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油催化裂化進料霧化噴嘴的製作方法
2023-06-09 03:32:11 1
專利名稱:重油催化裂化進料霧化噴嘴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於石油煉製技術領域,主要涉及一種重油催化裂化進料霧化噴嘴。
背景技術:
原料油進料霧化噴嘴是石油煉製領域催化裂化裝置的一個重要設備,其作用是首先將原料油破碎、霧化為大量的細小液滴,再將原料油滴噴入到催化裂化提升管反應器中,與提升管反應器內的催化劑混合、反應。近些年來,用於催化裂化裝置的原料油進料霧化噴嘴,國內主要有喉管式的LPC型(90209410. 6)、採用超音速霧化蒸汽雙喉管式的KH型(89207961. 9,200420066089. 3)、具有旋流結構的BWJ型(98233035. 9、)、具有多孔蒸汽分布器的UPC-α型(00109776. 8)以 及具有二次霧化結構的CCK型(99219391. 5)等多種類型;國外同類技術則主要有S&W公司的靶式噴嘴、UOP公司開發的內設多孔蒸汽分布器的多噴孔式Optimix噴嘴、Mobile公司和Kellogg公司聯合開發的內設多孔蒸汽分布器和擋板的ATOMAX噴嘴、ABB Lummus公司開發的能夠形成扁平射流的帶有噴嘴蓋的進料噴嘴以及Exxon公司開發的設有二次霧化蒸汽的噴嘴。然而,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上述噴嘴或多或少存在著以下問題一是原料油的霧化效果有待進一步提高;二是由噴嘴噴入到提升管反應器內的原料油在提升管內壁出現結焦現象;三是由噴嘴噴出的、霧化了的原料油滴噴射速度過高,使催化劑破碎嚴重;四是霧化蒸汽和原料油在引入噴嘴的入口區域相互影響,甚至出現當霧化蒸汽(或原料油)壓力波動時,原料油(或霧化蒸汽)無法引入噴嘴的情況。本發明人通過研究,發現了提升管反應器內壁結焦的機理。其原因是霧化了的原料油噴入到提升管之後,在催化劑、預提升汽的共同作用下,將在提升管內壁與原料油射流之間形成一個負壓區,負壓對原料油本身和催化劑產生引射回流作用,使二者停留時間過長,因而在提升管內壁形成結焦,且提升管內壁上的焦塊一旦形成,將越積越大,進而阻塞提升管流道,甚至需要停產進行清焦。本發明人作為發明人之一提出的200410010045. 3專利申請,提出設置三種不同類型的二次蒸汽噴孔以強化對原料油的霧化效果;並在噴頭上設置蒸汽噴孔,從而在提升管反應器內壁和原料油射流之間形成蒸汽幕屏,以抑制原料油噴入到提升管中之後對自身的引射回流作用,降低提升管內壁的結焦,並促進催化劑和原料油的混合。通過研究發現,200410010045. 3的不足之處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噴嘴內部局部區域的內壁處仍存在油膜的聚集,即200410010045. 3的霧化效果仍能夠進一步提高。另外則是200410010045. 3噴頭位置蒸汽噴孔的設置,使其對操作參數的變化較為「敏感」,因為200410010045. 3蒸汽噴孔與二次蒸汽室連通,當蒸汽壓力、流量出現波動,甚至原料油流量出現波動時,都可能導致催化劑倒吸,甚至引起蒸汽噴孔的磨損。另外,200410010045. 3噴頭處設置蒸汽噴孔的目的在於抑制原料油噴入到提升管中之後對自身的引射回流作用,通常其蒸汽噴孔位於原料油出口上方5 30mm處。而研究表明,產生該引射回流的初始區域位於原料油出口射流本身的「上半部分」的邊緣,即噴嘴中心線及其延長線與提升管內壁之間的部分。