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與α-烯屬不飽和化合物的新型聚合物的製作方法
2023-06-09 09:48:21 3
專利名稱:一氧化碳與α-烯屬不飽和化合物的新型聚合物的製作方法
一氧化碳與一種或多種通式為(CH2=CR1)-R2的其中R1和R2是氫原子和/或烴基的聚合物,包含用作官能團的羰基。所以,它們通常被視為聚酮。通過化學反應這些羰基至少可部分地轉化為許多其它官能團。這種化學改性會導致聚合物的性質發生變化,從而使改性的聚合物適用於原聚合物不很適用或完全不適用的場合。完成聚合物改性所需的化學反應的實例有在氨存在下通過催化加氫使原聚合物轉化為聚胺,通過催化加氫使其轉化為多元醇,通過與酚縮合使其轉化為多酚以及在硫化氫存在下通過催化加氫使其轉化為多硫醇。
在一氧化碳與通式(CH2=CR1)-R2(為簡便起見視其為A)的化合物所形成的聚合物中,高分子量的線型交替聚合物是由通式為-CO-(A′)-的鏈節所構成,其中A′代表起源於單體A的單體鏈節,它們構成了特殊的一類。這種聚合物可通過採用基於下述組分的催化劑組合物製備a)一種鈀化合物,b)一種其pKa值低於6的酸陰離子,以及c)一種磷二齒配位體或一種氮二齒配位體,二齒配位體滿足一定的結構要求。
近來的研究結果表明,將除了一氧化碳和一種或多種單體A外,還有少量的一種或多種單體B的製備聚合物的單體混合物導入這些聚合物中,可使其得到化學改性,其中單體B由下列通式代表的化合物構成(CH2=CR1)OCOR3,(CH2=CR1)COOR3,
(CH2=CR1)OR3,(CH2=CR1)N(R2)COR4,(CH2=CR1)CON(R2)(R4),(CH2=CR1)OPO(R3)(OR5)以及(CH2=CR1)PO(OR3)(OR5),其中R1和R2的定義如上所述,而R3和R5為烴基而R4為氫原子或烴基。
使用上述催化劑組合物和單體混合物,則在製得的聚合物中具有通式為-CO-(A′)-和-CO-(B′)-的鏈節,其B′代表起源於單體B的單體鏈節。
根據所用的單體B的性質,在所製得的聚合物中除含有原有的羰基外,還含有羰氧基,醚、醯胺或膦酸酯基。在上述化學改性過程中,存在於聚合物中的羰基至少部分地轉化為其它官能團,也就是說,這種化學改性發生在聚合之後,與此不同的是,使用作為共聚單體的B型單體便可認為化學改性進行於聚合反應之中。與羰基相同,通過聚合後的化學反應,羰氧基,醚,醯胺和膦酸酯基可至少部分地轉化為許多其它的官能團。
當使用上述鈀/二齒配位體催化劑組合物時,只會有少量的單體B結合在聚合物中,並且/或其反應速率相當低。藉助於這些催化劑組合物製備一氧化碳與單體B的共聚物,這一嘗試至今尚未成功。同樣,通過使一氧化碳與單體A及一種與單體B相同且具有直接與基團(CH2=CR1)-相連接的極性基團的極性單體(如氯乙烯或丙烯腈)相聚合,來製備含有上述基團以外的其它極性基團的三元共聚物,也尚未成功。
