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通過油氣懸架調節的道路運輸車輛防側翻控制裝置製造方法
2023-09-23 01:36:45 1
專利名稱:一種通過油氣懸架調節的道路運輸車輛防側翻控制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通過油氣懸架調節的道路運輸車輛防側翻控制裝置,包括液壓泵、車身高度傳感器、油氣懸架、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蓄能器、防側翻控制器等;本實用新型針對以客運、貨運為主的道路運輸車輛提供一種防側翻控制功能,通過車身高度傳感器採集運輸車輛各個位置的車身高度,將當前狀態採集的信號轉化、計算、判斷,通過控制液壓泵、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調節車架兩側的高度,防止運輸車輛在行駛過程中發生側翻,提高運輸車輛的行駛安全性。
【專利說明】一種通過油氣懸架調節的道路運輸車輛防側翻控制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運輸車輛安全控制領域,尤其一種通過油氣懸架調節的道路運輸車輛防側翻控制裝置。
【背景技術】
[0002]近年來,我國交通運輸業迅猛發展,以客運、貨運為主的道路運輸車輛主動安全控制技術相對欠缺,大多運輸車輛僅安裝ABS —套安全系統,並且運輸車輛質心位置高、車身較長、高速行駛時更易發生側翻,由側翻引起的交通事故佔有比例較大,造成的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較大;現有的運輸車輛油氣懸架系統主要用於車輛的減振調節,提高車輛舒適性。運輸車輛在行駛過程中,遇到急彎或者道路左右高度差較大實,容易引起運輸車輛車體側傾,嚴重時甚至發生側翻事故。現有的運輸車輛尚未通過懸架調節來實現防側翻控制的功能。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一種通過油氣懸架調節的道路運輸車輛防側翻控制裝置。
[0004]一種通過油氣懸架調節的道路運輸車輛防側翻控制裝置,包括液壓泵、液壓油箱、第一車身高度傳感器、第一油氣懸架、車輪、第一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車架、蓄能器、高壓儲液罐、第二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第二油氣懸架、第二車身高度傳感器、後車橋、第三車身高度傳感器、第三油氣懸架、第三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液壓管路、防側翻控制器、第四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第四油氣懸架、第四車身高度傳感器、前車橋;在車架上固定安裝有第一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第二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第三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第四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第一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第二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第三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第四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均為三位三通閥,均包括進油孔、出油孔、回油孔三個端孔;第一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的進油孔通過液壓管路與高壓儲液罐相連,出油孔通過液壓管路與第一油氣懸架相連接,回油孔通過液壓管路與液壓油箱相連接;第二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的進油孔通過液壓管路與高壓儲液罐相連,出油孔通過液壓管路與第二油氣懸架相連接,回油孔通過液壓管路與液壓油箱相連接;第三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的進油孔通過液壓管路與高壓儲液罐相連,出油孔通過液壓管路與第三油氣懸架相連接,回油孔通過液壓管路與液壓油箱相連接;第四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的進油孔通過液壓管路與高壓儲液罐相連,出油孔通過液壓管路與第四油氣懸架相連接,回油孔通過液壓管路與液壓油箱相連接;在車架上安裝有第一油氣懸架、第二油氣懸架、第三油氣懸架、第四油氣懸架,第一油氣懸架的一端固定安裝在車架上,另一端與前車橋固定相連接,第四油氣懸架的一端固定安裝在車架上,另一端與前車橋固定相連接,前車橋的兩端分別固定安裝有車輪;第二油氣懸架的一端固定安裝在車架上,另一端與後車橋固定相連接,第三油氣懸架的一端固定安裝在車架上,另一端與後車橋固定相連接,後車橋的兩端分別固定安裝有車輪;第一車身高度傳感器固定安裝在第一油氣懸架附近的車架上,第二車身高度傳感器固定安裝在第二油氣懸架附近的車架上,第三車身高度傳感器固定安裝在第三油氣懸架附近的車架上,第四車身高度傳感器固定安裝在第四油氣懸架附近的車架上,防側翻控制器的信號輸入埠分別與第一車身高度傳感器、第二車身高度傳感器、第三車身高度傳感器、第四車身高度傳感器電連接,防側翻控制器的信號輸出埠分別與液壓泵、第一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第二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第三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第四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電連接。
[0005]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使用本實用新型能夠調節行駛中運輸車輛的車架高度,防止行駛中運輸車輛突然側翻,能夠提高運輸車輛的行駛安全性,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提高駕駛員的安全保障,減少經濟損失。
【附圖說明】
[0006]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07]圖中1-液壓泵,2-液壓油箱,3-第一車身高度傳感器,4-第一油氣懸架,5-車輪,6-第一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7-車架,8-蓄能器,9-高壓儲液罐,10-第二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1-第二油氣懸架,12-第二車身高度傳感器,13-後車橋,14-第三車身高度傳感器,15-第三油氣懸架,16-第三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7-液壓管路,18-防側翻控制器,19-第四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20-第四油氣懸架,21-第四車身高度傳感器,22-前車橋。
【具體實施方式】
