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話本小說在體制上有什麼特點(宋元話本小說的成就)
2023-06-09 08:55:41 3
一、宋元話本的基本狀況
現在還未發現宋元時期刊印或抄寫的小說話本作品。
現存最早小說話本總集《清平山堂話本》,也僅存殘本。此書為明嘉靖時藏書家和出版家洪梗編,約刊於明嘉靖年間。依據目前可見的文獻資料,現存話本以小說話本為多,其次是講史話本,講經話本較少。
現存宋元小說話本篇目,研究者多有不同的看法,胡士瑩先生《話本小說概論》認為有56篇。這56篇有38篇見於馮夢龍的「三言」,所以「三言」實在是研究宋元話本小說的重要依據。
宋元小說話本所寫的內容:可分為四個方面:
婚姻愛情類(相當於煙粉、傳奇) ;
訟獄類(相當於公案) ;
神怪類(相當於靈怪) ;
人物佚事類(相當於發跡變態)。
二、婚戀話本中新的女性形象
魯迅先生《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第四講《宋人之「說話」及其影響》說「這類作品,不但體裁不同,文章上也起了改革,用的是白話,所以實在是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
愛情婚姻類有不少為歷代讀者喜愛的篇目,讀起來有強烈的時代氣氛和濃鬱的生活氣息。它們大都是寫普通市民的生死戀,與唐代傳奇中以士妓之戀或以人鬼相戀為題材有很大的不同。這表明俗文學更貼近市民生活的發展方向。
(一) 《碾玉觀音》中的璩秀秀
故事梗概:秀秀是鹹安郡王家裡的養娘,主動大膽與碾玉待詔崔寧相愛並私奔出逃。兩人作了夫妻,後被郭排軍告密,夫妻兩人被捉回王府,郡王殺了秀秀,放回了崔寧,秀秀鬼魂與崔寧相處,再次被捉回,結果郭排軍挨了打,秀秀拉著崔寧與她「一起做鬼去了」。
秀秀是以往文學作品中未曾出現過的嶄新的形象。她不是大家閨秀,如《鶯鶯傳》中的鶯鶯,也不是青樓女子,如《李娃傳》中的李娃,而一個市民的女兒,一個女奴而已。
她不畏懼死亡,即使死後,也仍在追求幸福生活,頑強地反抗。她有強烈要求實現過正常人生活的願望。
秀秀道:「你記得也不記得?』崔寧又著手,只應得喏。秀秀:道「當日眾人都替你喝採:『好對夫妻!'你怎地到(倒)忘了?」崔寧又則應得喏。秀秀道:「比似只管等待,何不今夜我和你先做夫妻?不知你意下何如?崔寧道:「豈敢!"秀秀道:「你知道不敢,我叫將起來,教壞了你,你卻如何將我到家中,我明日府裡去說!」崔寧道:「告訴小娘子:要和崔寧做夫妻不妨;只一件事,這裡住不得...
(二) 《鬧樊樓多情周勝仙》中的周勝仙
故事梗概:周勝仙在金明池畔遇上了青年範二郎,她借和賣水人吵架,主動向範二郎介紹了自己的身世,表示了對他的愛慕。她父親因對方門第太低,不準他們結婚,她始終沒有屈服。為了範二郎,她曾死過兩次,甚至做了鬼還要和他相會,最後又通過五道將軍,救他出了監獄。
周勝仙
周勝仙初見範二郎,便暗中喜歡,獨自思量:「若是我嫁得一個似這般子弟,可知好哩。今日當面挫(錯)過,再來那裡去討?」
為了捕捉這難得的機緣,她敢想敢做,主動接近範二郎。顯然,璩秀秀和周勝仙的行動,與「詩禮傳家」的閨秀們大相徑。作者對她們的肯定,實際上表現出平民百姓對封建傳統的輕蔑。
三、《錯斬崔寧》 等公案話本
(一) 《錯斬崔寧》
講述由一起命案引發的一段冤情,就頗有典型意義。作品中的劉貴,酒後失言,致使其妾陳二姐以為丈夫要賣掉自己,連夜逃走;結果,醉而未醒的劉貴被小偷謀財害命。案發後,涉嫌殺人在逃的陳二姐與她剛在路上結識的崔寧雙雙被捉拿歸案。當地府開不堪察案情,不聽陳崔二的申辯,濫用酷刑,屈打成招,造成冤案,致使無辜者人頭落地。
小說中有一段議論,很能反映當時的人對這件冤案的看法:
看官聽說,這段公事,果然是小娘子與那崔寧謀財害命的時節,他們兩人須連夜逃走他方,怎的又去鄰舍人家借宿一宵?明早又走到爹娘家去,卻被人捉住了?這般冤枉,仔細可以推詳出來。誰想問官胡塗,只圖了事,不想捶楚之下,何求不得? ....所以,.做官的切不可率意斷獄,任情用刑,也要求個公平明允。道不得個死者不可復生,斷者不可復續,可勝嘆哉!
