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安裝夾具的製作方法
2023-06-05 14:31:46 1

本發明涉及在多個帶輪間繞掛帶時使用的帶安裝夾具。
背景技術:
通常,在向多個帶輪繞掛帶而成的帶傳動機構中,為了在帶輪間可靠地傳遞動力,與作為安裝對象的帶輪間的布局周長相比縮短帶周長,使較強的張力作用於帶。
將這樣帶周長比帶輪間的布局周長短的帶繞掛於帶輪間的作業有時會花費勞力和時間。為了減輕該勞力和時間,專利文獻1公開了對於使帶沿周向伸長而繞掛於帶輪外周的作業進行輔助的夾具。
例如,專利文獻1公開的帶安裝夾具具備:帶輪按壓部,被繞掛的帶的張力向第一帶輪的外周按壓;帶保持部,掛住並保持帶;以及壓帶部,將在第一帶輪的外周上延伸的帶向第一帶輪的外周按壓。通過使用該帶安裝夾具,使帶沿周向伸長而繞掛於第一帶輪的外周的作業變得容易。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國特許第5271930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要解決的課題
然而,在使用上述帶安裝夾具時,帶輪按壓部被帶的張力向第一帶輪的外周按壓(參照圖7)。其結果是,存在帶輪按壓部與第一帶輪的外周過度接觸而產生第一帶輪的外周面的塗飾剝落或者進而帶輪按壓部及第一帶輪的外周面的損傷的情況。
因此,本發明為了解決上述那樣的課題而作出,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使帶安裝夾具為緊湊的結構並防止對帶輪的損傷的帶安裝夾具。
用於解決課題的方案
用於解決上述課題的發明的帶安裝夾具,將第一帶輪與第二帶輪的軸間距離固定而在所述第一帶輪與所述第二帶輪之間繞掛能夠沿周長方向伸縮的帶時,所述帶安裝夾具被設置於所述第一帶輪的外周而使用,所述帶安裝夾具的特徵在於,具備:帶輪按壓部,配置在所述第一帶輪的外周上,掛有所述帶而被該帶的張力按壓於所述第一帶輪的外周側;
具有彈性的保護層,以在將所述帶安裝夾具設置於所述第一帶輪的外周時該保護層與所述第一帶輪的外周接觸的方式,設置在所述帶輪按壓部的所述第一帶輪的外周側;
帶保持部,將掛在該帶輪按壓部上的所述帶中的從所述第一帶輪的外周上脫離的部分掛住並保持;以及
壓帶部,以與所述第一帶輪的外周相對的方式配置,將掛在所述帶輪按壓部上的所述帶中的在所述第一帶輪的外周上延伸的部分向所述第一帶輪的外周按壓。
根據上述結構,帶輪按壓部發揮利用帶的高張力而將帶安裝夾具強力地固定於第一帶輪的外周的功能。而且,由於帶保持部和壓帶部的存在而帶毫無問題地位於帶輪按壓部的帶輪徑向外側,因此帶保持部和壓帶部擔負著穩定地發揮將帶安裝夾具強力地固定於第一帶輪的外周的功能的作用。
另外,具有彈性的保護層以在將帶安裝夾具設置於第一帶輪的外周時該保護層與第一帶輪的外周接觸的方式設置在帶輪按壓部的第一帶輪外周側。由此,帶掛在帶輪按壓部上,帶輪按壓部被按壓於第一帶輪的外周側的情況下,具有彈性的保護層與第一帶輪的外周直接接觸,因此能夠防止對於第一帶輪的外周的損傷及對於帶輪按壓部的損傷。而且,具有彈性的保護層能夠抑制帶安裝夾具相對於第一帶輪滑動(位置偏移)。
另外,本發明的帶安裝夾具可以是,所述保護層通過樹脂而進行成型。
根據上述結構,由於保護層通過樹脂而進行成型,因此在通用性的點上優異。
另外,本發明的帶安裝夾具可以是,對所述保護層進行成型的樹脂是軟聚氯乙烯。
根據上述結構,由於通過軟聚氯乙烯對保護層進行成型,因此在製造成本、加工性上優異。
另外,本發明的帶安裝夾具可以是,所述保護層呈中空的管形狀,嵌入於所述帶輪按壓部。
根據上述結構,能夠通過呈管形狀的保護層覆蓋帶輪按壓部整體。由此,能夠對帶輪按壓部整體進行保護。
另外,向帶輪按壓部安裝保護層時的作業性也提高。
另外,本發明的帶安裝夾具可以是,所述保護層的厚度為1mm以上且3mm以下。
如果保護層的厚度小於1mm,則由於帶安裝夾具的反覆的使用而有時會在保護層產生龜裂。如果保護層的厚度超過3mm,則保護層的厚度增加,向帶輪按壓部安裝保護層時的作業性有時會下降。
因此,通過上述結構,通過使保護層的厚度為1mm以上且3mm以下,能夠不使向帶輪按壓部安裝保護層時的作業性下降地提高保護層的強度。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使帶安裝夾具為緊湊的結構並防止對於帶輪的損傷的帶安裝夾具。
附圖說明
圖1是發動機主體的局部立體圖。
圖2是第一帶輪的剖視圖。
圖3是帶安裝夾具的立體圖。
圖4是帶安裝夾具的六面圖。
圖5是表示在第一帶輪的外周設置有帶安裝夾具的狀態的圖。