因此將蒸汽噴孔設於原料油出口上方並沒有「根治」該引射回流,而應將蒸汽噴孔儘可能地靠近原料油出口的「上半部分」才可能實現最大限度地抑制該股引射回流。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種重油催化裂化進料霧化噴嘴,使其能克服噴嘴內部局部位置的內壁處存在的油膜的聚集現象,進而消除大直徑液滴,得到催化裂化工藝所要求的霧化粒徑,並能克服原料油在噴嘴上方提升管反應器內壁的結焦現象。本發明採取以下技術方案實現其發明任務
一種重油催化裂化進料霧化噴嘴,所述的噴嘴包括有內管、外管、噴頭、原料油入口和 一次蒸汽入口 ;內管與外管之間的環形空腔構成環形二次蒸汽室並設置二次蒸汽入口 ;所述的內管具有收縮段、喉口段和擴散段,噴頭的前端具有噴嘴出口 ;所述的原料油入口連通在集合管室上,並通過原料油噴口與圓臺形的混合室連通;與所述的一次蒸汽入口連通有一次蒸汽噴口,所述的一次蒸汽噴口為環圍原料油噴口設置的多個,使得原料油和一次霧化蒸汽在初始接觸時,蒸汽「佔據」邊界區域,減少大液滴在邊壁區域的聚集,強化霧化效果;在混合室內一部分原料油被高速的一次蒸汽進行第一次衝擊、破碎為油霧,形成第一級霧化,另一部分原料油被蒸汽「包圍著」,形成外部為蒸汽,中心為蒸汽和油霧混合物的流型進入內管中;在內管中,由一次蒸汽對原料油進行進一步的衝擊、破碎,使原料油得到第二級霧化;二次蒸汽噴孔I對應內管擴散段出口端與噴嘴出口之間的腔體設置,使一部分二次蒸汽與上述經由內管流動至內管擴散段出口端與噴嘴出口之間腔體中的原料油混合,對其進一步霧化,即第三級霧化;二次蒸汽噴孔II對應噴嘴出口內壁上端部位設置,使一部分二次蒸汽通過二次蒸汽噴孔II噴射至出口內壁上端位置,與其餘部分的二次蒸汽、一次蒸汽和原料油一同由噴嘴出口進入到提升管反應器中,通過二次蒸汽噴孔II的蒸汽在提升管反應器內壁和原料油射流之間形成蒸汽幕屏,防止原料油在提升管反應器壁上結焦。所述的二次蒸汽噴孔I為沿圓周分布的多個;所述的二次蒸汽噴孔II為分布在上半圓周的多個,且二次蒸汽噴孔II與二次蒸汽噴孔I交錯分布。所述一次蒸汽噴口的軸線與內管軸線的夾角β為O。 30。,使一次蒸汽對原料油形成引射作用,將原料油「順利地」夾帶至內管中。設置在內管擴散段出口端與噴嘴出口之間的二次蒸汽噴孔I共有三類,三類所述二次蒸汽噴孔I的軸線與內管軸線之間的夾角分別為6。 15 Μ5。 40 °,45
80 °。所述二次蒸汽噴孔II的軸線與內管軸線之間的夾角為10。 55 °。所述原料油噴口的形狀為是圓形或矩形。設置在混合室進口端的一次蒸汽噴口及原料油噴口可採用接管形式或直接鑽孔的形式。與內管軸線夾角Φ2為6。 15。的二次蒸汽噴孔I,作用是使二次蒸汽噴射在原料油出口中心線兩端,以破壞原料油在該位置形成的油膜。與內管軸線夾角Φ1為15。 40。的二次蒸汽噴孔I,作用是使二次蒸汽噴射在噴頭內壁上,以破壞原料油在該位置形成的油膜。
與內管軸線夾角Φ3為45。 80。的二次蒸汽噴孔I,作用是使二次蒸汽噴射在內管擴散段出口端與噴嘴出口之間,對經過混合室霧化和內管霧化的原料油再次衝擊霧化。為了防止噴出後的原料油在噴口位置堆積,所述噴嘴出口的外側具有弧形的銳角刀口。為了使從噴嘴出口噴出的原料油保持最佳速度,防止噴入提升管的原料油因速度過高而產生回流,內管腔體的擴散段其擴散角為2。 3 °;內管腔體的收縮段其收縮角為2。 3。。為了減弱提升管反應器內催化劑顆粒對噴嘴噴頭下部的衝擊,所述噴頭的下部為一個斜面,該斜面與內管軸線之間的夾角σ為20。 40 °。本發明提出一種重油催化裂化進料霧化噴嘴,採用以上技術方案,產生以下有益 效果為
