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汽車門板窗框內圈包邊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6-04 15:00:41 1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製造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汽車門板窗框內圈包邊機構。
背景技術:
在汽車製造領域,用於汽車門板窗框內圈包邊的模具在使用時有局限性,具體是:機構運動方向單一,無法像機器人靈活改變運動方向和工作角度。現有包邊機構對汽車門板窗框內圈進行包邊主要有兩種不良情況:第一種是理論上包邊機構應該放置在零件(即汽車門板窗框)外側對零件內側進行包邊,但是由於內側空間不足所以導致現有的包邊機構放置成為問題;第二種是汽車門板窗框的包邊開口角度為60°以上,需要進行兩次成形,現有的包邊機構很難做到這一點。現有包邊機構使用時的局限性會導致特定條件下零件無法進行有效地包邊,其會降低生產效率、增加製造成本。因此需要對現有的包邊機構進行改進,讓其更好的滿足不同條件的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提供一種適用性更好的汽車門板窗框內圈包邊機構,以克服現有技術上的缺陷。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汽車門板窗框內圈包邊機構,包括驅動塊、頂塊和可左右移動的底座,所述驅動塊在頂塊左側;
所述驅動塊上設有向下的驅動部,所述驅動部的左端設有向左上方傾斜的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的上沿延伸形成豎向的第一平端面,所述平端面的上沿延伸形成向左上方傾斜的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的上沿延伸形成豎向的第二平端面,所述驅動塊的右端設有弧形凸起;
所述底座上部設有左凸輪、右凸輪和左右方向設置的擺杆,所述擺杆的左端鉸接在底座上;
所述右凸輪安裝在所述擺杆的左端上部,所述擺杆的右端安裝有刀塊,所述刀塊上的壓頭朝向左側,所述刀塊位於所述頂塊的下方,所述擺杆與底座之間連有左右方向設置的拉簧;
當所述驅動塊向下移動時,驅動部上的第一斜面、第一平端面、第二斜面和第二平端面依次與左凸輪的右側接觸,所述弧形凸起與右凸輪的左側相接觸。
優選地,所述驅動塊上設有向下的配合部,所述配合部在驅動部的左側並且與所述驅動部的形狀相適配,所述左凸輪在驅動部和配合部之間的間隙中移動。
優選地,所述擺杆通過連杆與所述刀塊相連接。
優選地,所述拉簧設有兩根。
優選地,所述刀塊頂面開有與頂塊位置相對應的凹槽。
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一種汽車門板窗框內圈包邊機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能夠在不同情況下通過一套設備完成對汽車門板窗框內圈的包邊工作,而且工作時通過穩定的機械結構完成預壓包邊和終壓包邊。
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精簡,工作穩定,有效提高了汽車門板窗框內圈包邊的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圖3為具體結構剖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的驅動塊結構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初始狀態下的刀塊位置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使用狀態下的刀塊第一工位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使用狀態下的刀塊第二工位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使用狀態下的刀塊第三工位示意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使用狀態下的刀塊第四工位示意圖。
圖中標號為:
1 驅動快 2 頂塊
3 底座 11 驅動部
12 弧形凸起 13 配合部
111 第一斜面 112 第一平端面
113 第二斜面 114 第二平端面
31 左凸輪 32 右凸輪
33 擺杆 34 拉簧
35 連杆 4 刀塊
10 門板窗框內圈 101 水平部
102 彎折部
具體實施方式
說明書附圖所繪示的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以供熟悉此技術的人士了解與閱讀,並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的實質意義,任何結構的修飾、比例關係的改變或大小的調整,在不影響本實用新型所能產生的功效及所能達成的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技術內容所能涵蓋的範圍內。同時,本說明書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間」等用語,亦僅為便於敘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範圍,其相對關係的改變或調整,在無實質變更技術內容下,當亦視為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範疇。
