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錄《理想國》讀後感800字
2023-09-23 01:35:00 3
《理想國》一書是柏拉圖的一篇重要對話錄,對話錄裡柏拉圖以蘇格拉底之口通過與其他人對話的方式設計了一個真、善、美相統一的政體,即可以達到公正的理想國。一下是由精心為大家準備的理想國讀後感,希望你喜歡。
篇一:《理想國》讀後感
《理想國》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柏拉圖重要的對話體著作之一。這是對柏拉圖中期思想的總結。柏拉圖的《理想國》是通過蘇格拉底與他人豐富多彩、環環相扣的對話,給後人展現了一個完美優越的城邦。可以說這個城邦是歷史上「烏託邦」的開山鼻祖。
所謂理想國,是柏拉圖推理出的一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該書的核心思想是哲學家應該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為哲學家,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而這些在《理想國》開始的時候並沒有直接提出來,柏拉圖是通過對正義的深入探討。
《理想國》在討論到城邦的建設的時候,首先說的就是人的正義問題,在柏拉圖的理解中,他認為我們如何去理解正義首先需要理解的是一個城邦的正義,如果我們理解了城邦的正義那麼也就理解了個人的正義,所以,理解就是一個從大到小的過程,但是在我們的課堂的討論中有的人的言論讓我有這樣的想法,在我們一個直白的理解中,我們認為一個人的正義是最重要的,就是說,有個人才有國家的一切,在一個認同個人主義的時代中,在自由主義的思想的指導下,這樣的想法是沒有什麼不對的,但是我想強調的是,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我們要知道柏拉圖寫作的背景和寫作的意圖,所以從一個城邦的建設意圖出發,城邦的正義是最重要的,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要服從城邦的正義的,在城邦的需要的時候,個人正義往往應該讓位給城邦的正義的,所以,我們在理解柏拉圖所說的「先寫大字,再寫小字」的言論是從城邦的理念出發的,因為他認為城邦才是最重要的,那個時代也只有在城邦的完善的情況下,個人的一切才是有保障的,因此我們要把城邦的正義和個人的正義充分理解,如果我們僅僅是從個人正義的角度來理解柏拉圖的正義的話,那樣的話,我們的理解是偏激、狹窄的,那樣的話就很容易誤解柏拉圖的意思,在當今社會,理解城邦正義和個人正義是我們正確理解柏拉圖的一個重要因素。理解兩者正義之間的關係後,我們現在來理解柏拉圖的正義觀念了,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明顯的提出正義的概念是「個人做自己分內的事情」。或許是我們這樣的理解,在柏拉圖的意思中或許認為,人本來就是有區別的,等級的劃分並不意味著一定是級別的劃分,或許是秩序的要求,因此柏拉圖要建立自己城邦的時候,他不能不考慮到一個城邦對於秩序的要求。此外柏拉圖關於人應該各做各的事情是基於人本身的內在素質,或許換個說法是每個人在他生來就有自己屬於自己的稟賦,而他的稟賦決定了他所應該從事的事業,那是正義的。這就是柏拉圖所說的正義,當然這些是柏拉圖從他的城邦的正義推導出個人的正義,但是我個人認為這樣的理解或許適合於當時的城邦的正義,而對於如今,關於正義的描述是困難的事情。
此外,柏拉圖提出了理念論的形上學和認識論學說,用三個著名的比喻解釋了他的思想。他認為每一類事物都有其共同的特性,如美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美」,紅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紅」等。這些共同的特性是事物的「共相」或「理念」,理念是完美的,是感性事物的本質和存在根據。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為其有了美的理念,善的事物之所以是善的,是因為其有了善的理念。理念是在感性世界之上獨立存在的。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是分離的。柏拉圖強調感覺和理性的區別及其在認識過程中的不同作用。感覺只能認識外部世界及其影子,只有靠理性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認識理念。他對人類的認識作了如下區分:對外部事物的影子的認識是「猜測」;對外部事物的認識是「信仰」,在理智階段,人們所認識的是較低的理念的認識,如對「圓」和「三角形」的理念等的認識。理性階段是人類精神活動的最高階段,在此階段,才能把握到最高的理念,獲得真理性的認識。猜測和信仰不是知識,是意見。對理念的認識才是知識。柏拉圖在著名的「洞穴」比喻中講了一個人如何經歷了猜測世界、信仰世界、和形式世界理念世界的過程。這個人獲得了關於理念的知識後,感到有責任教導那些還在洞穴中的人們。柏拉圖由此指出,在一個正義的國家裡,哲學家應該成為國王,憑藉責任治理好國家。
柏拉圖認為品德來自於教育。教育是排除不理性幹擾,將真理髮掘。而柏拉圖認為教育是一個回憶的進程。此外辯證法也是找回真理的主要手段,同時「讓靈魂安適」的求善欲望又為求知提供了不竭的動力。然而這種教育往往會遭到他人的不理解。柏拉圖將這種認知上的差異形象地比作了洞穴。因而那些缺乏哲學的人被視為關在洞穴裡的囚犯,那些哲學家便是走出洞穴的人。哲學家用真理教育他們,說服他們出去,但由於突然離開了陽光,眼睛受到刺激,他看到的影子還不如別人那麼清楚,在別人看起來,他仿佛比逃出去以前還要愚蠢。因此唯有強制大家都認識到真理,走出洞穴,哲學家才能最終得到解放,這是上天賦予哲學家智慧的天然使命。因此作者認為唯有由哲學家作為統治者,強制推行。同時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個人才智,利用社會資源,使得「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國家才會最為強盛而和諧。柏拉圖將這種哲學家為王的國家稱之為「理想國」
