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合器分泵的製作方法
2023-06-04 13:14:16 1

本發明涉及離合器驅動機構中的部件,尤其涉及一種離合器分泵。
背景技術:
離合器驅動機構包括總泵和分泵,兩個泵相對於兩個液壓缸。總泵上有進出油管,分泵只有一根油管。踩下離合器時,總泵的壓力傳輸到分泵,分泵工作,分離撥叉將離合器壓盤及片脫離飛輪,這時就可以換檔。鬆開離合器,分泵停止工作,離合器壓盤及片和飛輪接觸,動力傳輸繼續。在中國專利申請號為2011104320838、公開日為2012年6月27日、名稱為「一種離合器分泵」的專利文獻中即開關了一種現有結構的離合器分泵。現有的離合器分泵存在以下不足:泵體內腔磨損後需要整體更換泵體,維護成本高;為了保證耐磨性,材料多為鑄鐵,重量重;油管接頭連接採用螺紋連接,連接繁瑣,裝拆勞動強度高,工作效率低;排氣閥採用放氣螺釘進行放氣,必須用扳手進行操作,勞動強度高,工作效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泵體內腔磨損後無需對泵體進行整體更換的離合器分泵,解決了現有的離合器分泵內腔磨損後需要整體更換泵體的問題。
以上技術問題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解決的:一種離合器分泵,包括泵體和第一活塞,所述泵體設有內腔,所述內腔內可拆卸密封連接有泵套,所述第一活塞滑動密封連接在所述泵套內。使用過程中,第一活塞只在泵套內滑動,所以內腔只會對泵套產生磨損,產生磨損後只需要更換泵套而無需整體更換泵體。能夠使泵體採用其它材料如塑料進行製作,以降低重量和成本。
作為優選,所述泵體為非金屬材料製作而成。能夠降低本體的重量。
作為優選,所述泵體設有同所述內腔連通的油孔,所述油孔可拔插地密封連接有油管接頭,所述油管接頭通過第一卡簧同所述泵體固接在一起。能夠提高裝配油管接頭時的方便性。
作為優選,所述泵體設有同所述內腔連通的排氣孔,所述排氣孔可拔插地密封連接有排氣閥,所述排氣閥通過第二卡簧同所述泵體固接在一起。能夠提高裝配排氣閥時的方便性。
作為優選,所述排氣閥密封轉動連接於所述排氣孔,所述排氣閥內設有排氣通道,所述排氣通道設有進氣口,所述進氣口設置於所述排氣閥的側壁,所述排氣孔設有用於密封所述進氣口的密封部。使用時通過轉動排氣閥來實現排氣閥的開關。開關排氣閥時的方便性好,排氣閥不容易產生誤開啟現象。
作為優選,所述排氣孔固接有密封套,所述密封部設置於所述密封套。能夠方便地實現排氣閥的開關。
本發明還包括驅動所述排氣閥轉動的驅動機構,所述驅動機構包括穿設於所述泵體的驅動條和若干設置於所述排氣閥周面上的沿排氣閥周向分布的第一齒,所述驅動條設有若干沿驅動條延伸方向分布的同所述第一齒嚙合在一起的第二齒。使用時通過驅動條去驅動排氣閥轉動來實現開合,開啟時作業方便。
作為優選,所述排氣閥內設有潤滑機構,所述潤滑機構包括出油口、補氣口、密封頭、驅動密封頭密封住出油口的第一彈簧、缸體和滑動密封連接於缸體的第二活塞,所述第二活塞將所述缸體分割為氣腔和油腔,所述第二活塞設有朝向氣腔開啟的單向閥,所述第二活塞通過連杆同所述密封頭連接在一起,所述出油口通過油道同所述油腔相連通,所述補氣口通過氣道同所述氣腔相連通,所述出油口設置於所述第一齒的齒頂,所述密封頭伸出所述第一齒的齒頂的距離大於所述第一齒與第二齒之間的齒頂隙。使用時,在油腔內裝上潤滑油,排氣閥轉動的過程中,當轉動到設有出油口的第一齒同驅動條上的第二齒嚙合在一起時,第二齒齒槽驅動密封頭縮進第一齒內,密封條內縮時使第一彈簧儲能的同時還通過連杆驅動活塞朝向油腔移動而驅動油腔內潤滑油經油道流向出油口而流到第一齒和第二之間實現潤滑;當密封頭同齒槽錯開時,在第一彈簧的作用下密封頭重新密封住出油口,密封頭移動的過程驅動第二活塞朝向氣腔移動,此時由於油腔中的油已經部分流出、故油腔內的壓力小於氣腔的壓力,單向閥開啟而使得空氣補充到油腔中,使得下一次第二活塞擠壓油腔時潤滑油能夠可靠地流出。