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9-23 10:25:50 1

本實用新型涉及顯示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顯示技術的不斷發展,壓力觸控技術逐漸被應用於各種電子器件中,相對於傳統的平面式觸控技術,壓力觸控技術增加了Z軸功能,能夠實現3D觸控效果,為用戶帶來了更多樣化的操作體驗。
現有技術中的壓力觸控顯示裝置包括相對設置的顯示面板以及背光模組,其中,顯示面板包括一壓力觸控電極,背光模組包括一壓力觸控電極,上述兩個壓力觸控電極分別被施加不同的電壓,壓力觸控顯示裝置通過兩個壓力觸控電極構成的電容以及顯示面板和背光模組之間的間隙實現壓力觸控檢測。通常背光模組中的鐵框接地後被復用為一個壓力觸控電極,由於鐵框的厚度相對較大,導致壓力觸控顯示裝置的厚度較大。另一方面,鐵框容易變形,向顯示面板一側翹曲時會使得顯示面板和背光模組之間間隙減小,導致手指按壓產生的電容變化量減小,壓力觸控信號量減小,影響壓力觸控的靈敏度。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以避免顯示面板和背光模組之間間隙減小,提升壓力觸控靈敏度。
第一方面,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背光模組,所述背光模組包括:
光學膜片組、膠框以及金屬箔;
其中,所述金屬箔與一參考電壓輸出模塊電連接,且粘附在所述膠框的底面;
所述光學膜片組設置於由所述膠框和所述金屬箔構成的容置空間內。
第二方面,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顯示裝置,所述顯示裝置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背光模組以及與所述背光模組相對的顯示面板,所述顯示面板設置於所述背光模組遠離所述金屬箔的一側;
所述顯示面板包括第一壓力觸控電極,所述背光模組中的金屬箔復用為第二壓力觸控電極;
所述光學膜片組與所述顯示面板之間存在一間隙。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組,包括光學膜片組、膠框以及金屬箔,其中,金屬箔與一參考電壓輸出模塊電連接,且粘附在膠框的底面,光學膜片組設置於由膠框和金屬箔構成的容置空間內,使用金屬箔替換了傳統背光模組中的鐵框,降低了生產成本,解決了鐵框向背光模組內側翹曲導致的顯示面板與背光模組之間間隙減小的問題,提升了後續形成的壓力觸控顯示裝置的壓力觸控靈敏度。
附圖說明
為了更加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示例性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對描述實施例中所需要用到的附圖做一簡單介紹。顯然,所介紹的附圖只是本實用新型所要描述的一部分實施例的附圖,而不是全部的附圖,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得到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背光模組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又一種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又一種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又一種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又一種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又一種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又一種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又一種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以下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完整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背光模組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背光模組100包括光學膜片組110、膠框120以及金屬箔130,其中,所述金屬箔130與一參考電壓輸出模塊電連接,且粘附在所述膠框120的底面,所述光學膜片組110設置於由所述膠框120和所述金屬箔130構成的容置空間內。
具體的,參見圖1,所述光學膜片組110可以包括上增光片111、下增光片112、擴散片113、導光板114以及反射片115。
需要說明的是,將金屬箔130與參考電壓輸出模塊連接使金屬箔130具有一定的電壓,進而能夠復用為壓力觸控電極。可以理解的,在對背光模組100各結構無損害,且能夠使得金屬箔130與另一壓力觸控電極實現壓力觸控檢測的前提下,參考電壓輸出模塊的輸出電壓可以為任意值。
本實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組100,包括光學膜片組110、膠框120以及金屬箔130,其中,金屬箔130與一參考電壓輸出模塊電連接,且粘附在膠框120的底面,光學膜片組110設置於由膠框120和金屬箔130構成的容置空間內,使用金屬箔130替換了傳統背光模組100中的鐵框,降低了生產成本,解決了鐵框向背光模組100內側翹曲導致的顯示面板與背光模組100之間間隙減小的問題,提升了後續形成的壓力觸控顯示裝置的壓力觸控靈敏度。
示例性的,所述金屬箔130可以通過雙面膠粘附在所述膠框120的底面。需要說明的是,膠框120可以為一環形結構,圍設於光學膜片組110的四周,其底面指靠近光學膜片組110中反射片115一側的表面。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金屬箔130不粘附在所述光學膜片組110的的底面。避免了光學膜片組110中靠近金屬箔130設置的反射片115與金屬箔130材料膨脹率以及收縮率不同導致的反射片115受損問題。雖然光學膜片組110未被固定在膠框120和金屬箔130構成的容置空間內,但由於光學膜片組110與膠框120內壁之間的間隙較小,並不會影響背光模組100的正常工作。