[0008]如圖1所示,一種通過油氣懸架調節的道路運輸車輛防側翻控制裝置,包括液壓泵1、液壓油箱2、第一車身高度傳感器3、第一油氣懸架4、車輪5、第一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6、車架7、蓄能器8、高壓儲液罐9、第二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0、第二油氣懸架11、第二車身高度傳感器12、後車橋13、第三車身高度傳感器14、第三油氣懸架15、第三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6、液壓管路17、防側翻控制器18、第四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9、第四油氣懸架20、第四車身高度傳感器21、前車橋22 ;在車架7上固定安裝有液壓泵1、液壓油箱2、蓄能器8、高壓儲液罐9,液壓油箱2通過液壓管路17與液壓泵I進油孔相連接,液壓泵I通過液壓管路17與蓄能器8相連接,蓄能器8通過液壓管路17與高壓儲液罐9相連接;在車架7上固定安裝有第一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6、第二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0、第三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6、第四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9 ;第一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6、第二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0、第三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6、第四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9均為三位三通閥,均包括進油孔、出油孔、回油孔三個端孔;第一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6的進油孔通過液壓管路17與高壓儲液罐9相連,出油孔通過液壓管路17與第一油氣懸架4相連接,回油孔通過液壓管路17與液壓油箱2相連接;第二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0的進油孔通過液壓管路17與高壓儲液罐9相連,出油孔通過液壓管路17與第二油氣懸架11相連接,回油孔通過液壓管路17與液壓油箱2相連接;第三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6的進油孔通過液壓管路17與高壓儲液罐9相連,出油孔通過液壓管路17與第三油氣懸架15相連接,回油孔通過液壓管路17與液壓油箱2相連接;第四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9的進油孔通過液壓管路17與高壓儲液罐9相連,出油孔通過液壓管路17與第四油氣懸架20相連接,回油孔通過液壓管路17與液壓油箱2相連接;在車架7上安裝有第一油氣懸架4、第二油氣懸架11、第三油氣懸架15、第四油氣懸架20,第一油氣懸架4的一端固定安裝在車架7上,另一端與前車橋22固定相連接,第四油氣懸架20的一端固定安裝在車架7上,另一端與前車橋22固定相連接,前車橋22的兩端分別固定安裝有車輪5 ;第二油氣懸架11的一端固定安裝在車架7上,另一端與後車橋13固定相連接,第三油氣懸架15的一端固定安裝在車架7上,另一端與後車橋13固定相連接,後車橋13的兩端分別固定安裝有車輪5 ;第一車身高度傳感器3固定安裝在第一油氣懸架4附近的車架7上,第二車身高度傳感器12固定安裝在第二油氣懸架11附近的車架7上,第三車身高度傳感器14固定安裝在第三油氣懸架15附近的車架7上,第四車身高度傳感器21固定安裝在第四油氣懸架20附近的車架7上,防側翻控制器18的信號輸入埠分別與第一車身高度傳感器3、第二車身高度傳感器12、第三車身高度傳感器14、第四車身高度傳感器21電連接,防側翻控制器18的信號輸出埠分別與液壓泵1、第一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6、第二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0、第三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6、第四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9電連接。
[0009]在運輸車輛行駛過程中,防側翻控制器18通過車身高度傳感器採集車身高度信號,防側翻控制器18通過將當前採集的信號轉化、計算,判斷車架7左、右兩側高度是否相同,運輸車輛是否有發生側翻危險;如果運輸車輛有向右側翻的危險,防側翻控制器18分別向液壓泵1、第一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6、第二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0、第三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6、第四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9輸出指令;液壓泵I通過液壓管路17從液壓油箱2抽取液壓油,通過液壓管路17將液壓油輸送到蓄能器8,蓄能器8通過液壓管路17將液壓油輸送到高壓儲液罐9,高壓儲液罐9通過液壓管路17分別向第三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6、第四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9輸送液壓油,第三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6、第四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9的進油孔與出油孔處於打開狀態,第三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6、第四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9通過液壓管路17將液壓油輸送到第三油氣懸架15、第四油氣懸架20,第三油氣懸架15、第四油氣懸架20伸長使車架7的右側升高;同時,第一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6、第二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0的出油孔與回油孔處於打開狀態,第一油氣懸架4、第二油氣懸架11通過液壓管路17分別向第一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6、第二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0輸送液壓油,第一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6、第二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0通過液壓管路17將液壓油放回液壓油箱2,第一油氣懸架4、第二油氣懸架11縮短使車架7的左側降低;通過防側翻控制器18的調節使車架7左、右兩側高度相同,防止運輸車輛發生側翻;如果運輸車輛有向左側翻的危險,防側翻控制器18分別向液壓泵1、第一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6、第二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0、第三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