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拉拉有貨車註冊要求嗎(貨拉拉長途貨車業務範圍已覆蓋116座城市)
2023-06-15 18:32:35
來源:讀特
近期,貨拉拉長途大貨車業務新開23城,強勢布局三四線下沉市場。截止4月,貨拉拉長途大貨車業務範圍已覆蓋116座城市,包含全中國所有一二級物流節點。
至此,貨拉拉已完成跨城業務的物流網絡布局,也為跨城貨運行業帶來新的變化。
相比老牌城際貨運玩家,貨拉拉以「分撥單 一口價」的組合拳,徹底改變跨城貨運的定價規則,使價格體系更為透明,產業生態更為健康高效。
此前,貨主與司機之間一直隔著一道信息鴻溝,導致司機利潤被一再壓低,運輸成本居高不下,產業難以真正提效。隨著網際網路平臺出現,車貨匹配流程轉移至線上,但中間商仍然存在,產業生態並未因數位化技術而發生改變。
可以看出,發力長途大貨車業務的貨拉拉,不滿足於再做一個信息掮客,那只是貨運產業數位化的輪子。貨拉拉要做的,是修一條產業升級的高速公路。這必將是一個漫長曆程,卻能真正促進行業效率的革新。
亞馬遜總裁貝佐斯曾說,如果將把眼光放到未來三年,競爭者會非常多;但如果將目光放到未來七年,則同臺競爭的人寥寥無幾。
從同城到跨城,貨拉拉劃出的這條第二曲線,將延伸到更長遠的未來。
貨主、司機與信息部:跨城貨運市場中的信息鴻溝
在中國,公路貨運在國民經濟中承擔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麥肯錫數據顯示,2019年公路貨運市場總規模約為5.5萬億元,其中整車運輸的規模最大,佔到3萬億元。工農業生產原料及產品的運輸,大多都依賴於整車貨運。
這是一個體量足夠大的市場,但遠未發展成熟,還有著許多亂象亟需解決。
目前,中國整車運輸的市場結構分散,近80%的運力供給由個體卡車司機組成。他們購買或者租賃卡車後,掛靠在車隊底下,看似依附於組織,但「找活」還要自己解決。
受淡旺季影響,中小企業的運輸需求會產生較大波動,因此很少與司機直接籤訂運輸合同,大多是臨時籤約。當企業產生運輸需求時,通過信息部、車隊等方式匹配到司機。
從企業到信息部再到司機,溝通過程漫長而繁瑣,定價體系也陷入黑箱。每一筆訂單背後,都是企業與信息部、信息部與司機的一場場價格博弈。信息不對稱,價格不透明,這是整車運輸行業一直野蠻生長的最大痛點。
而對於司機來說,信息不對稱影響的不光是單筆訂單的收入。他們跑完單程後,常面臨著空駛的難題,接不到合適的回程訂單。因此,貨運市場上常常出現這樣的局面:企業有貨車運輸的需求,而貨車司機有大量閒置,雙方卻隔著信息差的鴻溝,無法有效對接。
一直以來,信息部是介於司機和貨主之間的橋梁,他們掌握著更多的議價權利,但高度依賴人力的匹配過程,使得貨運市場的整體效率一直難以提升。而且,信息部是依靠對貨主、司機雙方議價,來獲取中間利潤,出於自身利益,司機成單效率低下、廠家運輸成本高昂的問題,一直未能解決。再加上貨車司機缺乏服務培訓,租車即上路,貨主獲得的體驗也參差不齊,貨品安全無法保障,供需雙方更難以建立信任。
因此,如何消除貨主與司機間的信息差,為貨主提供標準化與流程化的運輸服務,成了跨城貨運市場提升效率的必經之路。前者可以更好的提升匹配效率,提升價格透明度,後者則能夠為貨主帶來更加良好、有保障的運輸體驗,進而創造一個透明、健康的行業生態。
在一些司機看來,跨城貨運行業早該發生改變了。
分撥單 一口價:平均46秒高效接單
近幾年來,網際網路平臺成為貨運行業變化的催化劑。
過往,各地的線下物流園是車與貨之間匹配的重要渠道,信息部在物流園發布貨品信息,司機扎堆來此尋找訂單。後來,數位化車貨匹配平臺陸續出現。如滿幫,貨主可以直接在上面發布信息,通過線上溝通與司機進行交易。
將一切搬到線上,看似提升了整體效率,但實際上仍未降低貨主與司機之間的溝通成本。與絕大多數車貨匹配的平臺一樣,滿幫是「叫價模式」:平臺不參與定價,貨主發布運輸信息與期望價格,等待司機線上溝通,協商價格。
