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王朝講述真實歷史(從電視劇劍王朝)
2023-06-05 13:03:05
一、《劍王朝》:一個全民尚武年代發生的故事由同名小說改編的《劍王朝》劇情很是熱鬧,散人剛看到二十集,又大致從網上翻了翻小說原本,發現電視劇相比小說改動的幅度很大,小說中的大秦國,變成了電視劇中的大蘅國。雖然做了架空處理,但總體上講的還是在全民尚武年代——戰國末期發生的故事。
大蘅國的首都風鳴城,應該是「鳳鳴」的諧音,散人胡亂揣測,取的應是「鳳鳴岐山」之意乎?而岐山,自從周平王遷都、東周肇始之際,就已經被賜為秦襄公所轄,因而,大蘅國其實還是大秦國。
雖然只看了二十集,但散人多多少少也看出了一點點小門道,《劍王朝》講述的是劍客與朝廷之間的恩怨,主要是風鳴梧桐落酒鋪裡身患頑疾而又有著極高武術天分的丁寧,一心要殺死蘅王元武和王后葉甄,為自己的師父、十年前曾經救過蘅王元武的命、為大蘅國立下汗馬功勞、但卻被蘅王元武和王后葉甄陰謀殺害的巴山劍場的劍首梁驚夢報仇的故事。
《劍王朝》在創作和劇情設計——尤其是在劍術修煉、打鬥場面設計上依然沿襲所謂架空、玄幻、修仙等影視作品的誇張,但在某種程度上,還是比較「藝術化」地表現和折射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紛爭以及諸侯權貴與武士之間的恩怨糾葛。
下面,散人就從《劍王朝》這部電視劇稍作延伸,給各位朋友閒聊幾個非常有趣的問題。
二、《劍王朝》所折射的武士地位及武士與王朝權貴之間的關係《劍王朝》的第一集,就講述了蘅王元武、王后葉甄與巴山劍場、烈劍爐之間的情仇恩怨,在散人所看過的前二十集中,又講了白羊洞、青藤劍院、岷山劍宗等門派互相之間,以及各門派與王朝權貴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而這些情節,雖然都為藝術虛構,但卻比較真實地折射出來春秋戰國時期武士的地位,以及武士與王朝權貴之間的關係。
先秦時代,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祭祀和戰爭,因此,整個社會尚武的風氣都非常濃厚,誰家生了男孩,也要用射箭來表示祝福。成年男子如果不會射箭或射得太差,則是十分丟臉的事。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互相爭奪、兼併,戰爭更為頻繁。在春秋200多年中,各國間的軍事行動就達到483次。戰國時期,戰爭的激烈程度更是有增無減。
戰爭形式也由以車戰為主的戰法讓位給了以步戰為主,騎戰和車戰為輔的協同作戰方式。戰爭規模也進一步擴大。一次戰爭雙方投入的兵力經常是幾十萬、近百萬。在戰國七雄中,秦、楚等大國都有百萬雄師,其餘的五國也都有幾十萬士卒。
戰國時魏國的重臣李悝在當地方官時,為了鼓勵老百姓習武學射,想出了一個絕招,在打官司時,凡是雙方爭執不下,難以決斷的案子,就用射箭來判定,射中靶的一方勝訴。於是乎,老百姓都爭先恐後、不分白天黑夜地練習射箭,後來與秦兵交鋒,果然大獲全勝,魏國也躋身於戰國七雄之中。
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在各諸侯都出現了許多武士,其勇力和技藝都已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每當春秋兩季,各地的武士常常雲集在一起進行競技活動,切磋武藝。《劍王朝》中的白羊洞與青藤劍院的祭劍試煉比賽也好,岷山劍會也好,其實講述的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武術比賽。
從春秋時起,武士群體中就湧現出了一批武藝超群、勇力過人的英雄好漢。這些武藝高強的人才被專門選拔出來,充作精兵,社會地位也有所改變,這便是所謂的「國士」。他們在軍事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格外為權勢者所看重。
