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管的製作方法與工藝
2023-06-04 14:15:22
本發明涉及導管。
背景技術:
以往,已知有用於將存在於血管內的血栓這樣的體內的異物吸引除去的吸引導管(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某些吸引導管具備:吸引管,其具有用於吸引異物的吸引管腔;導絲管,其具有能夠供導絲穿過的導絲管腔。這種情況下,吸引管與導絲管例如通過熱熔敷而接合。在將這種吸引導管向體內導入時,首先在預先插入到體內的鞘導引器(sheathintroducer)中穿過引導導管。在穿過引導導管之後,將導絲穿過引導導管內而導入至體內的規定位置。然後,在吸引導管的導絲管中穿過導絲,在其穿過狀態下將吸引導管沿著導絲導入至體內的治療對象部位。另外,在進行了吸引除去之後將吸引導管向體外導出時,在將導絲和引導導管保持於體內的狀態下將吸引導管沿著導絲向體外導出。這種情況下,例如利用一隻手把持導絲中的從引導導管的基端開口向體外導出的部分,同時利用另一隻手將吸引導管從體外引出。此時,導絲中的由手保持的上述導出部分為了避免幹擾吸引導管的引出而向離開吸引導管的位置彎曲,例如在吸引管腔與導絲管腔排列的管腔排列方向上向離開吸引導管(吸引管)的一側彎曲。然而,作為具有導絲管的吸引導管,有在吸引管的周壁部埋設有導絲管的結構。圖8表示上述吸引導管的橫向剖視圖。在圖8所示的吸引導管80中,吸引管81的周壁部82的周向的一部分成為比其他部位壁厚的厚壁部82a。在該厚壁部82a埋設有導絲管83,在該埋設狀態下導絲管83通過熱熔敷而與吸引管81接合。在圖8的吸引導管80中,在吸引管81的外周面形成有朝嚮導絲管83與吸引管腔84之間的交界部凹陷的凹陷部87。在將吸引管81與導絲管83進行熱熔敷時,形成吸引管81的樹脂材料成為熔融狀態。此時,為了使該熔融狀態的樹脂材料進入到導絲管83與吸引管腔84之間的交界部(谷部)而與之相伴在吸引管81的外周面形成上述的凹陷部87。【在先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4-222946號公報【發明要解決的課題】然而,在將吸引導管向體外導出時,以導絲中的從引導導管導出的導出部分彎曲的狀態將吸引導管引出,因此,若吸引導管的遠位端側被引出到引導導管的基端開口附近而將導絲管從引導導管的基端開口導出,則之後吸引導管沿著引導導管被引出,相對於此,導絲管沿著處於彎曲狀態的導絲而向離開吸引管的一側被引導。因此,在導絲管上產生向該離開一側的負載。另外,在將吸引導管向體內導入時而導絲管整體位於比引導導管靠前端側的情況下,當將吸引導管向體外引出時,導絲的一部分可能在導絲管的基端與引導導管的前端之間呈環狀,這樣的話,相對於吸引導管沿著引導導管被引出,導絲管沿著環狀的導絲向離開吸引管一側被引導。因此,即便在這種情況下,也與上述同樣地在導絲管上產生向該離開一側的負載。在此,在上述的吸引導管80中,由於在吸引管81的外周面形成有凹陷部87,因此在導絲管83上產生向離開吸引管81一側的負載時,在該凹陷部87產生應力集中,其結果是,以凹陷部87為起點而吸引管81可能在吸引管腔84與導絲管83之間發生斷裂。這種情況下,伴隨著該斷裂而導絲管83可能從吸引管81的周壁部82脫離。這樣的話,由於該脫離的部分而可能會導致吸引導管80的操作性的下降。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鑑於上述情況而作出,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在主管的周壁部埋設有導絲管的結構中,通過防止導絲管從主管脫離而能夠抑制操作性下降的導管。【用於解決課題的手段】為了解決上述課題,第一發明的導管具備:主管,其具有主管腔;導絲管,其具有能夠使導絲穿過的導絲管腔,所述導管的特徵在於,所述主管在所述主管腔的周圍具有保持所述導絲管的保持部,所述保持部及所述導絲管如下形成:當伴隨著穿過所述導絲管腔的所述導絲中的從該管腔向近位側導出的絲導出部分向離開所述主管一側彎曲而在所述導絲管上產生向該離開一側的負載時,在所述保持部對所述導絲管的保持被解除之前發生斷裂。根據本發明,通過在主管的主管腔的周圍設置的保持部來保持導絲管。並且,當伴隨著穿過導絲管的導絲管腔的導絲中的從該管腔向近位側導出的絲導出部分向離開主管一側彎曲而在導絲管上產生向該離開一側的負載時,在保持部對導絲管的保持被解除之前,保持部及導絲管發生斷裂。