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海洋和文明的書(作為人類文化主要源泉的海洋)

2023-06-04 14:45:20

作者丨[法]雅克·阿塔利

摘編丨安也

儘管地球表面的70%都被藍色的海洋覆蓋,但一直沒有人從海洋視角講述世界的歷史、人類的故事。事實上,在法國著名政治經濟學家雅克·阿塔利看來,海洋正是人類發展歷程的關鍵所在。

海洋的基因深深烙印在每一個族群身上,地球生命在這裡誕生,也在這裡進化。從地球的誕生到生命的演化,從智人的崛起到文明的奠基,雅克·阿塔利在《海洋文明小史》一書中,從海洋的自然史、文明史、生態史的角度,講述了海洋與人類的悠久聯繫,尤其重點介紹了鮮為人知的早期人類海洋探索經歷——8萬年前的直立人已經開始了海上之旅,6萬年前的晚期智人也曾穿越太平洋。

海洋是地球的溫室,城市文明的哺育者,人類歷史的戰場,更是現代社會的支柱,但我們對於海洋的理解卻總是過少,或者過於片面。海洋與陸地並非敵對關係,雅克·阿塔利希望人們可以愛護和敬畏海洋,他表示,「當人類滅絕時,海洋中的生命還會繼續存在。而人類之所以會消失,是因為海洋受到了破壞,無法充分發揮其原本可以發揮的作用。」我們不了解海洋,敬畏之心便也無從談起。

城市沉積物排入大海。2019年2月5日,哥白尼「哨兵—2B」衛星拍攝到的義大利羅馬及拉齊奧周邊地區圖片。暴雨過後,大量降水將眾多城市沉積物帶入大海。濱海城市中人類活動的影響,不可避免會波及沿岸海域。《海洋文明小史》插圖。

雅克·阿塔利說:「海洋孕育了生命,又在5億年後賦予了人類——海洋的創造物之一 ——感知自由的能力。」他的這種觀點,在眾多文學和電影之中也可以得到有力的證據。對於人類文化發展而言,海洋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視。

以下內容節選自法國著名政治經濟學家、哲學家雅克·阿塔利所著的《海洋文明小史》,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海洋文明小史》,[法]雅克·阿塔利著,王存苗譯,中信出版集團2020年4月版

自古以來,海洋不僅是人類漁獵冒險、探索交流之所,是財富與權力的源泉,更是人類文化的主要源泉,並且無疑是最重要的根源。若用宏大的話語來詮釋

(儘管這在今日容易招致疑慮)

,那麼海洋就是人類烏託邦主體思想的來源,也是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誕生之地。它使人類懂得欣賞自由的崇高,沉醉在自由之中,也懂得失去自由是一場悲劇。這裡說的人,多為男人,因為有史以來,大海就是男人的國度。

在女人也可以追求自由之前,自由獨為男人的獵物。很少有女性揚帆使舵、乘風破浪。以往在船上都很少見到她們的身影,若有,也只是些乘客罷了。而如今,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女性加入出海遠航的隊伍,這無疑是一種進步,是自由面前人人平等這一原則的最佳體現。

當人類還過著遊牧生活時,海洋就是他們可以到達的世界盡頭;海上的危險係數是最危險沙漠的千倍,因為海上的任何一次意外都是致命的,任何一點失誤都會使人喪命。相較於沙漠,海洋更是一個冒險之地,也是拼膽量、決取捨、爭自由的地方。與沙漠不同的是,海洋對於人類權力的確立極其重要。

勃魯蓋爾,《有伊卡洛斯墜落的風景》。《海洋文明小史》插圖。

於是,跨海越洋必備的素質漸漸成了野外生存的必備技能與衡量事業成功的標準,也成了一種道德觀、生存觀和世界觀,深深影響著海上的航行者、海邊居民以及靠海洋謀生的人們。而正是這些人在統治著世界,勝者的意識形態是在海上形成的。

同樣,現代道德觀也是在海上日益清晰,並逐漸形成的。海洋自然而然地引導我們將這種價值看得比其他任何價值都更加重要,直到它進入人類歷史,凌駕於一切價值之上,並塑造了當今所有文明,而這一切都源於對自由的渴望。

