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2016《野火集》讀後感

2023-09-23 04:54:10 1

  1984年的臺灣,正處於熱切希望突破現狀、衝撞權威的八十年代,20年後看來,那也是充滿了臺灣命運的種種契機的時代。一篇《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的個人投書會演變成一股燎原野火,借著口傳、影印本、大字報,一個學英美文學批評的女子成了推動社會說真話的能量來源……

  篇1:《野火集》讀後感

  「大陸比臺灣晚了20年。」學者如是說。以前只是以為經濟上的差距,現在有了更深的體會。將龍應臺的《野火集》裡1984年的臺灣和現在的大陸對比,深深地感到了一絲心灰意冷。魯迅說過,他害怕自己所看到的阿Q並非現代的前身,而是其後,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以後。放眼《野火集》中的文字,莫不感到一絲熟悉,只是大背景從大陸搬到了臺灣,一頁頁翻過,讀的竟都是親身經歷,如此觸目驚心,實在不得掩卷沉思。

  1984年的這一把野火燒得很旺盛,原因也不難看出:「焦灼的時代需要批判的聲音。」環境汙染,教育桎梏,一黨專政,政府官僚,崇洋媚外,屈從於政,自由難見,凡此種種,曾經臺灣面對的種種問題,現在也擺在了我們面前。龍先生用她的犀利針砭驚醒了無數夢中人。「野火」,用她的話說,是純真的正義,路見不平的拔刀相助,一個不戴面具不裹糖衣的社會批評。也許它醜的讓人無法正視,苦的讓人難以下咽,但是,只有這樣的野火才能燒掉腐朽和醜陋,去除不義,清出一片乾淨的地方。

  《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生氣,沒有用嗎?》,在這兩篇文章裡,作者的氣憤溢於言表,痛心疾首和些許無奈亦能被明顯感到。深深刺痛作者的,正是臺灣1800萬「懦弱自私」的中國人。「懦弱自私」,實在是我們太熟悉的一個標籤了。作者生氣了,因為中國人不會生氣。曾經的臺灣,人們不會生氣,而今天的大陸,人們依然不會生氣。「因為中國人怕事,自私,只要不殺到他床上去,他寧可閉著眼睛假寐。」「中國人講究忍耐……」,「在一個法制的社會裡,人是有權利生氣的。」生氣了,我們還得大聲說出來。想起了一段話:他們屠殺天主教徒的時候,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天主教徒;他們屠殺共產黨人的時候,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黨人,他們屠殺猶太人的時候,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最後,他們奔我而來了,再沒有人替我說話了。」是的,無數個你我就在沉默中滅亡了。想想亦是必然。嬰兒奶粉是不合格的,豬肉裡注水也罷,餵食的飼料竟也摻和了西方多年前就禁用的瘦肉精;一畝畝山林野地被過度開採,雨是酸的,天是灰的,難道今天的我們還是只能小聲嘮叨,選擇熟視無睹?當這個社會執著於經濟的騰飛的時候,我們必須停下匆忙的腳步,大聲的抗議。梭羅說:人生在世為了生活,不是為了改革,所以對付一個不合理的制度,最好的方法就是立即抵制。」是啊,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生活,今天的你我,絕對不能再做沉默的羔羊。

  而在《生了梅毒的母親》一文中,龍先生將「骯髒,醜陋,道德敗壞的臺灣」一針見血地比喻成了「生了梅毒的母親」。所謂愛之深,責之切。而我在這篇文章中真是看到了1984和2009驚人的相似:「為了多賺點錢,有人把染了菌的針筒再度賣出去,把病毒注入健康人的身體裡去。為了物質享受,有人製造假的奶粉,明明知道可能害了千百個嬰兒的性命。為了逃避責任,有人在肇事以後回過頭來把倒地呻吟的人瞄準再碾過去一次。我們的子女坐在教室裡,讓毒氣轟到……」這段文字讀罷,1984年臺灣的樣子和2009年大陸的樣子算是在我腦海中完全模糊了界限,這種雷同令我感到真實的可怕。道德的敗壞,人性的麻木,整個社會的信用危機,「經濟至上」之下,利己主義,功利主義大行其道,蔑視道德和法律。究竟,該拿什麼拯救你?也許,就得用一把火燒乾淨你的傷疤和黑暗。

