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帶套管的摩託車油箱燃油蒸汽引出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6-17 06:16:21 2
一種帶套管的摩託車油箱燃油蒸汽引出機構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帶套管的摩託車油箱燃油蒸汽引出機構,它包括油箱和燃油蒸汽管,在油箱內壁固定有套管,套管下端開口、上端封閉,套管上端位於油箱使用狀態的最高位置,套管將燃油蒸汽管進口端套住,在燃油蒸汽管外壁和套管內壁之間以及燃油蒸汽管上端和套管之間留有燃油蒸汽通過的間隙。本實用新型能有效防止液體燃油進入燃油蒸汽管並進入碳罐,即使在燃油激烈震蕩、或者油箱處於較大傾斜角度的時候也是如此,而只將油箱燃油蒸汽引出。
【專利說明】一種帶套管的摩託車油箱燃油蒸汽引出機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摩託車油箱燃油蒸汽引出機構,本結構能避免液體燃油進入碳罐而只將油箱燃油蒸汽引入碳罐並進而進入化油器內。
【背景技術】
[0002]油箱是摩託車盛油的地方,液體燃油通過油開關進入化油器中。為了在使用過程中燃油能夠正常地流動,要求油箱內外氣壓平衡,於是在油箱蓋上設有將內外大氣連通的氣孔。同時,由於燃油(主要指汽油)自身的特性,在油箱內液面上方不可避免地存在油蒸汽。在傳統的油箱結構中,這些油蒸汽直接通過平衡氣壓的氣孔排往大氣中。隨著摩託車環保節能要求的提高,特別是國III標準的出臺,上述處理方式被明令禁止。為了滿足國III要求,在傳統的油箱結構基礎上增設有燃油蒸汽引出機構,利用該機構將燃油蒸汽引出,通過碳罐處理後再次進入化油器供發動機燃燒,既避免了直接排放到大氣中對空氣產生的汙染,又有效地利用了油蒸汽的熱值,可謂一舉兩得。然而,現有的燃油蒸汽引出機構在將油蒸汽引出的同時,也可能將液體燃油引出,特別是在燃油激烈震蕩、或者油箱處於較大傾斜角度的時候,液體燃油就很有可能進入燃油蒸汽管並進入碳罐。
實用新型內容
[0003]針對現有技術在將油箱內油蒸汽引出的同時也容易將液體燃油帶入碳罐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避免液體燃油進入碳罐而只將油箱燃油蒸汽引出的摩託車油箱燃油蒸汽引出機構。
[0004]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帶套管的摩託車油箱燃油蒸汽引出機構,它包括油箱和燃油蒸汽管,在油箱內壁固定有套管,套管下端開口、上端封閉,套管上端位於油箱使用狀態的最高位置,套管將燃油蒸汽管進口端套住,在燃油蒸汽管外壁和套管內壁之間以及燃油蒸汽管上端和套管之間留有燃油蒸汽通過的間隙。
[0005]所述燃油蒸汽管固定在套管上。
[0006]本實用新型能有效防止液體燃油進入燃油蒸汽管並進入碳罐,即使在燃油激烈震蕩、或者油箱處於較大傾斜角度的時候也是如此,而只將油箱燃油蒸汽引出。因為燃油蒸汽管上套有套管,兩者的間隙和套入深度使震蕩的油麵無法到達燃油蒸汽管進口端。就算油箱發生大角度的傾斜,由於套管的存在和阻擋,也不會有油液進入燃油蒸汽管,對於蒸汽卻能正常導出。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圖1一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0008]圖2—圖1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0009]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10]參見圖1和圖2,從圖上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摩託車油箱燃油蒸汽引出機構,它包括油箱I和燃油蒸汽管2,燃油蒸汽管2從油箱I中穿出外接碳罐。在油箱I內壁固定有套管3,套管3下端開口、上端封閉,套管3上端位於油箱I使用狀態的最高位置,套管3將燃油蒸汽管2進口端套住,在燃油蒸汽管2外壁和套管3內壁之間以及燃油蒸汽管2上端和套管3之間留有供油蒸汽通過的間隙。實際設計時,上述壁間間隙為0.2-0.3毫米,上端間隙為0.4-0.6毫米,油的震蕩根本無法進入,更不要說到達燃油蒸汽管進口端。
[0011]所述燃油蒸汽管2固定在套管3上。燃油蒸汽管在套管上的固定,解決了燃油蒸汽管單一地在油箱上固定存在的晃動問題,穩定性更好。
[0012]最後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儘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宗旨和範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範圍當中。
【權利要求】
1.一種帶套管的摩託車油箱燃油蒸汽引出機構,它包括油箱(I)和燃油蒸汽管(2),其特徵在於:在油箱(I)內壁固定有套管(3),套管下端開口、上端封閉,套管(3)上端位於油箱(I)使用狀態的最高位置,套管(3)將燃油蒸汽管(2)進口端套住,在燃油蒸汽管(2)外壁和套管(3)內壁之間以及燃油蒸汽管(2)上端和套管(3)之間留有燃油蒸汽通過的間隙。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帶套管的摩託車油箱燃油蒸汽引出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燃油蒸汽管(2)固定在套管(3)上。
【文檔編號】B62J35/00GK203681743SQ201320748424
【公開日】2014年7月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25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25日
【發明者】楊家純 申請人:重慶順方機械製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