由此,能夠防止導絲管從主管脫離,因此能夠抑制與導絲管的脫離相伴的操作性的下降。第二發明的導管以第一發明為基礎,其特徵在於,所述保持部是包圍所述主管腔的周壁部中的周向的一部分,是比其他部位壁厚的厚壁部,在該厚壁部埋設所述導絲管,在所述厚壁部形成用於將穿過所述導絲管腔的所述導絲從該管腔向近位側導出的導出口,在由所述厚壁部和所述導絲管的周壁部構成的管埋設部中,在所述主管腔與所述導絲管腔排列的管腔排列方向上比所述導絲管腔靠所述主管腔的相反側、且沿著導管軸線方向從所述導出口延伸的部分成為易斷裂部,所述易斷裂部如下形成:當伴隨著所述導絲的所述絲導出部分向離開所述主管一側彎曲而在所述導絲管上產生向該離開一側的負載時,所述易斷裂部比所述主管的周壁部中的所述主管腔與所述導絲管腔之間的部分容易斷裂。根據本發明,通過在主管的周壁部中的周向的一部分形成的厚壁部埋設導絲管,而將該管保持於主管。並且,由主管的厚壁部和導絲管的周壁部構成的管埋設部分中,在管腔排列方向上比導絲管腔靠主管腔的相反側的部分且從導出口沿著軸線方向延伸的部分成為易斷裂部。這種情況下,當伴隨著導絲的絲導出部分向離開主管一側彎曲而在導絲管上產生向該離開一側的負載時,在主管的周壁部在主管腔與導絲管腔之間發生斷裂之前,易斷裂部先斷裂。由此,能夠防止主管的周壁部的兩管腔間的斷裂,因此能夠防止伴隨著上述斷裂而導絲管從主管的周壁部(厚壁部)的脫離。由此,能夠抑制與導絲管的脫離相伴的操作性的下降。第三發明的導管以第二發明為基礎,其特徵在於,所述厚壁部設置在所述主管的軸線方向的比中途位置靠遠位側,在所述主管的周壁部形成臺階部,該臺階部使所述厚壁部與比所述厚壁部靠近位側的區域之間且外周面產生臺階,在該臺階部形成所述導出口。根據本發明,由於在主管的周壁部上形成的臺階部形成導出口,因此導出口朝向近位側開口。這種情況下,由於導絲從導出口朝向近位側沿著主管被導出,因此與導出口在主管的外周面朝向徑向外側開口的情況相比,能夠抑制導絲的絲導出部分的彎曲。由此,能夠減少因導絲的彎曲而作用於導絲管的向離開主管一側的負載,其結果是能夠抑制導絲管的從厚壁部的脫離。第四發明的導管以第二或第三發明為基礎,其特徵在於,在所述主管的周壁部的外周面上未形成朝向所述主管腔與所述導絲管腔之間的交界部凹陷的凹陷部。在主管的周壁部的外周面存在朝向主管腔與導絲管腔之間的交界部凹陷的凹陷部的結構中,伴隨著導絲的絲導出部分向離開主管一側彎曲而在導絲管上產生向該離開一側的負載時,假定在該凹陷部產生應力集中,以凹陷部為起點而主管的周壁部在兩管腔間發生斷裂。因此,鑑於該點,在本發明中,在主管的周壁部的外周面上未形成所述凹陷部。由此,能夠避免以凹陷部為起點的主管的周壁部的斷裂,因此結果是能夠使易斷裂部比主管的周壁部的兩管腔之間的部分更容易斷裂。第五發明的導管以第四發明為基礎,其特徵在於,通過將所述主管的周壁部的外周面形成為在周向整個區域上向外側凸出的曲面形狀而不在該外周面上形成所述凹陷部。根據本發明,由於主管的周壁部的外周面形成為在周向整個區域上向外側凸出的曲面形狀,因此能夠增大主管的周壁部上的主管腔與導絲管腔之間部分的厚度。由此,能夠使易斷裂部比主管的周壁部上的兩管腔之間的部分更容易斷裂。第六發明的導管以第二至第五發明中任一發明為基礎,其特徵在於,所述厚壁部設置在所述主管的軸線方向的比中途位置靠遠位側,在所述主管的周壁部上形成臺階部,該臺階部使所述厚壁部與比所述厚壁部靠近位側的區域之間且外周面產生臺階,在該臺階部形成所述導出口,所述臺階部以隨著從遠位側朝向近位側而接近所述主管腔一側的方式相對於軸線方向傾斜形成。在伴隨著導絲的絲導出部分向離開主管一側彎曲而在導絲管產生向該離開一側的負載的情況下,在主管的周壁部沿著主管腔與導絲管腔之間斷裂時,認為以在厚壁部的近位端部形成的臺階部、詳細而言為臺階部中的成為徑向內側的端部的臺階部的根部分為起點而發生斷裂。在此,在臺階部沿著與軸線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時,認為在臺階部的根部分容易產生應力集中,容易發生上述的斷裂。因此,著眼於該點,在本發明中,使臺階部以隨著從遠位側朝向近位側而接近主管腔一側的方式相對於軸線方向傾斜形成。由此,能夠緩和在臺階部的根部分產生的應力集中,因此能夠抑制主管的周壁部以根部分為起點而沿著兩管腔之間發生斷裂的情況。因此,結果是能夠使易斷裂部比主管腔的周壁部上的兩管腔之間的部分容易斷裂。附圖說明圖1是表示吸引導管的結構的概略整體側視圖。圖2是表示導管主體的結構的縱向剖視圖。