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電影細節分析(到底什麼是科幻電影)
2023-07-09 00:04:23
當代經典《星際穿越》同時兼具科學理性和人物感性
到底什麼是科幻電影?
這個問題其實很難給出標準答案,科幻電影作為類型片的其中一支,很難用一句話說明白。
但如果從字面意思來理解,那就再簡單不過了。
「科」就是科學,「幻」就是幻想,合起來就是「科學幻想」。
由於世界觀的設定,《楚門的世界》是經典的軟科幻電影
科幻電影可以說來自於科幻小說,而科幻小說是20世紀才有的一種文學體裁。
大致可以分為:探險科幻、機關科幻、社會科幻。當然,我們也可以把科幻看作是軟科幻和硬科幻兩種類型。都沒有錯。
軟科幻就是社會科幻,主要探討人類社會發展的可能性;硬科幻就是探險科幻和機關科幻,主要以時空冒險和科技發明為主導。
《火星救援》的設想立足於現實科學,追求真實和可行性
根據以上理解,就意味著科幻電影所言必須要基於科學的合理推演和虛構,才能夠成立。
科學邏輯對科幻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否則我們可以稱之為「奇幻電影」。
我們國內拍的大部分商業巨製,絕大部分都是「奇幻電影」。因為他們的故事要麼是神話,要麼是網遊,要麼是幻想為主言、情為輔的改編電影。
雖然沒有外星人,但《盜夢空間》的故事基於科幻
當然,隨著劉慈欣小說的崛起,國內的科幻電影才剛剛成為懵懂的小學生。
這並不是說影片中的細節必須要完全基於現實,甚至不必須要有宇宙飛船和外星人,或者背景要被設置在未來某個年代。
但是科學必須要作為第一驅動力來講故事。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科學的基礎,這個故事就講不通。
《流浪地球》是國內科幻一鳴驚人的初啼
比如郭帆執導的《流浪地球》裡,地球要被遍布於地表的推進器,推著逃離太陽系,這個構想雖然目前的科學無法實現,但是在未來的某一天是有可能的。
而逃離要解決的太陽爆炸問題,也是通過科學的推演而得來的,並不是空穴來風。
這就構成了該類型的基礎,科技成為了講述故事最重要的驅動力。
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片《月球旅行記》
雖然1902年的第一部科幻片——梅裡埃的《月球旅行記》誕生於法國,但美國才是科幻的老家。
美國是世界上產出科幻片最多的國家,幾乎是一種獨孤求敗的局面。
在1985年的美國電影《回到未來》裡,影片設定了通過一輛經典跑車來進行時間旅行,必須要以超過1210瓦的電流通過「電容器」,同時讓車子達到142公裡的速度,才能夠進行時空跳躍。
《回到未來》裡有頗為嚴謹的科學設定
而實現這個操作的關鍵點是就是鈽元素。非常典型的科幻片,一切因果關係都通過科學來表達。
雖然我們不關心這個車是怎麼造出來的,但是我們通過關心人物的冒險行為,潛移默化的受到科學驅動力的影響。
也許這個理論純粹是虛構出來的,但沒關係,我們知道,這輛車的「科學理論」基礎,足以讓我們相信這樣的一個故事具備足夠合理性。
《流浪地球》中的轉向發動機
《流浪地球》也一樣,影片如果沒有鋪墊在世界各地設置的發動機,和位於赤道的核能大型轉向發動機,我們肯定不能認可地球能夠逃離太陽系這樣的情節。
因為地球不可能被魔法或是某種神力去驅動,神仙沒有被描寫成具有這樣的能力。
地球在發動機的作用下逃逸太陽系
所以從表面和內在上,《流浪地球》的故事是經過了一些先驗式的科學分析,才能夠編撰出這樣的劇情,即便這個推測並不精確,但不妨礙我們接受這樣的安排。
《土撥鼠之日》沒有任何奇觀和科學根據,它就是個奇幻愛情片
奇幻電影經常會被混淆於科幻電影。這確實難免。
比如時空循環類的鼻祖《土撥鼠之日》,比爾墨菲飾演的男主角因為一次意外,被迫停留在了「土撥鼠之日」這一天,在經歷「疑惑、憤怒、沮喪、直面自我」之後,終於認清了人生的本質,改變了自己的毛病和態度,重獲人生。
