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的《理想國》讀後感
2023-09-23 01:40:50 6
《理想國》是西方政治思想傳統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過蘇格拉底與他人的對話,給後人展現了一個完美優越的城邦。下面是關於《理想國》的讀後感範文,歡迎參考。
《理想國》讀後感一:
讀完《理想國》一書,我深切體會到柏拉圖這位古希臘大哲學家的非凡之處。柏拉圖出生於雅典的貴族家庭。小時候從師蘇格拉底和亞里斯多德,青年時期功成名就,和蘇格拉底及亞里斯多德一道成為古希臘三大哲學家之一。我讀這本書雖不覺得難懂,卻也須認真仔細咬文嚼字方懂其中的道理。向來哲學書不好讀懂,可略懂一些卻已是受益匪淺,此次我是深得這番道理了吧。柏拉圖嚴密的邏輯思考和精彩的論證讓我佩服不已。
該書通過蘇格拉底與色拉馬霍斯、格勞孔、阿德曼託斯的辯論對話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國理想滲透與其中。這種構思,不但現實出哲學家的膽略,更現實出思辨的智慧。辯題圍繞論財產與老有所福、理想國與理想政治、論定國安邦、論正義與邪惡、正義與非正義的哲學詭辯、論國民教育、論婦女的天賦以及哲學家的德行等一系列展開。涉及的問題眾多,如國家專政問題、獨裁問題、正義與非正義問題、善與惡問題、民主問題、法律問題、宗教問題、道德問題、婦女參政問題、教育問題以及男女平權等諸多問題。其中,關於理想國與理想政治的辯論我印象尤為深刻。
蘇格拉底在辯論中首先提出了國家的起源,「國家的興旺是這個國家的民眾的生存需要,沒有國家的人是不能夠自給自足的,但人總是有很多欲求」,「我們群居在一起,幫來幫去,大家都能從別人身上滿足各自的欲求。於是,當這些合伙人和幫手聚居一地、同舟共濟的時候,他們所形成的一個整體就可以稱之為一個國家了」。蘇格拉底關於國家起源的論述為理想國的提出與設想作了鋪墊。而當締造出一個國家,「我們似乎就要為擴展我們的疆土而費心思了。因為原先那理想的國家的財富已經不夠用了」,「如果要想得到更多的耕地和牧場,我們就會想到鄰國去佔有,鄰國的人自然也會盤算著我們的耕地和牧場。因為他們的欲望同樣也超出了人們遠離生活必須的範圍」,「於是戰爭就發生了」。這裡,蘇格拉底只用幾句話就把人類為何而發動戰爭解釋得清清楚楚,無非是人類的貪慾和國家的不理想。蘇格拉底又認為,守衛城邦者需是「不屈不饒,意志堅強,所向無敵」,可具有這麼好的天賦乃至勃發的精神的人,卻有可能彼此間發生內亂,抑或跟其他的公民發生野蠻舉動。可見,理想國的建立是艱難的,但蘇卻認為是必要的。
可就當下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來說,建立理想國未必還太過不現實。雖然我對理想國能否建立抱質疑態度,但蘇格拉底圍繞理想國與理想政治的精彩辯論仍讓我驚嘆,這可是兩千多年前一位有偉大抱負的智者內心的吶喊啊!隨著理想國與理想政治的提出,柏拉圖在書中引出了他的恩師關於正義與非正義這個話題的態度。柏拉圖把國家分為三個階層:受過嚴格哲學教育的統治階層、保衛國家的武士階層、平民階層。他鄙視個人幸福,無限地強調城邦整體、強調他一己以為的「正義」。這種完全的舍己為集體的精神雖然在現今不可完全贊同,可還是讓人佩服的。想想當下還會有多少人願意放棄自身利益而真正地為人民服務?
柏拉圖的《理想國》還有許許多多值得今人借鑑和學習的觀念和價值觀,我僅從自身感受最深刻的部分進行整理。要真正吸收柏拉圖的思想精髓,我知道這樣粗略閱讀還是遠遠不夠的。大哲學家的思想還將由我們繼續傳承,繼續在歷史長河中閃著耀眼的光芒!