  還有三篇文章離我的距離更近,當然也讓我產生更多的共鳴。《幼稚園大學》,《機器人中學》,《不會鬧事的一代》,這三篇文章痛貶的是育嬰式教育。很遺憾,我讀的便是機器人中學和幼稚園大學,中學接受的教育便是不許遲到早退,周一必須穿校服,頭髮不許染燙,必須紮起來,上了大學,依然要為了懼怕點名早起,繼續被動的學生生涯。當然,毫不意外的,我自然而然的成了千千萬萬「不會鬧事的一代」中的一員,正如龍先生自己所講的「我們的學生不會鬧事,因為鬧事的人首先要有自己的主張——而不是報社的社評,不是老師的看法,同學的意見,而是自己的主張。對我們單純,天真的大學生來說,獨立做價值判斷是非常困難的事。我不服,可是也只能悲哀地表示贊同。在書中,龍先生也將這種大學教育方式同」過度保護「聯繫了起來,過度保護,大抵是指:第一,給予過多的接觸——」有任何問題,隨時來找我,」,第二,禁止他獨立自主——「你不許……」;第三,將他嬰兒化——「乖,早睡早起」,第四,把自己的價值取向加諸其身——「你聽我的」讀完這段,我倒是有些許安慰,因為貌似今天的大學還是「進步」了,因為學生倒是處於一種「無政府」狀態,只要不犯什麼大錯,基本上所謂的主任老師也不會來「保護」你,說白了,就是懶得理你,生活上不再「抱著走」,課業上不再「鞭著走」,老師和學生僅限於課堂交流。我真是不明白,為什麼高中高壓過度而大學如此一盤散沙?難道教育工作者不明白「和平過渡「的道理?

  龍先生在《面對》你說到:「許多其他社會要花四百年去消化的大變,臺灣人民短短四十年裡急速經驗,從獨裁到民主,從貧窮到富裕,還有因為太過急速而照顧不及的人生品質的卑劣……」我想,關於「發展」本身,或許有些事本來就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有一次在南方周末上看到山西礦難的報導,突發奇想的搜了一下美國礦難,居然發現美國在發展階段也是礦難頻發,傷亡數目亦很驚人。原來,發展就是一個階段性的過程,經濟騰飛勢必要犧牲一些其它利益,可怕的是,在這麼一個急功近利的大背景之下,原本可以不必犧牲的生命,環境也被白白犧牲了。政治冷漠如我們也,對這些發張中的問題習以為常,承受不公和歧視,社會政策繼續把我們帶入尖酸刻薄和圓滑世故,繼續對我們進行精神擠壓,改變不了環境的我們,最終仍被環境改變,連潔身自好都未能保全的我們又何來力氣去改變什麼?

  大學生,說起來還是經過高等教育的人,似乎對「世俗」說「不」應是我們的天性,可悲的是我們已經習慣被踩在權利金錢腳下,大學教育,或許可以說是失敗的。

  書中還引用了蘇格拉底的一句話:當我對一個制度不滿的時候,我有兩條路,或者離開這個國家,或者循合法的途徑去改變這個制度。我不得不說在這句化面前,我實在感覺到自己很渺小。中國的制度沉淪了太久,我是沒有辦法去改變它了。更多的時候,我只願意在這種制度之下努力的學習,試著改變自己,這一點點的進步對於作為個體的我,至少在我看來是意義非凡的。

  讀罷《野火集》我對宏觀的社會和微觀的個人之間的關係似乎有了新的認識。我不僅認識到保持自己個體價值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對社會一份切實的責任。說得直白一點,如果我不能讓這個世界因為我而更美麗,那麼至少我可以做到這個世界不會因為我而更糟糕。我不能成為見義勇為的英雄,但也不會成為視而不見的路人甲。

  好書不能白看,野火的力量,慢慢體味。

  篇2:《野火集》讀後感

  嗓子痛,鼻塞,咳嗽,發燒,疑似H1N1了,於是我得以在家觀察一日。我想也只有書架上那些書願意和我肆無忌憚的親密接觸了,於是我翻開了手中的《野火集》。鼻塞讓我呼吸基本靠嘴,肌肉酸痛讓我懶得動彈,我需要一本書集中精力讓我忘記身體的不適。實際上《野火集》完全不需要你刻意的去集中精力,很容易就被這本書吸引,原因套用一句俗語,就是道出了讀者的心聲,這裡的讀者特指我。我從前沒有特意讀過很多龍應臺的書,只是在一些報章媒體讀到過一些她的雜文散文之類。直到今年的江海一書,讓我有興趣要收集和閱讀一下龍教授的書了。碰巧她又來北京搞了個《目送》的籤售會,讓我有機會一睹她的睿智和風度,也得到了幾本她的籤名書,其中就包括這本《野火集》。

