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鋼筋桁架樓板高差處抬高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6-04 08:07:4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鋼筋桁架樓板結構,特別涉及一種鋼筋桁架樓板高差處抬高結構。
背景技術:
鋼筋桁架樓板由鋼筋桁架樓承板和工字鋼等其他形狀的鋼材構成,鋼筋桁架樓承板又包括底部的壓型板和焊接在壓型板上方的鋼筋桁架。
現有鋼筋桁架樓板高差處抬高結構,包括下方的工字鋼、用於抬高樓板的凹型鋼、以及分別設置兩者兩側的兩個鋼筋桁架樓承板;凹型鋼凹口朝向左且呈豎直設置,左側鋼筋桁架樓承板的右端位於工字鋼上,右側鋼筋桁架樓承板的左端位於凹型鋼上,凹型鋼實現兩個鋼筋桁架樓承板之間存在高度差,但是兩個鋼筋桁架樓承板之間相互獨立,兩者不存在連接關係,因此兩者的配合程度低,該種鋼筋桁架樓板高差處抬高結構在結構強度上存在改進之處。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鋼筋桁架樓板高差處抬高結構,其具有第一鋼筋桁架樓承板與第二鋼筋桁架樓承板之間的結構強度高的優點。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
一種鋼筋桁架樓板高差處抬高結構,包括呈上下設置的凹型鋼和工字鋼、以及設置在工字鋼上的第一鋼筋桁架樓承板和設置在凹型鋼上的第二鋼筋桁架樓承板,所述第一鋼筋桁架樓承板與第二鋼筋桁架樓承板之間設置有綁接件,所述綁接件包括依次連接的豎直長杆,水平橫杆和豎直短杆,所述豎直長杆綁接於第一鋼筋桁架樓承板,所述豎直短杆綁接於第二鋼筋桁架樓承板。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外加綁接件將其分別與第一鋼筋桁架樓承板和第二鋼筋桁架樓承板進行綁接,繼而提高第一、第二鋼筋桁架樓承板之間配合程度,最終達到提高兩者的結構強度的目的。
作為優選地,所述水平橫杆兩端均設置有螺紋孔,所述豎直長杆和豎直短杆的上部均設置為與螺紋孔呈螺紋連接的螺紋段。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實現水平橫杆左端至豎直長杆下端的距離可調,豎直長杆下端能夠綁接到第一鋼筋桁架樓承板上,同時水平橫杆右端至豎直短杆下端的距離可調,豎直短杆下端能夠綁接到第二鋼筋桁架樓承板上。
作為優選地,所述第一鋼筋桁架樓承板與凹型鋼之間設置有凹型杆,所述凹型杆兩端綁接於第一鋼筋桁架樓承板,所述凹型杆的中部卡嵌於凹型鋼內。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凹型杆的中部牴觸到凹型鋼內的上下壁,同時凹型杆兩個前杆部綁接到第一鋼筋桁架樓承板,從而提高了第一鋼筋桁架樓承板與凹型鋼之間的連接強度。
作為優選地,所述第一鋼筋桁架樓承板與凹型鋼之間設置有若干凹型杆,所述工字鋼的上表面固定連接若干呈豎直設置的限位螺栓,所述限位螺栓與凹型杆呈一一對應設置,且相對應的限位螺栓與凹型杆呈牴觸設置。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限位螺栓固定連接在工字鋼上,同時與對應的凹型杆呈牴觸設置,因此其能夠限制凹型杆前後好的滑動,進而也使得第一鋼筋桁架樓承板前後移動,達到提高第一鋼筋桁架樓承板穩定性的效果。
作為優選地,所述第一鋼筋桁架樓承板的右端與工字鋼之間設有墊板,所述墊板的厚度與第一鋼筋桁架樓承板的壓型板的厚度之和等同於凹型鋼的厚度。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當第一鋼筋桁架樓承板的壓型板的高度於凹型鋼底面的高度相同時,插入凹型杆時,凹型杆能夠保持水平,相對於傾斜連接在第一鋼筋桁架樓承板上,凹型杆不容易抵緊於凹型鋼內的上壁;同時能夠達到便於將第一鋼筋桁架樓承板與凹型杆綁接在一起的目的。
