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冷水性魚類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及方法與流程
2023-06-11 21:33:02
本發明涉及一種亞冷水性魚類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及方法,屬於水淨化處理
技術領域:
。
背景技術:
:循環水養殖系統(RecirculatingAquacultureSystems,RAS)是綜合機械處理、生物處理等技術手段對養殖廢水進行處理後循環再利用的系統。與傳統養殖模式相比,RAS在節水、節地、病害防治、廢物處理以及可控性等方面優勢明顯,表現出高效率、無汙染的特點。目前,構建高效的RAS已成為水產養殖行業未來發展方向。儘管國內外科研工作者針對不同的養殖對象、養殖水域條件構建了多種多樣的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但由於亞冷水魚類對水質要求高,水體懸浮物含量高及氨氮、亞硝酸鹽含量高,不僅影響魚類的攝食生長,而且對魚類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滲透壓平衡也產生影響,大大限制了亞冷水性魚類工廠化養殖發展,也降低了養殖魚類品質。因此,本發明針對亞冷水性魚類工廠化養殖過程中,懸浮物含量大,優化建造了高效物理過濾系統;針對養殖過程中氨氮、亞硝酸鹽含量高,優化建造了生物掛膜快、效率高的快速啟動的生物淨化過濾系統;針對亞冷水性魚類養殖需要高溶解氧,較低的水溫,以及水質要求高,建造了液氧系統、太陽能控溫系統和水質全自動監測系統,配合工廠化亞冷水魚類養殖技術,通過上述高效養殖淨水系統優化和構建,最終實現水質淨化目的以及養殖用水的循環利用。技術實現要素:針對現有技術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亞冷性魚類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及方法。該系統有著良好的淨水效率,氨氮、亞硝酸鹽和懸浮物去除的效率高,安全性高,養殖周期短等特點。本發明根據亞冷水性魚類工廠化養殖過程中懸浮物不同粒徑大小,優化建造三級高效物理過濾系統;針對養殖過程中氨氮、亞硝酸鹽含量高,優化建造了生物掛膜快、效率高的快速啟動的生物淨化過濾系統;針對亞冷水性魚類養殖需要高溶解氧,較低的水溫,以及水質要求高,建造了液氧系統、太陽能控溫系統和水質全自動監測系統。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採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亞冷水性魚類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包括:養殖池;物理處理單元,與所述養殖池的抽吸口連接,用於過濾抽吸出的養殖池廢水中的顆粒物;生物處理單元,入水口與所述物理處理單元的出水口連接,用於進一步淨化養殖池廢水;水溫控制單元,入水口與所述生物處理單元的出水口連接,用於控制生物處理單元淨化後的水體溫度,以實現養殖池中水溫的恆定;以及水利驅動輸送裝置,入水口與所述水溫控制單元的出水口連接,用於將控溫水返回至所述養殖池。在上述亞冷水性魚類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中,作為一種優選實施方式,所述循環水養殖系統還包括增氧裝置,與所述養殖池連接,用於向所述養殖池輸送氧;更優選地,所述增氧裝置為液氧塔或/和曝氣設備。進一步地,所述曝氣設備設置於所述養殖池的外部,通過管路與養殖池連接。在上述亞冷水性魚類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中,作為一種優選實施方式,所述循環水養殖系統還包括水質監測裝置,設置於所述養殖池中,用於監測養殖池中的水質。在上述亞冷水性魚類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中,作為一種優選實施方式,所述養殖池的抽吸口設置於所述養殖池底面中心處。在上述亞冷水性魚類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中,作為一種優選實施方式,所述養殖池的底面設置為中間低四周高的斜坡形結構。