圖3是表示導管主體的結構的橫向剖視圖,(a)表示圖2的A-A線剖面,(b)表示B-B線剖面。圖4是用於說明吸引導管的易斷裂部的作用的說明圖。圖5是用於說明吸引導管的製造順序的說明圖。圖6是表示另一實施方式的導管主體的結構的橫向剖視圖。圖7是表示另一實施方式的導管主體的結構的橫向剖視圖。圖8是表示以往的吸引導管的結構的縱向剖視圖。【符號說明】10...作為導管的吸引導管,14...作為主管的吸引管,15...導絲管,17...作為主管腔的吸引管腔,18...導絲管腔,28...外層,32a...作為保持部的厚壁部,37...臺階部,38...作為導出口的開口部,46...周壁部,47...周壁部,47a...作為保持部的厚壁部,49...絲導出部分,50...易斷裂部,51...易斷裂部,G...導絲。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參照附圖,說明將本發明具體化的一實施方式。在本實施方式中,關於用於吸引血栓的吸引導管進行具體化。圖1是表示吸引導管的結構的概略整體側視圖。如圖1所示,吸引導管10為1m~2m的長度尺寸,具備:導管主體11;在該導管主體11的近位端部(基端部)安裝的套筒12。導管主體11具備吸引管14和設置在該吸引管14的遠位端側(前端側)的導絲管15,所述各管14、15通過熔敷進行接合而形成。吸引管14在其內部具有吸引管腔17,導絲管15在其內部具有供導絲G穿過的導絲管腔18(參照圖2)。套筒12在其內部具有與吸引管14的吸引管腔17連通的流體通路12a。在套筒12上連接有注射器S作為吸引用具,使用該注射器S對吸引管腔17施加負壓,由此經由該管腔17能夠進行血栓的吸引等。而且,作為所述吸引用具,除了注射器S之外,可以使用電動式的真空泵等。接下來,使用圖2及圖3,說明導管主體11的結構。圖2是表示導管主體11的結構的縱向剖視圖。圖3是表示導管主體11的結構的橫向剖視圖,(a)表示圖2的A-A線剖面,(b)表示B-B線剖面。而且,縱向剖面是與導管主體11的長度方向(導管軸線方向)平行的剖面,橫向剖面是與該長度方向正交的剖面。如圖2及圖3所示,導管主體11如上述那樣將吸引管14與導絲管15相互熔敷而成。吸引管14具備近位側吸引管21和設置在比該近位側吸引管21靠遠位側的遠位側吸引管22,所述各管21、22通過熔敷相互接合而形成吸引管14。需要說明的是,在此,吸引管14相當於主管。近位側吸引管21在吸引管14中構成從其近位端部朝向遠位側的規定的範圍。近位側吸引管21呈管狀,在其內部具有在長度方向整個區域上連續延伸的內腔21a。近位側吸引管21具有將含有合成樹脂的多個種類的原料層疊而成的多層結構。具體而言,近位側吸引管21具有:形成該管21的內周面的內層27;形成該管21的外周面的外層28;設置在內層27及外層28之間的中間層29。並且,通過所述內層27、外層28及中間層29來構成近位側吸引管21的周壁部46。內層27由合成樹脂形成,具體而言使用聚四氟乙烯(PTFE)形成。但是,內層27不是必須由PTFE形成,也可以通過聚偏氟乙烯、全氟烷氧樹脂等其他的合成樹脂形成。外層28由合成樹脂形成。外層28具備:外層31,其構成近位側吸引管21的從近位端部朝向遠位側的規定的範圍;外層32,其構成比外層31靠遠位側的範圍。外層28通過將所述各外層31、32相互熔敷而形成。各外層31、32通過聚醯胺、聚醯胺彈性體等聚醯胺系樹脂形成。外層32的硬度比外層31減小。因此,外層32的剛性比外層31減小。需要說明的是,各外層31、32不是必須由聚醯胺系樹脂形成,也可以通過聚醯亞胺、聚醯亞胺彈性體、聚丙烯、聚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氨脂、矽橡膠等其他的合成樹脂形成。而且,也可以通過沿著軸線方向排列的多個外層構成外層31。這種情況下,這多個外層優選以從近位側朝向遠位側而剛性(硬度)減小的方式形成。在外層32上形成有周向的一部分比除此以外的部位的壁厚的厚壁部32a(參照圖3(b))。在該厚壁部32a埋設有導絲管15的近位側部分(詳細而言是後述的近位側引導管41)。需要說明的是,在此,厚壁部32a相當於保持部,在該厚壁部32a通過埋設來保持導絲管15的近位側部分。在厚壁部32a的近位端部形成有使該厚壁部32a的外周面與外層31的外周面之間產生臺階的臺階部37。臺階部37以隨著從遠位側朝向近位側而接近吸引管腔17一側的方式相對於軸線方向傾斜形成。而且,臺階部37設置在比導絲管15靠近位側。