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碟裝置以及拾光器控制裝置及其方法
2023-06-07 05:56:16 3
專利名稱:光碟裝置以及拾光器控制裝置及其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可攜式CD播放器等光碟裝置,特別涉及有關出現聚焦偏離時的導入動作的技術。
背景技術:
圖7表示現有技術的聚焦導入方法的流程圖,圖8表示現有技術的聚焦動作的時序圖。如圖7以及圖8所示,如果檢測到聚焦偏離(在SZ1為Yes),為了等待在拾光器中支承透鏡的彈簧的振動平息,在等待給定時間之後(SZ2),為了搜尋拾光器和光碟之間的焦點重合(對準焦點),實施使拾光器以一定頻率上下振動的再次導入動作(SZ3)。由於聚焦誤差只能在焦點重合附近檢測出來,所以當通過聚焦誤差信號的產生而確認檢測到焦點重合後,就進入伺服動作。通過這樣的動作,結束聚焦的再次導入。
近年來,例如對於可攜式CD,即使在慢跑中也不產生跑音(聲音中斷)的可晃動型的開發,各企業均在活躍進行。在現有技術的可攜式CD中,搭載有臨時保存播放數據的防震功能。然而,在慢跑那樣以一定周期施加振動的狀況下,即使搭載有防震功能,從跑音到復歸之間的時間如果不高速化,在保存播放數據之前下一次跑音又會發生,其結果還是會出現斷音的現象。
因此,在出現聚焦偏離時,快速實施聚焦的再次導入、在將保存在存儲器中的播放數據播完之前可以保存新的播放數據,就變得極為重要了。即,為了實現可晃動型,聚焦再次導入的高速化就成為必須條件之一。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於當在光碟裝置中出現聚焦偏離時可以比現有技術更高速實現聚焦的再次導入。
為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在具有拾光器的光碟裝置中,當出現聚焦偏離時、作為用於檢測焦點重合的導入動作,在檢測到聚焦偏離後、不設置等待時間而立即進行上述拾光器的振動幅度的驅動。
依據該發明,在導入動作中,拾光器的振動幅度的驅動,在檢測到聚焦偏離後在沒有等待的情況下立即進行。因此,和設置了等待時間的現有技術相比,可以在短時間內檢測到焦點重合,可以實現高速聚焦導入。
另外,本發明,在具有拾光器的光碟裝置中,當出現聚焦偏離時、作為用於檢測焦點重合的導入動作,採用第1振幅進行給定次數的上述拾光器的振動幅度的驅動,如果通過該振動幅度的驅動沒有檢測到焦點重合時,採用比上述第1振幅大的第2振幅進行上述拾光器的振動幅度的驅動。
依據該發明,在導入動作中,採用第1振幅進行給定次數的拾光器的振動幅度的驅動,如果這樣沒有檢測到焦點重合時,採用比第1振幅大的第2振幅進行振動幅度的驅動。當出現聚焦偏離時,由於焦點重合在拾光器的附近的可能性比較高。因此,即使第1振幅設定成比較小,檢測到焦點重合的概率足夠高。因此,在最初的振動幅度的驅動中如果沒能檢測到焦點重合時通過增大振幅值,不會招致導入錯誤,可以平均縮短聚焦的再次導入所需要的時間。即可以實現高速聚焦導入。
另外,本發明,在具有拾光器的光碟裝置中,當出現聚焦偏離時、作為用於檢測焦點重合的導入動作,當該光碟裝置垂直放置時,按照和上述拾光器所有的透鏡的自重下垂方向相反的方向,設定最初的振動方向,進行上述拾光器的振動幅度的驅動。
依據該發明,在拾光器的振動幅度的驅動中,最初的振動方向設定成和自重下垂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焦點重合的位置,在從透鏡觀察和自重下垂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可能性高。因此,可以更快檢測到焦點重合,可以實現高速的聚焦導入。