圖6是從與圖5不同的角度表示在第一帶輪的外周設置有帶安裝夾具的狀態的圖。
圖7是表示在第一帶輪的外周設置有帶安裝夾具並組裝有帶的狀態的圖。圖7(b)是圖7(a)的b-b線向視端面圖。
圖8是帶安裝夾具的使用方法的第一說明圖。
圖9是圖8的9線向視圖,是帶安裝夾具的使用方法的第二說明圖。
圖10是帶安裝夾具的使用方法的第三說明圖。
圖11是帶安裝夾具的使用方法的第四說明圖。
圖12是帶安裝夾具的使用方法的第五說明圖。
圖13是圖12的13線向視圖,是帶安裝夾具的使用方法的第六說明圖。
圖14是帶安裝夾具的使用方法的第七說明圖。
圖15是類似於圖7(b)的圖,是表示本申請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圖。
圖16a是表示本申請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圖。
圖16b是類似於圖7(b)的圖,是表示本申請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圖。
圖17是本申請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的帶安裝夾具的立體圖。
圖18是表示在第一帶輪的外周設置有本申請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的帶安裝夾具的狀態的圖。
圖19是表示在第一帶輪的外周設置有本申請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的帶安裝夾具並組裝有帶的狀態的圖。
圖20是本申請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的帶安裝夾具的使用方法的說明圖。
圖21是本申請發明的第五實施方式的帶安裝夾具的立體圖。
圖22是表示在第一帶輪的外周設置有本申請發明的第五實施方式的帶安裝夾具的狀態的圖。
圖23是本申請發明的第六實施方式的帶安裝夾具的立體圖。
圖24是表示在第一帶輪的外周設置有本申請發明的第六實施方式的帶安裝夾具的狀態的圖。
圖25是本申請發明的第七實施方式的帶安裝夾具的立體圖。
圖26是表示在第一帶輪的外周設置有本申請發明的第七實施方式的帶安裝夾具的狀態的圖。
圖27是本申請發明的第八實施方式的帶安裝夾具的立體圖。
圖28是表示在第一帶輪的外周設置有本申請發明的第八實施方式的帶安裝夾具的狀態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說明本申請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帶安裝夾具為了在曲軸帶輪與交流發電機的交流發電機帶輪之間繞掛多楔帶而使用。首先,參照圖1,說明多楔帶相對於曲軸帶輪和交流發電機帶輪的繞掛,參照圖2,說明曲軸帶輪的構造。
如圖1所示,在發動機主體1上,與發動機的曲軸連結的曲軸帶輪2(第一帶輪)和與交流發電機的輸入軸連結的交流發電機帶輪3(第二帶輪)分隔規定的軸間距離而被支承為旋轉自如。在該曲軸帶輪2與交流發電機帶輪3之間繞掛有由實線和虛線表示的多楔帶4,由此,曲軸的動力依次經由曲軸帶輪2、多楔帶4、交流發電機帶輪3向交流發電機的輸入軸傳遞。在本實施方式中,曲軸帶輪2與交流發電機帶輪3之間的軸間距離不能變更,而且,如圖所示,未搭載對於多楔帶4施加張力的所謂自動張緊器(張力施加單元)。
如圖2(a)及(b)所示,曲軸帶輪2具有能夠與在多楔帶4的內周形成的肋嵌合的帶輪槽2a,且具備在帶輪軸向上夾持該帶輪槽2a的一對帶輪凸緣2b。該帶輪凸緣2b在圖2(b)(剖視)下,比上述帶輪槽2a向帶輪徑向外側稍突出地形成。而且,在曲軸帶輪2的凸臺部5插入發動機的未圖示的曲軸。標號2c表示曲軸帶輪2的側面。此外,上述的多楔帶4是在其周長方向上能夠稍伸縮的所謂低模量帶。
此外,圖1的粗線箭頭p表示多楔帶4的行進方向,將多楔帶4沿該行進方向行進時的曲軸帶輪2的旋轉方向定義為第一旋轉方向a,將與該第一旋轉方向a相反的方向定義為第二旋轉方向b。
接下來,參照圖3~圖6,說明本實施方式的帶安裝夾具6的結構。圖3(a)~圖3(d)分別是從不同方向觀察帶安裝夾具6的立體圖。圖4(a)是帶安裝夾具6的主視圖。圖4(b)是帶安裝夾具6的俯視圖。圖4(c)是帶安裝夾具6的仰視圖。圖4(d)是帶安裝夾具6的左側視圖。圖4(e)是帶安裝夾具6的右側視圖。圖4(f)是帶安裝夾具6的後視圖。這樣,圖3~圖4從各種方向描繪了緊湊且連貫性良好地形成的帶安裝夾具6。