可選的,所述金屬箔130可以為導電銅箔或導電鋁箔。在能夠復用為壓力觸控電極的前提下,金屬箔130也可以為其他導電金屬箔130。需要說明的是,金屬箔130對光學膜片組110具有支撐及保護作用,且導電性質使得金屬箔130能夠傳導靜電,在背光模組100正常工作過程中起到靜電防護作用。
進一步的,所述金屬箔130的厚度取值範圍可以為0.025-0.05mm,以相對於鐵框起到較為明顯的薄化作用。示例性的,金屬箔130的厚度可以為0.025mm、0.03mm或0.05mm,這些值為常用金屬箔厚度,可直接採購使用,無需專門進行設計。金屬箔130的厚度相對於傳統背光模組100中使用的鐵框的厚度較低,降低了背光模組100的厚度。此外,金屬箔130較薄,在光學膜片組110的作用下不易向背光模組100內側翹曲形變,且金屬箔130相對於鐵框成本較低,達到了降低生產成本的有益效果。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如圖2所示,顯示裝置10包括本實用新型任一實施例所述的背光模組100以及與所述背光模組100相對的顯示面板200,所述顯示面板200設置於所述背光模組100遠離所述金屬箔130的一側,所述顯示面板200包括第一壓力觸控電極,所述背光模組100中的金屬箔130復用為第二壓力觸控電極,所述光學膜片組110與所述顯示面板200之間存在一間隙300。其中,顯示面板200和背光模組100通過遮光膠帶300連接,顯示面板200可以為液晶顯示面板。可選的,所述間隙300的寬度取值範圍可以為0.1-0.4mm。
需要說明的是,第一壓力觸控電極和第二壓力觸控電極構成一電容,當用戶手指按壓顯示面板200遠離背光模組100的一側表面時,顯示面板200在按壓力的作用下向背光模組100一側形變,背光模組100中光學膜片組110與顯示面板200之間的間隙300變小,設置於顯示面板200內的第一壓力觸控電極和設置於背光模組100中的第二壓力觸控電極之間的距離變小,由第一壓力觸控電極和第二壓力觸控電極構成電容的電容值隨之變大,通過檢測該電容值的變化量即可得到用戶的按壓力,進而實現在用戶不同的按壓力下執行不同的觸控操作。可以理解的是,傳統背光模組100中將鐵框復用為第二壓力觸控電極,當鐵框向顯示面板200一側發生形變時,光學膜片組110和顯示面板200之間的間隙300變小,導致第一壓力觸控電極和第二壓力觸控電極構成電容的電容值可變化範圍減小,壓力觸控信號量減小。而本實用新型中使用金屬箔130替換傳統背光模組100中的鐵框,金屬箔130不會向顯示面板200側變形,使得光學膜片組110與顯示面板200之間的間隙300大小不變,降低了顯示裝置10壓力觸控檢測靈敏度減小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金屬箔130的厚度小於鐵框的厚度,相對於傳統顯示裝置結構減小了顯示裝置10的整體厚度,有利於顯示裝置10的薄化,且金屬箔成本較低,能夠達到降低顯示裝置生產成本的有益效果。
可選的,參見圖2,所述金屬箔130可以接地。需要說明的是,金屬箔130接地後為零電位,即第二壓力觸控電極為零電位.此時,僅對顯示面板200中的第一壓力觸控電極進行電位調節即可實現不同靈敏度的壓力觸控檢測。設計人員可以根據需要對第一壓力觸控電極的電位進行對應調節。
示例性的,如圖2所示,所述顯示面板200可以包括可實現觸控檢測的觸控感應電極221和觸控驅動電極211,所述觸控感應電極221或所述觸控驅動電極211可以復用為所述第一壓力觸控電極。
具體的,所述顯示面板200可以包括相對設置的陣列基板210和彩膜基板220,所述觸控驅動電極211可以設置於所述陣列基板210上,所述觸控感應電極221可以設置於所述彩膜基板220上,如圖2所示。
可選的,所述觸控驅動電極211也可以設置於所述彩膜基板220上,相應的,所述觸控感應電極221可以設置於所述陣列基板210上,如圖3所示。
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中,所述觸控驅動電極211和所述觸控感應電極221還可以均設置於陣列基板210上,本實施例對觸控驅動電極211和觸控感應電極221之間的相對位置不做具體限定,可以是觸控驅動電極211位於觸控感應電極221靠近彩膜基板220的一側,如圖4所示;也可以是觸控驅動電極211位於觸控感應電極221遠離彩膜基板220的一側,如圖5所示。
可選的,所述觸控驅動電極211和所述觸控感應電極221也可以均設置於彩膜基板220上,本實施例對觸控驅動電極211和觸控感應電極221之間的相對位置不做具體限定,可以是觸控驅動電極211位於觸控感應電極221遠離陣列基板210的一側,如圖6所示;也可以是觸控驅動電極211位於觸控感應電極221靠近陣列基板210的一側,如圖7所示。
圖8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又一種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如圖8所示,所述顯示面板200包括自電容觸控電極222,所述自電容觸控電極222復用為所述第一壓力觸控電極。
示例性的,所述顯示面板200包括相對設置的陣列基板210和彩膜基板220,所述自電容觸控電極222可以設置於所述陣列基板210上,如圖8所示。
可選的,所述自電容觸控電極222也可以設置於所述彩膜基板220上,如圖9所示。
上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及所運用的技術原理。本實用新型不限於這裡的特定實施例,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能夠進行的各種明顯變化、重新調整及替代均不會脫離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因此,雖然通過以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說明,但是本實用新型不僅僅限於以上實施例,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情況下,還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實施例,而本實用新型的範圍由權利要求的範圍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