進一步的研究結果表明,在使用上述鈀/二齒配位體催化劑組合物來聚合一氧化碳酸與極性單體的過程中,極性單體內極性基團佔據的相對於(CH2=CR1)-基團的位置是十分重要的。業已發現,在製備一氧化碳與單體A及一種極性單體的三元共物過程中,所使用的極性單體在基團(CH2=CR1)-與極性基團之間有一個二價橋烴基,這種情況與使用其中的極性基團連接在基團(CH2=CR1)-上的極性單體B相比,具有較高的反應速率和/或製取極性單體含量較高的聚合物。人們進一步發現,對於製備一氧化碳與單體A及一種具有單價極性基團(該基團通過二價橋烴基與(CH2=CR1)-基團相連接)的極性單體的聚合物來說,不僅含有羰氧基,醚,醯胺及膦酸酯基(它們作為極性基團存在於單體B中)的極性單體是適用的,而且在一般情況下,具有至少包含一個氧,氮、磷和/或囟素原子的單價極性基團的單體同樣適用。簡便起見,可將具有基團(CH2=CR1)-(該基團通過一個二價橋烴基連接在一個含有至少一個氧,氮,磷和/或囟素原子的單價極性基團上),於下文中稱作D。最後,人們還發現,與使用單體B所不同的是,單體D可用來與一氧化碳製備由通式為-CO-(D′)-鏈節所構成的線型共聚物,其中D′代表起源於單體D的單體鏈節。如果除了一氧化碳及一種或多種單體D外,用來製備聚合物的單體混合物還包括一種或多種單體A的話,便可獲得由通式為-CO-(D′)-的鏈節及通式為-CO-(A′)-的鏈節構成的線型聚合物。與存在於單體B製得的聚合物中的極性基團相同,存在於由單體D製得的聚合物中的極性基團經過聚合反應後的化學反應便可轉化為各種其它官能團。
本發明提供一氧化碳與一種或多種α-烯屬不飽和化合物的新型聚合物,其特徵在於a)通過含有一種通式為(CH2=CR1)-基團的一種或多種化合物(D)的聚合來製備,其中(CH2=CR1)-基團藉助於一個二價橋烴基與一個至少含有一個氧、氮、磷和/或囟素原子的單價極性基團相連接,或視具體情況決定是否與一種或多種通式為(CH2=CR1)-R2的化合物(A)相聯接,式中R1和R2代表氫原子和/或單價烴基。
b)具有線性結構,c)由通式為-CO-(D′)-,或可由通式為-CO-(A′)-的鏈節所構成,其中A′和D′分別代表起源於單體A和D的單體鏈節。
用於製備本發明聚合物的適用的單體D含有作為二價橋烴基的基團-(CH2)n-,其所含碳原子數以少於15,尤其是以少於10為佳。適宜的存在於單體D中的單價極性基團的實例有-OR2,-COR2,COOR2,-OCOR2,-CON(R2)(R4),-N(R2)COR4,-OPO(R3)(OR2),-PO(OR2)(OR4),-CN和囟素。使用單體D,尤其是使用以下列基團之一作為單價極性基團的單體D,可產生良好的結果,這些基團是-OH,-COOH,-COOCH3,-OCOCH3和-Cl。
用於製備聚合物的起始混合物最好是除了一氧化碳外只含有一種單體D。也可以使用單體A製備聚合物,此時,所使用的起始單體混合物最好是除了一氧化碳及一種單體D外只含有一種單體A。除了一種或多種單體D以及視具體情況而存在的一種或多種單體A以外,如果需要,單體混合物中還可含有一種或多種其它單體,如單體B。所用的單體A以含碳原子數少於10為佳。這種單體A的實例有乙烯,丙烯,丁烯-1,戊烯-1,己烯-1,辛烯-1,苯乙烯,對甲基苯乙烯,對乙基苯乙烯。作為單體A,以使用乙烯為佳。
其中極性基團為-OR2的單體D的實例有10-十一碳烯醇和甲基-(10-十一碳烯基)醚。
其中極性基團為-COR2的單體D的實例為4-戊酸醇和甲基-(4-丁烯基)酮。
極性基團為-COOR2的單體D的實例為10-十一碳烯酸及其甲酯。
極性基團為-OCOR2的單體D的實例為乙酸烯丙酯和(10-十一碳烯基)乙酸酯。
極性基團為-CON(R2)(R4)的單體D的實例為4-戊烯酸的N,N-二甲基醯胺。
極性基團為-N(R2)COR4的單體D的實例為N-(3-丁烯基)乙醯胺和N-甲基,N-(3-丁烯基)乙醯胺。