另外,本發明,在具有拾光器的光碟裝置中,當出現聚焦偏離時、作為用於檢測焦點重合的導入動作,根據過去的聚焦誤差信號推測焦點重合處於現在的拾光器的位置的那一側上,將最初的振動方向設定成所推測的方向上,進行上述拾光器的振動幅度的驅動。
依據該發明,拾光器的振動幅度的驅動中最初的振動方向由於設定在焦點重合存在的概率高的一方上,可以實現高速的聚焦再次導入。
圖1表示一般的光碟裝置的內部構成的功能模塊圖。
圖2表示有關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聚焦導入方法的流程圖。
圖3表示有關本發明實施例的聚焦導入動作的一例的時序圖。
圖4表示有關本發明實施例的聚焦導入動作的另一例的時序圖。
圖5表示利用軟彈簧的拾光器的示意圖。
圖6表示利用硬彈簧的拾光器的示意圖。
圖7表示現有技術的聚焦導入方法的流程圖。
圖8表示現有技術的聚焦導入動作的一例的時序圖。
其中1-光碟、3-拾光器、4-驅動器、10-LSI(拾光器控制裝置)、11-DSP、12-微處理器、31-透鏡、33-彈簧、33A-彈簧、A1、A2-第1振幅、B1、B2-第1振幅、d1、d2-自重下垂量。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採用
本發明的實施例。
圖1表示一般的光碟裝置的內部構成的功能模塊圖。在圖1中,1表示光碟,2表示驅動光碟轉動的電機部、3表示拾光器,4表示利用驅動信號SD驅動電機部2以及拾光器3的驅動器,5表示對拾光器3的輸出信號SIN進行放大的RF放大器。RF放大器5,輸出聲音信號SAD的同時,還輸出表示拾光器3與焦點重合之間的距離的聚焦誤差信號SFE、以及根據信號SIN檢測的表示驅動系的狀態的第1控制信號SC1。
10是作為拾光器控制裝置的LSI,包括DSP11以及微處理器12。DSP11接收聲音信號,輸出聲音。另外,在與微處理器12之間進行控制信號SC2、SC3的傳送,並且根據微處理器12的控制,向驅動器4輸出使拾光器3上下移動的聚焦驅動信號SFD。驅動器4根據聚焦驅動信號SFD的指示,驅動拾光器3。由驅動器4、DSP11以及微處理器12構成導入裝置。
圖2表示有關本實施例的聚焦導入方法的流程圖。如圖2所示,首先如果出現聚焦偏離,根據拾光器3輸出的信號SIN,RF放大器5檢測聚焦偏離。RF放大器5利用第1控制信號SC1將出現聚焦偏離的事情向DSP11通知(在ST1為Yes)。
DSP11利用第2控制信號SC2將出現聚焦偏離的事情向微處理器12通知,微處理器12設定第1振幅值和重複次數,通過第3控制信號SC3向DSP11指示導入動作的執行(ST2)。DSP11接收微處理器12的指示,向驅動器4輸出、立即以第1振幅值驅動拾光器3的聚焦驅動信號SFD(ST3)。這樣,當聚焦導引結束後,結束處理(在ST4為Yes)。
另一方面,當聚焦導入沒有結束時,根據所設定的次數,重複執行振動幅度的驅動。如果重複給定次數後仍沒有結束時(在ST5為Yes),微處理器12,設定比第1振幅值要大的第2振幅值,通過第3控制信號SC3向DSP11指示導入動作的執行(ST6)。DSP11接收微處理器12的指示,向驅動器4輸出、立即以第2振幅值驅動拾光器3的聚焦驅動信號SFD(ST3)。這樣,當聚焦導引結束後,結束處理(在ST4為Yes)。如果聚焦導入仍沒有結束時,進一步增大振幅值,進行同樣的處理。
圖3表示有關本實施例的聚焦導入動作的一例的時序圖。如圖3所示,在伺服動作中,聚焦誤差信號SFE和聚焦驅動信號SFD,均在一恆定值附近微小變動。在此,當出現聚焦偏離時,為了再次施加伺服,必須檢測出焦點重合。為了檢測焦點重合,輸出三角波作為聚焦驅動信號SFD,用該三角波上下振動幅度的驅動拾光器3。