與柏拉圖的其它對話一樣,《理想國》一書語言優美,極富文學價值。因此不僅可以在提問與回答、定義與反駁的過程中鍛鍊哲學思維的能力,深入鑽研其中重要的哲學問題,同時也能得到一種美的享受。作為蘇格拉底最著名的學生,柏拉圖繼承並發揚了蘇格拉底的學說,終其一生都在思索真理,傳播真理,也始終在與大眾的偏執作鬥爭。正如柏拉圖所說的「在我們從錯誤知識走向正確知識之前,我們必須意識到我們處於無知的狀態」。
篇二:《理想國》讀後感
我拿出了很大的勇氣才決定看《理想國》,它還真是沒讓我失望,果然看了一遍簡直是不知所云。所謂的「理想國」我看第一遍之後的感覺就是一個等級森嚴的城邦,那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地方,那裡的人都不是「人」,因為我相信在現實的社會當中是不存在的。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和它比起來,簡直差遠了。
但是我還是堅信受到那麼多美譽的它,肯定還是有它的獨特之處的,所以我又拿出了12分勇氣看第二遍,雖然是斷斷續續地看了半個多月才把第二遍給看完,但還算是完整的又看了一遍。不過我看了第二遍之後好像更暈了。我現在也不知道自己要怎樣表達我在看了第二遍之後的感想了,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了。
《理想國》是對話體的形式,就是比女人都還能侃的男人在聊其所謂的「理想的城邦」。一開始就在討論關於「正義」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當然是各執一詞。對於這個問題我也不想去糾結了,因為我搞不懂。不過我對所格拉底和波勒馬赫斯的一個對話印象非常深刻,
蘇:如此一來,豈不把仁人君子當成仇敵,卻把邪惡之徒看作好友了嗎?
波:沒錯,是會這樣。
可是在我看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這樣,蘇似乎把人類看的都太愚蠢了。這樣的情況不是沒有,但是頻率應該不是很大。蘇還有一個類比是把馬受傷,狗受傷之後其本質變化,類推人受傷之後正常的美德也相應地退化,這是不正確的,人是有肉體和精神的高級動物,說一個人身體受傷之後,道德精神層面就會退化,這是不正確的。沒有誰聽說過一個人生病之後信仰就改變了吧。
關於正義問題的討論告一段落之後,他們就對建設一個正義的城邦或者說國家展開了設想。他們想像的城邦是超乎我們常人的想像能力的,至少我是不能在那裡生活下來。那樣的城邦至少在我看來是枯燥無味的。他們所謂的正義就是指每個人做自己的事情,絕對不能做自己本職工作以外的事情,否則城邦就會秩序混亂不堪。他們只允許簡單的音樂、體育、幾何學、天文學等學科的存在。而且音樂的風格要一成不變,不然也是會改變人們是風尚的。我覺得這樣的城邦能一直維持下去嗎,這樣一成不變的生活就真的能夠永久的留存下去,不被破壞嗎?肯定是不行的。如果事物不能更新和進步,那麼遲早是會被淘汰的。這樣的城邦又怎樣始終保持其所謂的合理的秩序呢?還有就是城邦的成員構成,也是分了三個等級的。我姑且先不討論他們這樣有沒有階級歧視,就只說他們對於護衛者這一階級的要求,我覺得是近乎苛刻。他們的付出和收穫是完全不能成正比的,這還有什麼公正和正義可言呢,這樣的城邦還能算是一個正義的城邦嗎?護衛者,在他們看來是最有能力的,也是最辛苦的,對城邦也的貢獻最大的,可是他們不能有一丁點自己的私有財產,否則就會有腐化的危險,所以他們除了給予他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以外,什麼都不給。這樣只有付出沒有回報,公平嗎?
還有,他們認為兩種完全不同的事物之間還有一個中間地帶,即存在和不存在之間有一條空隙。用他們的話說就是「有一些東西,看似存在又不存在,它會成為純粹的存在和絕對不存在之間的媒介」。原來「灰色地帶」也是可以這麼定義的。
當然,這只是我在看了《理想國》之後的一點點小小的想法,都說這是一部大書,要好好地讀、認真地讀。我覺得我的知識和我的見解還沒有達到能體會其中的真諦的時候,還需要經過時間的積澱,有一定認知的時候,再來看看,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想法。
篇三:《理想國》讀後感
《理想國》是西方最早的哲學和散文體著作之一,作者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創始人柏拉圖。在這本書中,柏拉圖闡述了自己貶低感性認識,抬高理性認識的哲學觀念,評價了荷馬史詩的藝術價值。他認為雅典貴族統治的古希臘前期是民主政體,是「理想國」,而「理想國」的國王必需由哲學家來擔任。
本書開篇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什麼是正義?」,正義是「將他人的東西歸還給他嗎?」,正義是「將善給予朋友,把惡給予敵人嗎?」。柏拉圖認為,正義除了個人正義之外,還存在著城邦正義,或者說,還存在著國家制度的正義。這對後來人們在考慮國家正義、法律正義過程中產生重大影響。柏拉圖的正義提醒我們,重要的不僅是計算我們從社會獲得了什麼,而且還要計算我們為社會的順利和成功提供了什麼。
智慧是真理和知識的源泉,最高知識就是善的理念,善的理念就是最高智慧。這就是《理想國》中的柏拉圖密碼。這本書給我的啟示是:以全新的目光認識自己和世界,明確認識到自己要走的路、世界已經走過和正在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