I、強化了霧化效果採用了「汽包油」形式的混合室,一方面可將原料油「順利地」夾帶至內管中,同時在混合室內對原料油進行第一次衝擊、破碎,形成第一級霧化。「汽包油」形式的混合室也強化了內管中蒸汽對原料油的破碎作用,形成了第二級霧化,優化了二次蒸汽孔的角度,有效破壞了噴頭內壁的油膜堆積,消除大直徑液滴,從而達到催化裂化工藝所要求的霧化粒徑。2、設置多個分布上半圓周上的二次蒸汽噴孔II,用以使二次蒸汽噴射在至噴嘴出口內壁上端的弧線處,進而在原料油上部與原料油一同噴入至提升管反應器內,從而更有效地形成蒸汽幕屏,抑制原料油引射回流,防止原料油在提升管反應器壁上的結焦。
圖I是本發明的結構剖視圖。圖2是圖I的A-A剖視圖。圖3是圖I的C-C剖視圖 圖4是圖3的左視圖。圖5是二次蒸汽噴孔I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二次蒸汽噴孔I的結構示意圖。圖7是二次蒸汽噴孔I的結構示意圖。圖8是二次蒸汽噴孔II的結構示意圖。圖9是圖5的俯視圖。圖中I、噴頭,2-2、二次蒸汽噴孔I,2_1、二次蒸汽噴孔11,3、外管,4、環形二次蒸汽室,5、內管,6、擴散段,7、喉口段,8、收縮段,9、二次蒸汽入口,10、混合室,11、一次蒸汽噴口,12、原料油噴口,13、集合管室,14、原料油入口,15、一次蒸汽入口,17、斜面,18、銳角刀口,19、噴嘴出口。
具體實施例方式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加以說明;
如圖I所示,並參照圖2、圖3、圖4,一種重油催化裂化進料霧化噴嘴,所述的噴嘴包括有內管5、外管3、噴頭I、原料油入口 14和一次蒸汽入口 15 ;內管5與外管3之間的環形空腔構成環形二次蒸汽室4並設置二次蒸汽入口 9 ;所述的內管5具有收縮段6、喉口段7和擴散段8,噴頭I的前端具有噴嘴出口 19 ;所述的原料油入口 14連通在集合管室13上,並通過原料油噴口 12與圓臺形的混合室10連通;與所述的一次蒸汽入口 15連通有一次蒸汽噴口 11,所述的一次蒸汽噴口 11為環圍原料油噴口 12設置的多個,即蒸汽噴口 「包圍」原料油噴口,形成本發明的一個「汽包油」形式;之所以採用「汽包油」形式是根據汽、液兩相流動的特點確定的——液體在高速蒸汽攜帶下流動,若液體流量恆定,逐漸增加蒸汽速度,將依次產生泡狀流、塞狀流、層狀流、波狀流、彈狀流、環狀流和霧狀流七種流動型態;顯然,達到霧狀流是催化裂化進料霧化噴嘴的最基本目標;然而根據兩相流體力學基本理論——在流通截面上,蒸汽和油的濃度、速度的分布是不均勻的,根據能量平衡,相對密度較低的蒸汽趨於匯集於中心高速區域,而相對密度較高的油滴則主要出現在邊壁低速區域;且即使蒸汽速度再高,在壁面附近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速度較低的邊界層;則密度相對較大的液體將沿管壁形成堆積,呈環狀流的流型;即此時噴嘴內部流道中汽、液兩相流體雖然總體上呈霧狀流流型,但在邊壁局部區域仍是呈或厚或薄的環狀流流型,其內大液滴的存在不可避免;本發明採用「汽包油」形式,使得原料油和霧化蒸汽在初始接觸時,蒸汽「佔據」邊界區域,減 少大液滴在邊壁區域的聚集,強化霧化效果;在混合室10內一部分原料油被高速的一次蒸汽進行第一次衝擊、破碎為油霧,形成第一級霧化,另一部分原料油被蒸汽「包圍著」,形成外部為蒸汽,中心為蒸汽和油霧混合物的流型進入內管5中;在內管5中,由一次蒸汽對原料油進行進一步的衝擊、破碎,使原料油得到第二級霧化;二次蒸汽噴孔I 2-2對應內管擴散段出口端與噴嘴出口 19之間的腔體設置,使一部分二次蒸汽與上述經由內管5流動至內管擴散段出口端與噴嘴出口之間腔體中的原料油混合,對其進一步霧化,即第三級霧化;二次蒸汽噴孔II 2-1對應噴嘴出口 19內壁上端部位設置,使一部分二次蒸汽通過二次蒸汽噴孔II 2-1噴射至出口內壁上端位置,與其餘部分的二次蒸汽、一次蒸汽和原料油一同由噴嘴出口 19進入到提升管反應器中,通過二次蒸汽噴孔II 2-1的蒸汽在提升管反應器內壁和原料油射流之間形成蒸汽幕屏,防止原料油在提升管反應器壁上結焦。