如圖5~圖6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帶安裝夾具6具備帶輪按壓部7、帶保持部8、壓帶部9、保護層71作為主要的結構。該帶安裝夾具6還具備第一抵接部10(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11(抵接部)。該帶安裝夾具6設置在曲軸帶輪2的外周而使用,如圖5所示,以帶保持部8相比帶輪按壓部7而成為第一旋轉方向a側且壓帶部9相比帶輪按壓部7而成為第二旋轉方向b側的方式確定朝向來使用。以下,為了便於說明,適當地使用圖1中定義的第一旋轉方向a和第二旋轉方向b進行說明。即,圖5~圖6中的標號a、b分別對應於圖1所示的曲軸帶輪2的第一旋轉方向a、第二旋轉方向b。
如圖5所示,上述的帶輪按壓部7、帶保持部8、壓帶部9通過沿帶輪周向延伸的連結部12而相互連結。該連結部12通過在帶輪徑向上與曲軸帶輪2不重複且在帶輪軸向上與曲軸帶輪2相鄰的位置處將金屬板形成為圓弧狀而成。此外,在圖5的狀態下追加了帶的結構如圖7(a)所示,因此以後出現與多楔帶4相關的記述時,也適當地一併參照圖7(a)。
上述的帶輪按壓部7配置在曲軸帶輪2的外周(相當於帶輪槽2a。以下同樣)上,掛有上述多楔帶4而被該多楔帶4的張力向曲軸帶輪2的外周按壓。如圖6(b)所示,該帶輪按壓部7具備:板部7a,與上述的連結部12一體地形成;以及摩擦部件7b,設置在該板部7a的曲軸帶輪2側,用於提高帶輪按壓部7與曲軸帶輪2的外周之間的摩擦力。摩擦部件7b被焊接固定於板部7a,為了充分地確保相對於曲軸帶輪2的外周的接觸面積而形成為圓弧狀,其內周面平坦,且具有與帶輪槽2a的寬度相當的寬度(也一併參照圖7(b))。該摩擦部件7b優選由例如實施了適當的表面處理的金屬材料、橡膠、聚氨脂等彈性體、聚乙烯、聚醯胺等合成樹脂形成。
另外,如圖3~圖4所示,在帶輪按壓部7的摩擦部件7b的內周面側,即摩擦部件7b的曲軸帶輪2側,以覆蓋摩擦部件7b的整個內周面的方式設置有保護層71。保護層71呈片形狀,通過粘膠帶等而粘貼於摩擦部件7b的內周面。如圖7(b)所示,該保護層71以在將帶安裝夾具6設置於曲軸帶輪2的外周時該保護層71與曲軸帶輪2的外周抵接的方式配置。
在本實施方式中,保護層71通過具有彈性的軟聚氯乙烯而進行成型。此外,作為保護層71使用的材料只要具有彈性即可,可列舉例如軟聚氯乙烯等的樹脂、工程塑料、各種纖維、紙、木材等(沒有彈性的金屬等不適合)。而且,保護層71的厚度優選以1mm以上且3mm以下的範圍且在整體上均勻,特別優選為2mm以下。這是因為,如果保護層71的厚度小於1mm,則由於帶安裝夾具6的反覆使用而保護層71有時會產生龜裂,另一方面,如果保護層71的厚度超過3mm,則保護層71的厚度增加,向帶輪按壓部7安裝保護層71時的作業性下降。
另外,作為保護層71向帶輪按壓部7的安裝方法,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粘膠帶來粘貼,但是並不局限於此,可列舉浸塗、將管狀的保護層71向帶輪按壓部7嵌入、通過將預先成型的保護層71卡合於帶輪按壓部7來安裝、通過將非固態(液狀、凝膠狀)的材料(樹脂等)向帶輪按壓部7塗布並乾燥而形成等方法。
上述的帶保持部8將掛在上述的帶輪按壓部7上的多楔帶4中的從曲軸帶輪2的外周上脫離的部分4a(參照圖7(a))掛住並保持。如圖5所示,該帶保持部8配置在連結部12的第一旋轉方向a側端部,且與連結部12一體地形成。在該帶保持部8的更靠第一旋轉方向a側端部,與帶保持部8一體地形成有上述的第一抵接部10。並且,在從帶輪軸向觀察時,帶保持部8和第一抵接部10從曲軸帶輪2的外周朝向內周以描繪半圓的圓弧的方式彎曲,該彎曲朝向第一旋轉方向a方向成為凸狀。
上述的壓帶部9以與曲軸帶輪2的外周相對的方式配置,將掛在上述帶輪按壓部7上的上述多楔帶4中的在曲軸帶輪2的外周上延伸的部分4b(參照圖7(a))向曲軸帶輪2的外周按壓。該壓帶部9如圖5所示地配置在連結部12的第二旋轉方向b側端部,如圖6(a)所示,具備:與連結部12一體地形成的板部9a和在該板部9a的曲軸帶輪2側設置的加厚部9b。加厚部9b被焊接固定於板部9a,具有與帶輪寬度相當的寬度。而且,如圖6(a)所示,在壓帶部9(加厚部9b)與曲軸帶輪2的外周之間確保有與多楔帶4的厚度相當的間隙s,並向該間隙s插入多楔帶4。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6(b)所示,在使在帶輪按壓部7的摩擦部件7b設置的保護層71與曲軸帶輪2的外周緊貼的狀態下,間隙s被調整成比多楔帶4的帶厚稍薄,由此,在帶安裝夾具6的使用時,壓帶部9將多楔帶4強力地向曲軸帶輪2的外周按壓。而且,如圖5所示,在帶輪按壓部7與壓帶部9之間確保有間隙u,由此,如圖7所示,掛在帶輪按壓部7的帶輪徑向外側的多楔帶4能夠潛入壓帶部9的帶輪徑向內側。而且,如圖6(b)所示,在該壓帶部9的與連結部12相反一側的端部形成有上述的第二抵接部11。該第二抵接部11與壓帶部9的板部9a一體地形成,且相對於壓帶部9的板部9a成為大致直角的關係,以便能夠與曲軸帶輪2的側面2c面接觸。