在上述亞冷水性魚類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中,作為一種優選實施方式,所述物理處理單元包括:第一處理子單元,經第一抽吸裝置與所述養殖池的抽吸口連接,用於去除養殖池廢水中的100微米以上的顆粒物;第二處理子單元,經第二抽吸裝置與所述第一處理子單元的出水口連接,用於進一步去除來自所述第一處理子單元的廢水中的30微米以上的顆粒物;以及第三處理子單元,經第三抽吸裝置與所述第二處理子單元的出水口連接,用於進一步去除來自所述第二處理子單元的廢水中的10微米以上的顆粒物;更優選地,所述第一處理子單元為豎流沉澱器;所述第二處理子單元為鼓式過濾機;所述第三處理子單元為SDPP過濾器。在上述亞冷水性魚類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中,作為一種優選實施方式,所述生物處理單元包括:生物濾池,經第四抽吸裝置與所述物理處理單元的出水口連接,用於去除來自所述物理處理單元的水中的化學汙染物,所述化學汙染物優選為氨氮、亞硝酸;消毒殺菌池,經第五抽吸裝置與所述生物濾池的出水口連接,用於進一步對來自所述生物濾池的水進行殺菌消毒。在上述亞冷水性魚類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中,作為一種優選實施方式,所述生物濾池中設置有填料,所述填料表面掛有用於降解氨氮和/或亞硝酸的微生物。所述填料為高密度聚乙烯填料,比重為0.95g/cm3,比表面積為500m2/m3。在上述亞冷水性魚類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中,作為一種優選實施方式,所述消毒殺菌池的上方和/或周邊設有紫外線發射裝置。在上述亞冷水性魚類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中,作為一種優選實施方式,所述水溫控制單元為太陽能控溫裝置。在上述亞冷水性魚類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中,作為一種優選實施方式,所述水利驅動輸送裝置,包括:水泵,入口與所述水溫控制單元的出水口連接;和給水管道,入口與所述水泵的出口連接,所述給水管道將所述水溫控制單元的水返回至所述養殖池;更優選地,所述給水管道包括:引水管,與所述水泵出口連接;以及射流管,沿所述養殖池的高度方向向下設置且相對地設置於所述養殖池內的對角處;所述射流管入口與所述引水管出口連接;所述射流管管壁上設有多個孔,且所述孔上沿水平方向設有噴嘴管。更優選地,所述噴嘴管的直徑為50mm,數目為4-6個。在上述亞冷水性魚類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中,作為一種優選實施方式,所述射流管管壁上相鄰孔之間的距離為200-300mm,且所述射流管管壁上最下面的孔與所述養殖池底面的最短距離為100-300mm。在上述亞冷水性魚類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中,作為一種優選實施方式,所述引水管的管徑大於所述射流管的管徑。在上述亞冷水性魚類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中,作為一種優選實施方式,所述噴嘴管與靠近該噴嘴管的所述養殖池的長度方向的池壁之間的夾角為0-50°。亞冷水性魚類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方法,該方法採用上述循環水養殖系統完成,包括:養殖池廢水的物理處理步驟,對抽吸出的養殖池廢水進行顆粒物的去除處理;養殖池廢水的生物處理步驟,將物理處理後的養殖池廢水進行淨化處理;控溫處理步驟,對生物處理後的水進行控溫處理;返回步驟,將控溫處理後的水返回至養殖池,實現養殖池內水體的恆溫。在上述亞冷水性魚類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方法中,作為一種優選實施方式,所述養殖池廢水的物理處理步驟中,所述養殖池廢水連續不斷地被抽吸出來,抽吸出的養殖池廢水的流量為7.5-20m3/h;更優選地,在整個循環水養殖系統中,水的循環流量為7.5-20m3/h;進一步地,所述養殖池中水體的溶解氧大於6mg/L以上,水體溫度為18~22℃。