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蟬故裡在哪(美女貂蟬出生在這裡也就不奇怪了)
2023-06-11 09:51:10 3
忻州,離太原不到一百公裡,是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尤其是當地的溫泉特別好,因此當地的女人普遍皮膚白皙,牙齒潔白,所以說古代四大美女之貂蟬出生在這裡也就不奇怪了,此地向來就是出美女的地方
在忻州市忻府區,因美人貂蟬的存在,歷代就盛傳一句「定襄沒好男,忻州沒好女」。原因是:民間傳說三國時呂布出生在定襄,由於他風流倜儻,英武豪邁,把定襄男人的英氣全部拔盡,導致後代的男人沒有一個俊朗英武的;而貂蟬由於出生在忻府區,把那裡的秀氣全部拔盡,使三年的桃杏花不開,導致後代再也生不出漂亮的女人。
貂蟬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而且是三國時代的美女英雄。她的存在,有歷代的稗史、文藝作品及民間傳說可以得到佐證。
在唐宋「話本小說」相當盛行的時候,關於貂蟬的故事就以藝術的形式在中國大地傳開。據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當時最為流行的「說話藝術」說「三分」,就是由藝人在民間講解的三國故事。當時關於貂蟬的故事已不限於從前的民間口頭流傳,而是已成為一種藝術形象,在中國文藝史嶄露頭角。
其實對於歷史上是否真有貂蟬其人,我國明代文學家楊慎,清末學者俞樾,近代學者、文學家蔡東藩,都認為在歷史上貂蟬確有其人。素以嚴謹著稱的大學者蔡東藩先生在《後漢通俗演義》第六十九回夾批中說:「貂蟬不見史傳,但徵諸稗史,傳聞鑿鑿。」又說:「或謂貂蟬為他人所捏造,故不見傳,然視唐李賀《呂將軍歌》『溘溘銀龜搖白馬,傅粉女郎火旗下』,可見當時必有其人。」對於他人所謂貂蟬「失身受汙,有虧大節」之說,他反駁道:「庸詎知為一身計,則道在守貞;為一國計,則道在通變。普天下忠臣義士,猛將勇夫不能除一董卓,而貂蟬獨能除之,此豈尚得以迂拘之見,蔑視彼姝乎?……貂蟬,吾愛之重之。」
「長安兵變」之後,這位絕世美女的下落也同樣成為了一個謎團,讓人捉摸不定,更多的人仍在關心著貂蟬其後的命運。不過可惜的是,作者羅貫中也沒有把她的結局交代清楚就草草了事了。只是在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門樓呂布殞命」中,呂布將要敗亡之前,貂蟬有過短暫的出場,勸誡呂布「將軍與妾作主,勿輕身自出」。呂布放棄了陳宮的妙計,被擒身亡。原本那個深明大義、俠肝義膽的貂蟬似乎隨著連年的徵戰已經被磨去了原有的稜角,變得碌碌無為,兒女情長了。呂布死後,羅貫中沒有再向讀者介紹貂蟬此後何去何從,也許是被好色的曹操金屋藏嬌,也許是同呂布一樣被處死。羅貫中的這一疏忽竟成了一個讓後人不解的千古謎案。
在民間,關於美女貂蟬的下落存在著「慘死」和「善終」兩大系列。
「慘死」系列裡面有三種不同的版本,第一個版本是崑劇《斬貂》中描述呂布在白門樓被曹操斬首,他的妻子貂蟬被張飛轉送給了關羽,但關羽拒絕接受這位帶有汙點的女子,恐其水性楊花、朝三暮四,唯有一死才能保全其名節,於是乘夜傳喚貂蟬入帳,拔劍痛斬美人於燈下。第二個版本出自明劇《關公與貂蟬》,劇中貂蟬向關羽痛訴內心的冤屈,並詳細講述了自己施展美人計為漢室鋤奸的經歷,以此贏得了關羽的愛慕與景仰。但是關羽最終決定為復興漢室而獻身,貂蟬也只好懷著滿腔柔情自刎,以死來證明自身的政治貞操。第三個版本講述的是貂蟬在關羽的庇護下逃走,削髮為尼,但曹操派人追捕。為了不使關羽等人難做,貂蟬毅然拔劍身亡,一縷幽怨的香魂,隨著國家大義而去。
「善終」系列也同樣有三個版本。第一個版本是貂蟬最終出家為尼,並以佚名的方式寫下了雜劇《錦雲堂暗定連環計》,以此向世人表明自己的政治貢獻,最終在尼姑庵裡壽終正寢。第二個版本則是說關羽沒有貪戀女色,而是護送貂蟬回到其故鄉木耳村。貂蟬則是一直守節未嫁,最終被鄉人建廟祭奠。第三個版本稱貂蟬被關羽納為小妾,並送往成都定居,但是關羽卻沒有想到自己最後竟是兵敗身死,而可憐的貂蟬從此流落於蜀中,成了一名村婦而已。
總之,關於「貂蟬」其人,在正史的記載中是非常模糊的,僅僅是一個若明若暗的影子而已。其下落究竟如何,至今已經很難考證。但我們可以根據情理來推斷一下:董卓死後,貂蟬落入了呂布之手,呂布敗亡後,她又輾轉到曹操手中。儘管這些都沒有史書的記載,但也是合乎邏輯的。至於她的最後下場如何,由於史書絕無記載,便是一個千古之謎了。我們也可以做一個合理的推斷,不外乎有兩種可能性:一種可能,是在曹操宮中了卻餘生。呂布敗亡12年後,即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鄴城修建銅雀臺,納諸伎於其上,習演歌舞,或許「貂蟬」應該也包括在內吧。另一種可能就是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貂蟬作為一個隨軍的弱女子,隨時隨地都有生命危險,不知何時就已經香消玉殞了。
那麼貂蟬究竟又是忻府區的哪裡人氏呢?
在歷史上,忻府區木芝村,又叫木耳村,是因本地盛產木耳得名。在元代無名氏所作的雜劇《錦雲堂暗定連環計》第二折中有貂蟬對司徒王允的一段道白:「望老爺停嗔息怒,暫罷虎狼之威,聽孩兒慢慢地說來。您孩兒不是這裡人,是忻州木耳村人氏,任昂之女,小子紅昌……」此段道白,把貂蟬的籍貫、身世等,都做了明確的交代。
在北魏太和五年,木耳村當地群眾自發籌建了法雲寺,此寺院位於現貂蟬陵園以北約100米處,內有貂蟬廟和關公廟。貂蟬廟門前有歌頌貂蟬的一副楹聯,上聯是:貌壓西施美人計;下聯是:膽勝荊軻除國賊。在木耳村與南鄰韓巖村交界處的西側,還有王允街以及高達4米的貂蟬牌樓。牌樓兩側有楹聯,上聯:殉情入井能全孝;下聯:痛罵曹賊更守貞。此牌坊建於什麼時候不得而知,但是毀於「文革」。而在木耳村的瓦滓地,今貂蟬陵園以西200米處,還有貂蟬墳,墳前立有一座六稜碑,碑上有四字「烈女志銘」。碑後有用篆字書寫的碑文,一般老百姓難以認得。
1994年,木耳村人為紀念貂蟬,投資近百萬元,在本村之南建起了一座貂蟬陵園。此陵園佔地7000平方米,坐西向東,內有貂蟬彩塑館和陵園風景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