如以上說明那樣,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抵接部10、帶保持部8、連結部12、帶輪按壓部7的板部7a、壓帶部9的板部9a及第二抵接部11通過對鋼鐵板材進行金屬板加工而一體地形成,在此,通過對帶輪按壓部7的摩擦部件7b、壓帶部9的加厚部9b進行焊接,並進一步在摩擦部件7b的內周面側安裝保護層71來構成帶安裝夾具6。
另外,在上述的說明中,帶保持部8與第一抵接部10作為不同部件來對待,但是應留意的是兩者的明確的交界線並未特別存在。
另外,如圖6(a)及圖6(b)所示,第一抵接部10與第二抵接部11在帶輪軸向上夾持曲軸帶輪2,上述第一抵接部10和第二抵接部11與曲軸帶輪2的各側面2c抵接,由此來實現帶安裝夾具6相對於曲軸帶輪2的外周的帶輪軸向上的高度的定位。
另外,如圖6(b)所示,在帶輪徑向上觀察帶安裝夾具6時,能確認通過帶輪按壓部7、連結部12及壓帶部9而在帶輪軸向上開口的u字形狀。在以後的說明中,與該u字形狀的底對應的連結部12的緣標註標號12a來指稱。如圖7所示,該緣12a將處於從曲軸帶輪2的外周在帶輪軸向上偏移的位置處的多楔帶4向曲軸帶輪2的外周引導,因此,多楔帶4以高壓力抵接於連結部12的緣12a。
接下來,參照圖7~圖14,說明上述的帶安裝夾具6的使用方法。首先,如圖8及圖9所示,在曲軸帶輪2的凸臺部5連結扳手13的圓筒形狀的連結部13a,能夠通過手動預先使曲軸帶輪2自由旋轉。
接下來,如圖8及圖9所示,將上述多楔帶4繞掛於交流發電機帶輪3,並且以如下方式將帶安裝夾具6設置於曲軸帶輪2的外周:上述多楔帶4如圖7(a)所示地從帶輪按壓部7的帶輪徑向外側通過壓帶部9的帶輪徑向內側,進而成為掛於帶保持部8的狀態。此時,如圖7(b)所示,在帶輪按壓部7的摩擦部件7b設置的保護層71成為在帶輪徑向上與帶輪槽2a抵接、在帶輪軸向上被一對帶輪凸緣2b夾持的關係。在帶輪按壓部7的摩擦部件7b設置的保護層71在帶輪軸向上被一對帶輪凸緣2b夾持的上述關係有助於帶安裝夾具6在帶輪軸向上的定位和防止位置偏移。此外,此時,如果扳手13的柄隔著曲軸帶輪2的中心而位於與帶安裝夾具6相反的一側,則容易進行上述的作業。
在上述的狀態下,如圖7所示,多楔帶4在從帶保持部8經由帶輪按壓部7到達壓帶部9時,採用在帶輪徑向上觀察時與曲軸帶輪2的外周不平行的傾斜的路徑。而且,如圖9所示,多楔帶4在用標號p表示的兩個部位抵接於曲軸帶輪2的側面2c。
接下來,如圖10所示,使用扳手13使曲軸帶輪2向第一旋轉方向a旋轉,以使上述多楔帶4直接繞掛於曲軸帶輪2的外周的繞掛角度θ增大。
於是,如圖7(a)所示,通過伸張而在多楔帶4產生較高的張力t。由於上述多楔帶4如圖示那樣通過帶輪按壓部7的帶輪徑向外側,因此如圖7(b)的空心箭頭所示,該張力t發揮將帶輪按壓部7強力地向曲軸帶輪2的外周按壓的按壓作用。此時,具有彈性的保護層71與曲軸帶輪2的外周直接接觸,因此能夠防止對於曲軸帶輪2的外周的損傷及對於帶輪按壓部7的損傷。而且,保護層71也發揮抑制帶安裝夾具6相對於曲軸帶輪2滑動(位置偏移)的功能。
如果繼續使曲軸帶輪2向同一方向旋轉,則多楔帶4與曲軸帶輪2的側面2c的上述的抵接關係被帶保持部8強制地解除,如圖11的虛線和實線所示,掛住並保持於帶保持部8的上述多楔帶4通過自身的張力而離開帶保持部8,向曲軸帶輪2的外周上自發地移動。
如果進一步使曲軸帶輪2向同一方向旋轉,則如圖12及圖13所示,帶輪按壓部7由多楔帶4與曲軸帶輪2的外周夾持的關係消失,例如圖13所示,帶安裝夾具6能夠從曲軸帶輪2的外周脫離。如果再進一步使曲軸帶輪2向同一方向旋轉,則如圖14所示,帶安裝夾具6以懸掛於多楔帶4的狀態從曲軸帶輪2朝向交流發電機帶輪3被排出。帶安裝夾具6此時回收即可。
(效果)
根據上述結構,帶輪按壓部7發揮利用多楔帶4的高張力而將帶安裝夾具6強力地固定於曲軸帶輪2的外周的功能。而且,由於帶保持部8和壓帶部9的存在而多楔帶4毫無問題地位於帶輪按壓部7的帶輪徑向外側,因此帶保持部8和壓帶部9擔負著穩定地發揮將帶安裝夾具6強力地固定於曲軸帶輪2的外周的功能的作用。
