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暑假讀後感:《親愛的安德烈》

2023-09-23 07:20:10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是臺灣作家龍應臺和她身在德國的兒子安德烈三年堅持通信的成果。下面是為大家整理的讀後感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篇一:

  最近看了《親愛的安德烈》一書,本書的作者龍應臺。借這本書龍應臺和21歲的安德烈共同找到一個透著天光的窗口。透過36封電子家書,兩代人開始——打開天窗說亮話。

  這本書主要是講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臺離開歐洲,返回臺灣,就任臺北市首任文化jú長。等她卸任回到兒子身邊,安德烈已是一個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歲的小夥子,坐在桌子另一邊,有一點「冷」地看著媽媽。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沒關係,但龍應臺一定要認識成熟的大學生安德烈。於是,母子倆用了三年時間互相通信。龍應臺「認識了人生裡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收入此書的的三十多封書信,感動了無數被「親子」之間隔閡與衝突深深困擾著的讀者。本書為讀者弭平代溝、跨越文化阻隔、兩代人溝通交流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方法。

  平時生活中也聽到很多家長在抱怨自己的小孩不懂事,不努力,而孩子們也抱怨家長不理解他們,甚至覺得自己的父母都落後了,跟不上時代,從而引發了一些不愉快的家庭事件,有的孩子還離家出走。

  在我身邊就有一些很真實的例子,所以看到這本書我就特有感觸,好像是把鑰匙打開心中的鎖,因為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不合會給家庭帶來很大的傷害,親人變成敵人真的讓人無法想像。從這本書中我看到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尊重,我想這是現在很多中國家長很難做到的,他們往往以愛的名義去剝奪孩子的自由,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為了孩子,所以就應該聽他們的,否則就視為不聽話,不懂事。

  我個人覺得這反而會讓孩子有叛逆心理或者會覺得壓力很大,好像做的一些努力都是為別人,很被動,當這種壓力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會選擇逃離,也就引發了一系列的悲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很難說誰對誰錯,只是缺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其實人與人之間都應該做到這一點。在這本書中還讓我看到了兩個字用心,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用心去體會,用心去發現,就會有很多意外的收穫。希望這本書會給你們也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感覺。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篇二:

  我喜歡龍應臺的文字,如水般柔情,又如火般溫情;其中帶著女性細膩的美與善,又有令人傾慕的大智。

  曾讀過她的生死筆記《目送》,看她用一顆溫婉的心寫人生的深邃和美麗,寫「所謂父女母子一場,不過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你不必追。」而後在她的《這個動蕩的世界》《我的不安》中,她又對人和世界充滿著熱誠的人文關懷,從更高的視野看待著不同的文化,很有自己的思想。去年寒假,我讀著《孩子你慢慢來》,那對孩子成長的點滴記錄,每一個字都是那麼的柔軟,是一個母親從心裡流出來的潺潺溪流,兩岸風景無有突兀,但美如畫卷。

  今年暑假,我隨家人一起赴臺灣旅行,旅行箱中就放著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半個月的旅行,白天穿梭在熱鬧的街市中,亦或是漫步在如畫的山水間,而到了晚上,在酒店昏黃的燈光下,在孩子熟睡的輕鼾聲中,伴隨我在文字中徜徉的始終是她的《親愛的安德烈》。

  在《親愛的安德烈》中,她就是一位慈祥安寧的母親,有著一顆溫和安寧的內心,從30多封她和有一半德國血統的長子安德烈互通的書信裡,看她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跨越代溝、文化的阻隔,與處於青春叛逆期的兒子傾心長談。在《親愛的安德烈》中,我再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她作為一個母親面對孩子時的萬丈深情。不管她的頭上有多少讓人仰慕的光環,但是,在孩子面前,她和我們一樣,只是一個柔腸百結的母親。

  《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臺和讀大學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書信集。在安德烈十四歲那年,龍應臺離開歐洲去臺北市政府工作,這一走,就是四年。等龍應臺四年之後再回到安德烈身邊時,她發現安安變了,以前那個讓媽媽擁抱、親吻、牽手,以至於讓媽媽牽腸掛肚、頭髮有點汗味的小男孩不見了。站在龍應臺面前的,是一個「不認識的人」,「他在想什麼,他怎樣看事情,他在乎什麼,不在乎什麼,喜歡什麼討厭什麼,為什麼這樣做那樣做」等,龍應臺都一無所知。四年的時間,猶如一道鴻溝,把龍應臺遠遠地阻隔在一個鮮活的世界之外,以至於「想和他說話,但是一開口,發現即使他願意,我也不知說什麼好」。龍應臺覺得:兒子愛她,但並不喜歡她。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為了重新認識長大了的兒子,也讓兒子了解自己,龍應臺邀請安德烈以通信的方式和她共寫一個專欄,以書信的方式進入對方的生活、世界和心靈。在徵得安德烈的同意下,兩人一堅持,就是三年。