極性基團為-OPO(R3)(OR2)或-PO(OR2)(OR4)的實例有甲基膦酸的甲酯、烯丙酯和3-丁烯基膦酸的二甲酯。
極性基團為-CN的單體D的實例為6-氰基己烯-1和9-氰基壬烯-1。
極性基團為囟素原子的單體D的實例為5-氯戊烯-1和6-氯己烯-1。
根據本發明製備的新型聚合物為一氧化碳與選自10-十一碳烯醇和10-十一碳烯酸甲酯的單體D形成的共聚物、和一氧化碳和乙烯與選自下列一種單體所形成的三元共聚物,這些物質有10-十一碳烯酸,乙酸烯丙酯,10-十一碳烯酸甲酯,10-內癸基醇和6-氯己烯-1。
如上所述,根據所使用的單體D的特性,本發明的聚合物具有可通過化學改性而至少部分地轉變為其它官能團的官能團。
在聚合物製備過程中,若所用單體D中的極性基團為-OR,則會使得聚合物中的官能團為醇或醚基。加熱具有醚基的聚合物會導致分離出醇,從而在聚合物側鏈上形成C=C基。
若所用單體D中的極性基團為-COR2,則聚合物的官能團為醛或酮基。通過還原反應,醛基和酮基可以轉化為醇基,通過氧化反應可將醛基轉化為羧酸基團。
在聚合物製備過程中,如果所用的單體D的極性基團為-COOR2,則所得到的聚合物的官能團為羧酸基或羧酸酯基。通過使這種聚合物參加皂化反應可將這些官能團轉化為羧酸基。
在聚合物製備過程中,如果所用的單體D的極性基團為-CON(R2)(R4)或-N(R2)COR4,則所得到的聚合物的官能團為醯胺基。通過使採用單體D(其中的極性基團為-CON(R2)(R4))製備的聚合物進行水解,可使醯胺轉化為羧酸基團。通過,使採用其極性基團為-N(R2)COR4的單體D製備的聚合物進行水解可使醯胺基團轉化為胺基。
採用其極性基團為-OCOR2的單體D可導致生成其官能團為羧酸酯基的聚合物,通過使這些聚合物進行皂化反應可將這些基團轉化為醇基。
使用其極性基團為-OPO(R3)(OR2)的單體D可導致生成其官能團為膦酸酯基的聚合物。當使該聚合物進行水解反應時,這些膦酸酯基便會轉化為醇基。如果在聚合物製備過程中使用其極性基團為-PO(OR2)(OR4)的單體D,則聚合物中官能團為膦酸基或膦酸酯基。通過使具有膦酸酯基的聚合物進行皂化反應,可使這些基團轉化為膦酸基。使用其極性基團為-CN的單體D可導致生成其官能團為氰基的聚合物,通過聚合物的水解可將這些氰基轉化為醯胺基團,而通過進一步的水解可使其轉化為羧酸基團。如果在聚合物製備過程中使用其極性基團為囟素原子的單體D,則聚合物中的極性基團便是囟素原子。聚合物的水解可導致這些囟原子轉化為醇基。自其官能團為囟原子的聚合物中分離出囟化氫可導致在聚合物側鏈上產生C=C基團。
上述物質的所有化學改性產物都包括在本發明的範圍之內。
製備本發明的聚合物,以使用上述含有磷或氮二齒配位體的催化劑組合物為佳。用作催化劑中組分a)的鈀化合物以羧酸鈀鹽尤以醋酸鈀為佳。
其pKa值低於6(於18℃水溶液中測定)而其陰離子作為催化劑組分b)存在的酸的實例有無機酸如過氯酸,硫酸,磷酸和亞硝酸,磺酸如2-羥丙基-2-磺酸,對-甲苯磺酸,甲基磺酸和三氟甲基磺酸,以及羧酸如三氟醋酸,三氯醋酸,二氯醋酸,二氟醋酸,酒石酸和2,5-二羥基苯甲酸。催化劑組合物以含pKa值低於2的酸陰離子,尤其是以含有磺酸如對甲苯磺酸的陰離子或羧酸如三氟醋酸的陰離子作為組分b)為佳。催化劑組合物中的b)組分含量以每克原子鈀中有0.5至200尤以1.0至100當量為佳。組分b)既可以酸的形式也可以鹽的形式導入催化劑組合物中。適宜的鹽類包括非貴重過渡金屬鹽類。當非貴重過渡金屬鹽類用作組分b)時,以銅鹽為佳。如果將組分b)以酸或非貴重過渡金屬鹽的形式用在催化劑組合物中,則最好再加入一種醌作為組分d)從而增強催化劑組合物的活性。1,4-苯醌和1,4-萘醌非常適用於這一目的。也可視具體情況,或是將組分a)與組分b)合併為一個化合物使用。這種化合物的實例有對甲苯磺酸鈀。