另外,具有彈性的保護層71以在將帶安裝夾具6設置於曲軸帶輪2的外周時該保護層71與曲軸帶輪2的外周接觸的方式設置在帶輪按壓部7的曲軸帶輪2的外周側。由此,在將多楔帶4掛在帶輪按壓部7上而將帶輪按壓部7按壓到曲軸帶輪2的外周側的情況下,具有彈性的保護層71與曲軸帶輪2的外周直接接觸,因此能夠防止對於曲軸帶輪2的外周的損傷及對於帶輪按壓部7的損傷。而且,保護層71也起到抑制帶安裝夾具6相對於曲軸帶輪2滑動(位置偏移)的功能。
另外,根據上述結構,保護層71通過樹脂而進行成型,因此在通用性的點上優異。進一步,保護層71通過軟聚氯乙烯而進行成型,因此在製造成本、加工性上優異。
另外,在上述結構中,使保護層71的厚度為1mm以上且3mm以下,由此,能夠不使向帶輪按壓部7安裝保護層71時的作業性下降地提高保護層71的強度。
(第二實施方式)
接下來,參照圖15,說明本申請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以下,以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不同的點為中心來說明本實施方式,適當省略重複的說明。
在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在板部7a的曲軸帶輪2側設置了內周面平坦的摩擦部件7b及保護層71。然而,也可以取代該摩擦部件7b及保護層71而設置能夠與曲軸帶輪2的帶輪槽2a嵌合的嵌合突起7c(保護層)。在此,嵌合突起7c起到與上述的保護層71同樣的作用,在本實施方式中,嵌合突起7c通過具有彈性的軟聚氯乙烯而進行成型。此外,作為嵌合突起7c使用的材料,只要具有彈性即可,也可以使用例如軟聚氯乙烯等的樹脂、工程塑料、各種纖維、紙、木材等。
如上所述,帶輪按壓部7在曲軸帶輪2側具有與曲軸帶輪2在外周具有的帶輪槽2a嵌合的嵌合突起7c(保護層)。由此,能夠以較高的水平抑制帶安裝夾具6相對於曲軸帶輪2的位置偏移。尤其是能夠以極高的水平抑制帶安裝夾具6相對於曲軸帶輪2的在帶輪軸向上的位置偏移。
(第三實施方式)
接下來,參照圖16a及圖16b,說明本申請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以下,以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不同的點為中心來說明本實施方式,適當省略重複的說明。
即,在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在板部7a的曲軸帶輪2側設置了摩擦部件7b及保護層71,但也可以取代於此而如圖16a及圖16b所示地設置能夠在帶輪軸向上與帶輪凸緣2b抵接的平板狀的凸緣抵接部7d(相當於保護層71)。並且,該凸緣抵接部7d被焊接固定於板部7a。在本實施方式中,凸緣抵接部7d為木製,但是作為使用的材料,只要具有彈性即可,可使用例如軟聚氯乙烯等的樹脂、工程塑料等。該凸緣抵接部7d的厚度與帶輪凸緣2b的從帶輪槽2a突出的突出高度h相等,因此,凸緣抵接部7d正好收容於由帶輪槽2a和一對帶輪凸緣2b劃分的空間內,且與帶輪槽2a和帶輪凸緣2b接觸。根據該結構,能夠以較高的水平抑制帶安裝夾具6相對於曲軸帶輪2在帶輪軸向上的位置偏移。
(第四實施方式)
接下來,參照圖17~圖20,說明本申請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的帶安裝夾具206的結構。此外,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的部位省略說明。圖17(a)~圖17(d)分別是從不同方向觀察帶安裝夾具206的立體圖。圖18是表示在曲軸帶輪2的外周設置有帶安裝夾具206的狀態的圖。圖19是表示在曲軸帶輪2的外周設置有帶安裝夾具206並組裝有多楔帶4的狀態的圖。圖20是帶安裝夾具206的使用方法的說明圖。
如圖17~圖18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帶安裝夾具206具備帶輪按壓部207、帶保持部208、壓帶部209及保護層271作為主要的結構。該帶安裝夾具206還具備第三抵接部210(抵接部)和第四抵接部211(抵接部)。
本實施方式的保護層271為樹脂制(軟聚氯乙烯)且呈內部中空的管形狀,通過嵌入到帶輪按壓部207而覆蓋帶輪按壓部207整體。此外,保護層271的內部形狀優選成型為比帶輪按壓部207稍小。這種情況下,在將由於彈性而具有伸縮性的保護層271嵌入到帶輪按壓部207時,保護層271相對於帶輪按壓部207的密合性提高,在使用帶安裝夾具206時,能夠防止保護層271從帶輪按壓部207的脫離。