實現了自動潤滑,使得驅動排氣閥轉動時省力。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齒之間形成第一齒齒槽內凹於所述排氣閥的周面,所述第二齒之間形成第二齒齒槽,所述第二齒齒槽內凹於所述驅動條的表面,所述第一齒的分布角度為180°以下,當所述第一齒中的第一個第一齒同第二齒嚙合在一起時,所述密封部密封住所述進氣口、當所述第一齒中的最後一個第一齒同第二齒嚙合在一起時,所述密封部同所述進氣口錯開。開關排氣閥時轉動排氣閥的角度小,能夠方便地獲知排氣閥是否開啟或關閉上(當轉不動時即表示關上或開啟了)。
本發明具有下述優點:內腔產生磨損時不需要整體更換本體。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一的示意圖。
圖2為圖1的C—C剖視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二的局部示意圖。
圖4為圖3的A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5為圖3的B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中:泵體1、內腔11、泵套12、第一密封圈13、插銷14、第二彈簧15、油孔16、排氣孔17、密封套18、密封部19、第一活塞2、推桿21、防塵套22、油管接頭3、第一卡簧31、第二密封圈32、排氣閥4、第二卡簧41、防塵帽42、排氣通道43、進氣口44、驅動機構5、驅動條51、第一齒52、第一齒齒槽521、第一齒的齒頂522、第二齒53、第二齒齒槽531、潤滑機構8、出油口81、補氣口82、密封頭83、第一彈簧84、缸體85、氣腔851、油腔852、第二活塞86、單向閥861、連杆862、油道87、氣道88、密封頭伸出第一齒的齒頂的距離L1、第一齒與第二齒之間的齒頂隙L2。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實施例一,參見圖1,一種離合器分泵,包括泵體1、第一活塞2、油管接頭3和排氣閥4。
泵體1為非金屬材料製作而成,具體為泵採用PA66加玻纖的材料製作而成。泵體1設有內腔11。內腔11為右端前開口結構。內腔1內插接有泵套12。泵套12採用鋁合金並進行陽極氧化處理工藝製作而成。泵套12通過兩道第一密封圈13同泵體1密封連接在一起。第一密封圈13為O型密封圈。泵套12通過兩根插銷14同泵體1固定在一起。插銷14為彈性銷。內腔11內設有第二彈簧15。第二彈簧15用於向右推第一活塞2。
第一活塞2密封滑動連接於泵套12內。第一活塞2連接有推桿21。推桿21從右端伸出泵體1。推桿21和泵體1之間連接有防塵套22。
油管接頭3通過第一卡簧31同泵體1固接在一起。
排氣閥4通過第二卡簧41同泵體1固接在一起。排氣閥4上蓋有防塵帽42。
參見圖2,泵體1設有油孔16。油孔16同內腔11連通。油管接頭3可拔插地連接於油孔16。油管接頭3通過第二密封圈32同泵體1密封連接在一起。第二密封圈32為O型密封圈。泵體1設有排氣孔17。排氣孔17同內腔11連通。排氣閥4可拔插地密封轉動連接於排氣孔17。排氣閥4內設有排氣通道43。防塵帽42蓋在排氣通道43的出口端上。排氣通道43設有進氣口44。進氣口44設置於排氣閥4的側壁。排氣孔17固接有密封套18。密封套18設有密封部19。