在臺階部37形成有使導絲管15的導絲管腔18朝向近位側敞開的開口部38。開口部38的開口形狀呈現出在臺階部37的傾斜方向上較長的橢圓形形狀。但是,開口部38的形狀不是必須為上述形狀,也可以是圓形形狀(正圓形形狀)等其他的形狀。開口部38作為將導絲G從導絲管腔18向近位側導出的導出口發揮功能。具體而言,導絲G通過由臺階部37包圍的內側區域而從開口部38被導出。中間層29(編織層)由金屬制的編織體30形成(參照圖4)。編織體30是用於對近位側吸引管21進行加強的加強體,通過將不鏽鋼製的加強用線35編織成網狀而形成。外層28的樹脂進入到編織體30的多個加強用線35之間,該進入的樹脂與內層27相接。需要說明的是,在圖2中,為了簡便起見,以編織體30的加強用線35之間的間隙被填埋的狀態來表示中間層29。另外,內層27和中間層29中的一部分延伸到比外層28(外層32)靠遠位側,該延伸的部分成為與遠位側吸引管22接合的接合部39。遠位側吸引管22通過聚醯胺彈性體形成為管狀,呈單層結構。具體而言,遠位側吸引管22通過具有與外層32的硬度相同或比外層32的硬度低的硬度的聚醯胺彈性體形成。遠位側吸引管22不同於近位側吸引管21,不具有編織體30,因此形成得比近位側吸引管21的剛性低。遠位側吸引管22在其內部具有在長度方向整個區域上連續延伸的內腔22a。該內腔22a在其近位端側與近位側吸引管21的內腔21a連通,通過所述各內腔21a、22a而形成吸引管腔17。內腔22a的遠位端開口成為用於將血栓等異物向吸引管腔17取入的吸引口45。遠位側吸引管22的遠位側端面相對於軸線方向傾斜,沿著該傾斜而形成吸引口45。這種情況下,與吸引口45沿著與軸線方向正交的方向形成的情況相比,能夠增大吸引口45的開口面積,能夠提高異物的吸引性能。在遠位側吸引管22中的包圍內腔22a的周壁部47形成有周向上的一部分比除此以外的部位的壁厚的厚壁部47a(參照圖3(a))。該厚壁部47a與近位側吸引管21的外層32的厚壁部32a在周向上設置在相同位置。在該厚壁部47a埋設有導絲管15的遠位側部分(詳情參照後述的遠位側引導管42)。需要說明的是,在此,厚壁部47a相當於保持部,在該厚壁部47a通過埋設來保持導絲管15的遠位側部分。遠位側吸引管22的近位端部熔敷於近位側吸引管21的遠位端部。在遠位側吸引管22的近位端側插入近位側吸引管21的接合部39,在該插入狀態下將接合部39與遠位側吸引管22熔敷。而且,遠位側吸引管22的近位端部與近位側吸引管21的外層28(外層32)的遠位端部以彼此對接的狀態熔敷。由此,將近位側吸引管21與遠位側吸引管22相互接合。導絲管15通過合成樹脂而形成為管狀,在其內部具有在長度方向整個區域上延伸的導絲管腔18。為了提高嚮導絲管腔18穿過的導絲G的滑動性,導絲管15使用比形成吸引管14的材料硬的材料形成。具體而言,導絲管15通過尼龍樹脂形成。導絲管15沿著吸引管14的軸線方向而跨近位側吸引管21和遠位側吸引管22這雙方延伸設置。具體而言,導絲管15分別埋設於遠位側吸引管22的厚壁部47a和近位側吸引管21的外層32的厚壁部32a,並以沿著軸線方向貫通所述各厚壁部32a、47a的方式設置。導絲管15具備沿著軸線方向分割而成的近位側引導管41和遠位側引導管42,通過所述各引導管41、42熔敷相互接合而形成導絲管15。所述各引導管41、42具有相同的橫截面形狀,以相互的端面彼此對接的狀態熔敷。而且,各引導管41、42分別在其內側具有在長度方向整個區域上連續延伸的內腔41a、42a。所述各內腔41a、42a相互連通,通過所述各內腔41a、42a而形成導絲管腔18。近位側引導管41埋設於近位側吸引管21的外層32的厚壁部32a。近位側引導管41在所述埋設狀態下與外層32熔敷,進而與近位側吸引管21熔敷。具體而言,近位側引導管41其軸線方向的整個區域埋設於厚壁部32a,其遠位端部在軸線方向上與外層32的遠位端部為同位置。因此,上述的近位側吸引管21的接合部39不僅相對於外層32而且相對於近位側引導管41也向遠位側延伸。遠位側引導管42埋設於遠位側吸引管22的厚壁部47a,在該埋設狀態下與遠位側吸引管22熔敷。具體而言,將遠位側引導管42的內腔42a包圍的周壁部44的一部分未埋設於遠位側吸引管22的周壁部47,而是向遠位側吸引管22的內腔22a露出。這種情況下,通過遠位側引導管42的上述露出部分來劃分該管42的內腔42a與遠位側吸引管22的內腔22a。需要說明的是,在本說明書中,即使在如此導絲管15的一部分向吸引管腔17露出的情況下,導絲管15也埋設於吸引管14的周壁部(厚壁部)。