  龍教授筆下那個20年前的臺灣和現今的大陸如此之像讓我甚至以為他們是商量好的吧。如果說稍有差別,就是龍教授的野火燒在了大眾媒體《中華時報》上,讓臺灣眾生得以接觸和評價,而我們或許有野火,卻只能燒在牆外。網絡時代,讓我們不必考慮太多出版商報商的顧慮而言所欲言,只是需要一個翻牆的技術就好了。技術上的問題遠遠比行政上的問題容易解決的多。大陸和臺灣真是一脈相承,接受的也基本同一個經驗教訓,在民眾行為和民主政治上會有如此多的共同之處。(讀後感www.bufuzao.com)

  柏楊談到龍教授和他的區別時講到,龍教授比他更加樂觀。看到如此多的弊病還能保持樂觀的精神,實在不是一件易事。我想也許原因就是近年臺灣的變化吧。你生氣,你不滿,你說話,你組織倡議,你遊行示威,你動用選票,於是你看到慢慢的,你的合理建議被接受,被採納,你的家在改變,向好的方向慢慢變化,於是你發現你所做的一切都不是白費,於是你會更加努力的做一個民主社會的有責任感的公民,於是社會得到推動,於是大家生活的更好。僅從新聞上了解到的臺灣來看,確實在一天天的向民主社會轉變,向公民社會轉變。你能看到柏楊大罵中國人,能看到李敖不屌國民黨,能看到藍綠激烈對抗,能看到災後民眾憤怒的撲向馬英九,能看到挺扁嗆扁……一切看上去都是個亂鬨鬨的臺灣,沒有秩序,沒有體面的臺灣呀。跟我們政治書上那種西方的自由散漫無序混亂的社會越來越像。臺灣人民曾經生氣不滿抗議反抗甚至流血犧牲,為的是換來如此一個無序的社會嗎?實際上,我想臺灣人民背地裡是在笑的很開心的。他們終於討回了國父曾經的承諾,討回了那個掛在嘴邊的「三民主義」。他們終於可以在電視臺大談藍綠甚至紅,可以公開支持自己喜歡的,可以公開罵自己不喜歡的,可以在家裡寫博客不需要提心弔膽,可以把那些不論地位多高的貪官拉下馬,可以集合反抗侵害民眾的行為,可以公開反抗政府的錯誤行動,可以像一個納稅人一樣而非像一個交過保護費的小弟一樣的活。我想臺灣的毒奶粉會害怕出現,臺灣的貪官會大大收斂,臺北的街道會越來越乾淨,臺南的小鎮會越來越古樸自然,反省風災的官員會多於好大喜功的官員。看那些亂鬨鬨的場面,讓臺灣垮了嗎?看那些激烈的抗爭讓藍綠陣營死了嗎?看那些大膽的指責甚至謾罵,讓臺灣滅亡了嗎?如今的臺灣雜誌媒體一定不會在東歐化了,民眾還是那些民眾,土地還是那片土地,只是,人們開始用自己的大腦思考,人們開始慢慢的越來越多的說實話,人們開始慢慢明白一個社會公民的責任。政府不會,那麼民眾來教給他們。(名人語錄www.bufuzao.com)

  從前我覺得華人自古以來就只會忍辱負重不會爭取權利,於是,上帝讓我看到了香港和東南亞的華人;從前我覺得華人大多都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很會考試,缺乏創造力,於是,上帝讓我看到了美籍華人;從前我覺得華人被儒家教育壓制的太不會思考又不願意太多爭執的時候,上帝讓我看到了臺灣,香港,東南亞,還有那些那些那些的海外華人們。原本我們都是嚮往美好善良和諧的社會的呀,於是上帝讓我看到了希望。

  美國人說愛國,愛的是民主自由的理念,歐洲人愛國,愛的是精髓深厚的文明,我們說愛國,愛的是「愛祖國,愛人民,愛黨,愛社會主義,愛政府」,有時候我在想,為什麼我要愛那個製造販賣毒奶粉的人民?為什麼要愛那個隨地吐痰亂扔果皮的人民?為什麼愛那個拿著善款到處揮霍的人民?為什麼愛那片河流惡臭,山野荒蕪,垃圾成堆的土地?為什麼愛那個翻牆要成為基本技能,說話之前要三思的xx?為什麼要愛那個滿口胡言亂語,欺騙成為家常話的xx?為什麼要愛那個人民生活困難甚至不能在街邊擺個小攤維持生活,房子貴的讓白領都只能望而卻步,有錢人統統移民出國,官員的資產都不在國內的國家呢?有時候我覺得我沒得選。上帝給了我100個理由讓我不愛他,卻又給了我一個理由必須愛他,誰讓我身體裡流著屬於這個土地的血呢?

  寫這些文字的時候,我想我也大體上是樂觀的吧,要不,還不如吃上一碗熱熱的湯麵,去睡覺做夢來的有意義呢。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