該帶安裝夾具206設置在曲軸帶輪2的外周來使用,如圖18所示,以帶保持部208相比帶輪按壓部207而成為第一旋轉方向a側且壓帶部209相比帶輪按壓部207而成為第二旋轉方向b側的方式確定朝向來使用。以下,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適當使用圖1定義的第一旋轉方向a和第二旋轉方向b進行說明。
如圖17~圖18所示,上述的帶輪按壓部207、帶保持部208、壓帶部209通過沿帶輪周向延伸的連結部212而相互連結。該連結部212通過在帶輪徑向上與曲軸帶輪2不重複且在帶輪軸向上與曲軸帶輪2相鄰的位置處將金屬板形成為圓弧狀而成。此外,在圖18的狀態下追加了帶的結構如圖19所示,因此以後出現與多楔帶4相關的記述時,也適當地一併參照圖19。
嵌入有上述的保護層271的帶輪按壓部207配置在曲軸帶輪2的外周(相當於帶輪槽2a。以下同樣)上,掛有多楔帶4而被該多楔帶4的張力向曲軸帶輪2的外周按壓。該帶輪按壓部207與連結部212一體地形成。此外,以下,帶輪按壓部207作為嵌入有管狀的保護層271的結構進行說明。
上述的帶保持部208將掛在帶輪按壓部207上的多楔帶4中的從曲軸帶輪2的外周上脫離的部分4a(參照圖19)掛住並保持。該帶保持部208配置在連結部212的第一旋轉方向a側端部,且與連結部212一體地形成。在該帶保持部208的更靠第一旋轉方向a側端部,與帶保持部208一體地形成有上述的第三抵接部210。並且,在從帶輪軸向觀察時,帶保持部208和第三抵接部210呈相對於連結部212而向曲軸帶輪2的內側方向折彎的形狀。而且,第三抵接部210的側面210a與曲軸帶輪2的側面2c面接觸。
上述的壓帶部209以與曲軸帶輪2的外周相對的方式配置,將掛在上述帶輪按壓部207上的上述多楔帶4中的在曲軸帶輪2的外周上延伸的部分4b(參照圖19)向曲軸帶輪2的外周按壓。如圖18所示,該壓帶部209配置在連結部212的第二旋轉方向b側,且與連結部212一體地形成。而且,在壓帶部209與曲軸帶輪2的外周之間確保有與多楔帶4的厚度相當的間隙s,並向該間隙s插入多楔帶4。而且,如圖18所示,在帶輪按壓部207與壓帶部209之間確保有間隙u。由此,如圖19所示,掛在帶輪按壓部207的帶輪徑向外側的多楔帶4能夠潛入壓帶部209的帶輪徑向內側。
另外,上述的第四抵接部211配置在連結部212的第二旋轉方向b側端部,且與連結部212一體地形成。並且,在從帶輪軸向觀察時,第四抵接部211呈相對於連結部212而向曲軸帶輪2的內側方向折彎的形狀。而且,該第四抵接部211的側面211a與曲軸帶輪2的側面2c面接觸。此外,在第四抵接部211的中央附近開設有孔230。在該孔230能夠穿過繩231。並且,通過將穿過該孔230的繩231系在扳手13上,能夠防止帶安裝夾具6從扳手13落下。
接下來,參照圖19~圖20,說明上述的帶安裝夾具206的使用方法。首先,如圖20所示,在曲軸帶輪2的凸臺部5上連結扳手13的圓筒形狀的連結部13a,能夠通過手動預先使曲軸帶輪2自由旋轉。
接下來,如圖19及圖20所示,將上述多楔帶4繞掛於交流發電機帶輪3,並且以如下方式將帶安裝夾具206設置於曲軸帶輪2的外周:上述多楔帶4如圖19所示地從帶輪按壓部207的帶輪徑向外側通過壓帶部209的帶輪徑向內側,進而成為掛於帶保持部208的狀態。
在上述的狀態下,如圖19所示,多楔帶4從帶保持部208經由帶輪按壓部207而到達壓帶部209時,採用在帶輪徑向上觀察時與曲軸帶輪2的外周不平行的傾斜的路徑。在此,帶輪按壓部207強力地按壓曲軸帶輪2的外周。此時,具有彈性的保護層271與曲軸帶輪2的外周直接接觸,因此能夠防止對於曲軸帶輪2的外周的損傷及對於帶輪按壓部207的損傷。而且,保護層271也發揮抑制帶安裝夾具206相對於曲軸帶輪2滑動(位置偏移)的功能。之後的步驟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說明。
如以上說明那樣,在第四實施方式中,第三抵接部210、帶保持部208、連結部212、帶輪按壓部207、壓帶部209及第四抵接部211通過對鋼鐵板材進行金屬板加工而一體地形成,由此構成帶安裝夾具206。
另外,在上述的說明中,將帶保持部208和第三抵接部210作為不同部件來對待,但是應留意的是兩者的明確的交界線並未特別存在。
(效果)
根據上述結構,能夠通過呈管形狀的保護層271覆蓋帶輪按壓部207整體。由此,能夠保護帶輪按壓部207整體。而且,向帶輪按壓部207安裝保護層271時的作業性也提高。
(第五實施方式)
