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車輛行李艙隔板裝飾板總成的製作方法
2023-06-16 00:55:36

本實用新型涉一種車輛的零部件,特別是涉及一種車輛行李艙隔板裝飾板總成。
背景技術:
兩廂車的行李艙上部覆蓋有行李艙隔板裝飾板總成,行李艙隔板裝飾板總成與安裝在車身處的後柱中飾板形成軸轉連接,使得行李艙隔板裝飾板可相對後柱中飾板的翻轉。以在使用行李艙時翻開行李艙隔板裝飾板總成,不使用行李艙時蓋上行李艙隔板裝飾板總成。
現有的行李艙隔板裝飾板總成包括行李艙隔板裝飾板及與其焊接固定的轉軸機構。上述焊接通常採用摩擦焊或超聲波焊接。而現有焊接技術由於工藝原因,需要專門的焊接設備,因此需要投入成本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技術中成本高的問題,提供一種行李艙隔板裝飾板總成。
特別地,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車輛行李艙隔板裝飾板總成,安裝在車輛車身處的後柱中飾板處,包括:
行李艙隔板裝飾板,其包括對稱設置的兩個凹槽,每一凹槽的內壁處設置有多個鉚釘孔;
轉軸機構,對應設置於所述兩個凹槽處,每一轉軸機構中對應凹槽的多個鉚釘孔位置處對應設置有多個鉚接口,每一轉軸機構設置有轉軸,通過所述轉軸與所述後柱中飾板形成轉軸連接;和
鉚釘,穿過對應的鉚釘孔和鉚接口將所述轉軸機構鉚接在所述行李艙隔板裝飾板處。
進一步地,所述行李艙隔板裝飾板為具有一定厚度的不規則方形體,包括第一至第六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與所述第二表面相對上下設置,所述第三表面與所述第四表面相對左右設置,所述第五表面與所述第六表面相對前後設置,所述第五表面與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為弧形過渡,所述兩個凹槽分別位於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中且接近於所述第六表面的位置處。
進一步地,每一凹槽的一側壁為由所述第六表面延伸出的第一連接臺,每一凹槽的另一側壁為由所述第一表面延伸出的第二連接臺;所述第一連接臺處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一鉚釘孔,所述第二連接臺處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二鉚釘孔。
進一步地,還包括密封條,所述密封條設置在所述行李艙隔板裝飾板的所述第五表面與所述第二表面的邊緣處;所述密封條至少一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二表面與所述第三表面的邊緣處和所述第二表面與所述第四表面的邊緣處。
進一步地,還包括防震墊,所述防震墊設置在所述行李艙隔板裝飾板的第五表面處且緊鄰所述密封條的一側。
進一步地,還包括拉繩,所述拉繩設置在所述第一表面接近於所述第五表面與所述第三表面的交界處和/或所述第五表面與所述第四表面的交界處。
進一步地,每一轉軸機構為一體成型的結構,包括鉚接機構,所述轉軸和多個鉚接口設置在所述鉚接機構處。
進一步地,所述鉚接機構為空心體,包括第一鉚接臺和凸出於所述第一鉚接臺的第二鉚接臺,所述轉軸設置於所述第一鉚接臺處,所述多個鉚接口對應設置在所述第一鉚接臺和所述第二鉚接臺處。
進一步地,所述多個鉚接口包括至少一個第一鉚接口和至少一個第二鉚接口,所述至少一個第一鉚接口設置在所述第一鉚接臺處,所述至少一個第二鉚接口設置在所述第二鉚接臺處。
本實用新型的車輛行李艙隔板裝飾板總成僅由行李艙隔板裝飾板和設置於兩側的轉軸機構通過鉚釘連接,其結構簡單,且在連接時只需鉚接槍,無需專門的焊接設備,而鉚接槍的成本比焊接設備成本低,因此大大降低了成本,同時鉚接的操作過程簡單,節省了安裝連接時間;鉚接結構對鉚接處的結構、尺寸和形狀都沒有特別的要求,可根據實際不同大小和形狀的車輛的行李箱變換不同的結構和尺寸,因此應用範圍更廣泛。
附圖說明
