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寧波最新規劃(上海舟山寧波)
2023-07-01 00:14:46 3
2002年,劉聲國參與了東海大橋修建,前後共3年多時間。2017年,他又參與到舟岱大橋的修建中,至今已有一年多。劉聲國似乎與連接上海、舟山結下不解之緣。而對於是否未來會參與岱山與洋山的連接建設,「我今年已經56歲了,可能不一定能參加了」。隨即,他補充道,如果有機會,可能還會參加。作為祖孫三代的工程家庭,即使劉聲國不能參與,與他屬同一公司的兒子,「子承父業」也說不定。
東海大橋,把上海與舟山嵊泗縣的小洋山連在了一起;在建中的舟岱跨海大橋,將把舟山本島與岱山島連接起來;舟山與寧波之間已有跨海大橋,如今在建的是甬舟鐵路橋……多少舟山人多少次地在地圖前看著盼著,若能有規劃,再把岱山島與大小洋山島連接上,便成了滬舟甬大通道,三座都講「阿拉」的城市就能連在一起,實現舟山從孤島狀態的交通末端,成為長三角的海上交通樞紐。
前不久,在滬浙兩地主要領導的共同見證下,上海港集團與浙江省海港集團籤署協議,共同開發小洋山北側,這讓舟山人的心再度「騷動」起來。上海與寧波,二龍戲珠,這顆「明珠」,就是舟山。
東海大橋
一海之隔
舟山與滬甬兩地看起來很近,方言也幾乎相同。但從上海到舟山,卻可以乘飛機。曾經在上海求學的趙正豪,已在舟山工作多年,經常前往上海的他告訴記者,他曾經到上海訂到過90塊的機票,比車票還便宜,半個小時就到了,平日票價也就300多元。實際上不只是民用客機,之前還曾試飛過水上飛機,20分鐘即可從上海抵達舟山。
以前在寧波讀大學的舟山人朱炳炳,現在是寧波舟山港主通道項目工程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助理。他還記得,讀書時每周回家一趟,前提是「天公作美」,從寧波的白峰碼頭到舟山鴨蛋山碼頭大概1小時,加上乘坐公交車的時間,單程大概要4個小時。工作之後,每次去杭州開會,得提前一天出發,在杭州住一晚。
以前,舟山上有幾個小型水庫,儲水量較少,逢枯水期,就需要到寧波買水,用船運回來。現在,舟山的用水用電,主要依靠大陸輸電和通過海底管道進行大陸引水。其實,目前舟山大陸引水三期工程建設正酣,預計2019年底基本完工,而在之前就已完成兩期舟山大陸引水工程。
這一海之隔,隔不斷舟山人與上海人、寧波人之間千絲萬縷的感情與聯繫。嵊泗縣洋山人陳祥根似乎從來未因一海之隔,而與上海生分。他對於上海的重大事件侃侃而談,說到什麼事情,都是信手拈來。早在上世紀80年代,他就有意識地關注和學習上海。那時,陳祥根是大小洋山規模最大的鄉鎮企業之一——大洋地毯廠的廠長。當時很多管理方法和理念,都是在上海學到的,他認為,上海讓他增長了見識。
在1981年接手廠長之前,廠裡只有20臺機器,80名工人。而在善於學習先進管理模式的陳祥根手下,鼎盛時期的大洋地毯廠,是上海地毯總廠65個加工點中最大的,有100臺織機,600多名工人。甚至,他曾一度將大洋地毯廠駐上海辦事處開到漕溪公園附近,前後大概六七年時間裡,他那時每個月到上海一到兩次。1994年,陳祥根投入了大半輩子的積蓄再加上貸款,建起不過3層樓的「洋山大酒店」,熬了十餘年,到2005年洋山開港、東海大橋通車,洋山大酒店開始「一房難求」。
每個舟山人,都深刻地知道,橋的重要性。
舟山「上岸」
最近在舟山,人人都在講甬舟鐵路,任何一位計程車司機,都能把其中的細節說得一清二楚,比如需要修建10多公裡的海底隧道,從哪起、到哪終、怎麼建等等。未來,甬舟鐵路開通,將結束舟山群島不通火車的歷史,在寧波乘坐高速列車,可能只需30分鐘便可到舟山。每有交通相關信息,在舟山人朋友圈中都是「重磅」,在舟山,交通局和港航管理局是分開的,「交通部門在政府排序中是很靠前的」。
目前,除了主要服務洋山港的東海大橋,舟山群島大部分地區「上岸」的陸路通道只有一條舟山跨海大橋。2009年,大橋開通的時候,朱炳炳乘坐著第一輛通行車輛過大橋,這對於一個舟山人來講意義非凡。他還清楚地記得,那時候是冬天,還很冷。
現在,舟山跨海大橋上,旅遊高峰期日均車流量達5.3萬輛,大大超過設計通行量,因此在節假日很容易造成擁堵狀況。舟山市發改委副主任張翼分析,一方面,整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速度遠超當時設計時的構想;另一方面,近十年來,私家車快速進入尋常百姓家。以前到舟山多數是大巴出行的團隊遊,現在在景區附近轉一轉,會發現自駕遊佔據了很大比重。
大橋密切了兩地聯繫,這一點毋容置疑。有人盼,兩地交通能否實現公交化?兩地居民能否不用付50多元坐大巴,而是只付幾塊錢乘坐公交車?