(二) 《簡帖僧巧騙皇甫妻》等公案話本
話本寫皇甫松與妻子接到.一封陌生男人的紙包,打開紙包一看,是一對落索環兒,兩隻短金釵子,一封情節,他懷疑妻子不貞,休了妻子。結果妻子被一個和尚娶去,其實就是寄送紙包的人。後來夫妻又破鏡重圓。
這個話本的心理描寫也很好,寫皇甫松休妻後的感受:
逡巡過了一年,當年是正月初一日。皇甫殿直自從休了渾家,在家中無好況。正是:時間風火性,燒了歲寒心。自思量道:「每年正月初一日,夫妻兩個,雙雙地上本州大相國寺裡燒香。我今年卻獨自一個,不知我渾家那裡去了?」簌地兩行淚下,悶悶不已。
(三) 《宋四公大鬧禁魂張》
話本中出現的一夥俠盜趙正、宋四公、侯興等,不僅懲罰了為富不仁、視錢如命的財主張富;公然在京城作案,每次作案後都留下自己的姓名。他們不斷地捉弄權貴戲弄官府,但沒人奈何了他們。
直到包拯被調任開封府尹,出於對包拯的敬仰,他們才主動停止作案,並離開京師,這寄寓著:官清自太平。
四、神怪話本與 人物佚事話本
(一)《西山一窟鬼》等神怪話本
神怪類包括所謂「神仙」、「靈怪」、等在內。這類話本在宋元時期相當盛行,流傳至今的作品中,佔近三分之一的分量。如寫鬼妖作祟故事,有《一窟鬼癩道人除怪》(即 《西山一窟鬼》)、《皂角林大王假形》等;
西山一窟鬼
寫神仙度脫故事,有《張古老種瓜娶文女》、《福祿壽三星度世》等;寫佛教故事,如《陳可常端陽仙化》(即 《菩薩蠻》)
《西山窟鬼》
作品寫一個貧儒備嘗鬼趣的故事:南宋時期福州吳洪求取功名未中,娶了李樂娘為妻,還有從嫁錦兒。結婚後兩人感情好。有一天吳洪發現錦兒「脊背後披著一帶頭髮,一雙眼插將上去,脖項上血汙著」,吳洪嚇了個半死,但不知是自己看眼花了還是怎麼了。後清明節時,吳洪與友人王七遊玩,發現了形形色色的鬼,連自己的渾家與從家也全都是鬼。
吳洪遇到一個癩道人,這道人原是上界甘真人,吳洪原是他的採藥童子,因凡心不淨,因此墮入紅塵,吳洪從此舍俗出家,最後再遇甘真人,從之而去。
雖然這樣的作品「不搜著-股迷信和恐怖的氣氛」,但是氣氛的沉侵乃懸危的設置,很容易吸引讀者讀下去。韓南先生《中國白話小說史》說「這類小說都有意引起懸念,和各國有關妖精的民間故事有相同之處」。
(二) 《汪信之一死救全家》等人物佚事話本人物佚事類,如《汪信之一死救全家》、《趙伯升茶肆遇仁宗》、《史弘肇龍虎君臣會》 。這類作品不僅記敘了個體人物的發跡變化,而且反映了較為廣闊的社會 現實。
《汪信之死救全家》故事梗概:
故事寫汪信之因與其兄不合出走到麻地靠賣炭、賣鐵、經營漁業,漸漸發展成為地方一霸。在汪信之進京城臨安,投闕上書要為國家效力恢復中原之際,由於兒子對汪的兩位友人程彪、程虎饋贈不多,二程便告官誣陷汪信之謀反。官府捉拿,汪信之在率領眾人自衛後逃離,而家人全部被捕。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汪信之投案自首,救活全家人,而自己遭處斬。
這篇話本是地方豪霸汪革的興衰史。透過這一事件,充分展示了南宋官府的腐敗無能,如寫宰相湯思退不顧江淮地區是與金國用兵的前線,排斥異己,任用私人:
話分兩頭。卻說江淮宣撫使皇甫倜,為人寬厚,頗得士心。招致四方豪傑,就中選驍勇的,厚其資糧,朝夕訓練,號為「忠義軍」。宰相湯思退忌其威名,要將此缺替與門生劉光祖。乃陰令心腹御史劾奏皇甫倜糜費錢糧,招致無賴兇徒,不戰不徵,徒為他日地方之害。朝廷將皇甫倜革職,就用了劉光祖代之。那劉光祖為人又畏懦,又刻薄,專一阿奉宰相,乃悉反皇甫倜之所為,將忠義軍散遣歸田,不許佔住地方生事。可惜皇甫倜幾年精力,訓練成軍,今日一朝而散。這些軍士,也有歸鄉的,也有結夥走綠林中道路的。
趙伯升茶肆遇仁宗
小說敘北宋仁宗之時,有個秀士叫趙旭,字伯升由於寫錯一字而不肯認錯,宋仁宗沒有錄取他。後來仁宗皇帝賞識其才華,讓他做了高官,趙旭因一字之差落入困途,又因得到宋仁宗的知賞,頃刻間便位居方面,是典型的發跡變泰的作品。
五、講史話本