《土撥鼠之日》的主角被困在2月2日長達10數年,但能體現出來的只是日常的重複
雖然有時間循環的概念,但本片的故事完全是脫離科學範疇的,片中沒有解釋任何關於循環的機制和緣由,它主要要傳達的是一種感性動力,只要達到贏得心上人的目標,循環自動就解除了。
說白了,就是想通過比爾墨菲的遭遇,來「教育」人們該如何面對生活。這其實是個奇幻片。
就衝這身行頭,《明日邊緣》是個正經科幻片
而湯姆克魯斯主演的《明日邊緣》雖然具有相似的故事形式,但卻基於設定「reset」能力和「高緯度能量」來解釋關於循環的因果,通過「攜帶記憶的特殊血液」,來讓時空循環有跡可循。
在有人類和怪物同時具有reset能力的同時,也牽出了平行宇宙的概念,並以此拓展故事的邊界。
《明日邊緣》的循環機制是故事的終極推動力
這明顯是具備科學元素的故事,並且以循環機制的釋義為重要的轉折點,來推進故事的前進。
感性力量無法改變故事的走向,所有的人物動機都要屈服於循環的設定。這是確定無疑的科幻片。
這兩者在我們欣賞時,會在不經意間含混。
《明日邊緣》是科幻片,雖不是漫威電影,但也是漫改電影
如果故事必須要有科學技術來推動,那無疑就是科幻片;
如果故事是靠緣分、魔法、情感、愛的力量來推進,那有可能就是奇幻片。
看似模糊不清的界限,只要認真分析也是能夠清晰拆解的。
以召之即來的大錘去打神的戰爭,《雷神》系列不像是科幻電影
當然,漫威電影在目前也被劃為科幻片,其實確實有些值得商榷。
因為歐美有種說法稱之為「奇幻科幻」,某種程度上,漫威電影就是魔法與科幻相融合的一個特殊例子,有些科學的東西都被一帶而過了,而取而代之的是某種未知的或者精神的力量。
更別提,電影巨匠馬丁斯科塞斯,曾經怒斥漫威電影壓根就不是電影,而是主題樂園。
就衝斯塔克技術宅的身份,《鋼鐵俠》系列確實是科幻片
這當然有些偏激,因為老馬代表的是經典電影和傳統電影領域的創作者,老電影人講究的是情感的鞭策,是關於反映和啟迪人類內在的故事表達。
而漫威電影更像是在近十年才發展出來的一種特殊時代產物,一種極致化的娛樂化產品。
1948年上映的第一部《超人》電影,實際上由15個短片組成
漫改電影上世紀40年代就有,第一部《超人》就是在1948年上映的。但漫改電影確實從未像漫威電影這樣具備超強的侵略性。
我們暫且不去爭論,至少我是非常敬重老馬、敬重電影歷史和電影藝術家的。《計程車司機》給我的震撼要遠大於漫威電影這類片子。
如果穿上緊身衣,《計程車司機》裡的特拉維斯也可以是超級英雄
因為我們對家常菜的接納程度和享受頻度,絕對要大於每天吃漢堡。
不過,我倒是認可漫威電影屬於科幻電影。至於以後它的魔法化和類型侵略化會不會愈演愈烈,不好說。
科幻電影通常具備足夠的創意,這也是最吸引科幻迷的一點。我們總是試圖在科幻的劇情裡發現那些值得玩味的奇人異事。
即便沒有未來世界的奇觀,《千鈞一髮》一樣可以成為優秀的科幻片
通過這些幻想,我們可以製造「寓言」來反映和警醒世界,因為我們不用為描寫一個世界的個人、團體、宗教、政治的現實而感到不安,它可以以含蓄的語境來直面當下的問題。
全球變暖、恐怖主義、環境惡化、階級分化、能源危機等等,任何當下無法輕易解釋和解決的問題,都可以在科幻電影裡馳騁筆觸。
《阿凡達》呈現的外星奇觀,確實引人神往
我們可以通過科幻語境下的巨大變革,來關注現實問題的走向和所帶來的影響,同時引起觀眾足夠的關注。
順勢跳出俗世的困擾,從宏大敘事和宏觀觀察的角度,引發討論,引發猜想,它所提到的問題的解決方案,應該由每一個看到電影的觀眾來解決。
《人工智慧》中自然人與仿生人的博弈,美劇一向都是撿電影玩剩下的
更重要的是,人類和世界的關係,只有適當脫離當下的困境時,才能夠清晰可見。
所以,希望我們的科幻電影也能夠越來越好的發展,努力突破自身的桎梏,以一種與時俱進的方式,來展現我們在物質和精神層面的進步,啟發我們的影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