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鮃與縊蟶池塘混養方法
2023-07-26 13:17:31
專利名稱::牙鮃與縊蟶池塘混養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海產品養殖方法,尤其是一種無需肥水處理、保持水質穩定、促進牙鮃與縊蟶生長的牙鮃與縊蟶池塘混養方法。
背景技術:
:牙鮃為冷溫性底層海水魚類,在我國俗稱牙片、偏口、比目魚,其肉質細嫩鮮美、營養豐富,是名貴的海產魚類,也是重要的海水增養殖魚類之一。傳統的養殖方法是海水池塘單養,餵食海邊野生小雜魚,包括沙丁魚、鍉魚、瑕虎魚、玉筋魚等,但是所產生的殘餌、糞便極易汙染水質,導致牙辨罹患病變,生長發育緩慢且成活率低。縊蟶為灘涂中埋棲型貝類,它肉味鮮美,營養豐富,除鮮食外還可製成蟶乾、蟶油等,是人們喜愛的海產食品。目前的養殖方法是利用蝦池進行單養,需定期進行人工施肥等肥水措施,不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且還會出現水質過痩的問題,使縊蟶生長緩慢。
發明內容本發明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一種無需肥水處理、保持水質穩定、促進牙鮃與縊蟶生長的牙鮃與縊蟶池塘混養方法。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牙鮃與縊蟶池塘混養方法,其特徵在於a.海水水溫升至15'C時,向海水池塘內投放牙鮃及縊蟶苗種;b.牙鮃苗種規格是10300g/個,密度25尾/平方米;縊蟶苗種規格是O.l0.3g/個,密度60~90個/平方米;C.向海水池塘中投餵牙鮃用餌料;d.每15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2050cm。所述海水池塘底部最好是壟溝結構,壟的高度是45~55m,壟的上表面積佔海水池塘總面積的30~40%。本發明是將牙鮃與縊蟶在海水池塘中進行混養,同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1.海水池塘中的殘餌、餌料魚中的汁水以及牙鮃的糞便均能起到肥水的作用,無需進行施肥等措施就滿足了縊蟶的生長需要,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2.縊蟶可食用海水中的小型浮遊植物、懸浮及沉入水底的有機碎屑,使底質中的有機物含量減少,底質及水質的汙染程度降低,保持水質穩定;通過縊蟶掘足的埋棲運動和水管的進出水運動,可以增強魚池底泥水界面的氧氣通量,促進底泥中有機物的氧化和無機鹽的釋放,提高氮、磷的利用率;為牙鮃及縊蟶均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提高了牙鮃的存活率、牙鮃及縊蟶的單位產量,牙鮃平均產量為56.83千克/畝,縊蟶平均產量為481.89千克/畝。-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海水池塘底部壟溝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l:a.按照牙鮃常規養殖方式,向海水池塘中灌入海水,當海水水溫升至15'C時,向海水池塘內投放牙鮃及縊蟶苗種;b.牙鮃苗種規格是10300g/個,密度25尾/平方米;縊蟶苗種規格是O.l0.3g/個,密度6090個/平方米;c.向海水池塘中投餵牙鮃用餌料,即投餵傳統養殖餌料,如野生小雜魚,包括沙丁魚、鯤魚、瑕虎魚、玉筋魚等;d.每15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2050cm。實施例2:養殖方式等同實施例1,只是海水池塘底部最好是如圖1所示的壟溝結構,壟1與溝2之間的高度是4555m,壟的上表面積佔海水池塘總面積的3040M。這樣既增大了縊蟶的攝食麵積,更利於縊蟶生長,而且還便於縊蟶的收穫。因縊蟶先於牙鮃成熟,收穫縊蟶時需將海水池塘中的部分海水排出,海水池塘中的牙軤可暫居在壟溝之間的海水中,而不必將牙軤撈出,既節省勞力又減少因捕撈對牙鮃帶來的傷害。壟的橫截面可以是上小下大的梯形,使壟更加結實,防止坍塌。從5月5日9月29日,在三個海水池塘中將牙鮃與縊蟶混養,歷時147天,結果如下表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結果表明本發明實施例可使牙鮃成活率、牙鮃及縊蟶的產量有所提高。權利要求1.一種牙鮃與縊蟶池塘混養方法,其特徵在於a.海水水溫升至15℃時,向海水池塘內投放牙鮃及縊蟶苗種;b.牙鮃苗種規格是10~300g/個,密度2~5尾/平方米;縊蟶苗種規格是0.1~0.3g/個,密度60~90個/平方米;c.向海水池塘中投餵牙鮃用餌料;d.每15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20~50cm。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牙鮃魚與縊蟶池塘混養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海水池塘底部是壟溝結構,壟與溝之間的高度是45~55m,壟的上表面積佔海水池塘總面積的30~40%。全文摘要本發明公開一種牙鮃與縊蟶池塘混養方法,其特徵在於海水水溫升至15℃時,向海水池塘內投放牙鮃及縊蟶苗種;牙鮃苗種規格是10~300g/個,密度2~5尾/平方米;縊蟶苗種規格是0.1~0.3g/個,密度60~90個/平方米;向海水池塘中投餵牙鮃用餌料;每15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20~50cm。無需肥水處理、省時省力、保持水質穩定、可明顯促進牙鮃與縊蟶生長,提高牙鮃與縊蟶的單位產量。文檔編號A01K61/00GK101331857SQ20081001234公開日2008年12月31日申請日期2008年7月17日優先權日2008年7月17日發明者吳立新,姜志強,輝張,偉王,杉高申請人:大連水產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