在上述亞冷水性魚類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方法中,作為一種優選實施方式,所述物理處理步驟中去除的顆粒物的粒徑為10微米以上的顆粒物;更優選地,所述顆粒物的去除處理分三級處理,第一級處理採用豎流沉澱器完成;第二級處理採用鼓式過濾機完成;第三級處理採用SDPP高速過濾器完成。在上述亞冷水性魚類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方法中,作為一種優選實施方式,還包括增氧步驟,將氧輸送至所述養殖池中。在上述亞冷水性魚類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方法中,作為一種優選實施方式,還包括水質監測步驟,對養殖池中的水質進行動態監測。在上述亞冷水性魚類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方法中,作為一種優選實施方式,所述養殖池廢水自所述養殖池底部中的抽吸口抽出。在上述亞冷水性魚類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方法中,作為一種優選實施方式,所述生物處理依次包括:採用微生物對待處理水中的汙染物進行降解,所述汙染物優選為氨氮和亞硝酸;以及採用紫外線照射對待處理水進行殺菌消毒。在上述亞冷水性魚類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方法中,作為一種優選實施方式,所述返回步驟中,所述控溫處理後的水通過沿所述養殖池的高度方向向下設置且相對地設置於所述養殖池內的對角處的射流管返回至所述養殖池中,所述水流通過設置於所述射流管管壁上噴嘴管噴出,所述噴嘴管與靠近該噴嘴管的所述養殖池的長度方向的池壁之間的夾角為0-50°。優選地,所述夾角為35-45°。在上述亞冷水性魚類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方法中,作為一種優選實施方式,所述養殖池的底面具有中間低四周高的斜坡形結構。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專門針對亞冷水性魚類養殖特點,優化集成一套包含養殖池—物理過濾單元—生物處理單元—其他輔助系統在內的亞冷水性魚類工廠化高效養殖系統。其特點是基本上能夠去除養殖池中產生的固體懸浮物,並有效去除養殖水體中的氨氮、亞硝酸鹽等汙染物,同時確保養殖池水體溶解氧含量大於6mg/L,水溫控制在魚類最適生長繁育溫度18~22℃,並能實時監控水質,保障工廠化循環水的安全,促進魚類快速生長,提高養殖魚類品質。附圖說明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的亞冷水性魚類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的工藝流程圖;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的亞冷水性魚類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養殖池的俯視圖;圖4為沿圖3所示B-B線剖切後的養殖池的截面視圖;圖5是作為物理處理單元的第一處理子單元的豎流沉澱器的結構圖,其中(a)為俯視圖,(b)為內部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中1號養殖池進出水口懸浮物濃度變化曲線圖;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中2號養殖池進出水口懸浮物濃度變化曲線圖;圖8為本發明實施例中3號養殖池進出水口懸浮物濃度變化曲線圖;圖9為本發明實施例中1號養殖池進出水口氨氮濃度變化曲線圖;圖10為本發明實施例中2號養殖池進出水口氨氮濃度變化曲線圖;圖11為本發明實施例中3號養殖池進出水口氨氮濃度變化曲線圖;圖12為本發明實施例中1號養殖池進出水口亞硝酸鹽濃度變化曲線圖;圖13為本發明實施例中2號養殖池進出水口亞硝酸鹽濃度變化曲線圖;圖14為本發明實施例中3號養殖池進出水口亞硝酸鹽濃度變化曲線圖。