《理想國》讀後感二:
記得在上西方哲學史的課時,講到柏拉圖時老師的幻燈片上有懷特海的這麼一句話:全部西方哲學史不過是對柏拉圖的註解。由這句話可見柏拉圖在西哲學乃到整個人類的精明文明中的崇高地位。而柏拉圖最著名的著作,或者說他的代表作,則是人盡皆知的《理想國》。所以當我捧起這本代代人推崇備至的偉大著作時,不期望能一下子讀懂它,只希望能夠從這本凝結著柏拉圖和希臘智慧的結晶的書中,得到那麼一點點的啟示和認識罷了。
《理想國》一書乃柏拉圖壯年時期的力作,也可以說是其巔峰之作。柏拉圖的著作多以蘇格拉底為主角的對話體的形式以示讀者,此書也不例外。自知僅讀一遍是無法體會其精髓,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有不解之處便匆匆帶過,只期能稍知其意而已。譯者在引言中的介紹已經能令我大體了解到本書的博大精深,談到書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問題。由於我的無知和欲速則不達,實在無法領略到本書的真意,因此僅在此回憶下本書的主體內容和所帶給我的一點幫助和啟發。
譯者在介紹中談到本書討論到優生學問題,節育問題,婚姻自由問題,專政問題,獨裁問題,共產問題,民主問題,宗教問題,道德問題,文藝問題,教育問題等一系列的問題。不過這是學者在多次研究此書所總結歸納出來的結論,而對於我這種沒有一點學術功底和走馬觀花似的閱讀方式,實在無法得出如此繁多和細緻的結論。只能就此簡易回憶下本書的大概內容了。
第一卷在蘇格拉底和幾個書中的人物開始對話之後,很快便引入本書所探討的一大主線——關於正義的定義。色拉敘馬霍斯首先表達了他的觀點,他要蘇格拉底不要光提問題,而是要直接對正義下定義。而他對正義的定義則是:正義是強者的利益,是當時政府的利益。而蘇格拉底則對此定義予駁斥。
第二卷到第四卷開始以從城邦來看正義比從一個人來看更加容易,由此探討一個城邦的正義。接著在第三講到城邦需要培養什麼樣的護衛者以及如何來培養的問題。接著談到全體公民應當按天賦各就各業,城邦的正義在於智慧、勇敢和節制,城邦的三種人各自做自己的事就是正義的。再由城邦的正義引到人的靈魂裡有三種品質:理智、激情、欲望。
第五卷蘇格拉底又談到關於婚姻的問題,提出一個觀點:最好的男人必須與最好的女人結合,而最壞的要盡少結合,以使品種保持最高的質量。
接著一系列的論述談到什麼樣的人才是最優秀的哲學家,並且提出哲學家是最完善的護衛者,也就是哲學家是最好的國王這個著名的論點。
第七卷接著談到囚犯看陰影的比喻,講到了靈魂要觀看所有實在中最明亮者,即我們所說的善者。
在第八卷中總結了一個理想的國家應該具備的條件。並且談到了四種不好的政制:斯巴達和克裡特政制;寡頭政制,民主政制,僭主政制。
五種政制所對應的五種人。
理想的政制——善者,正義者。
斯巴達政制——好勝爭強,領略榮名。
寡頭政制——愛財,寸利必得,省儉。
民主政制——快樂間的平等,生活沒有秩序,沒有節制,平等主義,集合最多習性於一身的多樣的人。
僭主政制——被惡所充滿,醒著時能夠幹出睡夢中的那種事的人。
第九卷談到人的基本類型:哲學家或愛智者、愛勝者、愛利者。
三種人的快樂對比:哲學家能體驗另兩種快樂和學習事物本質的快樂。靈魂中用以學習的部分的快樂是最真實的快樂。
快樂和痛苦之間的中間狀態,痛苦時想要平靜為快樂,快樂時停止為痛苦。這是快樂和痛苦的影像,是一種欺騙。通過身體傳到心靈的那些所謂最大的快樂,其實是某種意義上的脫離痛苦。
第十卷談到理念的模仿。畫家,造床匠和神誰是真正的模仿者。事物都有三種技術,使用者的技術,製造者的技術,模仿者的技術。