這就是《劍王朝》中,蘅王元武、王后葉甄以及以十一侯為代表的王朝權貴們為何那麼關注祭劍試煉、岷山劍會的過程和結果、為何會那麼在乎白羊洞洞主薛忘虛以及有武術天分的丁寧的動向的社會根源。
然而,這些被選拔出來的武士,只是王朝權貴們豢養的門客,而在最初時,他們連門客都算不上,平時和農民一樣從事耕耘,有戰事的時候則組成軍隊作戰,後來慢慢地不再耕田,才成為專門的武士。他們的地位很是低下,僅靠自身的勇力才獲得無保障的職務,其子弟仍有成為「僕隸」的可能。
武士成為「國士」後,雖然生活條件有所改善,但人身也同樣不完全自由。因為統治者從武士中選拔「國士」,是帶有強制性質的,並不是武士自由選擇的結果。齊國的統治者就規定:民間武士「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於眾者,有則以告。有而不以告,謂之蔽賢,其罪五」。武士不願服從朝廷,或者不願為朝廷打仗出力,隨時都有可能被定罪。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武士集結起來,便是一支不可小看的力量,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諸侯們用他們為自己效力當然可以,一旦發現他們威脅到了自己的政權,那他們就該遭殃了。
這也就是《劍王朝》中,蘅王元武要除掉巴山劍場的劍首梁驚夢,徹底剷除巴山劍場的深層原因,因為蘅王元武感覺到梁驚夢已經威脅到自己的統治了。
而白羊洞洞主薛忘虛因不願意向王后葉甄交出靈脈,而被王后強令白羊洞歸入青藤劍院,其實象徵的就是薛忘虛不願意服從蘅王元武的統治,因而遭到了王后葉甄的強制兼併。
總之,武士的命運還是被攥在諸侯王朝及權貴手中。諸侯王朝及權貴與武士之間的關係還是主子與僕役、利用與被利用的關係。
三、《劍王朝》折射出的全民好劍之風及劍崇拜心理《劍王朝》中,上至國王、王后,下至市井平民,比如像丁寧這樣的酒館小夥計,男男女女都迷戀劍術、精於劍術,出門時腰間都要帶把劍。而且,白羊洞與青藤劍院的祭劍試煉、一年後的岷山劍會在全國乃至全天下都引起了高度關注。
《劍王朝》中,還把劍術的修煉分為不同的境界,蘅王元武經過閉關修煉,突破了八層境界。丁寧到白羊洞修煉劍術,洞主薛忘虛看他有天分,就讓他在靈脈修煉,並贈給他末花殘劍,說這把殘劍具有絕殺之氣。丁寧在祭劍試煉最後勝出之後,又得到了青脂玉鉑,然後把它交給了「小姨」長孫淺雪,以便使她能把九幽冥王劍練成真正的本命劍。
更為玄乎的是,在鹿山諸侯會盟時,默國丞相練英與大蘅十一侯之首方餉對戰時,練英把自己當做千山令的祭品來馭令陰間之鬼,直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
這些情節,其實折射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全民好劍之風以及人們的劍崇拜心理。
春秋戰國時期,攜帶方便、使用靈活的劍不僅成了軍隊中的主要短兵器,而且作為尚武精神的象徵物,也越來越為貴族和平民所喜愛。佩劍成為一個人身份和地位的標誌,也成了男子顯示儀表和風度的服飾。好劍之風漸漸在全社會盛行,劍術也在春秋後期開始出現。不少國君都喜歡觀看擊劍,趙惠文王是其中最著迷的一個。他養了3000多劍客,把國家大事放到一邊,一連三年,以觀看擊劍來取樂。
在這種習武崇劍的社會風氣中,還滲透著人們對劍的神秘感。
《越絕書》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晉、鄭兩國興師圍楚,三 年不解。楚王親自登城,揮舞幹將和歐冶子所鑄的太阿寶劍指揮作戰,士氣大振。晉鄭聯軍被打得「三軍破敗,士卒迷惑,流血千裡」。楚王在高興之餘向大臣風湖子發問:「夫劍, 鐵耳,固能有精神若此否?」風湖子作了肯定的回答,認為確實存在著所謂「鐵兵(劍)之神 」,而且它與「大王(指楚王)之神」是相通的。