後文將參照附圖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具體實施例。附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標示了相同或類似的部件或部分。附圖中:
圖1是按照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車輛行李艙隔板裝飾板總成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按照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車輛行李艙隔板裝飾板總成的仰視圖;
圖3是按照圖2中的B-B剖面結構圖;
圖4是按照圖2中的A-A剖面結構圖;
圖5是按照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轉軸機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2為本實用新型的車輛行李艙隔板裝飾板總成1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車輛行李艙隔板裝飾板總成1是安裝在車輛車身處的後柱中飾板處,可以包括行李艙隔板裝飾板10、轉軸機構20和鉚釘30。
行李艙隔板裝飾板10包括有對稱設置的兩個凹槽11,每一凹槽11內壁處設置有多個鉚釘孔(如圖3-4所示)。轉軸機構20對應設置於所述兩個凹槽11處,每一轉軸機構20設置有轉軸21,通過所述轉軸21與所述後柱中飾板形成轉軸連接。鉚釘30穿過對應的鉚釘孔和鉚接口將所述轉軸機構鉚接在所述行李艙隔板裝飾板處。
本實用新型的車輛行李艙隔板裝飾板總成1僅由行李艙隔板裝飾板10和設置於兩側的轉軸機構20通過鉚釘30連接,其結構簡單,且在製作時只需鉚接槍即可,無需專門的焊接設備,而鉚接槍的成本比焊接設備成本低,因此大大降低了成本,同時鉚接的操作過程簡單,節省了安裝連接時間。
如圖1-2所示,作為一種實施例,本行李艙隔板裝飾板10可以為具有一定厚度的不規則方形體,按照如圖1中所示的行李艙隔板裝飾板10可以包括第一表面12(即圖1中的上表面)、第二表面13(即圖1中的下表面)、第三表面14(即圖1中的左表面)、第四表面(即圖1中的右表面)、第五表面(即圖1中的前表面)和第六表面15(即圖1中的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12與所述第二表面13相對上下設置,所述第三表面14與所述第四表面相對左右設置,所述第五表面與所述第六表面15相對前後設置。所述第五表面與所述第一表面12、所述第三表面14和所述第四表面為弧形過渡,在實際情況中,其弧形的程度與實際車輛的尺寸及結構有關,根據具體的需要進行設計。如圖1和2所示,其行李艙隔板裝飾板10的每個面並非是一個規則完整的平面。可以理解的是,行李艙隔板裝飾板10的形狀可以根據實際車輛的尺寸需要改變其結構和尺寸,但是其主體結構大體不變,主要是用於分割行李艙以放置更多的行李或其他物件。
所述兩個凹槽11分別位於所述第三表面14和所述第四表面中且接近於所述第六表面15的位置處。凹槽11是用於放置轉軸機構20而設置,其主體上是在所述行李艙隔板裝飾板10的左、右兩側向內形成凹槽11。
圖3-4示出了轉軸機構20在凹槽11處的剖面結構示意圖。由圖1-4所示,每一凹槽11的一側壁為由第六表面15延伸出的第一連接臺151,每一凹槽11的另一側壁為所述第一表面12延伸出的第二連接臺121。所述第一連接臺151處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一鉚釘孔152,所述第二連接臺121處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二鉚釘孔122。第一連接臺151與第二連接臺121與行李艙隔板裝飾板10均是一體成型的。