在司機與貨主間的定位中,滿幫更像一個密密麻麻貼滿信息的布告板。司機需要依靠經驗,從中選擇有可能達成合作的訂單,再和貨主一一協商,本質上和在物流園裡扎堆並無區別,依舊佔用大量的時間成本產生。
而且,在滿幫上發布信息的主體,並非都是貨主。「很多時候並不是從貨主那接單,還是從信息部來走。」一名貨車司機說道,「他們會從訂單中賺差價,所以會用更多時間來跟司機壓價,賺得更多利潤。」
信息部仍然運作,意味著貨運交易流程並未真正改善。在貨主端,這一現象體現得更為直接,他們發貨方式甚至和以前一模一樣,並未因信息數位化而改變。
而貨拉拉長途大貨車的業務模式,正悄悄打破貨運市場匹配效率低下的格局。
貨拉拉採用的是「一口價」模式,與同城貨運業務相同。用戶下單,司機搶單,由平臺根據市場價格水平和供需情況定價。
業務的另一個亮點是「分撥單」。平臺根據算法,將訂單自動分發給適合接單的司機,降低司機在各個平臺反覆尋找貨源的時間成本。
在「分撥單 一口價」模式之下,成單效率大大提速。據了解,平臺的平均響應時間是46秒,這意味著大多數的訂單都能在一分鐘內完成匹配。
在過去,因為漫長的溝通時間,貨主通常需要提前兩天尋找合適的司機,而現在,貨主隨時都可以通過貨拉拉找到司機,一些即時的、不確定的需求,在貨拉拉能夠被迅速響應。
這並非「量」的提升,而是「質」的變化。在效率面前,大量工廠直客登陸貨拉拉,有用車需求時直接下單。隨著訂單增多,更多貨車司機也註冊帳號,進一步補充平臺運力,形成正向循環。
陌生人們達成信任的基石,是貨拉拉平臺定價的規則。當每條線路、不同車型的價格都是公開透明的,不因信息部、熟客或新客改變,才能真正實現信息平等,價格平權。
從同城走向跨城:一件著眼未來的「苦差事」
如今,貨拉拉的長途大貨車業務已上線近兩年。據了解,該業務已有53萬認證司機,預計今年將完成179座城市的全面覆蓋。
在一系列布局之下,貨拉拉長途大貨車業務已有亮眼成績單。在現有城市中,貨拉拉已開通17萬條一口價線路,超300萬貨主使用貨拉拉APP發貨。截至目前,貨拉拉跨城大貨車訂單同比增長200%,跨城貨運已然成為貨拉拉的第二曲線。
對於貨拉拉而言,同城貨運業務已經發展成熟,如何尋找下一個增長點,成為當前戰略布局的重中之重。在這樣的十字路口下,貨拉拉選擇了加碼跨城貨運,也顯得順理成章。
此前,貨拉拉的同城貨運的主要面向搬家市場,是一個低頻需求,而面向B端用戶的長途貨運業務,卻是剛需且高頻。在新的生態下,貨拉拉可以將現有資源與優勢加以復用,將業務覆蓋到更多場景,將原有用戶群體沉澱下來。
貨拉拉跨城業務部總監張明國曾在採訪中表示,「當下大車業務發展的關鍵在於打破偏見,用戶對我們的固有認知是做同城,我們下一步要更多地去打破這種偏見。」
打破偏見,意味著要投入更多精力。做一個分發信息的平臺,向供需雙方收信息稅,很簡單;做定價、分撥單,參與整個交易環節,則需要大量運算能力與資源儲備,這是很多平臺不願做的髒活累活。貨拉拉選擇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
這需要堅定的長期主義。從電商、OTA、生活服務到影視娛樂,每個行業都曾經歷網際網路的服務與加持。以過往經驗來看,信息掮客生意往往不能長久,只有深入產業上下遊的網際網路企業,才能真正激活市場潛能,陪伴傳統產業走得更遠。
值此一役,貨拉拉從同城到跨城,成為貨運產業的深度賦能者,在行業不同細分領域,打造新的交易鏈條,構建新的透明生態,形成多方共贏的新格局。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貨拉拉長途大貨車的布局進一步完善,一個數位化、信息化、平臺化的智能貨運時代正緩緩啟幕,萬億級市場藍海初見曙光。
(原標題《拉拉長途貨車業務範圍已覆蓋116座城市,破題跨城貨運舊局》)
(作者:深圳特區報記者 戴曉蓉)
本文來自【讀特】,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