用作催化劑組合物中組分c)的適宜的磷二齒配位體的通式為R6R7-P-R-P-R8R9,其中R6,R7,R8,和R9代表可以或不可以被極性基團取代的相似或不相似的烴基,R代表橋上至少含兩個碳原子的二價有機橋基,以其中R6-R9代表可以或不可以被極性基團取代的相似或不相似芳基的磷二齒配位體,尤以其中至少一個芳基有至少一個處於磷鄰位或對位的極性取代基的磷二齒配位體為佳。推薦使用的磷二齒配位體中的存在於基團R6-R9上的極性取代基還包括烷氧基,尤以甲氧基為佳。推薦使用的還有其中R6-R9代表相似或不相似基團的,其中二價有機橋基的橋上含3個碳原子的磷二齒配位體,適宜的磷二齒配位體的實例為1,3-雙(二苯基-膦基)丙烷,1,3-雙[二(4-甲基-苯基)膦基]丙烷,1,3-雙[二(4-甲氧苯基)膦基]丙烷,1,3-雙[二(2-甲氧苯基)膦基]丙烷,1,3-雙[二(2,4-二甲氧苯基)膦基]丙烷,1,3-雙[二(2,6-二甲氧基苯基)膦基]丙烷,和1,3-雙[二(2,4,6-三甲氧苯基)膦基]丙烷。
催化劑組合物中的磷二齒配位體的用量以每摩爾鈀化合物中0.1-3,尤以0.75-2摩爾為佳。
用作催化劑組合物中組分c)的適宜的氮二齒配位體的通式為
式中X和Y代表相似或不相似的橋基,各自的橋上含有3至4個原子,其中至少有兩個是碳原子。在氮二齒配位體中,橋基X和Y通過如式中所示的兩個碳原子連接起來,除了這條鍵以外,橋基X和Y之間還有一個交接點,如1,10-菲洛啉及其衍生物中的情形。如果除了碳原子外,橋基X和Y的橋上還含有其它原子,則以氮原子為佳。此外,其中X和Y為相似的橋基的氮二齒配位體也是可取的。適宜的氮二齒配位體實例有2,2′-二吡啶及其衍生物和1,10-菲洛啉及其衍生物。如果選用基於氮二齒配位體的催化劑組合物製備本發明的聚合物,以選用2,2′-二吡啶或1,10-菲洛啉為佳。催化劑組合物中氮二齒配位體用量以每摩爾鈀化合物中有0.5-200,尤以1-50摩爾為佳。
用來製備本發明聚合物的含二齒配位體的催化劑組合物的用量可在較寬的範圍內變動,就每摩爾待聚合的烯屬不飽和化合物而言,催化劑的用量以含10-7至10-3,尤以10-6至10-4克原子鈀為佳。烯屬不飽和有機化合物與一氧化碳的摩爾比以10∶1-1∶5,尤以5∶1-1∶2為佳。
採用含二齒配位體的催化劑製備本發明的聚合物的過程適宜在20-200℃的溫度和1-200巴的壓力下進行,尤以在30-150℃的溫度及20-100巴的壓力下進行為佳。該聚合反應適宜在液體稀釋劑中進行。最為適用的稀釋液為低級醇如甲醇和乙醇。
藉助下列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描述。
實施例1將組成如下的催化劑溶液加至一容積為250ml的攪拌高壓釜內0.1mmol醋酸鈀,50ml甲醇,1mmol對甲苯磺酸,3mmol2,2′-二吡啶和20mmol1,4-苯醌。
