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溼電除塵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6-04 17:48:56 2

本發明涉及除塵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溼電除塵裝置。
背景技術:
參見圖1和圖2,傳統的溼電除塵器包括外殼1,電極2和噴淋管3,電極2包括包括上電暈架21、下電暈架22、放電線23和集塵電極24,放電線23的下端設置有重錘25。使用時,空氣中的粉塵經過集塵電極和放電線23之間的空間,被吸附在集塵電極上。一段時間以後,需要啟動噴淋管,將吸附在集塵電極內壁上的粉塵衝刷掉。
但是由於集塵電極24為一根細長的圓管,所以噴淋管3很難直接衝刷到集塵電極的所有內壁,因此有必要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種溼電除塵裝置,其電極能夠方便的清洗。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一種溼電除塵裝置,包括外殼,所述外殼內設置有電極和用於衝刷電極的噴淋管,所述電極包括包括上電暈架、下電暈架、高壓線和集塵電極,所述高壓線的兩端分別固定在上電暈架和下電暈架上,所述高壓線設置在所述集塵電極的通孔內,還包括第一輸送輥、第二輸送輥和柔性金屬片,所述金屬片的兩端卷繞在所述第一輸送輥和第二輸送輥上,所述集塵電極包括圓筒形的本體,所述本體的內壁內側設置有塑料製成的轉軸,所述轉軸沿著所述本體的內壁均勻分布,所述轉軸的兩端轉動連接在所述本體的頂部和底部,所述本體的上設置有一條槽,所述金屬片穿入每個所述本體的槽內 ,繞過所有所述轉軸後再從所述槽穿出。使用時,位於集塵電極內的金屬片吸附粉塵,到吸附到一定程度時,第一輸送輥啟動,將位於集塵電極內帶有灰塵的金屬片的拉出,這時候噴淋管就能方便的衝刷到這些灰塵,同時將集塵電極外乾淨的金屬片送入集塵電極內,當集塵電極再次吸附飽和時,再啟動第二輸送輥,將第一次送出的金屬片再送入集塵電極內,如此往復,這種結構的電極,永遠不會發生堵塞。拉入拉出金屬片的過程中,金屬片上的灰塵就有大部分被轉軸掛掉,同時轉軸上的粘附的灰塵也會在與金屬片相對轉動的時候被去掉。
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的,所述噴淋管豎直設置在所述電極中間位置,所述噴淋管的側壁周向均布有噴淋孔。這種形式的噴淋管設置方式,能夠更加直接的衝刷到金屬片上的灰塵。
上述技術方案中,具體的,所述本體包括圓管,所述圓管的頂面和底面通過螺栓固定有圓環,所述圓環上設置有供所述轉軸插入的通孔。
上述技術方案中,具體的,還包括重錘,所述重錘設置在所述高壓線的底部。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使用時,位於集塵電極內的金屬片吸附粉塵,到吸附到一定程度時,第一輸送輥啟動,將位於集塵電極內帶有灰塵的金屬片的拉出,這時候噴淋管就能方便的衝刷到這些灰塵,同時將集塵電極外乾淨的金屬片送入集塵電極內,當集塵電極再次吸附飽和時,再啟動第二輸送輥,將第一次送出的金屬片再送入集塵電極內,如此往復,這種結構的電極,永遠不會發生堵塞。拉入拉出金屬片的過程中,金屬片上的灰塵就有大部分被轉軸掛掉,同時轉軸上的粘附的灰塵也會在與金屬片相對轉動的時候被去掉。所以這種形式的除塵電極永遠不會發生堵塞。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溼電除塵裝置的示意圖。
圖2是圖1中電極的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示意圖。
圖4為圖3的剖視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電極的半剖示意圖。
圖6為圖5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和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如圖3至6所示,一種溼電除塵裝置,包括外殼1,外殼1內設置有電極2和用於衝刷電極的噴淋管3,電極2包括包括上電暈架21、下電暈架22、高壓線23、集塵電極24和重錘25,高壓線23的兩端分別固定在上電暈架21和下電暈架22上,高壓線23設置在集塵電極24的通孔內,還包括第一輸送輥41、第二輸送輥42和柔性金屬片5,金屬片5的兩端卷繞在第一輸送輥41和第二輸送輥42上,集塵電極24包括圓筒形的本體241,本體241的內壁內側設置有塑料製成的轉軸242,轉軸242沿著本體241的內壁均勻分布,本體241包括圓管24a,圓管24a的頂面和底面通過螺栓固定有圓環24b,圓環24b上設置有供轉軸插入的通孔。本體241的上設置有一條槽24c,金屬片5穿入每個本體241的槽24c內 ,繞過所有轉軸242後再從槽24c穿出。重錘25設置在高壓線的底部。
噴淋管3豎直設置在電極2中間位置,噴淋管3的側壁周向均布有噴淋孔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