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電視劇中的樂的讀音(大家沈文凡電視劇)
2023-06-04 16:43:54 1
【大家】沈文凡
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文系主任,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學術帶頭人。擔任國際考古暨歷史語言學會副會長,中國孟浩然學會副會長等,中國李白學會常務理事等。
出版《唐詩接受史論稿》《唐代韻文研究》《杜甫韻文韓國漢詩接受文獻緝考》《唐宋文學綜論》《排律文獻學研究》(明代篇)等二十餘部學術著作;發表學術論文《唐詩名篇名句日本江戶以來漢詩受容文獻緝考》百餘篇。主要從事「唐宋文學」「東亞古典漢詩」「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排律文獻研究」「《全唐詩》創作接受史文獻緝考」等項目。
近期,電視劇《清平樂》在湖南衛視熱播,受到廣泛關注。此劇視角較原著《孤城閉》有所改動,從宋仁宗長女徽柔公主與宦官梁懷吉的感情主線轉移到整個宋仁宗王朝,全景式地展現出宋仁宗執政期間(公元1022年-1063年)的歷史畫面,對當時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做到了較為真實的還原。
《清平樂》自開播以來,因其考究的服化、場景、臺詞廣受好評,確實處處都能體現出對北宋發生的歷史細節的尊重。比如劇中宋仁宗年號如「景祐」「皇祐」「嘉祐」;宋代官名如「樞密使」「開府儀同三司」「中書舍人」「副都指揮使」等各品階的表述都基本正確。劇中展現的歷史事件,如李宸妃下葬事依託於《宋史•李宸妃傳》的記載;劉太后袞服祭祖的服飾基本按《周禮》的記載還原;科舉取士的名次、細節等也都基本尊重史實,包括言官覲見所引之詞大多亦可從《尚書》《禮記》中找到原文,這些都是非常難得的。
從劇中演員的臺詞設計可以感受到他們對歷史文化的用心和關注,像女紅(gōng)、劄(zhá)子等比較容易讀錯的字音,以及符合宋代語言習慣的日常對話,劇中人物都做了比較規範的處理,這份用心值得肯定,這樣的大型歷史劇對傳播中國古典文化是深有裨益的。但與此同時,筆者也要提出一個明顯值得商榷的地方——關於「清平樂」這個題目的讀音問題。
詞調名中的「樂」字的讀音,一直以來都是有歧見的問題。此劇片頭出現劇名「清平樂」時,在其下明確標註「樂」字讀音為「yuè」,正劇開始前廣告中「好劇推薦官」演員劉濤的介紹中,也明確將「樂」讀作「yuè」。筆者對此有不同看法。
詞調來源
要弄清楚詞調的讀法,我們先來看看詞調的來源。據宛敏灝先生《詞學概論》的分類,唐宋詞調的主要來源有六種:
一為截取隋、唐的大曲、法曲或引用琴曲,如《伊州令》《石州慢》《水調歌頭》等;
二是由民歌、祀神曲、軍樂改編,如《竹枝》《江神子》《破陣子》等;
三是從國外或邊地傳入的,如《菩薩蠻》《蘇幕遮》《八聲甘州》等;
四是宮廷創製的曲子,如《水調》《破陣樂》《雨霖鈴》等出於帝王,《千秋歲》《還京樂》等出自樂工;
五是宋大晟樂府所制,如《徽招》《角招》《五福降中天》等;
六是詞人自度曲,如柳永的《晝夜樂》《佳人醉》,姜夔的《揚州慢》《淡黃柳》,等等。
詞調內涵
詞調在最初創製的時候,本身應該都有意義,而且詞調命名應當是和詞章內容密切關聯的,大多數調名也就是詞的題目。如《摸魚兒》詞寫摸魚;《卜算子》詞寫賣卜;《訴衷情》詞寫愛情;《祝英臺近》詞寫梁祝故事;《南鄉子》詞寫南方風物;《河瀆神》詞寫迎神祭廟等等,詞調取名基本都是歌詠本意的。
唐代很多大曲來源於唐詩,而所取調名亦是吻合唐詩本事的,比如《雨霖鈴》,是唐玄宗在安史之亂時候避亂入蜀時思悼楊貴妃命樂工張野狐所作的曲子,郭茂倩云:「《明皇別錄》曰:帝幸蜀,南入斜谷。屬霖雨彌旬,於棧道雨中,聞鈴聲與山相應。帝既悼念貴妃,因採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恨焉。」(《樂府詩集》)可見詞調名稱與所寫內容亦是相吻合的。張祜《雨霖鈴》「長說上皇垂淚教,月明南內更無人」,崔道融《羯鼓》「寂寞鑾輿斜谷裡,是誰翻得雨淋鈴」,杜牧《華清宮》「行雲不下朝元閣,一曲淋鈴淚數行」等都借「雨霖鈴」詞調歌詠明皇貴妃夜雨淋鈴本事。
再如「夜半樂」「還京樂」是唐明皇未當皇帝之前,因朝政大權繫於韋皇后一手,為誅除韋後勢力,自潞州還京師,夜半舉兵誅殺韋後,明皇大獲全勝,而制「夜半樂」「還京樂」二曲,並又作文成曲與小破陣樂。《太平御覽》載:「還京樂者,唐明皇自蜀反,正樂官張野狐撰此曲。」因為曲調是依本事表達皇帝獲勝還京的快樂心情,所以調牌中的「樂」自當為表達情緒喜樂而讀「lè」。
