一鎖定件及與第一鎖定件相配合且與第二轉動件2同步轉動的第二鎖定件,識別單元用於控制第一鎖定件與第二鎖定件的鎖閉或開啟,以使第一轉動件與第二轉動件實現鎖定或相對轉動,考慮到操作的安全性及便利性,識別單元包括指紋識別模塊5;具體的,第一鎖定件包括與第一轉動件1同步轉動的電磁定位銷14,第二鎖定件包括與第二轉動件2同步轉動的設於連接軸3上的定位孔34,電磁定位銷14與定位孔34相對時,電磁定位銷14嵌入到定位孔34內實現第一轉動件1和第二轉動件2的鎖定。
另外,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還公開了一種電子設備,其包括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其還包括上述任意一種的轉動裝置,第一部件與第一轉動件1固定連接,第二部件與第二轉動件2固定連接。
具體的,如圖4所示,電子設備為筆記本電腦,第一部件為顯示端6,第二部件為系統端7,操控裝置還包括設於顯示端6上的觸控部4,觸控觸控部4,第一定位件與第二定位件相接觸或分離,進一步的,觸控部4包括壓力觸控板或電容觸控板等。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為提升用戶的操作體驗,觸控部4採用電容觸控板(此為現有技術常用觸控部件,在此不做贅述),當用戶觸控到觸控部4來調節顯示端6的傾角時,電磁鐵13斷電,從而使得顯示端6與系統端7能夠實現順滑轉動,從而提升了用戶的轉動手感,當用戶調節完畢後,手脫離觸控部4,此時電磁鐵13通電並與永磁鐵33吸合,從而保證顯示端6能夠穩固定位。另外,在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實施例中,當筆記本電腦完全閉合後(即顯示端與系統端貼合),鎖定裝置的電磁定位銷14與定位孔34相對,並且此時電磁定位銷14自動嵌入到定位孔34中,完成對筆記本電腦的鎖定,使得他人不能對筆記本電腦進行查看,並且還避免了他人對鍵盤進行操作,以此從根本上防止他人隨意使用;當用戶在使用時,通過指紋識別模塊5進行指紋識別,識別成功後,電磁定位銷14脫離定位孔34,掀起顯示端6(同時觸控觸控部4)此時用戶可順滑開啟顯示端6來使用筆記本電腦。
以上實施例僅為本實用新型的示例性實施例,不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由權利要求書限定。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本實用新型的實質和保護範圍內,對本實用新型做出各種修改或等同替換,這種修改或等同替換也應視為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