另外,遠位側引導管42的一部分比遠位側吸引管22向遠位側延伸,關於該延伸的部分,成為未埋設於該管22的狀態。由此,在遠位側引導管42的遠位端開口,內腔42a(進而導絲管腔18)向外部敞開。遠位側引導管42在其近位端側,在軸線方向上與近位側吸引管21的接合部39局部重疊,且在該重疊部位上與接合部39的外周面抵接。這種情況下,在上述重疊部位中,遠位側引導管42和近位側吸引管21的接合部39均處於由遠位側吸引管22的周壁部47覆蓋的狀態,遠位側引導管42和接合部39分別與該周壁部47熔敷(參照圖3(b))。即,遠位側引導管42與近位側吸引管21經由周壁部47而相互接合。接下來,基於圖3,說明導管主體11的橫截面形狀。如圖3(b)所示,在導管主體11中的近位側吸引管21的外層32(厚壁部32a)埋設近位側引導管41的區域(以下,稱為近位側埋設區域)中,導管主體11的橫截面即近位側吸引管21的橫截面呈現出在近位側吸引管21的內腔21a(進而吸引管腔17)與近位側引導管41的內腔41a(進而導絲管腔18)排列的管腔排列方向X上較長的橢圓形形狀。換言之,在該近位側埋設區域中,近位側吸引管21(外層28)的外周面形成為在周向整個區域上向外側凸出的曲面形狀。因此,在該區域中,在近位側吸引管21的外周面的周向整個區域上不存在凹處,因而在近位側吸引管21的外周面上不存在朝向近位側吸引管21的內腔21a與近位側引導管41的內腔41a之間的交界部凹陷的凹處。在此,在近位側吸引管21的外層32的厚壁部32a和近位側引導管41中包圍內腔41a的周壁部43中(即,由厚壁部32a和周壁部43構成的管埋設部中),管腔排列方向X上的比導絲管腔18靠吸引管腔17的相反側的部分成為易斷裂部50。易斷裂部50從開口部38朝向遠位側沿著軸線方向延伸,其遠位端部到達近位側引導管41的遠位端部。另外,如圖3(a)所示,在導管主體11的遠位側吸引管22的周壁部47(厚壁部47a)埋設遠位側引導管42的區域(以下,稱為遠位側埋設區域)中,導管主體11的橫截面即遠位側吸引管22的橫截面呈現出在管腔排列方向X上較長的橢圓形形狀。換言之,在該遠位側埋設區域中,遠位側吸引管22的外周面形成為在周向整個區域上向外側凸出的曲面形狀。因此,在該區域中,在遠位側吸引管22的外周面的周向整個區域不存在凹處,因而在遠位側吸引管22的外周面上不存在朝向遠位側吸引管22的內腔22a與遠位側引導管42的內腔42a之間的交界部凹陷的凹處。在此,在遠位側吸引管22的周壁部47的厚壁部47a和遠位側引導管42的周壁部44中(即,由厚壁部47a和周壁部44構成的管埋設部中),管腔排列方向X上的比導絲管腔18靠吸引管腔17的相反側的部分成為易斷裂部51。易斷裂部51沿著軸線方向延伸,在其基端部與易斷裂部50連續。具體而言,易斷裂部51在軸線方向上從遠位側引導管42的近位端部到遠位側吸引管22的遠位端部的整個範圍延伸。接下來,基於圖4,說明吸引導管10的易斷裂部50、51的作用。需要說明的是,圖4是用於說明吸引導管10的易斷裂部50、51的作用的說明圖。在圖4(a)中,示出導絲G穿過導絲管15的導絲管腔18的狀態。在該狀態下,導絲G的一部分從導絲管腔18通過開口部38而向近位側被導出。以下,將該導出的部分稱為絲導出部分49。當導絲G的絲導出部分49從圖4(a)所示的狀態開始如圖4(b)所示向從吸引管14中的比開口部38靠近位側的部分離開的一側(以下,簡稱為吸引管離開側)彎曲時,在導絲管15上產生向該離開一側的負載。並且,該負載達到規定的大小時,導管主體11的易斷裂部50從開口部38的周緣朝向遠位側逐漸斷裂。即,在近位側吸引管21的周壁部46(詳細而言是外層32)沿著其內腔21a與近位側引導管41的內腔41a之間開始斷裂之前,易斷裂部50先斷裂。並且,當對於導絲管15作用的負載持續時,易斷裂部50的斷裂朝向遠位側進展,然後易斷裂部51開始斷裂。即,在遠位側吸引管22的周壁部47沿著其內腔22a與遠位側引導管42的內腔42a之間斷裂之前,易斷裂部51先斷裂。因此,在本吸引導管10中,在導絲管15上產生上述的負載時,能夠防止吸引管14的周壁部在吸引管腔17與導絲管腔18之間發生斷裂的情況,進而能夠防止導絲管15從吸引管14的周壁部的脫離。總之,當在導絲管15上產生上述的負載時,易斷裂部50、51比吸引管14的周壁部(詳細而言是各吸引管21、22的周壁部46、47)的兩管腔17、18之間的部分容易斷裂。換言之,易斷裂部50、51形成為在厚壁部32a、47a對導絲管15的保持被解除之前發生斷裂。