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軟體開發過程可靠性預檢測方法與流程
2023-05-31 07:09:41 1

本發明屬於軟體開發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軟體開發過程可靠性預檢測方法。
背景技術:
通常軟體系統可靠性評價和軟體可靠性預測是軟體可靠性檢測必要元素。通過數學統計方法計算失效數據和判定軟體系統的可靠性評價,通過已知的軟體可靠性模型和經驗進行軟體系統可靠性預測。失效數據作為可靠性評價模型的輸入參數,求出模型參數,並利用該模型參數進行軟體系統度量技術。軟體設計過程中在已知失效數據條件下可以通過軟體可靠性模型進行軟體可靠性預測,在未知失效數據條件下則可以通過軟體開發過程中相關數據進行確定軟體可靠性。對於軟體系統可靠性預測可以分為早期預測和可靠性預測,早期預測主耍是在軟體開發過程中的預測技術,可靠性預測主要是通過軟體可靠性模型進行測試。
在早期預測模型由於不考慮可靠性的增長和未建立軟體可靠性模型而作為靜態測量標準,沒有建立基於時間的度量標準的軟體可靠性模型。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軟體開發過程可靠性預檢測方法,通過對軟體開發過程進行可靠性檢測,預防軟體開發過程中出現缺陷,提高軟體系統數據傳遞和轉換的準確性,提高軟體開發的準確性,降低開發周期,以及降低軟體後期運行錯誤而導致服務失效率。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本發明為一種軟體開發過程可靠性預檢測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一,可靠性數據收集;
步驟二,通過軟體可靠性預測模型進行軟體可靠性預測。
優選地,所述步驟一中可靠性數據用於收集失效時間數據、實效間隔時間數據、分組數據、分組時間內的累積失效數的手機。
優選地,所述步驟二中通過軟體可靠性預測模型進行軟體可靠性預測的具體步驟為:
步驟一,將獲取的可靠性數據通過假設故障模型、估計參考獲得擬合模型;
步驟二,通過獲得擬合模型進行擬合優度檢驗;若擬合優度複合設定值,進入步驟三;若擬合優度不符合設定值,通過補充數據或更換模型,重複步驟一;
步驟三,獲得性能度量,決策系統發布。
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發明通過對軟體開發過程進行可靠性檢測,預防軟體開發過程中出現缺陷,提高軟體系統數據傳遞和轉換的準確性,提高軟體開發的準確性,降低開發周期,以及降低軟體後期運行錯誤而導致服務失效率。
當然,實施本發明的任一產品並不一定需要同時達到以上所述的所有優點。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的一種軟體開發過程可靠性預檢測方法流程圖;
圖2為通過軟體可靠性預測模型進行軟體可靠性預測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請參閱圖1和圖2所示,本發明為一種軟體開發過程可靠性預檢測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一,可靠性數據收集;
步驟二,通過軟體可靠性預測模型進行軟體可靠性預測。軟體可靠性數據收集是進行軟體可靠性評估的基礎,其收集數據的準確性將直接影響評估結果,因此在軟體可靠性數據收集前需要建立軟體錯誤報告、分析與糾正措施,在進行軟體測試過程中準確記錄軟體測試過程、編寫軟體錯誤報告、軟體可靠性數據收集。
其中,步驟一中可靠性數據用於收集失效時間數據、實效間隔時間數據、分組數據、分組時間內的累積失效數的手機。
其中,步驟二中通過軟體可靠性預測模型進行軟體可靠性預測的具體步驟為:
步驟一,將獲取的可靠性數據通過假設故障模型、估計參考獲得擬合模型;
步驟二,通過獲得擬合模型進行擬合優度檢驗;若擬合優度複合設定值,進入步驟三;若擬合優度不符合設定值,通過補充數據或更換模型,重複步驟一;
步驟三,獲得性能度量,決策系統發布。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系統實施例中,所包括的各個單元只是按照功能邏輯進行劃分的,但並不局限於上述的劃分,只要能夠實現相應的功能即可;另外,各功能單元的具體名稱也只是為了便於相互區分,並不用於限制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另外,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實現上述各實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驟是可以通過程序來指令相關的硬體來完成,相應的程序可以存儲於一計算機可讀取存儲介質中,所述的存儲介質,如ROM/RAM、磁碟或光碟等。
以上公開的本發明優選實施例只是用於幫助闡述本發明。優選實施例並沒有詳盡敘述所有的細節,也不限制該發明僅為所述的具體實施方式。顯然,根據本說明書的內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變化。本說明書選取並具體描述這些實施例,是為了更好地解釋本發明的原理和實際應用,從而使所屬技術領域技術人員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發明。本發明僅受權利要求書及其全部範圍和等效物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