通過抽真空脫除釜內空氣後,導入4巴壓力的氯乙烯,再通入30巴壓力的一氧化碳,最後再導入15巴壓力的乙烯。然後將釜內物料加熱至90℃。5小時後,將其冷卻至室溫並卸壓從而終止聚合反應。濾出所生成的聚合物,經過甲醇洗滌後並於室溫下進行真空乾燥。
獲得2克一氧化碳/乙烯共聚物。
實施例2於一容積為250ml的攪拌高壓釜內加入催化劑溶液,其中含有30ml甲醇,0.1mmol醋酸鈀,0.5mmol對甲苯磺酸銅,和0.15mmol1,3-雙(二苯基膦基)丙烷。
將30ml丙烯酸甲酯加至釜內後,經過抽真空脫除空氣,並通入一氧化碳直至壓力達40巴。然後將釜內物料加熱至90℃。5小時後,將其冷卻至室溫並卸壓,只獲得少許聚合物。
實施例3一氧化碳/乙烯/丙烯酸甲酯的三元共聚物按下述步驟製備。於一容積為250ml的攪拌高壓釜內加入催化劑溶液,其中含有40ml甲醇,0.1mmol醋酸鈀,2mmol對甲苯磺酸銅,和0.15mmol1,3-雙(二苯基膦基)丙烷。
將20ml丙烯酸甲酯加至釜內後,經過抽真空脫除空氣,導入25巴壓力的一氧化碳,然後加入25巴壓力的乙烯。將釜內物料加熱至90℃。5個小時之後,經過將其冷卻至室溫並卸壓從而終止聚合反應。濾出聚合物,經過甲醇洗滌再於室溫下進行真空乾燥。
獲得8.2克三元共聚物。
因此,聚合速率為164克三元共聚物/克鈀/小時。
實施例4一氧化碳/乙烯/10-十一碳烯酸甲酯三元共聚物可按照大體上與實施例3相同的方法製備,所不同的是a)高壓釜內裝有30ml10-十一碳烯酸甲酯而不是20ml丙烯酸甲酯,以及b)反應時間為半小時而不是5小時。
這樣可獲得7.1克三元共聚物,聚合速率為1420克三元共聚物/克鈀/小時。
實施例5可按大體上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製備一氧化碳/乙烯/10-十一碳烯酸三元共聚物,所不同的是a)催化劑溶液含有30ml而不是50ml甲醇,此外還含有30ml四氫呋喃,b)釜內裝有20ml10-十一碳烯酸而不是4巴壓力的氯乙烯,以及c)反應時間為1小時而不是5小時。
這樣可獲得5.7克三元共聚物。
實施例6可按大體上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製備一氧化碳/乙烯/醋酸烯丙酯三元共聚物,所不同的是a)催化劑溶液含有40ml而不是50ml甲醇,10mmol而不是20mmol 1,4-苯醌以及2mmol而不是1mmol對甲苯磺酸,b)釜內裝有20ml醋酸烯丙酯而不是4巴壓力的氯乙烯,以及c)反應溫度為65℃而不是90℃。
結果獲得6.6克三元共聚物。
實施例7採用大體上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製備一氧化碳/乙烯/6-氯己烯-1三元共聚物,所不同的是a)催化劑溶液中含有10mmol而不是20mmol1,4-苯醌,b)釜內裝有20ml6-氯己烯-1而不是4巴壓力的氯乙烯。
結果得到2.9克三元共聚物。
實施例8採用大體上與實施例3相同的方法製備一氧化碳/乙烯/10-十一碳烯醇三元共聚物,所不同的是a)所選用的催化劑溶液含有50ml甲醇,0.5mmol醋酸鈀,2mmol對甲苯磺酸銅,和0.75mmol 1,3-雙(二苯基膦基)丙烷,b)於釜內加入30ml10-十一碳烯醇而不是20ml丙烯酸甲酯,c)導入30巴而不是25巴壓力的一氧化碳,然後導入20巴而不是25巴壓力的乙烯,d)反應溫度為65℃而不是90℃,以及e)反應時間為半小時而不是5小時。