  在信中,他們談國家意識,談文化認同,談世界觀,談人生價值,談對工作的態度,談愛情觀,談抽菸問題……在36封來來回回的信件中,母親慢慢走近了兒子的世界;在36次來來回回的爭論中,兒子逐漸了解了母親。作為讀者的我,也在這36封你問我答、我爭你論的信件中,逐漸澄清了兩代人的人生觀以及東西方的文化區別、思維區別,因為這不僅是兩代人在對話,更是是兩種文化在對話。

  對於作為中西方代表的龍應臺和安德烈來說,兩人的對話揭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別,這種差別體現在生活態度和思維方式上。龍應臺很驚奇歐洲青年為什麼沒有任何畏懼,背起背包就敢千裡闖蕩;為什麼滿腦子都是玩;為什麼他們的父母不要求他們努力讀書,出人頭地;為什麼他們的學校對他們沒有期待,期待他們回饋社會,報效國家……其實,這一系列的疑惑背後,是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西方人崇尚「個人思維」,東方人崇尚「集體思維」。也就是說,在西方人意識裡,一個人背起背包就可以走天下;而在東方人的意識裡,即使玩,也應該是一群人圍在一起,唱歌、跳舞,玩大風吹或者躲貓貓,也要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要從群體中尋找安全和快樂。而安德烈呢,他享受的則是更為閒適的生活方式:三兩個朋友,坐在咖啡館裡,就為了友情而來相聚,就為了聊天而聊天,就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為了感受一下微風習習的下午……

  這就是東方和西方的區別,東方人習慣於集體主義思維模式,西方人習慣於個人思維模式。很難說,是「集體思維」高於「個人思維」,還是「個人思維」優於「集體思維」,但有一點不能否定,在西方個人思維模式下,他們變得愈加的獨立和自尊,而我們的盲從和隨大流意識,跟我們的集體思維也應該有很大的關係。

  龍應臺和安德烈之間的對話是平等的,溫情脈脈的,但對話並非總是順暢的,有爭論,有各執己見。安德烈對龍應臺說:「你聽不懂我的意思對不對?我們的代溝就在這裡:我上面所說,沒有一句我的同儕聽不懂,而且,我想要表達的是什麼,他們根本不需解釋。」他要求媽媽「問我,瞭我,但是不要『判』我」。當然更多的地方充滿一個母親眷眷的讓人感動的情,有很多觀點綻放著讓人眼前一亮的智慧的火花。

  這一段話中描摹的情景堪與朱自清的《背影》相媲美。「一次又在那個電光石火的一刻裡我就已經知道:和你的緣分,在這一生中,將一次次地看著你離開,對著你的背影默默揮手。以後,這樣的鏡頭不斷重複。你上中學,看著你衝進隊伍,不再羞怯;你到美國留學,在機場看著你的背影人群中穿插,等著你回頭一瞥,你卻頭也不回地昂然進了關口,真的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朱自清的《背影》寫的是兒子讀懂父親蹣跚的背影,表達的是拳拳的父子之情;而龍應臺面對卻是一天天長大、迫不及待離開自己的兒子的背影。充滿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大路,眼中只有前方,母親只能在後頭張望他越來越小的背影,是眷眷的慈母之情。

  於丹在《於丹〈論語〉心得》裡面有這樣一段論述:「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但是說起來輕鬆,做起來太難!龍應臺在書中說:「安德烈,青年成長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著你、奶著你、護著你長大的母親學會放手,把你當某個程度的別人,可也他媽的不容易啊。」所以當她看著兒子點菸,翹起腿,抽菸,吐出一團青霧時,她恨不得把煙從兒子嘴裡拔出來,丟向大海。但是她在心裡對自己說,你面前坐著一個成人,你就得對他像對待天下所有其它成人一樣。你不會把你朋友或一個陌生人嘴裡的煙拔走,你就不能把安德烈嘴裡的煙拔走。他早已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個個人。他就是一個「別人」。最後,她只能對安德烈說,你得尊重共處一室的人,所以請你不在室內抽菸。安德烈抽菸當然是不好的,龍應臺作為母親阻止他抽菸似乎也無可非議,在我們身邊包括我們自己,有多少時候是借著愛或因為我是你的長輩的理由而剝奪了孩子很多作為一個人應該擁的權利。但是,龍應臺沒這樣做,理智告訴她,兒子是一個獨立的成人。試想,母親連兒子抽菸這一點都能理性面對,那麼有很多東西通過對話去溝通就容易多了。所以安德烈會問母親:「你呢,MM?在匱乏的年代裡成長,你到底有沒有「青少年期」?你的父母怎麼對你?你的時代怎麼看你?十八歲的你,是一個人緣很好的女生?還是一個永遠第一名的最讓人討厭的模範生?一個沒人理睬的邊緣人,還是最自以為是的風紀股長?」對話也許不能解決多少問題,但至少它為彼此打開了一扇窗,透過這扇窗,至少可以了解到對方的一部分。而了解是理解的前提,如果連了解都沒做到,那談何理解呢?