6、第四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9輸出指令;液壓泵I通過液壓管路17從液壓油箱2抽取液壓油,通過液壓管路17將液壓油輸送到蓄能器8,蓄能器8通過液壓管路17將液壓油輸送到高壓儲液罐9,高壓儲液罐9通過液壓管路17分別向第一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6、第二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0輸送液壓油,第一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6、第二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0的進油孔與出油孔處於打開狀態,第一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6、第二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0通過液壓管路17將液壓油輸送到第一油氣懸架4、第二油氣懸架11,第一油氣懸架4、第二油氣懸架11伸長使車架7的左側升高;同時,第三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6、第四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9的出油孔與回油孔處於打開狀態,第三油氣懸架15、第四油氣懸架20通過液壓管路17分別向第三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6、第四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9輸送液壓油,第三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6、第四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9通過液壓管路17將液壓油放回液壓油箱2,第三油氣懸架15、第四油氣懸架20縮短使車架7的右側降低;通過防側翻控制器18的調節使車架7左、右兩側高度相同,防止運輸車輛發生側翻。
【權利要求】
1.一種通過油氣懸架調節的道路運輸車輛防側翻控制裝置,包括液壓泵[I]、液壓油箱[2]、第一車身高度傳感器[3]、第一油氣懸架[4]、車輪[5]、第一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6]、車架[7]、蓄能器[8]、高壓儲液罐[9]、第二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0]、第二油氣懸架[11]、第二車身高度傳感器[12]、後車橋[13]、第三車身高度傳感器[14]、第三油氣懸架[15]、第三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6]、液壓管路[17]、防側翻控制器[18]、第四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9]、第四油氣懸架[20]、第四車身高度傳感器[21]、前車橋[22],其特徵在於,在車架[7]上固定安裝有液壓泵[I]、液壓油箱[2]、蓄能器[8]、高壓儲液罐[9],液壓油箱[2]通過液壓管路[17]與液壓泵[I]進油孔相連接,液壓泵[I]通過液壓管路[17]與蓄能器[8]相連接,蓄能器[8]通過液壓管路[17]與高壓儲液罐[9]相連接;在車架[7]上固定安裝有第一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6]、第二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0]、第三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6]、第四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9];第一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6]、第二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0]、第三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6]、第四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9]均為三位三通閥,均包括進油孔、出油孔、回油孔三個端孔;第一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6]的進油孔通過液壓管路[17]與高壓儲液罐[9]相連,出油孔通過液壓管路[17]與第一油氣懸架[4]相連接,回油孔通過液壓管路[17]與液壓油箱[2]相連接;第二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0]的進油孔通過液壓管路[17]與高壓儲液罐[9]相連,出油孔通過液壓管路[17]與第二油氣懸架[11]相連接,回油孔通過液壓管路[17]與液壓油箱[2]相連接;第三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6]的進油孔通過液壓管路[17]與高壓儲液罐[9]相連,出油孔通過液壓管路[17]與第三油氣懸架[15]相連接,回油孔通過液壓管路[17]與液壓油箱[2]相連接;第四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9]的進油孔通過液壓管路[17]與高壓儲液罐[9]相連,出油孔通過液壓管路[17]與第四油氣懸架[20]相連接,回油孔通過液壓管路[17]與液壓油箱[2]相連接;在車架[7]上安裝有第一油氣懸架[4]、第二油氣懸架[11]、第三油氣懸架[15]、第四油氣懸架[20],第一油氣懸架[4]的一端固定安裝在車架[7]上,另一端與前車橋[22]固定相連接,第四油氣懸架[20]的一端固定安裝在車架[7]上,另一端與前車橋[22]固定相連接,前車橋[22]的兩端分別固定安裝有車輪[5];第二油氣懸架[11]的一端固定安裝在車架[7]上,另一端與後車橋[13]固定相連接,第三油氣懸架[15]的一端固定安裝在車架[7]上,另一端與後車橋[13]固定相連接,後車橋[13]的兩端分別固定安裝有車輪[5];第一車身高度傳感器[3]固定安裝在第一油氣懸架[4]附近的車架[7]上,第二車身高度傳感器[12]固定安裝在第二油氣懸架[11]附近的車架[7]上,第三車身高度傳感器[14]固定安裝在第三油氣懸架[15]附近的車架[7]上,第四車身高度傳感器[21]固定安裝在第四油氣懸架[20]附近的車架[7]上,防側翻控制器[18]的信號輸入埠分別與第一車身高度傳感器[3]、第二車身高度傳感器[12]、第三車身高度傳感器[14]、第四車身高度傳感器[21]電連接,防側翻控制器[18]的信號輸出埠分別與液壓泵[1]、第一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6]、第二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0]、第三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6]、第四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9]電連接。
【文檔編號】B60G17-015GK204278984SQ201420769985
【發明者】徐剛, 邱緒雲, 李愛娟, 劉永輝, 曹鳳萍, 徐傳燕, 王慧君, 李建英, 高琦 [申請人]山東交通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