本實用新型中,作為一實施例,如圖1-2所示,所述行李艙隔板裝飾板10的所述第五表面與所述第二表面13的邊緣處設置有用於密封的密封條23。所述密封條23至少一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二表面13與所述第三表面14的邊緣處和所述第二表面13與所述第四表面的邊緣處。密封條23作用是用於當所示行李艙隔板裝飾板10設置在行李艙,當後備箱門關閉時,其將行李艙間隔為不同的密封的空間。
所述行李艙隔板裝飾板10的第五表面處在緊鄰所述密封條23的一側處設置有至少一個突出於所述第五表面的防震墊24。優選地,防震墊24為兩個對稱設置於第五表面處。防震墊24主要用於在關閉行李艙門時,防止行李艙門對車輛行李艙隔板裝飾板總成1的震動而對車輛行李艙隔板裝飾板總成1造成損壞。
在所述第一表面12接近於所述第五表面與所述第三表面14的交界處和/或所述第五表面與所述第四表面的交界處還設置有拉繩25。拉繩25的端部處可以設置為能掛住的圈。拉繩25的作用可以為兩個,第一,可以用於人拉動車輛行李艙隔板裝飾板總成1轉動;第二,可以將拉繩25拉動行李艙隔板裝飾板10轉動到需要使用的位置,然後掛於車輛的某處,從而使行李艙隔板裝飾板10被固定於一定高度或角度。
圖5示出了轉軸機構20的結構示意圖,如圖5所示,每一轉軸機構20位一體成型的結構,包括鉚接機構22。如圖1-2所示,所述轉軸21和多個鉚接口設置在所述鉚接機構22處。兩個轉軸21相對設置且向相反方向延伸。可以理解的是,因轉軸機構20是用於讓行李艙隔板裝飾板10能相對行李艙轉動,而轉軸機構20就是將其設置於行李艙處,並且由轉軸21作為轉動的中心點,因此轉軸21因向外設置,且呈現相反方向並成一條線設置。
可以理解的是,凹槽11設置於所述第三表面14和所述第四表面在接近於所述第六表面15處,轉軸機構20設置於凹槽11處,因此轉軸機構20的兩個轉軸21與行李艙隔板裝飾板10在接近於所述第六表面15處形成一個能讓所述行李艙隔板裝飾板10轉動的軸,在行李艙門開啟或者關閉時可以轉動。
如圖3-5所示,所述鉚接機構22為空心體,可以包括第一鉚接臺221和凸出於所述第一鉚接臺221的第二鉚接臺222,所述轉軸21設置於所述第一鉚接臺221處。所述多個鉚接口對應設置在所述第一鉚接臺221和所述第二鉚接臺222處。多個鉚接口包括至少一個第一鉚接口2211和至少一個第二鉚接口2221。至少一個第一鉚接口2211設置在所述第一鉚接臺221處,所述至少一個第二鉚接口2221設置在所述第二鉚接臺222處。所述第一連接臺151通過鉚釘30貫穿所述第一鉚釘孔152鉚接在所述第一鉚接臺221上與所述第一鉚接臺221連接,所述第二連接臺121通過鉚釘30貫穿所述第二鉚釘孔122鉚接在所述第二鉚接臺222上與所述第二鉚接臺222連接。
本實用新型中第一鉚接口2211和第二鉚接口2221均可以為一個或者多個,當第一鉚接口2211為一個、第二鉚接口2221為一個,相應的只需兩個鉚釘30可以將轉軸機構20連接在行李艙隔板裝飾板10上。但是為了使轉軸機構20與行李艙隔板裝飾板10連接更牢固,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例,所述第一鉚接口2211為兩個,所示第二鉚接口2221為兩個。通過2個鉚釘30將第一鉚接臺221與第一連接臺151鉚接,即將轉軸機構20固定在第五表面突出的具有一定厚度的第一連接臺151上。通過另外2個鉚釘30將第二鉚接臺222與第二連接臺121鉚接,即將轉軸機構20固定在第一表面12處的具有一定厚度的第二連接臺121上。可以理解,在第一連接臺151與第二連接臺121處均與轉軸機構20連接,會使得轉軸機構20更牢固且不易鬆動或發生相對轉動。
至此,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認識到,雖然本文已詳盡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多個示例性實施例,但是,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範圍的情況下,仍可根據本實用新型公開的內容直接確定或推導出符合本實用新型原理的許多其他變型或修改。因此,本實用新型的範圍應被理解和認定為覆蓋了所有這些其他變型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