在文學中可以找到海洋與自由之間的關係

我們在世界各民族文學中都可以找到海洋與自由之間的關係:所有崇尚運動與自由、變化與挑戰的人都會為大海唱起讚歌;而抵制這些要素的人也都不喜歡大海,他們僅將海洋視作危險地帶,除了神的安排,他們對海洋不抱任何期待。

在各民族的故事與傳說中亦是如此。維京人的故事裡,海洋象徵著一種人類必須馴服的力量。在古印度的《奧義書》中,海象徵著寧靜,是人們進行冥想和神秘觀想的對象。古巴比倫史詩《吉爾伽美什》中,我們看到了據信是關於大洪水和得救者獲得自由的最早歷史記錄。凱爾特人的故事裡,海是逃生之地,英雄能在這裡改頭換面、重獲新生。同樣,在西伯利亞人和美國人的宇宙傳說中,大海就是一個宇宙的極限邊界,一些人會通過海洋逃到另一個宇宙。

古希臘神話中,大海是忒修斯出迷宮後得以逃脫之地,他逃離了邁錫尼國王的領地,擄走其女阿麗亞娜;但同時,海也是忒修斯的父親埃勾斯的葬身之地,他因為錯誤地理解了兒子歸船旗幟的顏色所代表的含義而縱身跳入大海,溺水而亡。

在荷馬的作品中,海是奧德賽的歷險之地,起先是為了搶回逃至特洛伊的海倫,後來又是為了重返家園與妻子團聚。奧德賽是一名真正的水手,他對星座了如指掌:「他坐下來熟練地掌舵調整航向……注視著昴星座和那遲遲降落的大角星,以及綽號為北鬥的那組大熊星座,它以自我為中心運轉,遙望獵戶座,只有它不和其他星座去長河沐浴……渡海時要始終航行在這顆星的左方」

(《奧德賽》第五卷第270—278行)

,這樣就能保證他一直向著東方前行,直至17世紀人們在航海時都是這麼做的。但奧德賽同所有的水手一樣,經歷過重重艱難險阻,他畏懼「廣闊的大海深淵,它是那樣可怕而艱險」

(《奧德賽》第五卷第174行)

。當歷險結束,重回島上故鄉與家人團聚時,他欣喜若狂。

幾個世紀後,穿越地中海、四處遊歷做說客的柏拉圖,遭受了多次風暴襲擊和船難。他將大海視作哲學的敵人,因為海洋本身拒絕秩序,而柏拉圖對秩序卻情有獨鍾。他曾說過,海洋與貿易、與民主、與他嗤之以鼻的事物有著太多的聯繫,因為「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靠海而居確實令人生活舒適、心曠神怡,但事實上,有這樣一位鄰居,卻是鹹澀苦悶的。商業買賣滿城邦,不正當交易比比皆是,變幻不定、背信棄義之風興起。是海讓整個城邦對外來人毫無信任、充滿敵意」。不過柏拉圖認為,想要在海上倖存,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將我們的生命交付於真正的航海高手;管理國家也應該像管理一艘大船一樣,在船上可沒有民主的棲身之地。此外,他還認為,如果我們相信民主,那麼世界就會像一艘滿載無知任性之輩的大船,不知該去往何處,而這艘船也就成了一艘「愚人船」。

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在《埃涅阿斯紀》中講述了愛神阿弗洛狄忒之子半神埃涅阿斯的故事。當特洛伊落入阿哈伊亞人之手時,埃涅阿斯逃往迦太基,那裡的女王迪多對他一見傾心。

之後,沿海國家的文學作品中都出現了海,且千篇一律、毫無例外地表達了對危險的畏懼和對自由的神往。至少對於那些深刻意識到海洋重要性的人民來說,大海讓他們感受到的,就是這樣兩種並存的心緒。

耶羅尼米斯· 博斯在1490年至1500年間創作的《愚人船》。圖畫借用了中世紀擺脫愚蠢的傳統,即用一隻船把愚人們帶離城市的典故。船尾飲酒的小丑是掌舵者,但他毫不在意這艘「 人類之船」將駛往何方。《海洋文明小史》插圖。

