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討厭的三位男明星(這個不怕死的男明星)
2023-06-07 08:11:27 1
作者:徐禎
這幾天,朱一龍主演的《人生大事》票房口碑雙爆。
貓眼開分9.7,豆瓣開分7.5
我也趕忙去電影院看了一遍。
在很多中國人的觀念裡,人生除死無大事。
這部《人生大事》,
不僅說出了要怎麼面對死亡,還告訴我們,要怎麼面對生活。
我和很多網友一樣:
「前面笑得有多開心,後面哭得有多慘」。
「死去的人,會變成星星」
在電影裡,朱一龍褪下了偶像的外殼,當了一個剃著寸頭、打過架坐過牢的底層殯葬師莫三妹(電影裡一般叫三哥)。
和死人打交道,是三哥的日常。
小文的外婆,是影片裡第一個被送走的人。
沒有任何先兆。
小文從睡夢中驚醒,身邊是已經僵硬了的外婆。
小孩子對死亡是沒有概念的。
在她的眼裡,她的外婆就是被三哥裝進黑匣子(棺木)裡帶走了。
於是,她氣勢洶洶地提著木製的火尖槍,扎著哪吒頭就去追三哥。
「你還我外婆!」
小文喊得聲嘶力竭。
見到葬禮上的棺木,小文又像瘋了一樣衝出去。
為找外婆,她大鬧了別人的葬禮。
被小文折騰得焦頭爛額的三哥忍不住嘶吼:
「你外婆被燒了!飄到天上去了!不見了!消失了!你以後再也見不到她了!」
這是小孩子第一次直面死亡的真相,人死了,就再也見不到了。
小文嚎啕大哭。
她是一個寄居在舅舅家的孤兒,外婆去世了,世界上滿心滿眼疼她的人也不在了。
為了哄小文,三哥又說,人死了會變成天上的星星。
深夜,小文蹲坐在室外,聽著外婆在手錶裡留下的的語音。
沒有什麼大道理,也沒有什麼煽情的表白。
絮絮叨叨,全都是一個老人疼愛孫女兒的生活細節。
「妹兒,別在外頭耍久了,太陽大,女娃子曬黑了不好看」。
「小文,今天生日早點回來」。
「伢兒,燉了排骨。」
聽著留言的小文一抬頭,天空掛滿星星。
死去的人會變成星星,這是中國人很傳統,又很夢幻的謊言。
死去的人不僅會變成星星,還會入地府,上天堂。
總歸只是以另外一種形式,陪伴在我們的身邊。
我們相信對著星星祈禱,
也就相當於和已經離世的那個人說話。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知道死亡的真相,我們只是想讓思念有一個宣洩口。
我有一個朋友,參加完爺爺的葬禮,一滴眼淚都沒掉。
她說:
「爺爺89歲走的,也沒被病痛折磨,在我們這邊算是喜喪了。」
有一次,她特意帶我去一條小巷子吃她家鄉的雞酒。
吃著吃著,她的眼淚突然就落下來了。
快四十歲的人,在小攤上哭得妝都花了。
她說,「爺爺是家裡最會做雞酒的人,這裡的雞酒和爺爺做的一樣……」
一個人的離去,或許並不會引來呼天搶地的告別。
生活還是要繼續前進的,只是,在那些風平浪靜的日子裡,還是會被一碗小巷裡的雞酒勾起所有的思念。
《生命的清單》裡說,人的一生要經歷三次死亡。
第一次死亡是心跳停止,生命完結。
第二次死亡是隨棺下葬,告別社會。
第三次死亡是被人遺忘,徹底消失。
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
一直被記掛著的人,雖死猶生。
「我活著,想給自己辦葬禮」
為活人辦葬禮。
這是三哥從來沒想過的。
但總要有人開這個先河。
一群人上好妝,在「靈堂」上吹吹打打,還活著老人閉著眼躺在棺材裡,安詳得有如長眠。
老人非常滿意這樣一場葬禮。
但老人的子女不幹了。
「你們怎麼能幹這樣的事情!退錢!退錢!」
開口是生死,心裡是票子。
給自己辦葬禮的老爺子說,自從自己得了一筆拆遷款,子女就一直盯著它們了。
從前的快樂沒有了,
從前的溫馨沒有了,
從前的孝順沒有了。
所以,老人寧願把錢都花出去,也不願意子女為了這一筆錢日日吵架。
「親朋道義因財失,父子情懷為利休」。
或許老爺子就是看透了這一點,才執意要為自己舉辦一個活人葬禮。
都說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了錢是萬萬不能的。
想得到更多錢,是你,是我,是很多普通人的想法。
但老爺子的子女們闖入「靈堂」的那幾秒,是擔心老爺子被騙傷心?還是真的擔心老爺子花光了錢,他們繼承不到?