在此,對於易斷裂部50、51進行詳細說明,在近位側吸引管21的外周面上,如上述那樣不存在朝向內腔21a與近位側引導管41的內腔41a的交界部凹陷的凹處,而且在遠位側吸引管22的外周面上同樣地不存在朝向內腔22a與遠位側引導管42的內腔42a的交界部凹陷的凹處。即,在吸引管14的外周面的整個區域上不存在上述凹處。因此,當在導絲管15上產生上述的負載時,能夠避免吸引管14的周壁部以上述凹處為起點而在吸引管腔17與導絲管腔18之間發生斷裂的情況,其結果是,易斷裂部50、51比該吸引管14的周壁部的兩管腔17、18之間的部分容易斷裂。更詳細而言,各吸引管21、22的外周面形成為在周向整個區域上向外側凸出的曲面形狀,因此各吸引管21、22的周壁部46、47的兩管腔17、18之間的部分的厚度增大。因此,從該點出發,可以說易斷裂部50、51比各吸引管21、22的兩管腔17、18之間的部分容易斷裂。接下來,使用圖5,說明吸引導管10的製造順序。需要說明的是,圖5是用於說明吸引導管10的製造順序的說明圖。首先,如圖5(a)所示,進行通過利用熱熔敷將遠位側吸引管22與遠位側引導管42接合來製造遠位側管55的遠位側管制造工序。在該工序中,在遠位側吸引管22的內腔22a以遠位側引導管42的外周面與遠位側吸引管22的內周面抵接的狀態配置遠位側引導管42,在該配置狀態下利用熱熔敷將所述兩管22、42接合。接下來,進行製造將近位側吸引管21與近位側引導管41接合而成的近位側管56的近位側管制造工序。在該工序中,首先如圖5(b)所示,在構成近位側吸引管21的內層27的內管58的外周面上,通過將多個加強用線35呈螺旋狀地編織卷繞而形成編織體30。然後,利用構成外層31的外管59覆蓋編織體30的外周側,利用熱熔敷將內管58的外周面與外管59的內周面接合。由此,形成外層31,在內層27與外層31之間夾設編織體30(中間層29)。接下來,如圖5(c)所示,在編織體30的外周側的規定位置配置近位側引導管41,從外側包圍近位側引導管41和編織體30這雙方而將構成外層32的外管60覆蓋,從該外管60的外側利用加熱器來施加熱量。由此,外管60熔化,其進入到編織體30的各加強用線35之間而熔敷於內層27並熔敷於近位側引導管41。通過該熔敷,外管60成為外層32,從而形成外層28整體。然後,製造將近位側吸引管21與近位側引導管41熔敷而成的近位側管56。接下來,如圖5(d)所示,進行將遠位側管55與近位側管56接合的管接合工序。在該工序中,首先將近位側管56的近位側吸引管21的接合部39向遠位側管55的遠位側吸引管22的近位端部插入,並將近位側引導管41與遠位側引導管42以相互的端面彼此對接的狀態配置。然後,利用熱熔敷將遠位側管55與近位側管56接合。具體而言,將近位側吸引管21的接合部39與遠位側吸引管22的近位端側進行熱熔敷,並將近位側吸引管21的外層28的遠位側端面與遠位側吸引管22的近位側端面進行熱熔敷。由此,形成吸引管14。而且,將近位側引導管41與遠位側引導管42熱熔敷。由此,形成導絲管15。因此,通過以上所述形成導管主體11。然後,作為後工序,進行在導管主體11上連結套筒12的套筒連結工序等,從而結束一連串的製造工序。接著,說明吸引導管10的使用順序。首先,在預先插入到血管內的鞘導引器中穿過引導導管。在穿過引導導管之後,將導絲G向引導導管內穿過而導入至超過血栓存在的治療對象部位的位置。接著,將導絲G嚮導絲管15的導絲管腔18穿過,在該穿過狀態下一邊對吸引導管10沿著導絲G施加推拉操作,一邊將吸引導管10插入至治療對象部位。在將吸引導管10插入至治療對象部位之後,使用與套筒12連接的注射器S,將吸引管14的吸引管腔17形成負壓。由此,經由吸引管腔17將血管內的血栓吸引除去。在血栓的吸引除去結束之後,將吸引導管10沿著導絲G通過引導導管內而向體外導出。這種情況下,在將引導導管和導絲G分別保持於體內的狀態下,將吸引導管10向體外引出。此時,導絲G的一部分從引導導管的基端開口被導出,一邊利用一隻手把持該導出的部分,一邊利用另一隻手將吸引導管10引出。並且,此時,導絲G中的由手保持的上述導出部分為了避免幹擾吸引導管10的引出而向離開吸引導管10的位置彎曲,例如在管腔排列方向X上向離開吸引管14的一側彎曲。在此,在吸引導管10的導出時,若吸引導管10的遠位端側被引出到引導導管的基端開口附近並將導絲管15從引導導管的基端開口導出,則相對於之後吸引導管10沿著引導導管的軸線方向被引出,導絲管15沿著處於彎曲狀態的導絲G而向離開吸引導管10的一側被引導。