在此,在本實施例中,首先,檢測到聚焦偏離後,不設置等待時間,立即振動幅度的驅動拾光器3是特點之一。聚焦偏離基本上是由於施加到光碟裝置上的振動所引起的,在現有技術中,由於認為在聚焦偏離後支承拾光器3的透鏡的彈簧發生振動,因此,設置為等待該彈簧的振動平息的等待時間。然而,該彈簧的振動,通過採用例如比現有技術硬的彈簧,可以短時間內平息。這樣,在本實施例中,不設置等待時間,而立即執行拾光器3的振動幅度的驅動,可以在短時間內結束聚焦導入動作。
此外,在本發明中,「立即」是指4ms以下的時間,優選在100μs左右。在實際裝置中,如果考慮到微處理器的任務處理,例如用於時間顯示的信號每隔13.3ms輸出,該時間,倍速時為1/2,3倍速時為1/3。由於構成為使各任務在該時間內結束,所以通常在4.4ms左右以內執行。因此,即使是「立即」執行,由於微處理器控制的關係,也要花費4ms左右。換言之,當花費了超過4ms的時間時,也可以推測為有意設置有等待時間。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在拾光器3的最初的振幅振動中,其振幅設定成比較小的值,在重複給定次數後,如果沒有能檢測到焦點重合,增大振幅值,進行拾光器3的振動幅度的驅動。即,當出現聚焦偏離時,可以認為拾光器3在焦點重合的附近的可能性比較高。因此,即使最初的第1振幅設定成比較小,也能預見檢測到焦點重合的概率足夠高。
因此,在最初的振動幅度的驅動重複給定次數後,如果沒能檢測到焦點重合時通過增大振幅值,不會招致導入錯誤,可以平均縮短聚焦的再次導入所需要的時間。在圖3的例中,重複給定次數設定成3次,利用第1振幅A1的振動幅度的驅動由於在重複3次後也沒能檢測到焦點重合,利用第2振幅B1進行振動幅度的驅動,這時檢測到焦點重合。焦點重合的檢測,可以通過原本為零的聚焦誤差信號SFE出現大的振幅(E)進行確認。
在確認焦點重合的檢測後,採用聚焦誤差信號SFE,執行再次導入。再次導入成功後,再次進入伺服動作,聚焦誤差信號SFE以及聚焦驅動信號SFD均在一恆定值附近開始微小變動。
圖4表示有關本實施例的聚焦導入動作的另一例的時序圖。在圖4的例中,重複給定次數設定成1次,由於第1振幅A2時和第2振幅B2時,都沒能檢測到焦點重合,所以設定更大的第3振幅C2,這時檢測到焦點重合。
此外,同一振幅下的重複次數,也可以是3次和1次之外的次數,例如也可以是2次。但是,如果焦點重合的檢測精度足夠高時,重複次數為1次就足夠了。
另外,對於可攜式CD,垂直放置的情況也不會稀奇。因此,考慮到光碟裝置垂直放置的情況,在拾光器3的振動幅度的驅動中也可以設定第1振幅和最初的振動方向。對於這一點在以下進行說明。
圖5表示利用軟彈簧的拾光器的示意圖,圖6表示利用硬彈簧的拾光器的示意圖,並且(a)均為水平放置的情況,(b)均為垂直放置的情況。31表示透鏡,32表示拾光器一側,33、33A表示彈簧。此外,在光碟裝置中,將來,為進一步實現高倍速播放以及低耗電,具有採用彈簧硬的拾光器的傾向。
對圖5和圖6進行比較表明,裝置水平放置時,在利用軟彈簧33的拾光器中,由於透鏡31的重量產生自重下垂量d1,對此,在利用硬彈簧33A的拾光器中,由於向上方向吊拉透鏡31,自重下垂量較少。然而,當裝置垂直放置時,在利用軟彈簧33的拾光器中,基本上不產生自重下垂量,相反,在利用硬彈簧33A的拾光器中,透鏡31向外方向飄出因彈簧33A所吊拉的量,而產生自重下垂量d2。這時,如果出現聚焦偏離,透鏡31向外方向飄出。
因此,在採用圖6所示的拾光器時,通過將最初的振幅振動中第1振幅、在光碟裝置垂直放置時設定成透鏡31的自重下垂量d2以上的值,可以在最初的振動幅度的驅動中使檢測到焦點重合的可能性足夠高。這樣,可以在平均上高速結束聚焦的再次導入。
另外,在採用圖6所示彈簧硬的拾光器時,當光碟裝置垂直放置時,由於透鏡31的自重下垂方向是向外飄出,焦點重合的位置,在從透鏡31觀察和自重下垂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可能性高。因此,在拾光器的振動幅度的驅動中,通過將最初的振動方向設定成和自重下垂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可以更快檢測到焦點重合。這樣,可以在平均上高速結束聚焦的再次導入。