依本事而作的曲,曲調所表達的情感也與詞意相得益彰。如《何滿子》本為人名,是唐玄宗時滄州人氏姓何名滿,因開罪於明皇,被判死刑,臨刑前特製一曲,以表其哀,就刑前始將新樂曲完成。因何滿子深感自身傷悲,所做樂曲也是肝腸寸斷的,時人也稱此曲為「斷腸曲」。樂曲開篇的曲調即悲切哀憐,樂曲八段歌詞中有四次變調,哀涼深婉,聞者無不潸然涕泣。元稹聽罷感慨萬端,作《何滿子歌》云:
何滿能歌能宛轉,天寶年中世稱罕。
嬰刑系在囹圄間,水調哀音歌憤懣。
梨園弟子奏玄宗,一唱承恩羈網緩。
便將何滿為曲名,御譜親題樂府纂。
魚家入內本領絕,葉氏有年聲氣短。
自外徒煩記得詞,點拍才成已誇誕。
我來湖外拜君侯,正值灰飛仲春管。
廣宴江亭為我開,紅妝逼坐花枝暖。
元稹一詩道盡了何滿子的哀愁,詩中說他歌聲悅耳,婉轉動人,音調美妙,技巧甚高,雖獲罪陷於囹圄間,而能在獄中唱作出一首首的感人至深的樂章。後梨園樂人奏稟唐明皇,明皇甚受感動,特赦何滿子之罪,並將樂曲取名為「何滿子」。當時擅唱「何滿子」此曲的尚有葉氏、有熊、沈阿翹等人,因能對何滿的悲傷感同身受,自可將詞、曲做完美的詮釋與表達。我們今天雖然無緣聽到原曲,仍可從當時文人詩作中窺得此曲音情,領略到其新奇重疊的演唱技法和哀怨婉轉的曲調詞情。
再比如「荔枝香」,唐明皇與楊貴妃到驪山上的華清宮,正趕上貴妃生日,唐明皇為貴妃做壽,令教坊內的小部音聲在長生殿內奏樂,當時奏新曲,而尚未為新曲調命名,正好南方進獻貴妃最喜愛的水果荔枝,因此就將新樂曲命名為「荔枝香」。《全唐詩》就收錄有很多歌詠「荔枝」的詩,說明荔枝香詞調和本事相關。如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等。
yuè或是lè
理解了詞調名稱與內容的關係,我們再看「清平樂」,此原為唐教坊曲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而命名,後用作詞牌。《宋史•樂志》入「大石調」,《金奩集》《樂章集》併入「越調」。這也是為什麼自古多有爭論「樂」字讀音為「yuè」的原因。
如果追溯詞調本事,《碧雞漫志》據《松窗錄》云:「開元中,禁中初種木芍藥,得四本,紅、紫、淺紅通白繁開,上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攆從。李龜年手捧檀板,押眾樂前,將欲歌之。上曰:『焉用舊詞為?』命龜年宣翰林學士李白立進清平調詞三章。白承詔,賦詞,龜年以進。上命梨園弟子約格調,撫絲竹,促龜年歌。太真妃笑領歌意甚厚。」可見是明皇、貴妃賞花,眼見一派清平和樂之景,饒有興致,而命樂工譜曲,李白填詞。李白此時所呈上的即是《清平調》三首。詩中「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幹」等句歌頌貴妃美貌,名花美人兩相襯映,君臣和樂,描繪出一片和樂盛世的景致。
由此,「清平樂」詞亦多為昌平盛世而歌。說到我們前文提到的電視劇「清平樂」,展現的亦是宋仁宗仁政治理下北宋王朝清平和樂的圖景,那麼其中的「樂」亦當理解為美滿、和樂,故音當為「lè」。
而讀「yuè」者,當是將「樂」作為曲調體制來理解的,儘管漢樂府最初的「清樂」和「平樂」中的「樂」確實是對詞曲體制的描述,但「清」與「平」自是與曲調內容緊密相關的。而如果將「清平樂」中的「樂」作為樂曲體制來看,則「清平樂」詞牌原本則當為「清平」而非「清平樂」。但實際「清平樂」詞牌又名「清平樂令」,可見「令」即是用來描述詞曲體制的,而「清平樂」三字則皆當為描述詞之本事,這又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清平樂」中「樂」的讀音當為「lè」。
而用詞調「清平樂」來命名電視劇名,一是考慮到了宋代是曲子詞(詞)創作的興盛期,北宋詞人輩出,創作中使用了大量的詞調;最主要的還因為宋仁宗是兩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共四十二年,史家把仁宗在位及治理國家的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是符合實際的。仁宗夑理調和,國家清平安樂,此「清平樂」中的「樂」當然要讀安樂之「樂」了。
終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光明文學遺產」
歡迎讀者朋友轉發分享
媒體轉載請聯繫授權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涉版權請聯繫我們
《課堂內外》主創團隊
主持人徐德琳
責編黃悠
美編李煜
投稿、轉載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