結果獲得23克三元共聚物。
實施例9採用大體上與實施例2相同的方法製備一氧化碳/10-十一碳烯酸甲酯共聚物,差別在於a)所選用的催化劑溶液含有30ml甲醇,0.5mmol醋酸鈀,0.5mmol對甲苯磺酸銅,和0.75mmol 1,3-雙(二苯基膦基)丙烷,b)向釜內導入30ml 10-十一碳烯酸甲酯而不是30ml丙烯酸甲酯,以及c)反應溫度為50℃而不是90℃。
其結果是獲得含11克共聚物的聚合物甲醇溶液實施例10採用與實施例2大體相同的方法製備一氧化碳/10-十一碳烯醇共聚物,所不同的是a)所選用的催化劑溶液含有50ml甲醇,0.5mmol醋酸鈀,2mmol對甲苯磺酸銅,和0.75mmol1,3-雙(二苯基膦基)丙烷,b)向釜內導入20ml 10-十一碳烯醇而不是30ml丙烯酸甲酯,以及c)反應溫度為70℃而不是90℃。
得到含8克共聚物的聚合物甲醇溶液。
實施例1-10中的4-10為本發明的實施例。在這些實施例中,分別採用作為第二和第三單體的化合物D製備與一氧化碳形成的共聚物及與一氧化碳/乙烯形成的三元共聚物。實施例1-3不屬於本發明的範圍,它們包括在對比專利中。在實施例1-3中,所選用的單體混合物除含有一氧化碳和視具體情況決定取捨的乙烯作為第二或第三單體外,還含有這樣一種化合物,其中的極性基團氯原子或基團-COOCH3直接連接在可聚合的基團CH2=CH-上。
藉助於13C核磁共振譜分析結果表明,實施例1,9和10製備的共聚物具有線型交替結構並且分別由通式-CO-(C2H4)-,-CO-(C12H22O2)-,和-CO-(C11H22O)-的鏈節所構成。藉助於13C-NMR分析結果進一步可知根據實施例3-8製備的三元共聚物也具有線型交替結構,這些共聚物分別由鏈節-CO-(C2H4)-和鏈節-CO-(C4H6O2)-,-CO-(C12H22O2)-,-CO-(C11H20O2)-,-CO-(C6H11Cl)-,-CO-(C5H8O2)-和-CO-(C11H22O)所構成,所述鏈節隨機地分布於三元共聚物中。
13C-NMR分析數據可用來測定每個-CO-(B′)-或-CO-(D′)-鏈節中鏈節-CO-(C2H4)-的平均數值,如表所示。
表實施例製備 每個-CO-(B′)-或-CO-(D′)-鏈節的三元共聚物中-CO-(C2H4)-鏈節的平均數3 234 225 486 147 188 20下列內容可對實施例進行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1和6對比結果說明若採用氯乙烯作為一氧化碳/乙烯單體混合物中的第三單體(非依據本發明所述),該極性單體不參加聚合反應,而使用6-氯己烯-1代替單體混合物中的氯乙烯(根據本發明所述)可生成為一種聚合物,其中每14個-CO-(C2H4)-鏈節中平均含有一個-CO-(C H Cl)鏈節。
實施例2和9比較結果說明,若原料混合物中含有一氧化碳和丙烯酸甲酯(非本發明所述內容),則無聚合物產生,而採用10-十一碳烯酸甲酯代替單體混合物中的丙烯酸甲酯(根據本發明所述)可生成一種線型交替共聚物。
實施例3和4比較結果表明,若原料混合物中含有一氧化碳/乙烯丙烯酸甲酯(非本發明所述內容),則可在一定聚合速率下獲取具有一定極性單體摩爾含量的線型交替三元共聚物,而採用10-十一碳烯酸甲酯代替單體混合物中的丙烯酸甲酯(根據本發明所述)可獲得具有差不多相似極性單體摩爾含量的線型交替三元共聚物,不過其聚合速率卻是相當高。