另外,當出現聚焦偏離時,其偏離前一瞬的聚焦誤差信號SFE,可以認為在偏離方向上振幅大。利用該現象,在拾光器的振動幅度的驅動中,可以將最初的振動方向設定在存在焦點重合的概率高的一方上。
即,使DSP11構成為始終保存聚焦誤差信號SFE的N個樣本(N為任意自然數),然後,當檢測到聚焦偏離時,通過對所保存的過去N個樣本的聚焦誤差信號SFE的極性進行識別,可以檢測出拾光器3對焦點重合是在上方向上偏離,還是在下方向上偏離。換言之,DSP11可以推測焦點重合在現在的拾光器3的位置的那一側上。然後,將最初的振動方向設定成所推測的方向上,進行拾光器3的振動幅度的驅動。這樣,可以高速進行聚焦再次導入。
依據以上所述的本發明,當出現聚焦偏離時,可以實現高速聚焦導入。這樣,例如對於可攜式CD播放器,可以實現可晃動型。
權利要求
1.一種光碟裝置,包括拾光器、和當出現聚焦偏離時、進行用於檢測焦點重合的導入動作的導入裝置,其特徵是所述導入裝置,在檢測到聚焦偏離後、不設置等待時間而立即進行所述拾光器的振動幅度的驅動。
2.一種光碟裝置,包括拾光器、和當出現聚焦偏離時、進行用於檢測焦點重合的導入動作的導入裝置,其特徵是所述導入裝置,作為所述導入動作,當該光碟裝置垂直放置時,按照與所述拾光器所具有的透鏡的自重下垂方向相反的方向,設定最初的振動方向,進行所述拾光器的振動幅度的驅動。
3.一種光碟裝置,包括拾光器、和當出現聚焦偏離時、進行用於檢測焦點重合的導入動作的導入裝置,其特徵是所述導入裝置,作為所述導入動作,根據過去的聚焦誤差信號推測焦點重合處於現在的拾光器的位置的那一側上,並將最初的振動方向設定成所推測的方向上,進行所述拾光器的振動幅度的驅動。
4.一種拾光器控制裝置,是在光碟裝置中,控制拾光器的驅動的控制裝置,其特徵是當檢測到出現聚焦偏離後、不設置等待時間而立即指示所述拾光器的驅動器,進行所述拾光器的振動幅度的驅動。
5.一種拾光器控制裝置,是在光碟裝置中,控制拾光器的驅動的控制裝置,其特徵是當檢測到出現聚焦偏離時、當該光碟裝置垂直放置時,按照與所述拾光器所具有的透鏡的自重下垂方向相反的方向,設定最初的振動方向,指示所述拾光器的驅動器進行所述拾光器的振動幅度的驅動。
6.一種拾光器控制裝置,是在光碟裝置中,控制拾光器的驅動的控制裝置,其特徵是當檢測到出現聚焦偏離時、根據過去的聚焦誤差信號推測焦點重合處於現在的拾光器的位置的那一側上,並將最初的振動方向設定成所推測的方向上,指示所述拾光器的驅動器進行所述拾光器的振動幅度的驅動。
7.一種拾光器控制方法,是在光碟裝置中,控制拾光器的驅動的方法,其特徵是當出現聚焦偏離時、在檢測到聚焦偏離後,不設置等待時間立即使所述拾光器進行振動幅度的驅動。
8.一種拾光器控制方法,是在光碟裝置中,控制拾光器的驅動的方法,其特徵是當出現聚焦偏離時、當該光碟裝置垂直放置時,按照與所述拾光器所具有的透鏡的自重下垂方向相反的方向,設定最初的振動方向,使所述拾光器進行振動幅度的驅動。
9.一種拾光器控制方法,是在光碟裝置中,控制拾光器的驅動的方法,其特徵是當出現聚焦偏離時、根據過去的聚焦誤差信號推測焦點重合處於現在的拾光器的位置的那一側上,並將最初的振動方向設定成所推測的方向上,使所述拾光器進行振動幅度的驅動。
全文摘要
一種光碟裝置,當出現聚焦偏離時,不進行時間等待,而立即進行拾光器的振動幅度的驅動。從而可以實現當出現聚焦偏離時可以比現有技術更高速實現聚焦的再次導入。
文檔編號G11B7/09GK1831965SQ200510131688
公開日2006年9月13日 申請日期2003年6月26日 優先權日2002年6月28日
發明者石川良一 申請人: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