英國作家將海洋視作追尋理想之地

英國文學也是如此。自中世紀起,英國作家就開始描述作為島國人民的憂慮。他們在大海中看到了命運的主宰,他們將海洋視作追尋理想之地。如《聖布倫丹遊記》

(此書至今能找到的最古老的手抄本可追溯至12 世紀)

,書中記述了公元6 世紀一位修道院院長為了找尋伊甸園,千裡迢迢去往愛爾蘭西方,最終發現了一片島嶼

(可能是今天的亞速爾群島)

的故事。同一時代,戈蒂耶·馬普

(Gautier Map)

在《廷臣瑣事》

(De nugis curialum)

中講述了尼古拉斯·皮普的故事,他可以「長時間不呼吸……在海中與魚兒嬉戲」,人們都稱之為「海人」。13 世紀的凱爾特小說《至高聖杯傳奇》

(Perlesvaus)

中,主人公珀西瓦爾登上一艘神奇的大帆船—「伽歷城堡號」,去尋找聖杯。與此同時,被一劑春藥改變命運的特裡斯坦也在努力找回自由。

此後,約1610 年,莎士比亞的最後一部劇作《暴風雨》可謂匯集了所有以海洋為創作靈感的文學作品之精髓。其中,我們可以找到許多作品的影子,如1523 年伊拉斯謨發表的《海難》

(Naufragium)

,1609 年威廉·斯特雷奇

(William Strachey)

敘述百慕達群島外海上「海洋冒險號」沉船事件的《海難紀實與騎士託馬斯·蓋茨爵士的救贖》

(True Reportory of the Wracke and Redemption of Sir Thomas Gates, Knight)

,以及羅德騎士團成員之一皮伽費塔

(Pigafetta)

的記述

(他曾於1519 年隨麥哲倫遠航並參加了麥克坦島上的戰鬥,其間麥哲倫不幸身亡)

。此外,有一段關於加勒比海的描寫與蒙田在《隨筆集》中的片段相近,另有一段話直接取自古羅馬詩人奧維德的作品。在這些作品中,大海依舊是反叛的途徑,對於那些海上遇難後困於荒島的人而言,大海是危險出沒之地,卻又是自由之路。

《暴風雨》,[英]莎士比亞著,朱生豪譯,未讀·文藝家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年6月版

1719 年,丹尼爾·笛福在《魯濱孫漂流記》中講述了一位水手所經歷的千難萬險:1651 年,他受到了海盜的襲擊,1659 年又遭遇了海難,受困於一座小島上,放棄了從島上逃走的念頭後,在那裡度過了28 年的時光。之後,笛福又創作了《摩爾·弗蘭德斯》,講述了一個出生於倫敦新門監獄的年輕女子決定離開英格蘭去維吉尼亞的英國殖民地定居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海也是自由的希望。此外,斯末萊特所著的《藍登傳》講述了一位年輕男子為了尋求財富於1739年離開蘇格蘭的故事。在這裡,海同樣象徵著自由,並預示著成功的希望。

1798 年,塞繆爾·柯勒律治在詩歌《古舟子詠》中將大海描述成未遭破壞的自然王國,庇護著文明,使其不受任何威脅侵襲。

1816 年,拜倫在為希臘人的自由而奔赴戰場獻出生命之前,在長詩《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中妙筆生花,傳遞他對海上的自由的思考:

在無徑可通的林叢有一種樂趣,

在寂寞幽僻的海濱有一種狂歡,

這裡是一個無人侵擾的社會:

面對大海,樂聲伴著濤聲嗚咽。

在拜倫眼中,海洋猶如鬣毛濃密、威風凜凜的猛獸,要將它擒住,然後戰勝它。

1821 年,英國作家沃爾特·司各特寫了《海盜》。美國人緊隨其後,17 歲加入美國海軍的詹姆斯·費尼莫爾·庫柏於1824 年寫出了《舵手》,成為美國人身份的一個象徵。之後,他因發表多部以狩獵者和美洲印第安人為主題的作品而聲名鵲起,人生的最後時光仍在編寫《美國海軍發展史》。