接下來,參照圖21~圖22,說明第五實施方式的帶安裝夾具306的結構。此外,與第四實施方式同樣的部位省略說明,以不同的結構為中心進行說明。圖21(a)~圖21(d)分別是從不同方向觀察帶安裝夾具306的立體圖。圖22是在曲軸帶輪2的外周設置有帶安裝夾具306的狀態的圖。
如圖21~圖22所示,與第四實施方式同樣,該帶安裝夾具306具備帶輪按壓部307、帶保持部308、壓帶部309、保護層371作為主要的結構。如圖22所示,帶輪按壓部307、帶保持部308、壓帶部309通過沿帶輪周向延伸的連結部312而相互連結。該帶安裝夾具306還具備第三抵接部310(抵接部)和第四抵接部311(抵接部)。此外,在第四抵接部311的中央附近開設有孔330。
並且,與第四實施方式不同,如圖21~圖22所示,在壓帶部309的與連結部312相反的一側的端部形成有第六抵接部316。該第六抵接部316與壓帶部309一體地形成,相對於壓帶部309成為大致直角的關係,以能夠與曲軸帶輪2的側面2c面接觸。
如以上說明的那樣,在第五實施方式中,其特徵在於,如圖21及圖22所示,在壓帶部309形成有第六抵接部316。該第六抵接部316與第三抵接部310及第四抵接部311在帶輪軸向上夾持曲軸帶輪2,該第六抵接部316和第三抵接部310及第四抵接部311與曲軸帶輪2的各側面2c抵接,由此實現帶安裝夾具306相對於曲軸帶輪2的外周的在帶輪軸向上的高度的定位。
(第六實施方式)
接下來,參照圖23~圖24,說明第六實施方式的帶安裝夾具406的結構。此外,與第四實施方式同樣的部位省略說明,以不同的結構為中心進行說明。圖23(a)~圖23(d)分別是從不同的方向觀察帶安裝夾具406的立體圖。圖24是表示在曲軸帶輪2的外周設置有帶安裝夾具406的狀態的圖。
如圖23~圖24所示,與第四實施方式同樣,該帶安裝夾具406具備帶輪按壓部407、帶保持部408、壓帶部409、保護層471作為主要的結構。如圖24所示,帶輪按壓部407、帶保持部408、壓帶部409通過沿帶輪周向延伸的連結部412而相互連結。該帶安裝夾具406還具備第三抵接部410(抵接部)和第四抵接部411(抵接部)。此外,在第四抵接部411的中央附近開設有孔430。
並且,與第四實施方式不同,如圖23所示,帶輪按壓部407呈沿著2個部位的摺痕407a、407b向曲軸帶輪2側折彎的形狀,以與曲軸帶輪2的外周接觸。即,帶輪按壓部407的內周面407c成為向曲軸帶輪2的外周靠近了帶輪凸緣2b的從帶輪槽2a突出的突出高度量的狀態。此外,呈管形狀的保護層471以覆蓋帶輪按壓部407的內周面407c的方式嵌入。並且,為了提高由保護層471覆蓋的帶輪按壓部407的內周面407c與曲軸帶輪2的外周之間的摩擦力,帶輪按壓部407形成為為了充分地確保相對於曲軸帶輪2的外周的接觸面積的圓弧狀,其內周面407c平坦,具有與帶輪槽2a的寬度相當的寬度。
另外,如圖23所示,壓帶部409也呈沿著2個部位的摺痕409a、409b向曲軸帶輪2側折彎的形狀。而且,在壓帶部409的內周面409c與曲軸帶輪2的外周之間確保有與多楔帶4的厚度相當的間隙s,並向該間隙s插入多楔帶4。此外,壓帶部409的內周面409c成為向曲軸帶輪2的外周靠近了帶輪凸緣2b的從帶輪槽2a突出的突出高度量減去了間隙s量而得到的距離的狀態。
如以上說明那樣,在第六實施方式中,其特徵在於,如圖23及圖24所示,帶輪按壓部407及壓帶部409呈沿著2個部位的摺痕407a、407b(摺痕409a、409b)向曲軸帶輪2側折彎的形狀。根據以上的結構,如圖2所示,即使在曲軸帶輪2的帶輪槽2a與帶輪凸緣2b之間存在階梯差的情況下,通過將帶輪按壓部407的2個部位的摺痕407a、407b折彎帶輪凸緣2b的從帶輪槽2a突出的突出高度量,也能夠使由保護層471覆蓋的帶輪按壓部407的內周面側407c與曲軸帶輪2的外周抵接。即,由保護層471覆蓋的帶輪按壓部407與曲軸帶輪2的外周抵接,因此能夠在曲軸帶輪2上穩定地設置帶安裝夾具406。而且,同樣,通過將壓帶部409的2個部位的摺痕409a、409b折彎而能夠使壓帶部409的內周面409c與多楔帶4b抵接。即,壓帶部409與沿著曲軸帶輪2的外周的多楔帶4b抵接,因此在曲軸帶輪2上能夠穩定地設置帶安裝夾具406。
(第七實施方式)
接下來,參照圖25~圖26,說明第七實施方式的帶安裝夾具506的結構。此外,與第六實施方式同樣的部位省略說明,以不同的結構為中心進行說明。圖25(a)~圖25(d)分別是從不同方向觀察帶安裝夾具506的立體圖。圖26是表示在曲軸帶輪2的外周設置有帶安裝夾具506的狀態的圖。