對此,張翼告訴記者,交通互聯互通問題是市民獲得感比較強,且政府之間比較容易達成共識的領域,對此,之前也有考慮。不過,通過跨海大橋開行公交,中間停靠點極少,時間比較長,其中還涉及費用及政策法規問題。前幾天傳來好消息,舟山市政府正加強對接,分步驟降低舟山跨海大橋收費。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公交卡不僅可以在舟山使用,而且還有八折優惠。
在靠近上海一側的大洋山島上,陳祥根有時晚飯後會到老碼頭散步,看看東海大橋、洋山深水港,內心既自豪又感慨:「沒想到小洋山會如此燈火輝煌,如果大洋山也可以這樣就更好了。」上海社科院應用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李湛,曾擔任過舟山群島新區發展研究院院長,他告訴記者,不少人與陳祥根想法類似,認為小洋山如果不是與上海合作,很可能還是一個荒島。因為除了上海,寧波與舟山都沒有開發小洋山的迫切需求,而深水港對於上海則彌足珍貴。在洋山深水港合作中,舟山尤其是嵊泗縣從中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紅利。
東海大橋,讓小洋山「上了岸」,但「隔壁」大洋山十多年來,似乎依然平靜如水。作為洋山人,陳祥根告訴記者,希望與洋山深水港一港之隔的大洋山也可以儘快開發,充分利用洋山優越地理位置和平坦的地形優勢,也為大洋山帶來活力,創造就業機會。此外,他提到,現在大洋山海鮮、蔬菜等不便宜,上海的「菜籃子工程」是否也可供應到小洋山對岸的大洋山。
建設中的舟岱大橋
不乏「戰友」
劉聲國並不孤單。在舟岱大橋項目中,還有兩位「老戰友」一同參與,他倆在十多年前的東海大橋項目中,一個負責項目段調度,一個當時任技術主管。不只是「戰友」,甚至還帶著來自東海大橋的裝備。「當時修建東海大橋時,公司有三艘攪拌船,現在還有兩艘服務於舟岱大橋建設。」劉聲國笑著說。
為了建好舟岱大橋,工程人也正用汗水或創新參與其中。在項目的結構件預製廠中,記者看到了由一線工人與外部工程師合作設計的自動化焊接機器人。據工作人員介紹,以前這樣一個小型結構件起碼需要四個人合作完成,其中兩個人搬,兩個人焊,才有這麼快的速度;現在這樣一臺機器只需要一個人擺放到特定位置,即可自動完成。一方面保證了焊接質量和精度,也加快了焊接速度。其實在廠內,這樣的革新,不止這一項。如立柱、蓋梁、T梁等橋梁建設構件,在工廠流水線上預製,之後運往施工現場,像搭積木一樣拼接組裝……
革新也不止工程領域,舟山市級層面也在革新,為的是滬舟甬聯動。據了解,舟山機構改革後,將擴充對接寧波工作辦公室職能,將對接上海、融入長三角納入其中。現在,舟山做區域、產業以及基礎設施規劃,上海專家參與已是「標配」,與上海方面充分溝通不可或缺。
舟山群島新區擔任總規劃師的周建軍,2014年從上海市寶山區建交委「跳槽」,他自認是一個「長三角人」,也是從上海到浙江工作幹部的先行者,來到舟山也圓了他「新區夢」。1994年周建軍即將畢業時,被分配到浦東新區,他回憶,從同濟大學早上8點半出發,到浦東規劃局所在地已經12點多,最終沒有籤下這份工作。錯過了第一個「新區」的他,在20年後的2014年,圓夢第四個國家級新區舟山群島新區,並為滬舟甬協同發展奔走著。
在洋山,陳祥根祖孫三代延續著與上海密切聯繫的「傳統」。2007年,陳祥根的兒子陳銀章奔波杭州、上海多次後,申請下一條前所未有的客運線路,即從大洋山車船聯運,到上海惠南鎮或南浦大橋客運站。線路在2017年底被納入公共運輸,陳銀章成為洋山客運站站長。車站裡,不僅有洋山始發前往上海的車輛,還有從嵊泗發往杭州、寧波的;在上海讀過大學的陳澤,是陳祥根的孫子,現在在洋山旅遊公司上班。曾為洋山本地漁民做「海鮮直銷」的他,不僅讓「海鮮不進冰庫」,而且可以做到「兩小時必到上海市區」。