以上就是在看書時所記的一些主要的觀點,自己看都有點對不起柏拉圖這偉大的著作。本書的主線主要是圍繞正義這一主線展開,對理想的國度的一系列規劃,以及對應的人所應當具有的正義。在看的過程中有很多的啟發,不過現在想總結卻不知從何說起了。柏拉圖對正義的一系列闡述使我認識到在人生中應當使嚴格的要求自己,控制自己不該有的欲望,讓理性來引導自己,遠離一切的惡,進入那真正的善。並且要一生追求真理,追求知識,追求智慧,不斷的充實自我,成為真正有智慧的人。
而柏拉圖關於哲學王的論述,在通過閱讀了本書之後,才明白以前所認為的哲學家為王的觀念是很片面的。柏拉圖對於哲學家的定義是非常之嚴格的,並不是隨便一個哲學家都能夠成為一個理想國的國王,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家才能夠成為理想國的國王。
書中關於婚姻及生育的問題在我看我是不合乎人類的倫理的,如子女公有等提法根本不可能在現實生活中實現。而關於優生優育的問題也是如此,將那些素質不好的後代棄之更是有悖於眾生皆平等的法則。
書中對政制的描述也讓我對以前民主政制的一昧推崇的看法得到改變,發現民主政制並不是想像中的完美,而是確實存在著許多的問題。過份的自由和寬容,民主制的多面性和複雜性確實是值得深思的一個問題。
柏拉圖對快樂的論述也給我很大的啟發。原來我們原本所認為理所當然的快樂與痛苦其實並不像我們所想像的那麼簡單和單純,而常常是快樂與痛苦的假象。有時候快樂只是痛苦的停止,而有時痛苦也恰恰是快樂的停止。這讓我們在生活中,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夠以更寬廣的心態,更高瞻遠矚的眼光去看待我們所面對的一切。
而柏當圖的理念論也帶給我很多看見。讓我更懂得去尋找事物的本質,而不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當然柏當圖的理念論是非常博大精深的,僅一點點的接觸是不足以完全的認識它,但也已經給了我很大的幫助。
終於很勉強的將這本書看完,雖然過程挺辛苦挺糾結,但是收穫頗豐。有人說,二十歲讀柏拉圖和四十歲柏拉圖的感覺是不一樣的。相信以後的歲月時,還需要不但的從柏拉圖的書裡來尋求智慧,因為柏拉圖的智慧實是幾千年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葩,是哲學這個皇冠上的明珠。
《理想國》讀後感三:
《理想國》為柏拉圖著,其內容是柏拉圖以蘇格拉底口吻講述的,主要有《蘇格拉底的申辯》,《裴多》,《克裡多》,《國家》,《巴門尼德》,《智者》,《法律》等。是一本辯論的記述書。
《理想國》有很多版本,我讀的是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的。雖然比較舊,但是比較全,這樣保留了更全面的思想。
說實話,這是我讀得非常痛苦的一本書,大概哲學類的書籍皆如此吧,之前花了八九個月時間讀完北大哲學系教授張祥龍著的《西方哲學筆記》並且做了筆記,感覺也不是很難。我感到,在短時間內讀完《理想國》是很難的,這正是我感到痛苦的原因。遠不如讀小說有趣,一本200多頁的小說,我可以在一天內讀完。但這本《理想國》我花掉了一周的時間,才算是粗略的讀了一遍。
首先,我要說,蘇格拉底在書中大部分都在講一個理想的世界,理想國。這個理想國過去沒有,現在也不存在,將來也不會出現。就和共產主義社會似的,不大可能實現。
書中提到,婦女兒童公有,這種想法我真的不敢苟同,婦女、兒童他們是財務嗎?蘇格拉底站在男性主義的角度上,做出此等事來,簡直是荒謬。為什麼不說男人兒童公有?這是一個父系社會的產物,男權的產物。
說實話,在公元前,古希臘是公認的民主之地,民主程度在這裡很高。古希臘所在地方因其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民主輝煌的時代。這裡有很多城邦,大大小小,星羅棋布,相比於同時期的中國,不可能有這麼高的民主程度,與地理環境有直接的關係。