其中,1-養殖池;11-底部抽吸口;12-第一引水管、13-第二引水管;14-寬度方向池壁;15-長度方向池壁;16-射流管;17-噴嘴管;21、22、23、24、25、26-抽水泵;27-水泵;3-豎流沉澱器;31-沉澱物排出口;32-進水口;33-出水口;4-鼓式過濾機;41-入水口;42-固體物質排出口;43-排水口;5-SDPP過濾器;51-進水口;52-排水口;6-生物濾池;61-出水口;62-填料;7-消毒殺菌池;71-排水口;8-紫外線發射裝置;9-曝氣設備;10-液氧塔;100-太陽能控溫裝置;200-水質監測裝置。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通過實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提供的亞冷水性魚類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淨水系統主要包括:養殖池、物理處理單元、生物處理單元、水溫控制單元和水利驅動輸送裝置。該系統還包括增氧裝置、水質監測裝置。下面參考圖2-5對本發明系統的各個部件一一進行說明。養殖池1,用於養殖亞冷水性魚類比如鱘魚,養殖池1的抽吸口可以設置於養殖池的某一側壁上部,也可以設置於養殖池底面中心處,在本發明系統中為了更好地去除養殖池1中的懸浮顆粒物,養殖池1的抽吸口設置於底部中心處,即圖2中所示底部抽吸口11,該種養殖池稱為底部抽吸模式養殖池。所述養殖池的底面設置為中間低四周高的斜坡形結構,參見圖4,該結構利於底部沉降物或顆粒物的聚集。如圖3所示,養殖池1由底面、兩個相對設置的寬度方向池壁14以及兩個相對設置的長度方向池壁15形成。物理處理單元,經第一抽吸裝置即抽水泵21與養殖池的底部抽吸口11連接,用於過濾抽吸出的養殖池廢水中的顆粒物。具體地,如圖1和2所示,物理處理單元包括:豎流沉澱器3,進水口32經抽水泵21與養殖池的底部抽吸口11連接,用於去除養殖池廢水中的100微米以上的顆粒物;鼓式過濾機4,入水口41經第二抽吸裝置即抽水泵22與豎流沉澱器3的出水口33連接,用於進一步去除來自豎流沉澱器3的廢水中的30微米以上的顆粒物;SDPP過濾器5,進水口51經第三抽吸裝置即抽水泵23與鼓式過濾機4的排水口43連接,用於進一步去除來自鼓式過濾機4的廢水中的10微米以上的顆粒物。通過設置於養殖池1底中心處的底部抽吸口11將養殖池1中的廢水抽吸至豎流沉澱器3中,該豎流沉澱器3可以將養殖池底中心區域沉澱的大部分可沉澱顆粒物分離出來。豎流沉澱器3為市售產品,其可以用其他的市售高速過濾器來替代,豎流沉澱器3對亞冷水性魚類的殘餌和糞便等的去除效率可達到90%以上,去除的顆粒物粒徑一般在100微米以上。豎流沉澱器3的結構圖如5,主水流通過中部管道的進水口32自下而上進入豎流沉澱器3中,此時可沉澱顆粒物沉降速度大於水流速度,水流方向與顆粒沉澱方向相反,顆粒物向下沉降,水流向上流動;當主水流中可沉澱顆粒物沉降至豎流沉澱器底部時,拔開排汙倉中連接管,通過水的壓力經沉澱物排出口31將沉澱物排出。鼓式過濾機4從來自豎流沉澱器3的主水流中進一步分離出可沉澱顆粒物;鼓式過濾機4為市售產品,其可以用其他的市售高速過濾器來替代,主要去除30微米以上的固體懸浮顆粒物,以避免30μm以上的懸浮顆粒物在水體中繼續分解礦化。其工作原理為:汙水由抽水泵22輸送,從進水槽進入轉鼓格柵的內部布水槽,靠重力溢出,流過轉鼓格柵的過濾面,其中較大的固體物或纖維等被截留在轉動的轉鼓中,通過內部的螺旋板的作用,聚集、移動到轉鼓的固體物質排出口42處,並落入料槽中。轉鼓帶有可以連續或者間隙運行的反衝噴淋管,用以去除可能粘附在鼓面上的雜質,防止柵面堵塞。表1為本發明實施例中使用的鼓式過濾機的參數。表1鼓式過濾機SDPP過濾器5,用於從鼓式過濾機4流出的主水流中去除10μm以上的懸浮顆粒物;鼓式過濾機4為市售產品,其可以用其他的市售高速過濾器來替代,主要去除亞冷水性魚類養殖過程中10~30微米的懸浮性固體顆粒物,避免10μm以上的懸浮顆粒物在水體中繼續分解礦化。本發明使用的SDPP高速過濾器詳細參數見表2。表2SDPP高速過濾器參數外形尺寸1100L×600W×1000H過濾精度10μm流量15m/h揚程4m功率170w生物處理單元,入水口與物理處理單元的出水口連接,用於進一步淨化養殖池廢水;具體地,生物處理單元包括:生物濾池6,經第四抽吸裝置即抽水泵24與SDPP過濾器5的排水口52連接,用於去除來自SDPP過濾器5的水體中的化學汙染物,比如氨氮、亞硝酸等。消毒殺菌池7,經第五抽吸裝置即抽水泵25與生物濾池的出水口61連接,用於進一步對來自所述生物濾池6的水體進行殺菌消毒。