1838 年,美國作家埃德加·愛倫·坡的作品《亞瑟·戈登·皮姆的故事》問世,這是他唯一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他的代表作。小說中講述了捕鯨船上一名水手的奇遇:沉船遇難、船員叛亂、同類相食,歷經千難萬險的他想要逃離陸地,遠離野蠻的陸上世界,重返大洋。赫爾曼·梅爾維爾對這本小說大加讚賞,而他本人就曾是捕鯨船上的一名水手。1851年,梅爾維爾發表了小說《白鯨》,書中「裴廓德號」捕鯨船船長亞哈一心想要捕獲一頭兇猛無比的白色抹香鯨—莫比·迪克,這種在執念驅使下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最後同歸於盡的毀滅性結局成了此類故事的範本。

不久後,我們又在約瑟夫·康拉德的許多作品中看到同樣的執念,如《海隅逐客》

(1896 年)

、《黑暗的心》

(1899年)

和《吉姆爺》

(1900 年)

。康拉德本人就曾經是水手,後在法國和英國的商船隊中當了船長。他於1903 年在《颱風》中描述了暴風雨來臨時船員們最初驚駭不已的反應,以及在不可控的自然之力面前展現出的勇氣與膽量,書中還蘊含著很多的人生哲理。最讓人拍手叫絕的,可能就是身世成謎的B. 特拉文

(連這個名字都未必為真)

於1921 年所寫的《死人船》,故事中有一艘註定要沉沒的船,船上的水手們過著煉獄般的生活。著名的《碧血金沙》也是出自特拉文筆下。愛因斯坦曾說過:「如果只許我帶一本書去一個杳無人煙的荒島,我一定會選特拉文的書。」

在很多其他美國文學作品中,海是通往內心自由的道路,人們可以發現隱匿在心靈最深處的自我。如1952 年歐內斯特·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所述的故事:在古巴一處小海港,一位老漁夫為了贏得村民的尊重,與一隻大馬林魚英勇搏鬥;返程途中老人的小船受到了鯊魚的襲擊,面對諸多威脅,老人殊死抵抗只為保護這得來不易的戰利品。儘管回到村莊時這份戰利品幾乎所剩無幾,老人卻得到了全村人誠摯的敬意。

《老人與海》,[美] 歐內斯特·海明威著,魯羊譯,浙江文藝出版社2017年3月版

相反,其他文學作品中幾乎見不到海洋的身影,就算有,也只是烏託邦、幻想世界,或是虛構記述中不符實際的設定,總而言之屬於另一個世界。在14 世紀的《一千零一夜》中就能看到這樣的例子。其中,富有的商人辛巴達講述了自己的七次航海之旅,其間遭遇過海難,也到過一些荒無人煙之地。同樣,在法國文學中也很少出現海洋,即便有,通常也只是為了呈現負面意象。

首當其衝的就是波德萊爾,他的著名詩篇道明了法國與海的關係:

自由的人,你將永把大海愛戀!

海是你的鏡子,你在波濤無盡

奔湧無限之中靜觀你的靈魂,

你的精神是同樣痛苦的深淵

……

然而,不知過了多少個世紀,

你們不憐憫,不悔恨,鬥狠爭強,

你們那樣地喜歡殘殺和死亡,

啊,永遠的鬥士,啊,無情的兄弟!

曾經也是水手的歐仁·蘇

(Eugène Sue)

最先發表的幾部小說都是關於大海的:《海盜凱諾克》

(Kernok le pirate,1830 年)

、《阿達—高爾》

(Atar-Gull,1831 年)

和《蠑螈號》

(La Salamandre,1832 年)

。曾長期被流放荒島的維克多·雨果在海上看盡了暴風雨,他在1866 年發表的《海上勞工》中這樣寫道:「沒有一隻野獸會和大海一樣把它的掠獲物撕得這樣碎。海水裡處處都有利爪。風能咬,波濤能吞,巨浪是一張大嘴。海洋仿佛有獅子那樣的爪子,既會拔掉一切,又會壓爛一切。」

同一時期,時常在英吉利海峽和大西洋上航行

(起先乘坐一艘小帆船,而後起用配有11 名船員的蒸汽艇)

且對愛倫·坡的小說大加讚賞的儒勒·凡爾納,其名著《海底兩萬裡》中的人類形象就是大海和魚類的死敵。

亨利·德·蒙弗雷

(Henry de Monfreid)

