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菜系京菜介紹(京華物語㊸宮廷菜)
2023-06-16 11:04:38 2
原文作者丨侯嘉
摘編丨安也
本文出處:《老北京述聞:飲食名饌》,黎曉宏主編,侯嘉編著,北京出版社2021年1月版。
北京,自智慧生命誕生,到文明興起,歷經幾十萬年,曾經有過幾十個名字。上古叫幽陵,夏朝稱冀州,周朝名薊,春秋為燕京,秦置漁陽,唐改名範陽,遼建南京,金築中都,元為大都,明太祖朱元璋起名北平,明成祖朱棣,將明朝的首都,自南京北遷至此,相對於「南京」,而稱「北京」,也稱京師。清代沿用北京,民國用名北平和北京。新中國成立後,定名北京至今。
每一次名稱的變化,就代表著一次新人群的融入。每一次新人群的融入,就意味著,在這片土地上,出現了新的飲食風俗。北人南下,帶來了草原的飲食習慣。南人北上,帶來了江南的飲食文化。萬國來華,帶來了西方的飲食方式。
天南地北的食材、各個民族的講究、世界各地的烹飪技法,匯聚在這裡,漸漸生根發芽,各自找到了生存的方式,和諧地演變成為北京今天的飲食格局。
在這個過程當中,中國形成了著名的魯菜、川菜、粵菜、蘇菜、浙菜、湘菜、閩菜、徽菜八大菜系。而北京的飲食,卻並沒有形成世所公認的獨立菜系。對於北京這座城市,飲食的美好完美地融入城市的歷史中。
按照飲食的來源,北京的飲食,大體可以分作四類:宮廷風味、官府風味、民族風味、各地(包括國外)風味。
宮廷裡的飲食,對食材的要求非常嚴格
簡單講,宮廷風味就是皇帝、皇后這些帝國地位最高者日常的飲食風味。
這種飲食風味講究食品安全、配料固定、主次嚴格、調味純粹、季節分明。
元代宮廷膳醫忽思慧的《飲膳正要》裡寫得清楚明白,元世祖忽必烈的飲食,食材要考核著前朝名醫寫的《本草》一書裡記載的食材使用,這樣對身體好。《飲膳正要》不是宮廷菜譜,但是被稱為中國古代營養學著作,從中也能看出,宮廷裡的飲食,對食材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
明萬曆年間,有一位叫劉若愚的太監,因為要給自己申冤,詳細記述了自己在宮中數十年的見聞,寫了一本《酌中志》,成為後人了解明代宮廷生活的重要文獻。從這本書裡,我們能夠看到明朝皇帝的日常飲食記錄。明代食材比元代豐富,也極為嚴謹,絕對是食當季,用最鮮,搭配固定。
《酌中志》,[明]劉若愚著,馮寶琳點校,北京出版社2018年2月版。
清初文人宋起鳳寫了一本書叫《稗說》,提到了許多明代的風俗,比如,崇禎皇帝用膳時,「民間時令小菜、小食亦畢集」。這些小菜包括:苦菜根、苦菜葉、蒲公英、蘆根、龍鬚菜、匏瓠、齏芹、野薤、苜蓿、榆錢等等,據說是明太祖想讓子孫莫忘民間疾苦,將百姓常吃的食材放入宮廷御膳中。這個記錄,使得我們知道明代的御膳具有「高檔食材和普通食材兼具」的特點。這也許就為後來宮廷的菜式傳入民間奠定了基礎。畢竟,如果食材太過難得,也無法在民間流傳。
到了清代,宮廷飲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宮廷禮制的組成部分,還融入了大量滿洲風俗。比如,按照滿族的傳統習慣,皇帝每天吃兩頓正餐,一次在早上七點前後,一次在下午兩點前後。正餐後,各加一頓小吃。
也許,這就促成了北京宮廷小吃的繁榮。而且,即便是宮廷裡的主人,不同的等級,能夠吃到的東西也不一樣。
比如,皇帝每天的份例:盤肉二十二斤,湯肉五斤,豬油一斤,羊兩隻,雞五隻(其中當年雞三隻),鴨三隻,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等共十九斤,大蘿蔔、水蘿蔔、胡蘿蔔共六十個,匏瓜、冬瓜各一個,苤藍、幹蕹菜各六斤,蔥六斤,玉泉酒四兩,醬和清醬各三斤,醋二斤。早、晚隨膳餑餑八盤,每盤三十個。皇后:盤肉十六斤,菜肉十斤,雞鴨各一隻……皇貴妃:盤肉八斤,菜肉四斤,每月雞鴨各十五隻。貴妃:盤肉六斤,菜肉三斤八兩,每月雞鴨各七隻。妃:盤肉六斤,菜肉三斤,每月雞鴨各五隻。
看到了吧,這妃子要是想吃羊肉,那可是沒有的。規矩夠嚴格吧。
宮廷飲食的規矩嚴格到不能隨意食用規定之外的其他食材,即使是符合條件的食材,也不能任意搭配。比如,八寶菜。在民間,只要夠八個品種的食材就可以叫八寶菜。但是宮廷裡的八寶菜,必須是規定好的八個品種,不能隨意替換。而且,所有的菜餚,得保持主料的本來味道,主次有別。使用的調味品也比較純粹單一,比如說,做雞湯的話,除了雞之外,是不能添加別的食材的。而民間燉雞湯,喜歡放什麼就放什麼,自己高興就得。