在舟山與上海、寧波連接和聯動中,他們從來不乏「戰友」……
期盼「路通了」
舟岱大橋未來通車,將改變岱山與外界只能通過「舟楫往來」的歷史,而岱山到洋山呢?舟山人「貪心」,想著規劃長度約130公裡的滬舟甬大通道。
這或許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早在兩年多前,舟山已經在進行打通與上海的「海上斷頭路」的可行性研究。專家認為,從工程技術可行性、區域帶動作用等方面,都是可行的。據知情人士透露,去年底,項目已通過國家的專家評審。未來如果真通了,有人算過,從舟山本島開車到上海只要一個半小時,三座「阿拉」城市連起來的前景讓人遐想,有專家認為,這還將推動縱貫滬蘇浙沿海地區的「長三角海上經濟大走廊」建設。周建軍認為,目前在長三角一體化中,海洋一體化是一個短板,若從海上看,長三角範圍內最大的斷頭路,就在浙江舟山與上海浦東之間。如果能夠建立聯繫,將讓杭州灣城市的人流、物流從「C」形流動變成「O」形流動,形成環狀交通線。
陳祥根聽聞岱山到洋山將連接起來的構想與規劃,高興壞了,對於開通時間,他想「早一天是一天」。他見證過「上岸」後的小洋山快速發展,太知道「上岸」的意義。若「路通了」,舟山與上海的合作將被極大激活。魚山島「綠色石化」產業便是一例。周建軍表示,浙江自貿區是全國唯一以油氣全產業鏈建設為特色的自貿區,關鍵則是魚山的「綠色石化」。為了園區的基礎配套開發、政策處理、項目申報和管理,舟山成立了石化園區管委會。之前,管委會曾到高端化工、新材料企業聚集的上海金山石化地區進行考察、對接。目前,魚山主要發展石化的煉化一體化,即將原油加工成成品油和最基礎的化工材料。而這些材料可以作為上海金山區諸多企業的原料,形成上下遊產業鏈配套,未來的合作空間很大。
李湛認為,魚山「綠色石化」可以與金山石化謀求合作,金山石化升級可藉助其高標準的「綠色石化」基地,並享受自貿區的保稅等優惠。
「綠色石化」,舟山潛力巨大。數據顯示,2018年舟山海關保稅船用燃料油供應量359.29萬噸,比前一年增長96.51%,佔全國保稅船用燃料油供應總量近三分之一。在新加坡,2017年加注量已超5000萬噸。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裕廊島一座聞名於世的石化島,包括原油儲存、壓縮天然氣儲存、煉油廠等,其未來發展方向為尖端化學工業基地。這為舟山提供了發展路徑參考。張翼表示,它與金山情況類似,產業鏈相關企業都集中於此,配套企業間直接用輸運管道運輸。
在舟山的未來規劃中,也有很多「留白」,為連接滬甬預留充足空間和想像力。「二龍戲珠」,對舟山而言,對接上海、對接寧波並不矛盾,且都至關重要。其中,作為寧波都市圈的重要組成部分,舟山群島南部的舟山本島、金塘、六橫等島嶼,自然與寧波對接更多;而北部嵊泗縣的刀魚,尤其是大小洋山島,肯定與上海的聯動更多。為充分發揮舟山優勢,李湛建議,可以參照嘉興建設浙江全面接軌上海示範區的做法,在與上海海域接壤的舟山,建設海上全面接軌上海示範區。
舟山作為一百多萬人口的群島城市,「內生動力」從來不是舟山的優勢所在。舟山的優勢,在於區位,在於向上海、寧波等地開放港口;舟山的發展歷史,其實就是逐步融入區域一體化,為整個區域經濟做貢獻的過程。
欄目主編:孔令君 文字編輯:孔令君 圖片編輯:笪曦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