如圖1-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汽車門板窗框內圈包邊機構,包括驅動塊1、頂塊2和可左右移動的底座3,所述驅動塊1在頂塊2左側。本實用新型中的驅動快1和頂塊2均與模具的上模座配合連接,所述底座3與模具的下模座配合連接,並且可相對下模座左右移動,所述模具安裝在工具機上。所述驅動塊1上設有向下的驅動部11,所述驅動部11的左端設有向左上方傾斜的第一斜面111,所述第一斜面111的上沿延伸形成豎向的第一平端面112,所述平端面112的上沿延伸形成向左上方傾斜的第二斜面113,所述第二斜面113的上沿延伸形成豎向的第二平端面114。所述驅動塊1的右端設有弧形凸起12。所述底座3上部設有左凸輪31、右凸輪32和可左右方向設置的擺杆33,所述擺杆33的左端鉸接在底座3上。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右凸輪32安裝在所述擺杆33的左端上部,所述擺杆33的右端安裝有刀塊4,所述刀塊4上的壓頭朝向左側,所述刀塊4位於所述頂塊2的下方。所述擺杆33與底座3之間連有左右方向設置的拉簧34。當有外力作用時,所述擺杆33順時針繞底座3轉動,進而帶動刀塊4做下壓動作,當外力撤銷時,擺杆33通過拉簧34作用逆時針轉動復位。
當所述驅動塊1向下移動時,驅動部11上的第一斜面111、第一平端面112、第二斜面113和第二平端面114依次與左凸輪31的右側接觸;所述弧形凸起12與右凸輪32的左側相接觸。具體動作過程下文詳述。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驅動塊1上設有向下的配合部13,所述配合部13在驅動部11的左側並且與所述驅動部11的形狀相適配,所述左凸輪31在驅動部11和配合部13之間的間隙中移動。通過驅動部11和配合部13能夠有效限制左凸輪31的位置,進而確保底座3的位置變化穩定。
在本實施例中,為了讓結構更加合理,便於拆卸和收納,如圖1和圖3所示,所述擺杆33通過連杆35與所述刀塊4相連接,刀塊4的位置可以在連杆35上進行調節。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5所示,所述拉簧34設有兩根。
如圖3所示,為了讓頂塊2與刀塊4能夠有效接觸配合,所述刀塊4頂面開有與頂塊2位置相對應的凹槽41。
如圖6所示,門板窗框內圈10包括相互垂直的水平部101和彎折部102,本實用新型的作用就是將彎折部102進一步折彎壓在水平部101上形成包邊。結合圖1-圖10,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的結構原理和動作過程是:
(1)參考圖3和圖6,先將本實用新型安裝在模具的下模座上,調整好其與門板窗口內圈10的位置。
(2)參考圖3和圖7,上模座帶著驅動塊1和頂塊2向下移動,驅動部11的第一斜面111先與所述左凸輪31接觸,驅動塊1的位置在水平方向上不變,底座3整體帶著刀塊4向左移動,進而讓刀塊4移動到需要預壓的位置;即刀塊4對彎折部102向左側進行預推折彎,水平部101和彎折部102呈銳角,為後續預壓包邊做好準備,即如圖7所示的狀態。
(3)參考圖3和圖8,驅動塊1繼續向下移動,驅動部11的第一平端面112與左凸輪31接觸,底座3在水平方向的位置暫時不變,與此同時弧形凸起12與右凸輪32接觸,因為弧面對右凸輪32壓力作用,因此所述擺杆33會順時針轉動使得刀塊4做下壓動作,刀塊4壓靠在彎折部101上對門板窗框內圈10進行預壓包邊,即如圖8所示的狀態,此時拉簧34處於拉伸狀態。
(4)參考圖3和圖9,驅動塊1進一步向下移動,驅動部11的第二斜面113與左凸輪31接觸,底座3再次向左移動,而隨著驅動塊1的移動,弧形凸起12不再與右凸輪32配合,通過拉簧34的拉力作用,擺杆33逆時針轉動復位,刀塊4抬起,即如圖9所示的狀態。
(5)驅動塊1最後一次向下移動,驅動部11的第二平端面114與左凸輪31接觸,底座3在水平方向的位置不變,與此同時,頂塊2與刀塊4上的凹槽41配合將刀塊4下壓,拉簧34拉伸,擺杆33再次順時針轉動,刀塊4再次壓靠在彎折部102上對門板窗框內圈10進行終壓包邊,最終如圖10所示的狀態,水平部101和彎折部102平行。
(6)包邊完成後,上模座帶著驅動塊1和頂塊2向上移動,其動作過程即按照上述步驟(2)-(5)反向動作,底座3向右移動回到初始位置,工作完成。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一種汽車門板窗框內圈包邊機構,通過一套設備對門板窗框內圈進行有效包邊,工作穩定且效率高。所以,本實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從而有很高的利用價值和使用意義。
上述實施方式僅例示性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本實用新型還有許多方面可以在不違背總體思想的前提下進行改進,對於熟悉此技術的人士皆可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及範疇下,可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或改變。因此,舉凡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與技術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飾或改變,仍應由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所涵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