上世紀60年代的西城飲食公司。
這些宮廷裡的飲食規矩和習慣,尤其是清代的宮廷飲食習慣,成為如今北京飲食特點的一個重要來源。
明清兩代宮廷中設掌管祭享、筵席及膳食的光祿寺,內設官員多人,並編寫出《光祿寺則例》,使宮廷飲食得以不斷發展,並保持嚴格的規範。
進入民國後,宮廷膳食檔案開放,一些宮廷御廚從封閉的皇宮散落至民間。這給北京飲食注入了超級活力,神秘的皇家飲食甚至成了商業賣點。
就這樣,宮廷烹飪技法豐富了北京社會飲食的膳食品種,讓北京飲食具有了獨一無二的特點。
官府菜的發展、流傳,主要靠的是高官權貴、文人墨客
官府風味,就是官府私宅裡的菜品。不光是在北京,各地有官府人家的地方,都有自己的官府菜。
北京這幾百年來,作為一國之都,來來往往,住過許多外地的官員。外地官員來京赴任,有自己的府宅,自然都帶著自己家的廚師。從北京歷史地圖上可以看出,朝代更迭,這些權貴人物,不僅在歷史上留下了名字,還在這座城裡 ,留下了宅子,更是在北京飲食中,留下了味道。
譚家菜、孔府菜、東坡菜等這些成體系的菜品,顯示著當年這些官家的生活狀態和飲食禮儀。
外地的不論,單說北京。
外地官員到北京赴任,雖然說天子腳下,自帶幾分榮耀,但是規矩也多,每天日理萬機的,有條件的話,吃喝肯定得順口。
2007年恢復老字號慶雲樓。慶雲樓是北京最早的高端魯菜酒樓,始建於清道光1820年,坐落於菸袋斜街內,距燕京八景之一的「銀錠觀山」僅一步之遙,曾是昔日詩酒流連之地。當年的瑞親王、恭親王、慶親王、定國公、安國公、武定侯都是此間常客。
於是,順理成章地,南方的官員進京,帶來了南方的廚師;山東的官員進京,帶來了山東的風味。其他地方的官員進京,自然也帶著自己家鄉的廚師。只不過,物產豐富、技術實力、個中講究,其他地方的廚師可能都比不過江南和山東。
清代文學家袁枚,也是一位有心的美食家。他寫的《隨園食單》一書,應該算是現在能看到的、成體系的「美食點評集」。裡面記錄了他吃過的三百二十六道菜,除了回憶每道菜的食材、基本的做法之外,還專門寫了誰家的最好吃。
袁枚是清代乾隆年間人士,在北京做過翰林院庶吉士,是乾隆身邊的近臣。在江寧,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地區,做過知縣。這位袁先生,去過不少地方的飯館,也去過許多官員家做客。看來平時人緣不錯。
比如,他寫道:「海參三法,……嘗見錢觀察家,夏日用芥末、雞汁拌冷海參絲,甚佳。或切小碎丁,用筍丁、香蕈丁入雞湯煨做羹。蔣侍郎家用豆腐皮、雞腿、蘑菇煨海參,亦佳。」1很明顯,袁枚在錢觀察家吃過飯,也去蔣侍郎家吃過飯,這兩家的廚師做海參非常有一套,各有千秋,袁枚吃美了。
這就是典型的官府菜。只不過,錢觀察家和蔣侍郎家的海參做法,不知道有沒有流傳下來。但是,從這一道菜裡,可以看出,官府菜的特點是非常講究。
官府菜的講究還體現在名字上。翻開《隨園食單》,「碧澗羹」、「珍珠團」、「傍林鮮」等,這些名字又美又雅,從字面上看,根本不知道吃的是什麼。翻譯過來,碧澗羹就是一種芹菜炮製過做的羹。珍珠團是煮熟的雞脯丁,再裹醬和酒,沾白面炒的一種雞肉菜。傍林鮮就更簡單了,用竹葉煨熟的鮮筍。
由此看來,官府菜,雖然比不上宮廷裡的標準,不過,從選料精、配菜廣、技巧繁、菜名雅上,都不是一般人家能操作的,自然也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吃到的。
東興樓。坐落在東安門大街路北的東興樓飯莊,創業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是一座前出廊後出廈的大四合院。東興樓被同行譽為「八大」魯菜飯莊之首。
所以,官府菜的發展、流傳,主要靠的是高官權貴、文人墨客。
皇族、權貴、名流、文人是社會的流行風向標。這些官府家廚的菜餚和手藝,在他們生活的年代,流傳到了民間,逐漸形成了官府菜的體系和口碑,如今,成為北京飲食的一部分。
滿族人的飲食在北京飲食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北京城,從地域上,處於遊牧民族和漢族交界的地方,漢、滿、蒙、回各民族交融共居,漸漸形成了獨特的飲食風味和飲食習慣。雖然各種文化相互交織,但是,又鮮明地保留了許多自己的民族風味。
