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關於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
2023-09-23 09:39:45 2
一本好的小說,能夠吸引讀者閱讀的欲望,能夠引起讀者的深思,能夠讓人期待不同的生活,產生與以往不同的想法。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歡迎大家參考!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
好久沒有完整的讀過一本小說。剛開始《一個人的朝聖》只是平緩的敘述風格吸引著我,喜歡雷秋·喬伊斯對風景細緻的描寫,喜歡主人翁在耳邊輕輕細語的感覺,喜歡想像他在看到這些文字時的心情。
打破主人翁哈羅德的平靜生活是從郵寄一封給朋友奎尼的信開始的,那時我只能看到哈羅德生活的平淡沉寂甚至有點祥和,並不能感受到哈羅德的痛苦。27章之前我一度認為平淡的生活麻木了哈羅德的神經,兒童時期的陰影時不時的襲擊著哈羅德,不懂得如何去愛導致哈羅德對生活諸多躲避,一路上,哈羅德回憶著童年對愛的渴望而感到痛苦,婚後對妻子莫林和兒子戴維的所作所為而懊悔不已。直到哈羅德給加油站女孩的那封信,我才知道哈羅德的喪子之痛,才明白為什麼莫林和哈羅德產生了無法跨越的鴻溝。那一刻我的心沉重了很多很多,我突然理解了第12章結尾為什麼哈羅德會張開雙臂在雨中揮打對回憶吶喊:不要。為什麼會無法制止痛苦一直私語:原諒我,原諒我,原諒我讓你失望。
心路歷程啊!哈羅德剛踏上旅程時幾經掙扎,徘徊在放棄的邊緣,又因為一些小啟發,讓哈羅德重拾自信。這讓我不由的想起了自己的生活,很多時候,我不正是和哈羅德一樣嗎,選擇的,疑惑著,徘徊著,又堅定著。第18章開始,哈羅德是堅定的,他放下了一切不需要的東西,地圖、手電筒、膠布膏藥送給了需要的人,植物百科記在腦子裡,手錶,銀行卡郵寄回家,哈羅德輕裝上陣,卸下了不需要的累贅,欣賞沿途的風景,思考過往的人生,溫和的對待相遇的人們。這是我不能及的,我還無法卸下外界的誘惑,甚至有時會因此而感到苦惱。
小狗的加入,朝聖者的加入,正如哈羅德所說,什麼人都有。他們攪亂了哈羅德的步伐,旅途充斥著矛盾和商業的氣息。哈羅德在人群中感到孤單,唯有夜裡獨自徘徊才能讓心得到自由。讀這段時我在想,如果是我也許會選擇離開他們一個人上路,但哈羅德卻是感激並覺得有責任保護他們,直到朝聖者們一個個離他而去,包括最後小狗的離開,哈羅德終於又一個人了。又一次經歷了失去,這讓哈羅德想起了父母的遺棄,兒子的孤獨,妻子的怨恨,哈羅德崩潰了。我一度懷疑結局是不是哈羅德和他父親一樣老年痴呆,那該多麼的殘忍啊!幸好,哈羅德只是精神上極大的痛苦,對現實中自我徹底的否認,對徒步意義的極度懷疑進而導致了他如行屍走肉般的行為。終於哈羅德昏昏沉沉的走到了貝裡克,87天,627英裡(1英裡=1.6093公裡),靠一雙帆船鞋。這時沒有歡呼,不是興奮,相反倒多了許多惆悵,痛苦和不知所措。人就是這樣的,這符合常理,比如我們辛苦了半學期,考了個高分,以為會很興奮卻沒有高興。考證書,得獎學金,拿獎金都好像是這樣的心情。所有為什麼會有過程很重要這句話了。我們應該在過程中多快樂些,到了結果,人總是開心不起來的。
喪子之痛如何放下,我無法想像,但幸好,莫林原諒和理解了哈羅德,也放過了自己。結局是他們回憶第一次在舞會上的一見鍾情,還有他們笑到肚子疼。到底是怎樣的一句話呢,能讓倆個人笑的如此開懷?書中是這樣寫的:「你說得對,連好笑都算不上。」哈羅德邊說邊用手帕擦眼睛。有一會他好像正常了。「那就是愛的威力。其實最平常不過的一句話,一定是我們太快樂了,所以才覺得那麼好笑。」
我喜歡靈魂跳躍時的感覺。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2】