具體地,生物濾池對水體的處理主要是通過生物法即微生物降解法來降解水體中的汙染物,生物濾池中均勻設置有填料62,且填料62作為微生物載體,其表面掛滿用於降解水中氨氮和/或亞硝酸等汙染物的微生物,即填料表面形成有生物膜,該生物膜同時也能降低水體的COD和BOD濃度。填料62為高密度聚乙烯填料,填料的比重為0.95g/cm3,比表面積為500m2/m3。在填料62表面形成生物膜可以採用本領域常規方法,也可以採用如下方法:先將填料62均勻布置於池中,然後向池中加入少量水以剛沒過填料為準並添加可以降解氨氮和/或亞硝酸的微生物菌種或含有此類菌種的活性汙泥,然後通過微生物培養使填料表面掛膜。具體地,消毒殺菌池的上方和/或周邊設有紫外線發射裝置8。通過紫外線照射對水體進行殺菌消毒。水溫控制單元,入水口經抽水泵26與消毒殺菌池7的排水口71連接,用於控制生物處理單元淨化後的水體溫度;所述水溫控制單元為太陽能控溫裝置100,其可以是常見的利用太陽能加熱水體的裝置。特別是在冬季,水流經過太陽能控溫裝置100可實現養殖池中水溫恆定在魚類生長適宜的溫度,為保障亞冷水性魚類養殖能夠周年生產,配置太陽能溫度調節系統,使養殖池中水體溫度保持在18~22℃。水利驅動輸送裝置,入口與太陽能控溫裝置100的出水口連接,用於將控溫水返回至養殖池1,具體地,水利驅動輸送裝置包括:水泵27,入口與太陽能控溫裝置100的出水口連接;和給水管道,入口與水泵27的出口連接,給水管道將太陽能控溫裝置100的水返回至養殖池1。本發明的實施例中,為了給水管道包括:引水管,與水泵27出口連接;以及兩根射流管16,沿養殖池1的高度方向向下設置且相對地設置於養殖池1內的對角處;射流管16入口與引水管出口連接;射流管16管壁上設有多個孔,且孔上均沿水平方向設有噴嘴管17。具體地,引水管又分為第一引水管12即總管和第二引水管13即兩條支管,第一引水管12的一端與水泵27出口連接,另一端與第二引水管13連通,兩條支管分別在養殖池水面上方水平地向養殖池1的兩對角處延伸,從而與兩個射流管16連通,噴嘴管17與靠近該噴嘴管的養殖池1的長度方向池壁15之間的夾角為0-50°,優選為35-45°。採用該種方式將淨化後的水返回至養殖池可將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全部顆粒物儘可能多的聚集於養殖池底中心處的排汙口處,從而提高養殖水體的淨化能力,增加養殖水體的循環利用率。為了更好地控制射出水流的流速和方向,引水管的管徑大於射流管的管徑。噴嘴管17的直徑為50mm,數目為4-6個。為了實現更加理想的聚汙效果,射流管16管壁上相鄰孔之間的距離為200-300mm,且射流管16管壁上最下面的孔與養殖池1底面的最短距離為100-300mm。增氧裝置,與養殖池1連接,用於向養殖池1輸送液態氧或氣態氧;所述增氧裝置為液氧塔10和/或曝氣設備9。為保障亞冷水性魚類需較高溶解氧要求,配置液氧塔以保障充足氧氣供給。保證養殖池水體溶解氧大於6mg/L以上,為了保證亞冷水性魚類良好的養殖效果,曝氣設備9設置於養殖池1的外部,通過管路與養殖池1連通。水質監測裝置200,設置於養殖池中,用於監測養殖池中的水質情況。為保障亞冷水性魚類養殖系統水質安全,本系統還包括與水質監測裝置200連接的外部控制裝置,比如PLC(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可以實時進行數據採集和監控,實現全面監測。在本發明中,液氧塔、太陽能控溫裝置以及水質監測裝置統稱為輔助系統設備。為達到將養殖池內水體在2h內過濾一次的目的,循環水的流速設定值最小為7.5m3/h,在本發明中優選為7.5-20m3/h。本發明的亞冷水性魚類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淨水的具體工藝流程見圖1,其是採用上述系統來實現的,具體方法如下:物理處理,通過物理處理單元的裝置逐級對從養殖池底部抽吸口11抽吸出的養殖池廢水中的顆粒物進行去除;所述養殖池廢水是連續不斷地被抽吸出來的,整個系統是對養殖池廢水進行連續不間斷的循環處理,抽吸出的養殖池廢水的流量為7.5-20m3/h,水在整個系統中的循環流量也為7.5-20m3/h。生物處理,通過生物處理單元對物理處理後的水體進行微生物降解淨化和紫外線消毒殺菌處理;控溫處理,通過太陽能控溫裝置對生物處理後的水進行控溫處理,以保證養殖池中水體溫度為18~22℃;返回步驟,通過水利驅動輸送裝置將控溫處理後的水返回至養殖池,實現養殖池內水體的恆溫,同時儘可能將養殖池中可沉降顆粒物聚集到底部抽吸口11處,實現良好的聚汙效果,使水體淨化的更徹底。