回族在北京居民組成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從元代,許多回族人就定居在北京。因為宗教信仰,清真飲食從食材上,就和其他民族有鮮明的區別,烹飪技法也大不同。經過明清兩代回族廚師的繼承與創新,清真飲食到了清末民初時期,已經成了北京飲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烤肉季工作照,1983年。
早期的北京清真飲食精於爆、烤、涮,缺乏特別有代表性的大菜。後來,博採眾家之長,引入了魯菜、淮揚菜,甚至西餐的扒、燜、燉等技法,逐漸形成了食材原汁原味、口感質地脆嫩、口味醇厚、汁濃不膩等特點,烹飪的方法也極大地豐富起來,炸、熘、爆、炒、燉、煨、燜、燒、扒,更有了許多清真名菜,比如焦熘肉片、炸卷果、黃燜牛肉、它似蜜、炒餷、扒羊肉條、燒四寶、雞皮燒魚肚、油爆肚領、羊肉筍絲等。
今天,從北京地圖上,可以看出北京城有幾個回民聚居區域,比如牛街、馬甸、花市和常營。所以,這些地區的清真餐飲業非常發達。北京城裡一些著名的飲食,稍微留意一下,就會發現,有名的店鋪很多是回民開的。各種以軒、順、齋做招牌的店,大多是清真館子。
1956年雙立成清真館公私合營合影留念。
豆汁兒、爆肚兒、年糕、銅鍋涮肉、醬牛肉、門釘肉餅、糖火燒、羊雜湯、各種清真點心等,生活在北京的人,要說找一個從沒進過清真飯館、沒吃過清真美食的人,實在有難度。
吊爐燒餅
清真飲食連根結脈,在漫長的歲月裡,早就融合在這片土地上了,滋養著這一方水土上生活的人們。
在北京,滿族的飲食,更是發達。自打清軍入關,滿族人就把自己的食材、飲食習慣,帶進了北京城。
飲食的承載,說到底是「人」,大量的滿族人進京,滿族人的飲食自然就在北京飲食中佔有了重要的位置。
比如各種餑餑、糕點、奶製品,極大地豐富了北京正餐以外的飲食種類。薩其馬、奶酪、奶油棋子、芸豆卷、豌豆黃、各種小炸食,現在也依舊深受大眾的喜愛。
一些滿族飲食的習慣、食材和烹飪方法也作為北京飲食的組成部分,流傳下來。比如砂鍋白肉,這就是典型的滿族祭祀的傳統飲食。此外,八大碗、烤鹿肉、包菜、酸菜白肉、蘸醬菜等等,即使不去東北,在北京的飯館裡,也能吃到。
北京作為首都,各地的駐京辦也帶來了當地的飲食風味,彝族、苗族、藏族、維吾爾族這些獨特的民族風味,也成為當代北京飲食的組成部分。
有多少駐京辦,就有多少地方風味
作為首都,北京就像一個飲食博物館。天南地北的食材,世界各地的吃法,在北京,人們幾乎都能體驗到。
國內各省都有駐京辦,他們的餐廳,就是當地風味的展示場所。山東菜、廣東菜、福建菜、貴州菜、四川菜、江蘇菜、上海菜、陝西菜、山西菜……有多少駐京辦,就有多少地方風味。
上世紀80年代的馬凱餐廳。1953年,13名湖南同鄉集資,接收了地安門外、後門橋路西的老字號馬凱冷飲店,並將其改建為經營湖南風味菜餚的餐館,其名定為馬凱餐廳。
世界各國的美食,也早早就登陸北京,清末有六國飯店、北京飯店等,甚至在前門一帶,還形成了西餐風味區。《竹枝詞》裡,記錄了晚清上層階級競相去六國飯店的景況:「海外珍奇費客猜,兩洋風味一家開。外朋座上無多少,紅頂花翎日日來。」
森隆飯莊,1982年。森隆飯莊是由江蘇丹徒人張森隆開辦的一家餐館,並以他的名字為字號,最初設在東安市場北面的金魚胡同。
新中國成立後,各國大使館周圍漸漸出現了許多地道的外國餐廳,這些世界各國的飲食風味,在北京也發展得相當繁榮。義大利菜、法國菜、日料、韓餐、俄羅斯菜、巴西菜、印度菜、泰國菜、越南菜……一路吃下來,可以媲美全球美食之旅。尤其是1990年亞運會和 2008 年奧運會後,北京人的飲食態度變得更加包容。
山陝地區的麵食、西方的比薩和義大利麵;江南地區的羹、歐洲的湯;沿海地區的海鮮、日韓的料理;中式的茶館、西式的咖啡店;傳統的點心、西方的烘焙,這些獨立存在,又互相補充,各家各戶,各有擅長之處,讓北京飲食極大地繁榮起來。
本文選自《老北京述聞:飲食名饌》,較原文有刪節修改,小標題為編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作者丨侯嘉
摘編丨安也
編輯丨王青
導語部分校對丨危卓
來源: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