切入正題,我讀《理想國》,感受到的是蘇格拉底那讓人無可奈何的辯論之術,不知道有沒有詭辯的成分,還有通本書上其他幾個人,其回答完全是贊同的。也就是說,是蘇格拉底一個人在說教。別人隨聲附和。他給自己提問,然後自己早有準備,給自己回答,無頭無尾。
書中很多論點有其歷史局限性,作為一個在儒教影響下的中國人,我要批判的是:「蘇格拉底說,正義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別人的事,有自己的東西幹自己的事。」這與中國儒學積極入世完全背道而馳。難道我們在路上見一人拿了很多東西,幫忙,分擔一點負擔,出於好心。這就成了不正義了?!我看這一論調與老子有幾分相似。
書中的四個品德: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對今人今世有很好的影響。我非常贊同,做一個有智慧的人,智者,勇敢的人,不但小懦弱,節制的人,不貪得無厭,沉溺於縱慾,做一個正義的人,掃盡天下不平事。
蘇格拉底說,理想國的人,特別是統治著,護國者,要學習算數,幾何,立體幾何,天文學還有音樂和體育,特別是戰士更要學習音樂和體育,從很小就得學習。通過學習音樂和體育這兩門課,達到強身健體,身心平衡。他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這對於今天的社會發展也算是一個正確的引導吧。他還認為,知識理智歸於理性,信念和想像歸屬於意見。我覺得這種分類是不完美的,太過個性化了。
書中精彩部分在我看來就是後幾卷,從貴族政治(王政)向僭主政治一步一步演變的過程講述。蘇格拉底自己那麼認為,就那麼講出來了。而且看起來還挺有道理的。符合事物發展規律。
王者型政治因血統問題演化至貪圖名譽型繼而演變為寡頭型政治,又因為愛財,無節制的搜刮財富,不關心其它問題以至於人民造反,形成民主型政治。而民主型政治又因為過分民主,導致極權的發生——僭主政治的出現。在蘇格拉底看來,僭主(獨裁者)是最不幸的,連同這個國家一起,墜入不幸的深淵;王者是最幸福的,王政國家比僭主政治國家幸福729倍,相隔三個層次,真是有趣。
蘇格拉底把人分為三個基本類型,愛智者、愛勝者和愛利者。在今天看來也還是這樣,名利人生,「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說的就是這個問題。所以,我感受到,儘管時間已過了這麼久,好幾千年,但人的本性未變多少。歷史每天都在重演。
第十卷是我做記錄最多的一卷,也是最後一卷。這一卷讓我想起了中國的傳統文化神話部分。這一卷裡講述一個故事:勇士厄洛斯的故事,厄洛斯走了一遭地獄,看了陰間是怎樣一幅場景。富有戲劇性的是,故事裡說靈魂不死,要過忘記平原,喝一河裡的水,這樣才能去投胎。這不禁使我想起中國的文化,閻王殿,閻王宣判後,鬼魂過奈何橋,孟婆湯的事。還有做好事,享受十倍的報酬,1000年的幸福生活;做了壞事,要經歷一千年的苦難生活。靈魂是不死的,但靈魂的記憶是要被更改的。
書中有一謎語,很有意思,「一個男人(又不是男人)看見(又沒看見)一隻鳥(又不是鳥)站在樹枝上(又不是樹枝),撿起一石塊(又不是石塊)打它」。還有就是關於阿卡蒂亞公主,擅長跑步,生長的十分美麗。傳說向她求婚的的人必須和他賽跑,輸了就要被殺死。
還有很多具有哲理性的話語,如,一事物不能被其他事物的惡所滅亡。有道理。
好了,就談這些吧,我的綜合能力不強,無法系統的寫出讀後感。這些感想沒有什麼順序,僅僅是有感而發,而且是隨機的。不過《理想國》這本書確實很好,是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值得很多青年人去細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