  關於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看法,龍應臺的文字也給人很大的啟示。這段話我曾在微信中讀過,也曾在家長會中和家長們談及過。安德烈問龍應臺是否會因為他是一個平凡的人或找不到一份「很好」的工作而感到失望?龍應臺說:「對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我也要求你用功讀書,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假定說,橫在你眼前的選擇是到華爾街做銀行經理或者到動物園做照顧獅子、河馬的管理員,而你是一個喜歡動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認為銀行經理比較有成就,或者獅子河馬的管理員「平庸」。每天為錢的數字起伏而緊張而鬥爭,很可能不如每天給大象洗澡、給河馬刷牙更快樂。」在媽媽的指引下,安德烈認識到「德國失業率如此之高,年輕人其實戰戰兢兢,幾乎到了『謹小慎微』的地步,他們太知道,沒有好的教育就得不到好的工作機會,人生畢竟不是一場沒完沒了的party。」

  我的孩子是一個喜歡動物的孩子,原來他的夢想是當一名恐龍專家,現在迷上羽毛球,他又想成為羽毛球運動員,也許他最終什麼也沒當成,我想以後我也只能坦然地面對這個事實,只要他所從事的這份工作在他心目中有意義,他有成就感,他真的感到很快樂。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以後的生活是被工作囚禁,我希望他的工作能讓他有更多屬於自己的時間。因為,人生過程本無意義,而我們就是要賦予它意義,我們賦予它意義的唯一方式就是體現自己的價值,感受生活的快樂。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時,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能給人帶來極大的快樂。

  每一個孩子就是一本經,是為母者終身奉讀的經。這本經好不好讀,就看做母親的耐心、愛心、運氣及造化了。每個學生就是一本書,是為師一日就得不斷翻閱的書,而且是永遠不會重複的書。這些書讀得好不好,就看做老師的愛心、智慧及藝術了。

  好的老師應該是一名好的讀者,龍應臺告訴我們,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你得從頭學起。你得放空自己。那麼對我們來說,認識一群性格各異的十一二歲的人,我們該怎麼辦呢?我們首先得蹲下來,而且得將自己杯子中的水倒掉,只有倒空我們自己,才能有空間去傾聽他們的想法。現代傳媒迅猛發展,而世界發展日趨多元,很多事物並非只有一個答案。所以不要帶著標準答案與學生討論,因為人人都不喜歡被說服。而且我們要善於抓住機會進行有效溝通。在溝通時,我們應該把80%的時間用於傾聽他們的訴說,同時注意不要以權威自居對他們發號施令。

  在書中,龍應臺只是一個傾聽者,分享者,而沒有越俎代庖代替孩子做決斷。當安德烈告訴媽媽他愛上了一個女孩,龍應臺回覆說:「你願意和我談感情的事,我覺得『受寵若驚』。是的,我等了十九年,等你告訴我:MM,我認識了一個可愛的女孩。」「你應該跟這個你喜歡的女孩子坦白或者遮掩自己的感情?我大概不必告訴你,想必你亦不期待我告訴你……我只能讓你跌倒,看著你跌倒,只能希望你會在跌倒的地方爬起來,希望陽光照過來,照亮你藏著憂傷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見盡頭的路。」龍應臺是充滿智慧的母親,是明知孩子會跌倒依然選擇了放手的母親,她知道成長的陣痛必須由孩子獨自承受,任何人都無法包辦代替,因為一旦越俎代庖,孩子就沒辦法自己長大。

  三年前,龍應臺走近安德烈,安德烈退後;龍應臺要跟他談天,他說,談什麼?龍應臺企求地追問,他說,我不是你可愛的安安了,我是我。龍應臺想和他說話,但是一開口,發現,即使安德烈願意,龍應臺也不知說什麼好,因為,十八歲的兒子,已經是一個她不認識的人。而三年後,安德烈終於明白媽媽為什麼要和他寫這些信,而且,寫了一段時間以後,安德烈發現自己其實還蠻樂在其中的,雖然他絕對不動聲色。

  試想假使他們三年前沒開始做這件事,他們大概就會和絕大多數的人一樣只是繼續過日子,繼續重複那每天不痛不癢的問候:吃了嗎——嗯,功課做了嗎——嗯,不缺錢用吧——嗯……他們永遠也不會像現在這樣有那麼多可以共同談論的話題,而且通過交流彼此從了解走向理解。

  龍應臺理智、開明,安德烈年輕、奔放,有自己的主見和生活。母親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睿智引導和感化兒子;兒子用自己的潮流、活力來感染母親,開闊她的視野。兩代人的不同的人生經歷相互碰撞,於是母親認識了這個18歲的年輕人,兒子也走進了大自己30歲的媽媽的世界。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相互影響,相互激勵。這是一種和諧的母子關係,也是母子雙方作出的努力。

  我想,只要我們努力去改變,我們和父母、孩子、學生之間也會建立起一座通往對方世界的橋梁。雨後的彩虹,就會在橋梁的上空,綻放!

  無論是我們的孩子,還是我們的學生,請讓我們用我們的慧眼和匠心去讀好我們手裡的每一本書。讀出其樂融融,讀出「天光雲影共徘徊」的美好境界。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