、皮埃爾·洛蒂

(Pierre Loti)

還有許多本身就是水手的法國作家,如貝納·紀歐多

(Bernard Giraudeau)

、奧利維爾·德·克索森

(Olivier de Kersauson)

、艾瑞克·歐森納

(Erik Orsenna)

和揚·蓋菲雷克

(Yann Queffélec)

,都善於利用海洋營造幻想之境。

同樣,俄羅斯、德國、中國和西班牙的文學作品中,海洋也處於大範圍缺失的狀態,儘管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有過漫長的水手生涯,儘管蘇聯籍猶太作家伊薩克·巴別爾對烏克蘭最大的海港—敖德薩港和他所在的猶太人聚居區所做的描寫精彩絕倫。

電影對海洋遵循了與文學相同的一套標準

當電影承接了文學的接力棒後,它遵循了與文學相同的一套標準:海洋,對於海上民族而言是冒險之地,對其他民族則是充滿敵意的地方,非逃離不可。

美國的電影與美國的文學一樣,時常講述海上歷險,其間充分展現人物的個性與特點,傳遞一些人生哲理。1941 年上映、由沃爾特·福德

(Walter Forde)

執導的《大西洋輪渡》

(Atlantic Ferry)

說的就是19 世紀30 年代兩兄弟在帆船遭遇海難後如何造出第一艘蒸汽船的故事。1953 年,查爾斯· 弗朗

(Charles Frend)

執導的《滄海無情》

(The Cruel Sea)

以一艘船上全體船員的視角講述了大西洋海戰:夜半時分,船中了魚雷,驚恐萬分的船員們爭相登上救生筏。1956年,麥可·鮑威爾

(Michael Powell)

的《血拼大西洋》

(The Battle of the River Plate)

和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怒海孤舟》

(Life Boat)

上映,後者敘述了一艘美國客運船與德國潛艇激戰後沉沒的故事,船上的倖存者來自社會各個階層,他們坐上救生艇,互相之間產生了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

電影《怒海孤舟》(1944)劇照。

1975年史蒂文·史匹柏導演的《大白鯊》將一隻令整座城市陷入恐怖的大白鯊搬上了銀幕。1990 年上映的《追擊紅色十月》描寫了一艘蘇聯「紅色十月號」高尖端潛艇衝破重重阻力最終成功脫險的故事。接下來便是1997 年詹姆斯·卡梅隆導演的《鐵達尼號》。2003 年出了一部對於了解海盜和18世紀英國皇家海軍船員的生活來說最好的影視作品之一——彼得·威爾的《怒海爭鋒》。而後,另一部影片《菲利普船長》(2013 年)講述了一艘美國貨櫃船遭遇索馬利亞海盜襲擊的故事。

相比之下,法國導演的電影很少涉及海洋題材,就算在科幻片中也是寥寥無幾。1907 年喬治·梅裡愛將《海底兩萬裡》搬上了銀幕,把海洋描繪成一處充滿敵意的地方。1941年,讓·格萊米永的《拖船》講述了一段愛情故事,影片中的海上鏡頭讓布雷斯特的美景深深地印在人們的腦海。

儘管法國人極少拍攝關於海洋的劇情片,但他們開創了海洋紀錄片的先河。最先問世的就是雅克—伊夫·庫斯託和路易·馬勒的《沉默的世界》,該片榮獲1956 年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庫斯託是讓海洋登上世界舞臺的第一人。此後40 年中,他仍然堅持不懈地駕駛著自己的專用船「 卡利普索號」在海上精心拍攝,他拍攝的海洋紀錄片累計時長達幾千個小時。

1988 年,呂克·貝松執導的《碧海藍天》問世。影片講述了一群自由潛水者的故事,其中一人最後選擇沉入深愛的海底,結束自己的生命。除此之外,還有雅克·貝漢和雅克·克魯索共同執導的生態紀錄片《海洋》

(2009 年)