結合圖5、圖6、圖7、圖8、圖9,所述的二次蒸汽噴孔I 2_2為沿圓周分布的多個;所述的二次蒸汽噴孔II 2-1為分布在上半圓周的多個,且二次蒸汽噴孔II 2-1與二次蒸汽噴孔I 2-2交錯分布;所述的多個二次蒸汽噴孔I 2-2為三類,如圖5所示,二次蒸汽噴孔I 2-2與內管軸線之間的夾角Φ2為6。 15。,如圖6所示,二次蒸汽噴孔I 2_2與內管軸線之間的夾角Φ1為15。 40。,如圖7所示,二次蒸汽噴孔I 2-2與內管軸線之間的夾角Φ3為45。 80。,如圖8所示,二次蒸汽噴孔II 2-1與內管軸線之間的夾角Φ4為10。 55。
結合圖I,設置在混合室進口端的一次蒸汽噴口 11與內管5軸線的夾角β為O ° 30。,使一次蒸汽對原料油形成引射作用,將原料油「順利地」夾帶至內管中;當壓力出現波動時,若否夾角β大於30。,原料油或一次蒸汽可能無法引入噴嘴。結合圖1,為了防止噴出後的原料油在噴口位置堆積,所述噴嘴出口的外側具有弧形的銳角刀口 18。為了減弱提升管反應器內催化劑顆粒對噴嘴噴頭下部的衝擊,所述噴頭的下部為一個斜面17,該斜面17與內管軸線之間的夾角σ為20。 40 °。
本發明的工作過程為
經加熱的原料油由原料油入口 14進入噴嘴後,經由原料油噴口 12進入到圓臺形的混合室10,原料油噴口 12與噴嘴軸線平行;與此同時,一次蒸汽則由一次蒸汽入口 15引入,並經由設置在原料油噴口周圍、與內管軸線呈一定角度β的一次蒸汽噴口 11噴入混合室10,β角為O。 30。,該實施例為20 ° ;結合圖2所示,設置在混合室進口端的一次蒸汽噴口 11為多個且沿圓周均布,該實施例為8個;混合室進口端的原料油噴口的形狀為是圓形或矩形,該實施例為圓形;設置在混合室進口端的一次蒸汽噴口 11及原料油噴口 12可採用接管形式或直接鑽孔的形式,該實施例均採用接管形式;
在混合室10,一次蒸汽對原料油形成引射作用,將原料油「順利地」夾帶至內管5中;同時,高速的一次蒸汽在混合室10內對原料油進行第一次衝擊、破碎,形成第一級霧化;混合室10進口端的一次蒸汽噴口 11設置在原料油噴口 12的周圍,即蒸汽噴口 11 「包圍」原料 油噴口 12,形成「汽包油」形式;
在內管5中,一次蒸汽對原料油進行進一步破碎、霧化,形成第二級霧化;內管5由收縮段8、喉口段7和擴散段6三部分組成;在收縮段8,蒸汽速度增加,原料油被繼續破碎;經過喉口段7的過渡之後,在擴散段8,中心區域原料油與蒸汽的流動趨於穩定,而邊壁處的油膜被延展得更薄;油滴和一次蒸汽一同進入到內管擴散段出口端與噴嘴出口之間的腔體中;需要指出的是,在內管中,原料油歷經兩次霧化過程,一是收縮段——喉口段——擴散段的加速、延展霧化;第二則是內層的原料油被外層蒸汽的剪切、破碎;如上所述,根據兩相流體力學能量平衡,相對密度較低的蒸汽趨於匯集於中心高速區域,相對密度較高的油滴則應向邊壁低速區域匯集;而在本發明中,內管的入口端為「汽包油」的形式,因此,原料油和一次蒸汽在內管中流動時,為了達到平衡狀態,內層的原料油必定與外層的蒸汽「交換位置」,在此過程中,蒸汽對原料油將產生強烈的剪切破碎作用,進一步強化了霧化效果;為了使從噴嘴出口噴出的原料油保持最佳速度,防止噴入提升管的原料油因速度過高而產生回流,內管腔體5的擴散段6的擴散角為2。 3。,收縮段8的收縮角為2。 3。,該實施例均為3。;