這一傳聞說明,當時的人們的確認為劍中存在著某種神秘因素,「劍之威」由此而生。按照古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常常把劍的威力與人事密切聯繫起來,對劍的崇拜心理往往轉化為物人合一的心靈感應。
據說越國的相劍者薛燭替越王允常相劍時,感應到魚腸劍「逆理不順」,勸越王不要佩帶。後 來此劍由越入吳,果然被吳公子光用來刺殺吳王僚,做下了「臣以殺君、子以殺父」的違背人倫常理的事。
劍崇拜心理的強化,必然導致儀式化的行為方式。據《吳越春秋》記載,名匠幹將與妻子莫邪為吳王闔閭鑄劍時,「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裝炭」,莫邪還虔敬地將自己的頭髮、指甲剪下投入熔爐中以鑠金,這就是類似歃血、獻牲的儀式化的行為。
吳國的另一個工匠甚至「殺其二子,以血釁金」而鑄劍;幹將的師父鑄名劍時也是「夫妻俱入冶爐中,然後成物」。如果說鑄劍時這種虔敬的儀式化行為,在遠古可能是一種殺俘或自殉的嗜血的野蠻儀式,那麼 先秦社會劍崇拜心理的產生,一定還有著更為深層的心理內涵。
據《吳越春秋》和《越絕書》記載:越王勾踐曾特地請名劍師歐冶子為他鑄造了五把名貴的寶劍,都是「削鐵如泥」的稀世寶劍。不久,越國被吳國戰敗,勾踐遂把湛盧、勝邪、魚腸三劍獻給吳王闔閭以求和。後來,吳王無道,這口寶劍就「自行而去」,到了楚國。
楚昭王有一天從夢中醒來,發現身旁多了一把寶劍,十分驚異,就請來當時最著名的劍師風鬍子為他鑑別。風鬍子觀看後對楚王說:「這就是那口著名的湛盧寶劍」。楚王問:「這樣一口劍能值多少錢?」風鬍子說:「沒有辦法能算出這口劍的崇高身價」。他接著說:「造此劍時,赤堇之山破而出錫;若邪之溪涸而出銅;雨師掃灑,雷公擊橐拉風箱,蛟龍捧爐,天帝裝炭,經過千錘百鍊,才造出這把神劍。鑄成後,有人想買這口劍,一開口就出了這樣的價錢:『有市之鄉三十,駿馬千匹,萬戶之都二』。可是名劍師薛燭聽了後卻直搖頭說:『要買這口劍,雖傾城量金,珠玉盈河,猶不能得此,這幾個錢頂什麼用!』」楚王聽說後,十分高興,「遂以為寶」,把湛盧劍時刻佩在身邊。
吳王闔閭失劍後,到處打聽,知道楚王得劍,馬上派孫武等人為將,發出兵馬去攻打楚國,想把寶劍奪回。這則傳說,顯然有些藝術誇張,但從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對劍的崇拜程度。
四、春秋戰國時期武功有多高?劍術有多強?《劍王朝》中,各種打鬥場面玄之又玄,劍客的武功、劍術高得如神仙一般,白羊洞洞主薛忘虛用了搬山境,整個風鳴城都感受得到威力;默國練相與大蘅方侯、蘅王元武與賢王對戰時,更是殺的驚天地泣鬼神,日月無光,總之是個個武功個劍術高強得不要不要滴。
而在真實歷史中的春秋戰國時期,練家子的武藝和劍術又有多高多強呢?
限於篇幅有限,在此僅舉兩例予以說明。
一是儒家鼻祖孔子父子。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就是以勇力著稱,曾在戰鬥中雙手託起城門,將關在門內的軍隊放出;孔子身長九尺六寸,據說「孔子之勁,能拓國門之關。」武功應該說是非常厲害。
二是春秋時期的越女。據《吳越春秋》記載,越女是越國山陰南林的一位少女。她從小「生深林之中,長於無人之野」,卻酷愛擊劍。她的劍術獨具一格。越國的相國範蠡曾聘她為軍中武師。越女不但出手敏捷,變化多端,劍術高強,而且還有一套完整的劍術理論,她向越王勾踐談論劍道時說:
「凡手戰之道,內 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布形候氣,與神俱往。」
她這套形神相應、 動靜互制、長於變化、出奇制勝的劍術理論,對後世的劍術家有著深遠的影響。
可見,在當時,無論是武藝還是劍術,都已經十分了得。
總之一句話,春秋戰國時期的武功、劍術就是牛,而電視連續劇《劍王朝》則以其生動的故事情節和巧妙的藝術方式,很好地表現了這種牛!(圖片來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