作為優選地,所述墊板為彈性橡膠墊。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彈性橡膠墊具有彈性形變能力,當在綁接凹型杆時,其受到第一鋼筋桁架樓承板的壓型板的壓力時,能夠迎合著發生形變,達到綁接便捷的目的,而當綁接完成後其恢復一定的形變量。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第一鋼筋桁架樓承板和第二鋼筋桁架樓承板通過一根外加的綁接件進行綁接,繼而提高第一、第二鋼筋桁架樓承板之間配合程度,最終達到提高兩者的結構強度的目的;同時通過使用凹型杆提高了凹型鋼與第一鋼筋桁架樓承板之間連接強度,使得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強度更加穩定。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圖2為實施例用於展示綁接件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1、工字鋼;2、凹型鋼;3、第一鋼筋桁架樓承板;4、第二鋼筋桁架樓承板;5、水平橫杆;51、螺紋孔;6、豎直長杆;7、豎直短杆;8、墊板;9、螺紋段;10、凹型杆;11、限位螺栓。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需要說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詞語「前」、「後」、「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圖中的方向,詞語「底面」和「頂面」、「內」和「外」分別指的是朝向或遠離特定部件幾何中心的方向。
參見圖1與圖2,一種鋼筋桁架樓板高差處抬高結構,包括工字鋼1和凹型鋼2,凹型鋼2焊接固定在工字鋼1的上方,並且凹型鋼2的凹口朝向左側,一個樓板上設置有若干鋼筋桁架樓板高差處抬高結構,工字鋼1的左側設置有第一鋼筋桁架樓承板3,第一鋼筋桁架樓承板3的右端擺放在工字鋼1上,左側放置在另一個鋼筋桁架樓板高差處抬高結構的凹型鋼2上;而凹型鋼2的右側設置有第二鋼筋桁架樓承板4,第二鋼筋桁架樓承板4的右端放置在第三個鋼筋桁架樓板高差處抬高結構的工字鋼1上。
本實施例在第一鋼筋桁架樓承板3與凹型鋼2之間設置有凹型杆10,凹型杆10的中部設置在凹型鋼2內,凹型杆10的中部上端牴觸到凹型鋼2內的上壁,下端牴觸到凹型鋼2內的下壁,凹型杆10的前伸的兩端均通過鐵絲綁接在第一鋼筋桁架樓承板3上。為了使得凹型杆10保持水平,進而在壓型板與工字鋼1之間設置有墊板8,墊板8為彈性橡膠墊,彈性橡膠墊具有彈性形變能力,當在綁接凹型杆10時,其受到第一鋼筋桁架樓承板3的壓型板的壓力時,能夠迎合著發生形變,達到綁接便捷的目的,而當綁接完成後其恢復一定的形變量。
第一鋼筋桁架樓承板3與第二鋼筋桁架樓承板4之間設置綁接件,綁接件包括依次連接的豎直長杆6,水平橫杆5和豎直短杆7,其中水平橫杆5兩端均設置有螺紋孔51,而豎直長杆6和豎直短杆7的上部均設置為與螺紋孔51呈螺紋連接的螺紋段9,即豎直長杆6可穿入水平橫杆5的左端並與其呈螺紋連接,而豎直短杆7可穿入水平橫杆5的右端並與其呈螺紋連接,這樣,先調節水平橫杆5左端至豎直長杆6下端的距離,然後可以將豎直長杆6的下端牴觸到第一鋼筋桁架樓承板3上的壓型板上,同時下部能夠與第一鋼筋桁架樓承板3上的豎直鋼筋實現較好的綁接;同時可以調節水平橫杆5右端至豎直短杆7下端的距離,然後可以將豎直短杆7的下端牴觸到第二鋼筋桁架樓承板4上的壓型板上,同時下部能夠與第二鋼筋桁架樓承板4上的水平鋼筋實現較好的綁接。
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並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後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範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