增氧步驟,通過增氧裝置將氧輸送至養殖池中,實現養殖池內水體的溶解氧大於6mg/L以上。水質監測步驟,通過水質監測裝置200和與其連接的外部控制裝置對養殖池中的水質進行動態監測。實施例本實施例採用上述方法對3個養殖池中水體進行循環淨化處理,具體運行參數如下:1號亞冷水性魚類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淨水系統:運行參數水循環量20m3/h,養殖池規模2000平方米,生物濾池200平米。2號亞冷水性魚類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淨水系統:運行參數水循環量15m3/h,養殖池規模2000平方米,生物濾池200平米。3號亞冷水性魚類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淨水系統:運行參數水循環量10m3/h,養殖池規模2000平方米,生物濾池200平米。養殖池進出水口懸浮物、氨氮、亞硝酸鹽含量的測試方法如下表3所示。表3水質檢測方法及頻率本實施例中3個實驗系統的不同汙染物淨水效率如下:(1)懸浮物去除效果試驗期間3個養殖池進出水口懸浮物濃度變化見圖6-8。由圖6可知,1號養殖池出水口平均懸浮物含量為(9.06±2.40)mg/L,進水口平均懸浮物含量為(7.78±2.17)mg/L,平均單位去除量為(8.15±4.08)g/(m3·h)。由圖7可知,2號養殖池出水口平均懸浮物含量(10.44±2.38)mg/L,進水口平均懸浮物含量為(8.93±1.88)mg/L,平均單位去除量為(5.01±2.35)g/(m3·h)。由圖8可知,3號養殖池出水口平均懸浮物含量為(8.34±1.94)mg/L,進水口平均懸浮物含量為(6.84±1.91)mg/L,平均單位去除量為(3.92±2.39)g/(m3·h)。3套系統中懸浮物去除效率隨著水循環量的降低而增加,其中,1號系統單次懸浮物去除效率為(13.21±11.74)%,2號系統單次懸浮物去除效率為(14.09±13.88)%,3號系統單次懸浮物去除效率為(17.82±11.64)%。(2)氨氮去除效果試驗期間3個養殖池進出水口氨氮濃度變化見圖9-11。由圖9可知,1號養殖池出水氨氮濃度與進水氨氮濃度差異顯著(p<0.05),1號養殖池出水口平均氨氮濃度為(0.39±0.12)mg/L,進水口平均氨氮濃度為(0.21±0.09)mg/L,平均單位去除量為(2.33±0.92)g/(m3·h)。由圖10可知,2號養殖池出水口氨氮濃度與進水氨氮濃度差異顯著(p<0.05),2號養殖池出水口平均氨氮濃度為(0.39±0.17)mg/L,進水口氨氮濃度為(0.14±0.06)mg/L,平均單位去除量為(0.93±0.53)g/(m3·h)。由圖11可知,3號養殖池出水氨氮濃度與進水氨氮濃度差異顯著(p<0.05),3號養殖池出水口平均氨氮濃度為(0.39±0.13)mg/L,進水口平均氨氮濃度為(0.16±0.22)mg/L,平均單位去除量為(0.58±0.30)g/(m3·h)。(3)亞硝酸鹽去除效果試驗期間3個養殖池進出水口亞硝酸鹽濃度變化見圖12-14。由圖12可知,試驗期間,1號養殖池出水亞硝酸鹽濃度與進水亞硝酸鹽濃度差異顯著(p<0.05),1號養殖池出水口平均亞硝酸鹽濃度為(0.06±0.02)mg/L,進水口亞硝酸鹽平均濃度為(0.04±0.02)mg/L,平均單位去除量為(0.14±0.09)g/(m3·h)。由圖13可知,試驗期間,2號養殖池出水亞硝酸鹽濃度與進水亞硝酸鹽濃度差異顯著(p<0.05),2號養殖池出水口平均亞硝酸鹽濃度為(0.14±0.06)mg/L,進水口平均亞硝酸鹽濃度為(0.09±0.05)mg/L,平均單位去除量為(0.13±0.06)g/(m3·h)。由圖14可知,試驗期間,3號養殖池出水亞硝酸鹽濃度與進水亞硝酸鹽濃度差異顯著(p<0.05),3號養殖池出水口平均亞硝酸鹽濃度為(0.12±0.03)mg/L,進水口平均亞硝酸鹽濃度為(0.08±0.04)mg/L,平均單位去除量為(0.11±0.06)g/(m3·h)。本發明的工藝參數區間上下限取值以及區間值都能實現本法,在此不一一列舉實施例。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