,以及曼德羅兄弟拍攝的海底探索主題3D 紀錄片等其他作品。

紀錄片《海洋》(2009)劇照。

人類似乎無法克服對海底的恐懼

昔日的海上冒險精神如今在公海上的航海賽事中淋漓再現。海上競賽猶如一場表演,將人們對自由的渴望變得理想化,也將水手們的艱苦生活隱匿在眾人視線之外;這樣的海上競賽,就像汽車行業裡的競賽一樣,成為了實現科技進步的絕佳場合。

這樣的競賽,都是在海上強國之間展開,且自古至今未曾停歇。不久前,法國似乎在競賽中獲得了一席之地,這或許預示著其海上意識的覺醒。

歷史最悠久的航海賽事當屬「美洲杯」帆船賽,雖名曰「美洲杯」,卻是英國人於19 世紀創立的一項比賽,那時英國還處於世界經濟的核心。這一名稱實際上源於1851 年首屆比賽的獲獎船隻—來自紐約遊艇俱樂部

(New York Yacht Club)

的「美洲號」雙桅縱帆船。此項賽事當年在倫敦與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同期舉行。該賽事曾因美國南北戰爭而中斷,後於1870 年重啟,並從那時起由多支國際遊艇俱樂部每3 至4 年舉辦一次。最近幾屆比賽的舉辦地點分別為紐西蘭的奧克蘭

(2003 年)

、法國的瓦朗斯

(2007 年和2010 年)

、美國的舊金山

(2013 年)

和英國的百慕達群島

(2017 年6 月)

。下一屆將在紐西蘭舉行。

航海競賽是對新型船隻和新技術進行測試的好時機。如20 世紀60 年代,艾瑞克·塔博裡

(Éric Tabarly)

就為比賽設計出了世界上第一艘三體船(製作過程中用到了鋁、碳和調速器),並將該船成功打造成第一艘水翼船。隨著一次次競賽的展開,原本製造船隻所用的鋼、棉、麻等材料均被尼龍、凱夫拉等合成材料所取代。在法國帆迪不靠岸單人環球航海賽

(Vendée Globe)

中,人們首次測試了數位化航海圖,隨後所有船上都實現了航海圖由傳統紙質向高科技數位化的轉變。水翼船的測試工作也最先在競賽中展開,這種船隻行駛到一定速度時船身可抬離水面,最高船速可達風速的三倍。

今天,法國的「天馬」

(Pegasius)

計劃旨在將從材料到物聯網、從水翼船到人工智慧的高科技融入未來船隻的設計理念中。該計劃的目標是:用不到35 天的時間完成以船隊為單位無間斷環球航行的任務

(目前最新紀錄為40 天)

。而執行這項任務的船隻會安裝傳感器和衛星通信設備,船上所需能源可實現自產自用,信息數據則存儲在雲空間。船身長30餘米,寬22 米,桅高36 米。十餘名船員24 小時聯網在線,可實時監測其疲勞程度,保證輪崗人員的交接工作順利進行。該船計劃於2020 年開啟首次環球之旅。

各種競賽也是刷新帆船航速紀錄的好機會,因此,在全世界範圍內吸引著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當然,紀錄的保持者基本上都來自海上強國,但法國人居多,或者說幾乎全是法國人,這不得不說是又一個令人驚喜的消息。

海上航速世界紀錄為每小時511 千米,由來自澳大利亞的肯·沃比

(Ken Warby)

於1978 年創下。當時,他駕駛的是一艘名為「澳大利亞精神號」的滑行艇,借用了殲擊機高達6000 馬力的噴氣式發動機,還配有副翼。到2017 年為止,可以說其他帆船比賽的世界紀錄全部由法國人包攬:24 小時帆船航行距離的世界紀錄為908 海裡,由帕斯卡爾·彼得格裡

(Pascal Bidégorry)

於2009 年創下;2016 年,弗朗西斯·喬永

(Francis Joyon)

用5 天21 小時穿越印度洋,7 天21 小時穿越太平洋;2017 年7 月,喬永組隊穿越大西洋耗時3 天15小時,同航程單人耗時5 天2 小時07 分。2017 年初,喬永又組隊完成了無間斷環球航行,創下了40 天23 時30 分的紀錄

(麥哲倫船隊耗時3 年)

。單人無間斷環球航行的世界紀錄為49 天3 小時,由託馬斯·科維爾

(Thomas Coville)