現存講史、講經話本小說的藝術成就不能與小說家的話本小說相比,但它卻反映了早期作品面貌,仍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而為我們認識中國小說發展的路徑提供了重要的幫助。
現存宋元講史話本有《新編五代史平話》《大宋宣和遺事》和《全相平話五種》
(一) 《新編五代史平話》
作品敘述了梁、唐、晉、漢、周五代的興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民在封建暴政和長期戰亂中的苦難;它歪曲了黃巢的起義,卻比較生動地描寫了劉知遠、郭威等人的發跡。
(二)《大宋宣和遺事》
作品從歷代帝王荒淫失政之事引起,接著敘述北宋的政治演變,重點寫宋徽宗的昏淫及金人的入侵,表現了作者對黑暗政治的憤懣。全書由文言和白話拼湊而成,文言部分大抵抄襲舊籍、拉雜成篇;白話部分則是民間故事的記載,很像「小說」,因此有人懷疑它不是說話人的本子,而是由宋末憤世文人擬話本而作的。其中梁山濼故事已經具備《水滸傳》的一些主要情節,可以看出《水滸傳》的最初面貌。
如:含有梁山伯故事,像楊志賣刀、晁蓋智取生辰綱、宋江殺閻婆惜、三十六人聚義梁山、宋江受招安徵方臘等。
(三)《全相平話五種》
包括《武王伐紂平話》、《七國春秋平話》後集(又名《樂毅圖齊》)、《秦 並六國平話》、《前漢書評話》續集(又名《呂后斬韓信》)和《三國志平話》。五種書,版式一樣,均為上圖下文。文字粗率,時有訛誤,似出於民間藝人之手。
這些作品大抵依據正史,但其中插進了不少民間流傳的故事,刻劃出一些封建統治者的嘴臉,如:紂王的荒淫殘暴,秦始皇的兼併野心,劉邦的刻薄無賴,曹操的老奸巨猾。《三國志平話》 的成就較高,已具備了《三國志演義》中的主要情節和基本傾向,書中張飛的形象相當生動。當然比起《三國志演義》來,它的內容和描寫還是簡單、粗陋的。《武 王伐紂平話》在譴責紂王荒淫殘暴的同時,肯定了武王伐紂的正義性,其中某些神奇怪異的因素,已看出了後來《封神演義》的苗頭。
六、《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等講經話本
說經,其原意是演說佛書。今存的宋元說經話本,只有無名氏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取經詩話》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各卷分若干段,數量不等,凡17段。每段均有標題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故事梗概
《取經詩話》敘述唐僧一行六人,往西天求請大乘佛法。上路不久,遇見「白衣秀才」,自稱:"我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我今來助和尚取經。」於是,取經隊伍由六人增至七人,但除唐僧、猴行者外,其餘諸人並無名姓稱謂。猴行者神通廣大,已成為故事的主角。
各段故事有詳有略,其中不乏精彩的片段。如「過獅子林及樹人國第五」,講師徒一行進入樹人國,唐僧命小行者去買菜,小行者被人用妖法變作驢子,猴行者前往解救,將作法者的妻子變作「一束青草,放在驢子口伴」。兩相鬥法,結果,作法者不敵猴行者。又如「過長坑大蛇嶺處第六」講猴行者降伏白虎精,描述生動,情節奇異。
然而,因是「說經」的緣故,有些地方顯出深厚的說教意味,如「入香山寺第四」,稱蛇子國的大蛇小蛇皆有佛性,故它們「見法師七人前來,其蛇盡皆避路,閉目低頭,人過一無所傷」。這樣的情節,平淡呆板,了無趣味。總之,《取經詩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說經話本的風貌,也反映出中土文化與印度佛教文化的交流、融會的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