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滅絕的猛獁象(這個高原巨獸卻存活至今)
2023-08-04 01:36:08 3
撰文 / 陳懷慶(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犛牛,被稱作「高原之舟」,因其對青藏高原極端寒冷低氧環境的出眾適應能力,以強壯身軀和艱苦毅力,在地球的第三極承載起人類跨越近萬年的生活與文明。曾經威風凜凜的高原巨獸,究竟經歷了什麼成為「全能家畜」?人類是如何將其馴服的?
威風凜凜的高原巨獸
1895年,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猜想,青藏高原上眾多耐寒的動物應該是起源於北極,在更新世冰河時期向南擴散到青藏高原。但最新的古生物學研究卻給出了截然相反的「走出青藏高原」的劇情:冰河時期來臨之前,地球整體的氣候相比今天要溫暖溼潤許多,在海拔已經與今天相差不多的青藏高原上,披毛犀、野犛牛、野馬、野驢、盤羊、巖羊、雪豹、北極狐等動物的祖先,提前經歷了寒冷環境的錘鍊。待到冰河時期,它們擴散到了整個歐亞大陸北部,參與構成了冰河時期繁盛的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冰期結束時,曾經最輝煌的猛獁象和披毛犀都滅絕了,犛牛卻頑強地存活至今,成為青藏高原上現存體型最大的動物。
野犛牛體側下部的毛,幾乎下垂到地面,可以遮風擋雨,更適於爬冰臥雪野犛牛體型龐大,肩高可達1.6~2.2米,體長2.5~3.3米,體重300~1000千克,雌性體重為雄性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除了口鼻部為白色,絕大多數野犛牛通體毛髮為黑色或深棕色。野犛牛四肢粗短、軀幹壯碩,通體覆蓋厚實蓬鬆的長毛,極好地適應了嚴寒的氣候。相比於其他牛屬物種,野犛牛多1~2對肋骨,胸腔容積大,心肺功能強健(非高原物種在高原長期生活易患上肺動脈高壓和右心肥厚),肺泡數目多,紅細胞攜氧能力強,極好地適應了低氧的環境。而秉承牛屬動物強大的消化能力,野犛牛能以其他物種難以消受的最粗糙的植物為食。此外,一對碩大的犄角讓野犛牛極具戰鬥力。除了狼群和人類,成年野犛牛就沒有其他的天敵。
野犛牛的歷史分布區遍及整個青藏高原,隨著人類生活區域的逐漸擴大,這種暴脾氣龐然大物的棲息地也不得不一點點縮小,現在主要分布在西藏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青海可可西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新疆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三大人跡罕至的保護區中,成年個體數量不足1萬隻。
野犛牛的生活方式和大多數大型食草動物相同:在非繁殖季節,雌性和幼崽組成大型的雌幼群生活,雄性一般單獨活動或者結成小型的雄性群;在繁殖季節,雄性彼此爭鬥,勝出者佔據一定數量的雌性,構成繁殖群,而失敗的雄性只能被當作「路人」圍觀。
被人類馴服而「娘化」的家犛牛
野犛牛的馴化後代家犛牛廣泛分布在整個青藏高原及周邊的人類生活地區,總數超過1600萬頭。在幾千年的馴化過程中,家犛牛經歷了種群瓶頸、人工選擇及與黃牛的雜交育種。相比於祖先,家犛牛的體型顯著變小,雄性家犛牛隻相當於雌性野犛牛的大小,而雌性家犛牛的體重更是減少到大約200千克。雖然體型變小後讓家犛牛更加馴服,但也同時帶來了力量變弱和抗逆性變差的缺點。家犛牛的生活方式大體類似於野犛牛,不同之處在於,一部分雄性家犛牛從小被閹割,性格變得溫順,長得也更快,而且會和雌性混群生活。
除了體型上的區別,野犛牛的犄角先從頭頂向身體兩側伸展,之後折向前方,最后角尖向上彎曲,而家犛牛的犄角明顯更細,間距更窄,而且通常豎直向上,沒有野犛牛犄角那樣優美而氣勢逼人的曲線。
當人類傍上犛牛的大腿
考古學和古人類學的研究發現:早在3萬年前青藏高原上就存在現代智人的活動痕跡。但直到7300年前,家犛牛的馴化為藏族先民帶來了穩定的生存物資,才引發了青藏高原上第一次人口爆炸;3600年前,大規模農業的實現引爆了青藏高原上的第二次人口增長,而這次人口的增長也帶來了家犛牛種群的大規模增長。也就是說,傍上犛牛的大腿,人類才開始在青藏高原上立足。
而對於高原上的人類來說,擁有一群犛牛就意味著獲得了相應的生活方式和態度。直到如今,犛牛仍然是牧區藏族人民最為重要的生存依靠,也提供了藏族人食物中幾乎所有的蛋白質和脂肪來源。犛牛以群體的方式自由生活在野外,每隔一段時間要輪換草場,以保證牧草得到恢復,於是牧民支起了帳篷,過上遊牧的生活。趕犛牛、撿牛糞、擠牛奶、打酥油……繁重的工作佔滿了一整天。還要時常擔心狼群來吃小牛,或者冬天的雪災讓牛群挨餓受凍。牧區生活雖然辛苦,但也讓牧民與大自然充分接觸,和眾多的野生動物相處,享受著額外的樂趣。野犛牛作為青藏高原上頑強、龐大和富有力量的生命,就像是荒原至死不屈的靈魂。而它的後代家犛牛,是人類世世代代相依為命的生活支柱和極具象徵性的文化載體。犛牛,就像是大自然與人類矛盾關係的一個縮影:一面勢不兩立,一面緊密相連。
本文來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原標題《犛牛——承載生活與文明的「高原之舟」》,作者陳懷慶,有刪改,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