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的《巴黎聖母院》讀後感800字
2023-09-23 01:10:20 1
在《巴黎聖母院》中,作者以極大的同情心描寫了巴黎最下層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下面是整理的《巴黎聖母院》讀後感800字,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1:《巴黎聖母院》讀後感800字
《巴黎聖母院》是一部在當時引起很大轟動的小說,它的文學價值和對社會深刻的意義不言而喻。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強烈的善與惡、美與醜的對比。
《巴黎聖母院》的情節主要圍繞三個人展開:善良美麗、內心純潔的少女愛斯梅拉達,殘忍虛偽、內心齷鹺的聖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羅洛和外表醜陋、內心高尚的敲鐘人伽西莫多。
小說《巴黎聖母院》中的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達和面容醜陋的殘疾人加西莫多是作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現在讀者面前的,而副主教克洛德•弗羅洛和貴族軍人弗比思則是表裡不一、心靈醜陋的人。作者將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動豐富的戲劇性場面有機地結合起來,使這部小說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小說浪漫主義色彩濃烈,多次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表達了作者對內在美的讚揚與青睞以及對表裡不一的人的厭惡與唾棄。
愛斯梅拉達靠街頭賣藝為生。她天真純潔,富於同情心,樂於救助人。因為不忍心看見一個無辜者被處死,她接受詩人甘果瓦做自己名義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生命;看見伽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她會把水送到因口渴而呼喊的敲鐘人的唇邊。她很美麗,卻愛上了一個膽小怕事的偽君子,被一個醜陋卻善良的人深愛著。
美麗沒有給她帶來幸運,卻帶來一連串的不幸:被深愛的人拋棄,被不愛的人糾纏,好不容易與母親相認卻又要生離死別,被嫉妒心強的婦女們排擠。。。。。。
這樣一個心地高貴的女孩,竟被教會、法庭誣衊為「女巫」、「殺人犯」,並被判處絞刑。作者把這個人物塑造成美與善的化身,讓她心靈的美與外在的美完全統一,以引起讀者對她的無限同情,從而產生對封建教會及王權的強烈憤恨。
至於副主教克洛德和敲鐘人伽西莫多,這是兩個完全相反的形象。克洛德表面上道貌岸然,內心卻渴求淫樂,對世俗的享受充滿妒羨,對於他得不到的東西他就將之毀滅。而伽西莫多,這個駝背、獨眼、又聾又跛的畸形人,從小受到世人的歧視與欺凌,在愛斯梅拉達那裡,第一次體驗到人心的溫暖。這個外表粗俗野蠻的怪人,從此便將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熱情寄托在愛斯梅拉達的身上,可以為她赴湯蹈火,可以為了她的幸福犧牲自己的一切。
小說中巴黎流浪人為救出愛斯梅拉達攻打聖母院的場面,悲壯、激烈、慷慨、驚心動魄,顯然是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七月革命中巴黎人民顯示的英勇精神和巴黎人民搗毀聖日爾曼教堂和巴黎大主教府的事件。小說寫到這裡,還通過書中人物之口預言人民將起來搗毀巴士底獄,暗示了一七八九年大革命的爆發。
雨果用他辛辣又渾厚的筆,表達了對在教會壓榨下苦苦掙扎的聖母院副主教克洛德的斥責,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弗比斯隊長的嘲諷,對苟且偷生的潦倒詩人格蘭古瓦的鄙夷,對虛偽狡猾又殘酷的路易十一的憎惡,和對卡西莫多和愛斯美拉達,這一對外表有天壤之別,內心卻如一善良純潔的悲劇人物的褒揚與惋惜,把美與醜的對比推倒了及至。讓我們重新審視究竟什麼是美,什麼是醜!
篇2:《巴黎聖母院》讀後感800字
看到巴黎聖母院,便不由聯想起法國。小學時代看著《巴黎聖母院》,瀏覽著雨果的文字,讀不懂深意,只覺得撲朔迷離。中學時代懂得了一些歷史背景,能夠體會出雨果對於中世紀的抨擊。如今重新拾起這本書,更是體會出愛的撞擊。
《巴黎聖母院》是雨果用心靈創作的,其中飽含了他的愛與恨,寄託與希望,傾注了他自己深切而真摯的感情。他用自己奇特的想像力勾勒了一個個誇張但令人深思的場面,把美與醜的涵義表達的動人而悠長。
萬物中的一切並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醜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美,醜怪藏在崇高的背後,美與惡並存,黑暗與光明相共。詩人用「愛」這個主題詞牽引著書中的人物,並用對照的手法把美與醜展現的淋漓盡致。
人家想把他和他抱著的那具屍骨分開,他就倒下化作了灰塵
一個男人與一個女人相互融合成一個天使,進入天堂
這是愛斯梅拉達對愛的解釋,顯然,腓比斯辜負了這句話。愛斯梅拉達以為的真愛,只不過是這個花花公子的逢場作戲。然而天真、純樸、善良、熱情的愛斯梅拉達卻根本無法自拔,她甚至願意做腓比斯的情婦,被人輕賤、蔑視。直到最後,她依然對腓比斯堅貞不渝、無法忘懷。這種純粹的愛雖然讓我覺得有些無奈,但是卻是一種偉大的不平凡!然而,外表華麗俊朗的腓比斯卻只是一個花心、充滿獸慾的人,他可以在愛斯梅拉達接受絞刑的時候還無動於衷與自己的未婚妻調情,絲毫沒有為這個願意為他付出生命的女子留有一絲的愛憐。這種人比克洛德還不如!