這樣,在導絲管15上產生向該離開一側的負載,具體而言,在管腔排列方向X上產生向離開吸引管14(吸引管腔17)一側的負載。在此,如上所述,在本吸引導管10中,由於在導管主體11設有易斷裂部50、51,因此這種情況下,在近位側吸引管21的周壁部46(外層32)在吸引管腔17與導絲管腔18之間發生斷裂之前,易斷裂部50先發生斷裂。因此,能夠防止伴隨著外層32的斷裂而導絲管15從外層32脫離的情況的發生。由此,在將本吸引導管10再次插入到體內使用時,能夠避免該脫離的部分向吸引導管10的外周面與引導導管的內周面之間夾入等而導致穿過性下降的不良情況的發生。需要說明的是,吸引導管10如上述那樣主要通過血管內,例如為了治療冠狀動脈、大腿動脈、肺動脈等血管而使用,但也能夠適用於血管以外的尿管、消化管等生物體內的「管」、「體腔」。以上,根據詳細敘述的本實施方式的結構,能得到以下優異效果。在吸引管14的周壁部46上形成使厚壁部32a與比厚壁部32a靠近位側的區域之間產生臺階的臺階部37,在該臺階部37設有開口部38。這種情況下,由於開口部38朝向近位側開口,因此能夠將導絲G從開口部38向近位側沿著吸引管14導出。由此,能夠抑制導絲G的絲導出部分49的彎曲,因此能夠減少由於該彎曲而作用於導絲管15的向離開吸引管14一側的負載。其結果是,能夠抑制導絲管15的從吸引管14的脫離。使臺階部37以隨著從遠位側朝向近位側而接近吸引管腔17側的方式相對於軸線方向傾斜形成。在此,當伴隨著導絲G的絲導出部分49向離開吸引管14一側彎曲而在導絲管15上產生負載時,假定在臺階部37、詳細而言在臺階部37中的成為徑向內側的端部的根部分會產生應力集中。關於這一點,若為上述的結構,則相比較於臺階部37沿著與軸線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情況,能夠緩和所述應力集中。由此,能夠抑制吸引管14的周壁部以臺階部37的根部分為起點而沿著吸引管腔17與導絲管腔18之間發生斷裂的情況,因此結果是與吸引管14的周壁部的兩管腔17、18之間的部分相比,更容易使易斷裂部50、51發生斷裂。在將遠位側引導管42(導絲管15)以其一部分向遠位側吸引管22(吸引管14)的內腔22a(吸引管腔17)露出的狀態下埋設於遠位側吸引管22的周壁部47的結構中,若周壁部47在遠位側引導管42的內腔42a與遠位側吸引管22的內腔22a的交界部發生斷裂而遠位側引導管42從周壁部47脫離,則吸引管腔17的一部分向外部開口,無法再使用吸引導管10。關於這一點,在導管主體11設有易斷裂部51的上述的結構中,具有能夠防止上述問題的優點。本發明並不局限於上述實施方式,例如可以如下實施。(1)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將吸引管14(具體而言各吸引管21、22)的橫截面形成為橢圓形形狀,換言之將吸引管14的外周面形成為在其周向整個區域上向外側凸出的曲面形狀,由此,在該外周面上未形成朝向吸引管腔17與導絲管腔18之間的交界部凹陷的凹陷部,但可以對其進行變更。例如可以是圖6所示的橫截面形狀。在圖6中,近位側吸引管21的橫截面設為在管腔排列方向X上從其內腔21a(吸引管腔17)側朝向近位側引導管41的內腔41a(導絲管腔18)側而前端變細的形狀。具體而言,在近位側吸引管21的外周面上形成隔著內腔21a與近位側引導管41的內腔41a的交界部而在與管腔排列方向X及軸線方向分別正交的方向上對置的一對平面部65。所述各平面部65以隨著在管腔排列方向X上從近位側吸引管21的內腔21a側朝向近位側引導管41的內腔41a側而相互接近的方式傾斜。這種情況下,通過上述平面部65,在近位側吸引管21的外周面上未形成朝向內腔21a與近位側引導管41的內腔41a的交界部凹陷的凹陷部。因此,這種情況下,也能夠防止近位側吸引管21的周壁部46以凹陷部為起點而在吸引管腔17與導絲管腔18之間發生斷裂的情況,因此與該周壁部46的兩管腔17、18之間的部分相比,更容易使易斷裂部50斷裂。需要說明的是,與之同樣地,關於遠位側吸引管22,也可以通過在其外周面形成平面部而不形成凹陷部。(2)也可以使導絲管15(詳細而言是各引導管41、42)的周壁部(詳細而言是周壁部43、44)的橫截面形狀在周向上不均勻,由此在該周壁部中的與吸引管腔17相反側的部分設置比除此以外的部分容易斷裂的引導管易斷裂部。這種情況下,該引導管易斷裂部構成易斷裂部50、51的一部分,因此結果是能夠使易斷裂部50、51比吸引管14的周壁部的吸引管腔17與導絲管腔18之間的部分更容易斷裂。