於2016 年12 月創下。

人們為海底探索付出的努力太少,海底探險家比太空造訪者少得多。瑞士人奧古斯特·皮卡爾

(Auguste Piccard)

於1948 年下至水下1000 米深的地方,1953 年下至3150 米深處。由來自內陸國的人完成這樣的挑戰,實在有點諷刺。1960 年,他的兒子雅克·皮卡爾

(Jacques Piccard)

在唐·沃爾什

(Don Walsh)

的協助下,在馬裡亞納海溝下至10916 米深處,這也是迄今人類能到達的海底最深處。這樣的壯舉僅在2012 年由美國導演詹姆斯·卡梅隆乘坐「深海挑戰者號」小型潛艇再度實現。

人類似乎終歸無法克服對海底這一溺水之地、死亡之地的恐懼。

海洋照出了人類的種種矛盾與希望

2016 年,有2420 萬人乘坐300 餘艘遊輪度假,這一事實只反映了表象而已,離真正的海洋和真正的自由相去甚遠。遊輪上,船員們過著地獄般的艱苦生活,而某些退休的富豪在常年環球航行的船上仍享有寬敞無比的套間。2017 年,全球娛樂船隻總數約達2500 萬艘。單挪威一國就有80 萬艘,即平均每6.4 人就有一艘,緊隨其後的是瑞典,平均每8 人就擁有一艘。美國有1600 萬艘娛樂船隻,其中帆船僅佔7%:美國人更偏愛摩託艇。

私人遊艇更體現出有些人的財富多到令人不可思議的程度。2017 年夏,僅在地中海上就有4000 餘艘長度超過24 米的遊艇。最大的私人遊艇長180 米,價值近4 億美元,與全球最大的帆船等價,但最大的帆船僅有約140 米長。

法國在製造長度小於24 米的遊艇方面是歐洲的領軍者,在製造娛樂船隻方面位居世界第二,僅在義大利之後。大多數超大型私人船隻由德國的樂順

(Lürssen)

和布羅姆與沃斯船塢

(Blohm & Voss)

製造。

一些人的自由,就是另一些人的不幸:海洋是一面鏡子,它照出了人類的種種矛盾與希望。

本文節選自《海洋文明小史》一書,較原文有刪節修改,小標題為編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作者丨雅克·阿塔利

摘編丨何安安

編輯丨張進

校對丨危卓

,
同类文章
 陳冠希被曝當爸爸 老婆維密超模露點照觀看

陳冠希被曝當爸爸 老婆維密超模露點照觀看

6月12日,有網友曬出陳冠希和秦舒培為女兒舉辦百日宴的照片,陳冠希抱著女兒盡顯父愛,身旁站著秦舒培和家人。網友還曝陳冠希女兒名字是Alaia,此前秦舒培曾多次被傳懷孕及在美國生產。去年陳冠希秦舒培曾同逛嬰兒用品店;今年1月有網友偶遇秦舒培,稱其肚子凸起;今年4月有爆料稱秦舒培已誕下女兒。秦舒培是90
 日本十八禁的工口遊戲 電車之狼尾行系列你喜歡哪個?

日本十八禁的工口遊戲 電車之狼尾行系列你喜歡哪個?

工口遊戲,很多人應該都聽說過,工口遊戲其實就是日本遊戲產業裡面一些尺度較大的遊戲,我們也都了解日本的遊戲行業是很發達的,其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些涉及大尺度的色情遊戲,工口遊戲就是這個一個類別的,下面讓我們來盤點幾個日本十八禁的工口遊戲。日本十八禁的工口遊戲:一、性感沙灘那個被碧撥蕩漾清可見底的海水圍繞的
 韓國十大被禁播的女團MV 尺度太大令人慾罷不能(視頻)

韓國十大被禁播的女團MV 尺度太大令人慾罷不能(視頻)

韓國的女團是一直是以性感而聞名,不僅在韓國有一大批的粉絲,就連中國和歐美國家也有一大票的粉絲,小編自然也是韓國女團粉絲大軍中的一員,看過韓國女團MV的人都知道,一向尺度是非常大的,各種誘惑性的東西看得欲罷不能,然而也正是因為尺度太大而遭到禁播,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那些被禁播的MV。一、Stella
 莫菁門事件始末 因愛生恨散布大量豔照