開關排氣閥4的過程為:轉動排氣閥4到進氣口44同密封部19錯開,則排氣通道43連通內腔11和排氣閥1的外部空間、排氣閥4被開啟。轉動排氣閥4到進氣口44同密封部19對齊時,密封部19密封住進氣口44,使得排氣通道43斷開從而實現排氣閥4的關閉。
取下排氣閥4的過程為:取下第二卡簧41,然後拔出排氣閥4即可。
取下油管接頭3的過程為:取下第一卡簧31,然後拔出油管接頭3即可。
參見圖1,當內套12產生磨損時,拔出插銷14,然後向右拔出內套12即可。
實施例二,同實施例一的不同之處為:
參見圖3,還包括驅動機構5。驅動機構5包括驅動條51和第一齒52。驅動條51穿設於泵體1。驅動條51設有若干第二齒53。第二齒53沿驅動條51延伸方向分布。第二齒52之間形成第二齒齒槽531。第二齒齒槽531內凹於驅動條51的表面。第一齒52有若干個。第一齒52設置於排氣閥1周面上。第一齒52沿排氣閥4周向分布。第一齒52的分布角度為180°,只要小於180°即能夠起到降低轉動時間的作用。第一齒52同第二齒53嚙合在一起。第一齒之間形成第一齒齒槽521。第一齒齒槽521內凹於排氣閥4的周面。
排氣閥4內設有潤滑機構8。潤滑機構8的個數同第一齒52的個數相等。
參見圖4,潤滑機構8包括出油口81、補氣口82、密封頭83、第一彈簧84、缸體85和第二活塞86。同一個潤滑機構的出油口81和補氣口82設置於同一個第一齒的齒頂522上、同一個第一齒的齒頂只設置一個潤滑機構的出油口和補氣口,即本實施例中潤滑機構和第一齒52是一一對應地設置的。密封頭83和第一彈簧84設置在出油口81內,在第一彈簧84的作用下密封頭83伸出第一齒的齒頂522且密封住出油口。密封頭伸出第一齒的齒頂的距離L1大於第一齒與第二齒之間的齒頂隙L2(參見圖5)。缸體85以一體結構的方式形成於排氣閥4內,即為排氣閥4內的腔。第二活塞86滑動密封連接於缸體85。第二活塞86將缸體85分割為氣腔851和油腔852。第二活塞86設有朝向氣腔851開啟的單向閥861。第二活塞86通過連杆862同密封頭83連接在一起。連杆862同排氣閥4之間滑動密封連接在一起,使得出油口81同氣腔851斷開。出油口81通過油道87同油腔852相連通。補氣口82通過氣道88同氣腔851相連通。油道87和氣道88都是以一體結構的方式形成於排氣閥4內,即為排氣閥4內的孔。
參見圖3並結合圖2,使用時,通過推拉驅動條51,驅動條51通過第二齒53配合第一齒52驅動排氣閥4轉動。當第一齒52中的第一個第一齒523同第二齒53嚙合在一起時,密封部19密封住進氣口44(即排氣閥4是關閉的)。當第一齒52中的最後一個第一齒524同第二齒53嚙合在一起時,密封部19同進氣口44錯開(即排氣閥4被開啟)。
本發明的驅動機構和排氣閥同閥體之間的自動潤滑過程為:
參見圖3和圖4,排氣閥4轉動的過程中,第二齒齒槽531的底面擠壓密封頭83向第一齒52內收縮,密封頭83收縮而使得出油口81開啟並使得第一彈簧84儲能。
參見圖4,密封頭83收縮時還通過連杆862驅動第二活塞86朝向油腔852移動,油腔852內的壓力上升使得單向閥861關閉且油腔852內的潤滑油經油道87流向出油口81而從出油口81中流出而實現潤滑。
當齒條失去對密封頭83的擠壓作用時,在第一彈簧84的作用下密封頭83外移而將出油口81密封住,密封頭83伸出時通過連杆862驅動活塞86朝向氣腔851移動,油腔852內的壓力下降而氣腔851內的壓力上升,使得單向閥861開啟,空氣經補氣口82、氣道88和單向閥861而流箱油腔852,使得油腔852內的壓力能夠維持在同齒輪外部內的氣壓相等,以便第二活塞86下一次朝向油腔852移動時能夠將潤滑油擠壓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