詩人在書中還描繪別的愛,巴格特對女兒的愛,她在苦苦守候十五年後與女兒重逢的狂喜,之前的瘋癲瞬間化作了保護女兒的理智。還有格蘭古瓦,這個典型意義的貪生怕死的懦弱之徒,愛斯梅拉達對他有救命之恩,他卻將她陷於虎穴。他體現了雨果對中世紀所謂的哲人、詩人的鄙夷。還有,兄弟之愛,愛斯梅拉達說友誼就是一隻手上的兩根手指,靈魂溝通卻不融合。當那些被稱為暴民、流氓的吉普賽流浪漢得知他們的愛斯梅拉達被困鐘樓時,義無反顧的冒死去搭救他們的姐妹,即使血流成河。
雨果描繪了教會統治下的中世紀,《巴黎聖母院》是一部無辜善良的人在封建專制下遭到迫害和璀璨的悲歌,愛斯梅拉達與加西莫多這兩個正直美好的靈魂也是被教會和專制王朝逼迫而死。但同時,他也在他愛的人物身上寄予了理想。書中處處都有對比,幾乎每兩個人、每兩件事都可以拿來對比。不僅僅是對愛斯梅拉達的愛的對比,美與醜,善與惡,忠誠與背叛,理智與情慾,民主與專制,詩人用極盡誇張之勢表達著對立面而使人內心受著強烈的撞擊。
書名為《巴黎聖母院》,儘管此書的重點並不是這座著名建築,但詩人對建築的眼光卻折射了一個時代,這讓我在這本書裡才真正明白,為什麼我在故宮博物院會有那麼深的震撼與落寞,每一個建築有飽含它虔誠的平靜思想。一個王朝沒有用言語和文字才體現,卻就在這一磚一瓦中了,這是何等的博大精深!
篇3:《巴黎聖母院》讀後感800字
今年暑假,我在學習後的空餘時間,觀看了著名作家雨果的第一部著名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巴黎聖母院》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講述了一位醜陋的卡西莫多被巴黎聖母院的神父克洛德收養,做撞鐘人;而外貌正經的神父克洛德自從遇見美麗的吉普賽少女愛斯梅拉達後,被她的美色誘惑的神魂顛倒,指使卡西莫多強行擄走愛斯梅拉達,途中被弗比斯騎兵上尉隊長所救,愛斯梅拉達因而愛上了弗比斯。但弗比斯生性風流,被懷恨在心的克洛德刺殺,但沒有死。克洛德嫁禍於愛斯梅拉達,令她被判死刑。行刑時,卡西莫多將愛斯梅拉達救走並藏身於聖母院中,乞丐群眾為了救愛斯梅拉達而衝入教堂,與卡西莫多大戰,愛斯梅拉達被克洛德帶領的軍隊絞殺在廣場上,卡西莫多憤然將克洛德從教堂頂樓摔到地上,最後卡西莫多撫著愛斯梅拉達的屍體殉情。
我的感受:
愛的力量是強大的,但它會使人變得瘋狂,作者用他惟妙惟肖的寫作手法描述了生性善良、美麗的愛斯梅拉達;也描述了內心陰險毒辣,為滿足自己的慾念不擇手段的克洛德、內心善良,不願傷害艾斯梅拉達的卡西莫多。
我從這本書中看到了人性醜陋的一面,也看到了卡莫西多善良的一面。在文中,卡莫西多從未告訴愛斯梅拉達他喜歡她,但卡莫西多為愛斯梅拉達所做的一切足以證明卡莫西多是真的喜歡她,願意為他付出一切。
卡莫西多為愛斯梅拉達殉情,足以傳達出作者想傳達出的思想,這是一種對於世俗之美的深刻思考和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