如圖I、圖3,並結合圖5、圖6、圖7、圖8、圖9,二次蒸汽由二次蒸汽入口 9引入,經由內管5和外管3之間的環形蒸汽室4,再通過二次蒸汽噴孔噴入到內管擴散段6出口端與噴嘴出口 19之間的腔體中;
從功能上來講,二次蒸汽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二次蒸汽與上述經由內管5流動至內管擴散段6出口端與噴嘴出口 19之間腔體中的原料油混合,對其進一步霧化;另一方面,一部分二次蒸汽噴射至噴嘴出口內壁上端的弧線處(圖3的D處),這部分蒸汽由僅設置在上半圓周的多個二次蒸汽噴孔II 2-1噴出,與其餘部分的二次蒸汽、一次蒸汽和原料油一同由噴嘴出口 19進入到提升管反應器中,通過二次蒸汽噴孔II 2-1的蒸汽在提升管反應器內壁和原料油射流之間形成蒸汽幕屏,防止原料油在提升管反應器壁上結焦;具體說來,二次蒸汽噴孔I 2-2為多個且沿圓周分布,二次蒸汽噴孔I 2-2共有3類;
如圖6所示,與內管軸線夾角Φ2為6。 15。的多個二次蒸汽噴孔I 2-2,該實施例為6。,作用是使二次蒸汽噴射在噴嘴出口 19中心線兩端,以破壞原料油在該位置形成的油月旲。如圖5所示,與內管軸線夾角Φ1為15。 40。的多個二次蒸汽噴孔I 2_2,該實施例為25。,作用是使二次蒸汽噴射在噴頭內壁上,以破壞原料油在該位置形成的油膜。如圖7所示,與內管軸線夾角Φ3為45。 80。的多個二次蒸汽噴孔I 2_2,該實施例為45。,作用是使二次蒸汽噴射在內管擴散段出口端與噴嘴出口之間,對經過混合室霧化和內管霧化的原料油再次衝擊霧化。如圖8所示,並結合圖9,與內管軸線夾角Φ4為10。 55。的多個二次蒸汽噴孔II 2-1僅設置在上半圓周。該實施例中,此類二次蒸汽噴孔II 2-1的個數為五個,其中夾角Φ4為15。的二次蒸汽噴孔 II 2-1兩個、夾角Φ4為25。的二次蒸汽噴孔II 2_1兩個、夾角Φ4的40。的二次蒸汽噴孔II 2-1 一個;二次蒸汽噴孔II 2-1的作用是使二次蒸汽噴射在至噴嘴出口內壁上端的弧線處(圖3的D處),進而在原料油上部與原料油一同噴入至提升管反應器內,從而形成更有效地抑制引射回流,防止原料油在提升管反應器壁上的結焦。如圖I、圖3,並結合圖4,噴頭I為球形形狀,其設置在外管前端並與其連接為一體,噴頭前部具有噴嘴出口 19及銳角刀口 18,噴嘴出口的四個邊採用圓形夾角,原噴嘴出口的擴散角α〈60。,該實施例為20。。為了防止噴出後的原料油在噴口位置堆積,銳角刀口 18與噴嘴軸線的夾角〈90。,該實施例為40 °。在噴頭I的下部設置一個斜面17,該斜面17與內管軸線之間的夾角σ為20
40。,該實施例為30。。這樣可使噴頭下部的斜面與提升管反應器內壁平齊,從而減弱提升管反應器內催化劑顆粒對噴頭下部的衝擊。
權利要求
1.一種重油催化裂化進料霧化噴嘴,所述的噴嘴包括有內管(5)、外管(3)、噴頭(I)、原料油入口( 14)和一次蒸汽入口( 15);內管(5)與外管(3)之間的環形空腔構成環形二次蒸汽室(4)並設置二次蒸汽入口(9);所述的內管(5)具有收縮段(6)、喉口段(7)和擴散段(8),噴頭(I)的前端具有噴嘴出口(19);所述的原料油入口(14)連通在集合管室(13)上,並通過原料油噴口( 12 )與圓臺形的混合室(10 )連通;與所述的一次蒸汽入口( 15 )連通有一次蒸汽噴口( 11),所述的一次蒸汽噴口( 11)為環圍原料油噴口( 12 )設置的多個,使得原料油和一次霧化蒸汽在初始接觸時,蒸汽「佔據」邊界區域,減少大液滴在邊壁區域的聚集,強化霧化效果;在混合室(10)內一部分原料油被高速的一次蒸汽進行第一次衝擊、破碎為油霧,形成第一級霧化,另一部分原料油被蒸汽「包圍著」,形成外部為蒸汽,中心為蒸汽和油霧混合物的流型進入內管(5)中;在內管(5)中,由一次蒸汽對原料油進行進一步的衝擊、破碎,使原料油得到第二級霧化;二次蒸汽噴孔1(2-2)對應內管擴散段出口端與噴嘴出口(19)之間的腔體設置,使一部分二次蒸汽與上述經由內管(5)流動至內管擴散段出口端與噴嘴出口之間腔體中的原料油混合,對其進一步霧化,即第三級霧化;二次蒸 汽噴孔II (2-1)對應噴嘴出口(19)內壁上端部位設置,使一部分二次蒸汽通過二次蒸汽噴孔II(2-1)噴射至出口內壁上端位置,與其餘部分的二次蒸汽、一次蒸汽和原料油一同由噴嘴出口(19)進入到提升管反應器中,通過二次蒸汽噴孔II (2-1)的蒸汽在提升管反應器內壁和原料油射流之間形成蒸汽幕屏,防止原料油在提升管反應器壁上結焦。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重油催化裂化進料霧化噴嘴,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二次蒸汽噴孔I (2-2)為沿圓周分布的多個;所述的二次蒸汽噴孔II (2-1)為分布在上半圓周的多個,且二次蒸汽噴孔II (2-1)與二次蒸汽噴孔I (2-2)交錯分布。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重油催化裂化進料霧化噴嘴,其特徵在於所述一次蒸汽噴口(11)的軸線與內管(5)軸線的夾角β為O。 30。,使一次蒸汽對原料油形成引射作用,將原料油「順利地」夾帶至內管中。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重油催化裂化進料霧化噴嘴,其特徵在於所述二次蒸汽噴孔I (2-2)設置在內管擴散段出口端與噴嘴出口之間,所述二次蒸汽噴孔I (2-2)共有三類,三類所述的二次蒸汽噴孔I (2-2)的軸線與內管(5)軸線之間的夾角分別為6。 15 °,15。 40 °,45。 80 °。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重油催化裂化進料霧化噴嘴,其特徵在於所述二次蒸汽噴孔II (2-1)設置在內管擴散段出口端與噴嘴出口之間,所述二次蒸汽噴孔II (2-1)的軸線與內管軸線之間的夾角為10。 55 °。
全文摘要
本發明屬於石油煉製技術領域,提出一種重油催化裂化進料霧化噴嘴。提出的重油催化裂化進料霧化噴嘴包括有內管(5)、外管(3)、噴頭(1)、原料油入口(14)和一次蒸汽入口(15);與一次蒸汽入口(15)連通有多個環圍原料油噴口(12)設置的一次蒸汽噴口(11);在混合室(10)內一部分原料油進行第一級霧化,另一部分進入內管(5)中進行第二級霧化;二次蒸汽噴孔Ⅰ(2-2)對原料油進行第三級霧化。本發明克服了噴嘴內部局部位置的內壁處存在的油膜聚集現象,消除了大直徑液滴,得到了催化裂化工藝所要求的霧化粒徑,並克服了原料油在噴嘴上方提升管反應器內壁的結焦現象。
文檔編號B05B7/04GK102827628SQ20121033693
公開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3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13日
發明者範怡平, 吳朝能, 陳維, 許煜, 許棟五 申請人:洛陽森德石化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