如圖25~圖26所示,與第六實施方式同樣,該帶安裝夾具506具備帶輪按壓部507、帶保持部508、壓帶部509、保護層571作為主要的結構。如圖25所示,帶輪按壓部507、帶保持部508、壓帶部509通過沿帶輪周向延伸的連結部512而相互連結。該帶安裝夾具506還具備第三抵接部510(抵接部)和第四抵接部511(抵接部)。此外,在第四抵接部511的中央附近開設有孔530。而且,如圖25所示,帶輪按壓部507呈沿著2個部位的摺痕507a、507b向曲軸帶輪2側折彎的形狀,以與曲軸帶輪2的外周接觸。而且,如圖25所示,壓帶部509也呈沿著2個部位的摺痕509a、509b向曲軸帶輪2側折彎的形狀。
並且,與第六實施方式不同,如圖25~圖26所示,在帶輪按壓部507的與連結部512相反的一側的端部形成有第五抵接部515。該第五抵接部515與帶輪按壓部507一體地形成,相對於帶輪按壓部507成為大致直角的關係,以能夠與曲軸帶輪2的側面2c面接觸。在本實施方式中呈管形狀的保護層571以僅覆蓋帶輪按壓部507的方式嵌入(此外,呈管形狀的保護層571也可以是以一體地覆蓋帶輪按壓部507及第五抵接部515的方式嵌入)。而且,如圖25~圖26所示,在壓帶部509的與連結部512相反的一側的端部形成有第六抵接部516。該第六抵接部516與壓帶部509一體地形成,相對於壓帶部509成為大致直角的關係,以能夠與曲軸帶輪2的側面2c面接觸。
如以上說明那樣,在第七實施方式中,其特徵在於,如圖25及圖26所示,在帶輪按壓部507及壓帶部509分別形成有第五抵接部515及第六抵接部516。該第五抵接部515及第六抵接部516與第三抵接部510及第四抵接部511在帶輪軸向上夾持曲軸帶輪2,通過上述第五抵接部515及第六抵接部516和第三抵接部510及第四抵接部511與曲軸帶輪2的各側面2c抵接,來實現帶安裝夾具506相對於曲軸帶輪2的外周的在帶輪軸向上的高度的定位。
(第八實施方式)
接下來,參照圖27~圖28,說明第八實施方式的帶安裝夾具606的結構。此外,與第四實施方式同樣的部位省略說明,以不同的結構為中心進行說明。圖27(a)~圖27(d)分別是從不同方向觀察帶安裝夾具606的立體圖。圖28是表示在曲軸帶輪2的外周設置有帶安裝夾具606的狀態的圖。
如圖27~圖28所示,與第四實施方式同樣,該帶安裝夾具606具備帶輪按壓部607、帶保持部608、壓帶部609、保護層671作為主要的結構。如圖27所示,帶輪按壓部607、帶保持部608、壓帶部609通過沿帶輪周向延伸的連結部612而相互連結。
並且,與第四實施方式不同,該帶安裝夾具606僅具備第三抵接部610(抵接部)(即,不具備第四抵接部)。而且,與第四實施方式不同,如圖27~圖28所示,在壓帶部609的與連結部612相反的一側的端部形成有第六抵接部616。該第六抵接部616與壓帶部609一體地形成,相對於壓帶部609成為大致直角的關係,以能夠與曲軸帶輪2的側面2c面接觸。
如以上說明所述,在第八實施方式中,其特徵在於,如圖27及圖28所示,具備抵接於曲軸帶輪2的各側面2c的作為一對抵接部的第三抵接部610和第六抵接部616。該第三抵接部610與第六抵接部616在帶輪軸向上夾持曲軸帶輪2,通過上述第三抵接部610和第六抵接部616與曲軸帶輪2的各側面2c抵接,能實現帶安裝夾具606相對於曲軸帶輪2的外周的在帶輪軸向上的高度的定位。
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但是本發明並不局限於上述的實施方式,只要記載在權利要求書中就能夠進行各種變更來實施。
例如,在上述第四~第八實施方式中,關於將管形狀的保護層271、371、471、571、671嵌入於帶輪按壓部的結構進行了說明,但是並不局限於此,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作為保護層的向帶輪按壓部的安裝方法,可以將片狀的保護層通過粘膠帶而粘貼於帶輪按壓部的內周面(曲軸帶輪2的外周側),可以通過浸塗而對帶輪按壓部形成保護層,可以將預先成型的保護層通過卡合而安裝於帶輪按壓部,也可以通過將非固態的(液狀、凝膠狀)材料(樹脂等)塗布於帶輪按壓部並進行乾燥來形成保護層。
本申請基於在2015年1月29日提出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2015-015147及在2016年1月13日提出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2016-004098,並將其內容作為參照而援引於此。
標號說明
2曲軸帶輪
3交流發電機帶輪
4多楔帶
6帶安裝夾具
7帶輪按壓部
8帶保持部
9壓帶部
71保護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