莫菁門事件始末 因愛生恨散布大量豔照

莫菁門事件是發生在2010年廣西柳州的一次「豔照門事件」,那時候時下流行各種門事件,而廣西柳州莫菁門事件之所以能引起網絡上極大的討論,就是因為網友認為發帖者的行為已經超越了道德底線,莫菁門事件中究竟有什麼愛恨情仇呢?莫菁門事件:莫菁,女,廣西柳州人。2010年11月,一名柳州女子的不雅「豔照」在網際
 陳法蓉萬人騎是什麼意思?她演過哪些三級片?

陳法蓉萬人騎是什麼意思?她演過哪些三級片?

陳法蓉是香港著名的女藝人之一,曾經還獲得1989年香港小姐的冠軍,可以說是一位老牌的港姐代表,曾經也有演過三級片,網上曾經有一種對於她的說法是「萬人騎」,說的就是她的感情經歷十分豐富,交往過很多任的男朋友,最後都沒有一個好的結果。陳法蓉介紹:陳法蓉,1967年10月28日出生於香港,祖籍江蘇宿遷,中
 蔣英與李雙江婚外情?關係曖昧是真的嗎?

蔣英與李雙江婚外情?關係曖昧是真的嗎?

蔣英是中國最傑出的女聲樂家,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的夫人,武俠小說大師金庸的表姐,大詩人徐志摩的表妹,看到這麼多人的名字你一定會驚嘆,而在網上曾有流傳蔣英與李雙江的婚外情事件也是引起不小的轟動,蔣英與李雙江是真的嗎,讓我們一起去揭秘事情的真相。蔣英簡介:蔣英生於1919年9月7日,浙江海寧人,中國最傑出
 《狼心狗肺》《你的淺笑》誰曲子更密鑼緊鼓

《狼心狗肺》《你的淺笑》誰曲子更密鑼緊鼓

港島妹妹和梵谷先生:天津嘉年華梁龍說:這不都坐著呢嗎我們說:坐下,牛逼安保說:菠菜賤賣。2019年10月28日 (114)|lululu0726:搖滾是音樂 聽音樂不聽音樂光聽歌詞?前戲不重要麼各位?2020年11月16日 (51)|死在柯本槍下:前面叨咕的是不是:上班了上班了他媽媽沒話說?2021
 柯凡錄音門事件 因侮辱詹姆斯而遭到封殺?

柯凡錄音門事件 因侮辱詹姆斯而遭到封殺?

柯凡,中國籃球解說員,看過NBA的朋友肯定對於他不會太陌生,柯凡搭檔過很多著名的體育解說員,但是因為在2015-2016NBA總決賽期間曝出的錄音門事件中侮辱了詹姆斯被球迷口誅筆伐,柯凡也因此被暫時停止工作反省,柯凡究竟有沒有被封殺呢?柯凡簡介:柯凡,男,北京市人,1986年3月29日出生。籃球解說
 病態三部曲背後虐心的故事 打回原形/防不勝防/十面埋伏

病態三部曲背後虐心的故事 打回原形/防不勝防/十面埋伏

黃偉文是香港樂壇著名的作詞人,他給很多音樂人都寫過歌詞也都是耳熟能詳,比如說《可惜我是水瓶座》《浮誇》《下一站天后》《喜帖街》等等,他的歌能讓人產生非常多的共鳴,在病態三部曲中更是引起無數人對於愛情的遺憾,他的病態三部曲分別是哪三首呢?病態三部曲:《打回原形》《打回原形》講愛之卑微。在愛情裡面,人難
 《愛你這樣傻》與《你從未說過愛我》哪首變幻莫測

《愛你這樣傻》與《你從未說過愛我》哪首變幻莫測

南極不季寞:90後聽這種歌的還有幾個2015年9月20日 (6017)|Ea-bon:真系好聽無得頂啊,睇下幾多人卑贊!!12015年12月2日 (2092)|麥芽先生:唱歌的也傻聽歌的也傻2015年3月27日 (867)|六級詞彙小能手:22歲的阿姨沒有談過戀愛但是喜歡著一個人。2017年10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