通常導絲管15(各引導管41、42)通過擠壓成形而形成,因此若形成為上述結構,則通過調整導絲管15的周壁部的橫截面形狀這樣比較簡易的方法就能夠形成易斷裂部50、51。例如,考慮通過將導絲管15的周壁部的橫截面形成為在管腔排列方向X上較長的橢圓形形狀來形成引導管易斷裂部。該例如圖7(a)所示。在圖7(a)中,近位側引導管41的周壁部43的橫截面呈現出在管腔排列方向X上較長的橢圓形形狀。這種情況下,近位側引導管41的周壁部43的厚度在周向整個區域上恆定。在上述結構中,在近位側引導管41的周壁部43中,管腔排列方向X上的兩端部成為曲率比其他部位大的大曲率部66。所述各大曲率部66中的與近位側吸引管21的內腔21a相反側的大曲率部66a相當於引導管易斷裂部。這種情況下,伴隨著導絲G的絲導出部分49向離開比吸引管14的開口部38靠近位側的部分一側彎曲,在近位側引導管41產生向該離開一側的負載時,能夠使大曲率部66a容易產生應力集中。由此,在該大曲率部66a容易發生斷裂。另外,也可以通過使導絲管15的周壁部中的與吸引管腔17相反側的部分比除此以外的部位的壁薄來形成引導管易斷裂部。該例如圖7(b)所示。在圖7(b)中,近位側引導管41的周壁部43中的管腔排列方向X上的與吸引管腔17相反側的部分與除此以外的部位相比成為壁薄的薄壁部67。並且,該薄壁部67相當於引導管易斷裂部。這種情況下,在近位側引導管41的周壁部43中的薄壁部67能夠減小其強度(斷裂強度),因此能夠使近位側引導管41在薄壁部67容易斷裂。(3)在導管主體11的易斷裂部50也可以設置以其近位端敞開並使該易斷裂部50貫通的方式形成的切口。這種情況下,能夠以該切口為開端而容易將易斷裂部50引導至斷裂。(4)例如,在導管主體11中也可以僅設置各易斷裂部50、51中的近位側的易斷裂部50而不設置遠位側的易斷裂部51。例如,考慮在遠位側吸引管22的外周面上形成朝向內腔22a與遠位側引導管42的內腔42a之間的交界部凹陷的凹陷部。這種情況下,在遠位側吸引管22埋設遠位側引導管42的區域(遠位側埋設區域)中,當伴隨著導絲G的絲導出部分49向離開吸引管14一側彎曲而在導絲管15上產生負載時,在導管主體11中的與易斷裂部51相當的部分斷裂之前,遠位側吸引管22的周壁部47以凹陷部為起點而在兩管腔17、18之間發生斷裂。這種情況下,能夠使近位側的易斷裂部50比近位側吸引管21的周壁部46(外層32)的兩管腔17、18之間的部分先斷裂,因此能夠防止周壁部46的斷裂,其結果是能夠防止近位側引導管41從周壁部46的脫離。(5)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將易斷裂部50、51形成在從開口部38到導絲管15的前端部的範圍(包括導絲管15的軸線方向整個區域的範圍),但也可以將易斷裂部形成在從開口部38到導絲管15的軸線方向的中途位置的範圍。例如,可以考慮在導絲管15(詳細而言是遠位側引導管42)的外周面的軸線方向的中途位置安裝具有造影功能的造影環的結構。造影環由具有X線不透過性的材料形成,例如由Pt-Ir構成。在上述結構中,導管主體11的易斷裂部以開口部38為起點而朝向前端側斷裂時,其斷裂由造影環阻止,在比造影環靠前端側未發生斷裂。即,易斷裂部僅形成在從開口部38到造影環的基端的範圍內。根據這種結構,在易斷裂部發生斷裂時,在導絲管15的遠位側的一部分沒有斷裂,因此能夠維持導絲G的穿過狀態,並防止吸引導管10的操作性的下降。尤其是在體內,當易斷裂部在導絲管15的軸線方向整個區域上發生斷裂時,無法維持基於導絲管15的導絲G的穿過狀態,可能產生無法沿著導絲G操作吸引導管10的不良情況,但若形成為上述結構,則能夠避免發生上述不良情況。(6)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吸引管14(近位側吸引管21)中的臺階部37形成開口部38(導出口),並使該開口部38朝向近位側開口,但也可以對其進行變更而在吸引管14的外周面形成開口部,並使該開口部朝向吸引管的徑向外側開口。即便在這種情況下,也能夠將導絲G從導絲管腔向近位側導出。(7)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對於在吸引管14(相當於主管)的周壁部埋設導絲管15而成的吸引導管10應用了本發明,但對於將導絲管埋設於主管的周壁部而成的其他的導管也可以適用本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