權利要求
1.一氧化碳與一種或多種α-烯屬不飽和化合物的新型聚合物,其特徵在於a)通過含有一種通式為(CH2=CR1)-基團的一種或多種化合物(D)的聚合來製備,其中(CH2=CR1)-基團藉助於一個二價橋羥基與一個至少含一個氧、氮、磷和/或囟素原子的單價極性基團相連接,或相具體情況決定或可與一種或多種通式為(CH2=CR1)-R2的化合物(A)相連接,式中R1和R2代表氫原子和/或單價烴基。b)具有線性結構,c)由通式為-CO-(D′)-或可由通式為-CO-(A′)-的單鍵節所構成,其中A′和D′分別代表起源於單體A和D的單體鏈節。
2.按照權利要求
1所述的聚合物,其特徵在於所用單體D中的-(CH2)n-基團作為二價有機橋基而存在,其中n小於10。
3.按照權利要求
1或2所述的聚合物,其特徵在於所用單體D中的單價極性單團選自-OR2,-COR2,-COOR2,-OCOR2,-CON(R2)(R4),-N(R2)COR4,-OPO(R3)(OR2),-PO(OR2)(OR4),-CN和囟素,其中R3代表烴基R4為氫原子或烴基。
4.按照權利要求
3所述的聚合物,其特徵在於所用單體D中的單價極性基團選自-OH,-COOH,-COOCH3-OCOCH3和Cl。
5.按照權利要求
1-4所述的聚合物,其特徵在於所用單體D選自-十-碳烯醇,10-十一碳烯酸,10-十一碳烯酸甲酯,醋酸烯丙酯和6-氯己烯-1。
6.權利要求
1至6中任何一項所述聚合物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選用一種催化劑組合物完成一氧化碳/一種或多種化合物D或視具體情況存在的一種或多種化合物A這一混合物的聚合反應,催化劑組合物中含有a)鈀化合物b)pKa值低於6的酸陰離子,和c)一種通式為R6R7P-R-PR8R9的磷二齒配位體,其中R6-R9為相似或不相似的可被或不可被極性基團取代的烴基,而R為含至少兩個橋碳原子的二價有機橋基,或通式為
的氮二齒配位體,式中X和Y代表橋上含3-4個原子、其中至少有兩個是碳原子的相似或不相似的橋基。
7.按照權利要求
7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用催化劑組合物中作為組分b)的是pKa值小於2的酸的陰離子。
8.按照權利要求
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用於催化劑組合物中的組分b)以酸或銅鹽的形式存在,還含有作為組分d)的1,4-苯醌或1,4-萘醌。
9.按照權利要求
7至9中任何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用於催化劑組合物的組分c)包括於基團R6-R9中的至少一個含有烷氧基取代基的磷二齒配位體。
專利摘要
一氧化碳與一種或多種α-烯屬不飽和化合物的新型聚合物,其特徵在於a)是通過一種或多種化合物(D)的聚合物得到的,(D)含有通式為(CH
文檔編號C08G67/00GK87108013SQ87108013
公開日1988年6月15日 申請日期1987年11月25日
發明者伊特·得倫特 申請人:國際殼牌研究有限公司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