質問時的憤怒是真的,傷感也是真的。錢花光了,還有再掙的機會;親人走了,那就再也回不來了。
在一個人有限的生命裡,總有一些東西比金錢重要。
把自己的日子過得一塌糊塗,雖生猶死。
放一場煙花,為你送行
因為一場活人葬禮,三哥和父親老莫之間爆發了劇烈的爭吵。
老莫顫巍巍地拄著拐杖,砸碎了店裡的玻璃櫃。
放出狠話,三哥壞了殯葬的規矩,他就是把店砸了,也不給三哥繼承。
「認什麼錯!反正在他眼裡,我做什麼都是錯的!」
三哥紅著眼睛吼回去。
一時間,情緒劍拔弩張。
這是兩代人觀念的對撞,是新舊的爭鋒。
三哥和老莫,這是很典型的中國式親子關係。
中國人大多含蓄,父親更是尤其沉默。
寫作文也經常這樣比喻,父愛如山不語。
只是沉默,倒也還好,更難的是,家長常為了保證自己的權威性,輕易不肯和孩子好好說話。總會下意識地以為自己就是家裡最說得上話的人,面對孩子的新想法,先要皺著眉頭,懷疑一番。
他們最怕孩子尾巴往上翹,老要伸手摁著孩子的天靈蓋,讓他往下沉一點,再沉一點。
最擅長拎出一個「別人家的孩子」來,
給自家孩子做一個偉光正的榜樣。
曾經在綜藝《少年說》裡看到這樣的一段:
被母親拎去和全校第一的同學比較,女孩在天台上聲嘶力竭地質問:
「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都看不到?」
臺下的母親愣了愣,開口還是一股熟悉的語句。
「當你很強的時候,我覺得是要拍一下。當你很弱的時候,我覺得我要推你一把。」
坐在影廳的人,看的也許不止是一部電影。
也在看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幕幕。
我們的家裡,或許也有一位很難學會好好說話,一點就炸,大包大攬的家長。
故事裡,除了生死,還有成長。
為了修補一具殘破的屍體,三哥主動向父親求和,兩人坐在廣場的長凳上商量事情,連翹腳的角度都一模一樣。
儘管老莫和三哥幾乎見面就吵,三哥還記得,老莫愛喝酒。
他給老莫買了酒,悄悄地倒在老莫隨身的保溫水壺裡。
這個場景,也像是無數個普通人和家人吵架以後的場景。
吵得要拍桌摔門,
到市場溜達一圈,發現家人愛吃的那個煎餅小攤還開著,
還是忍不住買上兩個熱騰騰的煎餅回家。
沒有吵過架的,不是家人。
沒有彼此關心過的,也不是家人。
隨著劇情推進,
老莫猝然離世,讓敢於用燒紙錢的火點菸的三哥哭得停不下來。
不管再怎麼吵架,那也是家人。
怎麼可能不傷心呢?
但幸好,幸好,三哥和老莫已經和解,不再彼此憎恨。
和殯葬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老莫,
給三哥留下了一份作業:
讓三哥為他打造一個私人訂製的葬禮。
中國式的父親,最後還是把言語的肯定變成了實際的行動。
老莫相信他的兒子,一定能把葬禮做好。
三哥抱起老莫的骨灰就開始飛奔,
把身後追趕著的長姐甩得遠遠的。
他要把老莫的骨灰做成煙花。
煙花在夜空綻放,無比燦爛,也無比熱烈。
我們最終會和家人和解,最終都能成長為能扛起家庭責任的人。
父親的煙花散落了,家庭的責任也移交了。
死亡是生命的告別,不是人生和解的最後一步。
告別之後,也能看到枯枝庭前萬木春。
死而無畏
老一輩人常說,人最難看透的,是死亡。
面對死亡,很多人下意識要去迴避。
不直接說「死」一類的字眼,
改成「上天了」、「變成星星了」。
活著的人,怎麼可以給自己舉行葬禮呢?
這多不吉利。
死亡要靜悄悄,怎麼可以放煙花呢?
但無論怎麼迴避,我們總有一天會直面死亡。
不要等到人死燈滅才去懷念,
不要等到生命最後一天才和父母和解,
不要等到錯過了時間,才後悔自己沒有好好表達對家人、朋友的愛,
不要等到無法挽回,才懊惱自己沒有好好對待生命。
我們要用盡心去生活。
在一部講述死亡的電影裡,也讓我們看見了「好好活著,認真活著」的動力。
演員朱一龍在採訪中提到,他認為的人生大事就是「看重每一天」。
代入角色的時候,他會去思考,一個人應該怎麼活。
在電影裡,三哥有咀嚼口香糖的習慣,這是從武漢人嚼檳榔的習慣裡演變出來的。
看重每一天,不是劇本裡的某一句話,是演員用衣角擦汗的細節,是趿拉著鞋走路的細節,是他從「安靜、優雅、禮貌、漂亮」的男生,變得「像一隻躁動的猴子」。
熱烈地享受生命。
在人間切切實實地大鬧過一場,
到了真的要告別的一天,又有什麼可怕的呢?
「日落西山了,老爺子最後一天了,大家幫忙了麼有」
「欸!」
「孝子守靈了麼有」
「欸!」
「老子一個人喊號子,眾人搭腔了沒」
「 欸!」
棺木在狹窄的樓道上一層一層地往下移,辣椒似的的號子聲在耳邊炸裂——
《人生大事》裡,說的是告別生命,卻也不只是告別生命。
一個個故事積攢著人間的微光,折射出我們對生命、親情、人性的思考。
我們總是一邊告別,一邊生存。
人生大事到底是什麼?
它就是「我」活在人間的每一天。
參考資料:
1.新浪微博:朱一龍超話
2.《朱一龍 讓「種星星的人被看見」》,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