這本書是朋友yx送的,一開始並沒有什麼興趣,看了一些就隨手擱在了書架上。後來有天天氣很好,就又拿出來看。看到中段哈羅德在斯洛伐克女人的幫助下重獲新生,真正認識到了自己的旅途開始,我就再也停不下來了,只想繼續看下去,看哈羅德還要經歷怎麼樣的困難,看他和莫琳和戴維他們一家人到底發生了什麼,看奎妮是否撐到了哈羅德到達的那一天……
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笨拙,木訥,內向,無宗教信仰,交流障礙,甚至不知道如何表達對兒子的愛,穿著一雙帆船鞋,一件防水夾克。什麼都沒有準備,就憑著自己強烈的意念,走路87天,627公裡,難以想像。我很欽佩哈羅德的勇氣和毅力。以前我一直覺得,沒有信仰就很難完成很多事,沒有偉大的夢想,就很難到達遠方。看完這本書,原來沒有信仰也可以走完一個人的朝聖之路,沒有偉大的夢想,依舊可以依靠強大的信念到達你想抵達的地方,或許那不是成功的山頂,但那卻是你的精神故園。
生活在21世紀。智慧型手機變成了生活的遙控器,交通工具成為了身體之外的雙腿,電視電腦取代了自然生活,高樓大廈替代了樹木花草……當我看到哈羅德沒有手機、沒有電腦,甚至沒有專業的徒步鞋時,我想到我們,這些日漸被高科技操縱的人,我們離不開手機,放不開自己的身心,每天只是局限在城市的一隅。我忽然感到羞愧。我想到自己之所以想看著這本書是因為我手機摔壞了很無聊不然根本不會想起,於是更加羞愧。
多久沒有好好看書,好好寫讀書筆記了?高中時每天被語數外史地政淹沒,我就在想,等到了大學,我一定要看很多很多書,把這幾年沒有看的、想看的書都看完。大一剛開學的班會上,我在心願牆上寫下我要在這四年裡看完600本書。可是這麼久了,其實根本沒有好好看完幾本書。有時間的時候,都在看視頻、玩手機、聊天扯談。看吧,拖延症就這樣浪費了近一年時間。
哈羅德讓我明白,我們可以做很多事。只要擁有自己的信念,那麼就一定能夠看到路的方向。對,中途一定也會有迷惑。但要相信那一句話「當一個人真正想做一件事時,全世界都會來幫你」。
於是我又想到了我們身邊都存在的那些窮遊者。他們有的搭車去柏林,有的騎行川藏線,有的徒步穿越亞歐。都是灰頭土臉,吃盡苦頭,經歷了無數的挫折和磨難,體驗著難以想像的身體疼痛。他們的勇氣,來源於對夢想的執著,對信念的堅持。
每個人都曾經有過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的夢想,可是,大多數人的夢想都淹沒在生活的瑣事裡,就像五月天的歌詞「期待一場旅程精彩萬分你卻還在等等到荒廢青春用盡體溫才開始悔恨」。我希望有一天,我真的能有勇氣去開始一場說走就走的旅程,我能去做那些只敢想不敢做的事,我不再奢求所有人的理解而真正聽從我內心的聲音。說偏了,下面說回去。
在哈羅德的旅途中他遇到的一個女人對他說:「你還以為走路是世上最簡單的事情呢,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實際上做起來有多困難。」她繼續說,「而吃,吃也是一樣的,有些人吃起東西來可困難了。說的也是。還有愛。這些東西都可以很難。」
路途的最後,我們從妻子的眼裡看到了這八十七天的朝聖之旅對哈羅德的改變:「他當然沒有長高長胖,但看著這個滿面風霜的男人,黑色牛皮一樣的皮膚、捲曲的頭髮,她突然覺得自己像張白紙一樣平平無奇,不堪一擊。是他那種生命力使她顫抖,好像他終於成了早該成為的男人。」
有一個細節我覺得很好,書中,哈羅德不嫌負累,買了本《野生植物百科辭典》,帶在身邊。他從此知道了這土地上許多許多植物的名字,一一問名之後,這些閒花野草,在老頭眼前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面目,像直到此刻,它們才真正地具有了耀眼生命一般。看似閒閒帶過的一筆,給全書帶來了質樸的詩意。來於塵土,行於路上,又歸於塵土,土地永遠在那裡,為人與萬物而備。
一本好的小說,能夠吸引讀者閱讀的欲望,能夠引起讀者的深思,能夠讓人期待不同的生活,產生與以往不同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