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鉤式空氣過濾筒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0-07 07:19:29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過濾筒裝置,特別涉及鉤式空氣過濾筒裝置。
背景技術:
空氣過濾筒是各種空氣過濾設備中的重要部件,其一般是安裝在空氣過濾設備的箱體中。現有空氣過濾筒在箱體中的常見安裝結構是,箱體內設隔板將箱體隔斷為兩個封閉腔室(進氣腔室和出氣腔室),空氣過濾筒位於進氣腔室內;進氣腔室氣體通過管道送入空氣過濾筒內,通過空氣過濾筒裝置對空氣進行淨化,以達到淨化空氣中灰塵及可吸入顆粒物的的效果。
目前的空氣過濾筒裝置大多採用外金屬網與內金屬網包覆濾棉的形式進行過濾,過濾結構單一,不能起到很好的過濾效果,對於微小的可吸入顆粒物過濾效果較差。且過濾筒內部金屬網與過濾筒頂板底板連接時由於會產生細縫,往往顆粒物會從細縫中漏出,起不到很好的過濾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以上弊端提供一種鉤式空氣過濾筒裝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鉤式空氣過濾筒裝置,其中,包括上頂板、下底板以及過濾側壁;所述上頂板與下底板均呈圓形板體結構,所述上頂板頂部設有掛鈎,底部設有第一固定凸塊,所述第一固定凸塊呈圓柱形凸塊,位於所述上頂板底部中心位置,所述上頂板上設有進氣口,所述進氣口貫穿所述上頂板中心位置;
所述下底板頂部設有第二固定凸塊,所述第二固定凸塊呈圓柱形凸塊,位於所述上頂板底部中心位置;
所述過濾側壁呈圓筒形結構,所述過濾側壁頂部固定連接在所述上頂板底部四周,所述過濾側壁底部固定連接在所述下底板頂部四周;所述第一固定凸塊卡接在所述過濾側壁頂部內部;所述第二固定凸塊卡接在所述過濾側壁底部內部;所述過濾筒側壁頂部與底部外周設有第二密封環,所述第一固定凸塊四周設置有第一密封環,所述第二固定凸塊四周設置有第一密封環;過濾側壁套合在所述第一、第二固定凸塊外部時,第一密封環與第二密封環相互嵌合;
所述第一密封環上設置有第一凸環、第二凸環和第三凸環,所述第一凸環截面呈半圓形凸起結構,所述第一凸環位於第一密封環外側中間位置;所述第二凸環在第一密封環上數量為兩個,對稱設置於所述第一凸環上方及下方,所述第二凸環截面呈方形凸起結構;所述第三凸環第一密封環上數量為兩個,對稱設置於所述第一密封環外側頂部與底部,所述第三凸環截面呈三角形凸起結構;
所述第二密封環上設置有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形狀、大小、位置均與第一凸環相對應;所述第二凹槽形狀、大小、位置均與第二凸環相對應;所述第三凹槽形狀、大小、位置均與第三凸環相對應;所述第一凸環嵌合在所述第一凹槽內;所述第二凸環嵌合在所述第二凹槽內;所述第三凸環嵌合在所述第三凹槽內。
上述一種鉤式空氣過濾筒裝置,其中,所述過濾筒側壁自內向外依次包括固定金屬網、第一過濾網、第二過濾網、第一過濾纖維布、第二過濾纖維布;所述第一過濾網上均勻分布有多個第一過濾網孔,所述第一過濾網孔呈正方形結構;所述第二過濾網上均勻分布有多個第二過濾網孔,所述第二過濾網孔呈圓形結構;所述第一過濾纖維布上均勻分布有多個第三過濾網孔,所述第三過濾網孔呈正六邊形結構;所述第二過濾纖維布上均勻分布有多個第四過濾網孔,所述第四過濾網孔呈圓形結構。
上述鉤式空氣過濾筒裝置,其中,所述掛鈎數量為2個。
上述鉤式空氣過濾筒裝置,其中,所述第一過濾網孔孔徑為0.5-1cm。
上述鉤式空氣過濾筒裝置,其中,所述第二過濾網孔孔徑為1-2mm。
上述鉤式空氣過濾筒裝置,其中,所述第三過濾網孔孔徑為500-800um。
上述鉤式空氣過濾筒裝置,其中,所述第四過濾網孔孔徑為200-400um。
有益效果;
採用多層分布過濾結構,氣體從進氣口內通入,通過過濾側壁上多種過濾層自內向外孔徑依次變小的結構進行有效過濾,不僅可以過濾空氣中的灰塵,更能有效過濾空氣中的微小顆粒物,提升空氣品質大大提升其過濾效果。第一過濾網、第二過濾網、第一過濾纖維布、第二過濾纖維布的過濾網孔均採用不同結構,有利於提升過濾效果。
特別設計了新型密封機構,採用獨特的第一第二密封環,多重不同結構的密封環配合密封槽,能夠很好的保證過濾側壁與頂板、底板連接處的密封效果。避免過濾側壁與頂板、底板連接處細縫的產生,從根本上杜絕顆粒物會從細縫中漏出現象的發生,大幅提升過濾效果。
且頂部與底部採用特殊的固定塊結構,卡接在過濾側壁內,有利於過濾側壁的有效定位卡接,定位效果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剖視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第一過濾網展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第二過濾網展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一過濾纖維布展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第二過濾纖維布展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密封環截面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密封環截面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I處放大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上頂板1、掛鈎11、第一固定凸塊12、進氣口13;
下底板2、第二固定凸塊21;
過濾側壁3、固定金屬網31、第一過濾網32、第二過濾網33、第一過濾纖維布34、第二過濾纖維布35、第一過濾網孔36、第二過濾網孔37、第三過濾網孔38、第四過濾網孔39。
第一密封環上4、第一凸環41、第二凸環42、第三凸環43;
第二密封環上5、第一凹槽51,第二凹槽52、第三凹槽53。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
如圖所示,一種鉤式空氣過濾筒裝置,其中,包括上頂板、下底板以及過濾側壁;所述上頂板與下底板均呈圓形板體結構,所述上頂板頂部設有掛鈎,底部設有第一固定凸塊,所述第一固定凸塊呈圓柱形凸塊,位於所述上頂板底部中心位置,所述上頂板上設有進氣口,所述進氣口貫穿所述上頂板中心位置;
所述下底板頂部設有第二固定凸塊,所述第二固定凸塊呈圓柱形凸塊,位於所述上頂板底部中心位置;
所述過濾側壁呈圓筒形結構,所述過濾側壁頂部固定連接在所述上頂板底部四周,所述過濾側壁底部固定連接在所述下底板頂部四周;所述第一固定凸塊卡接在所述過濾側壁頂部內部;所述第二固定凸塊卡接在所述過濾側壁底部內部;所述過濾筒側壁頂部與底部外周設有第二密封環,所述第一固定凸塊四周設置有第一密封環,所述第二固定凸塊四周設置有第一密封環;過濾側壁套合在所述第一、第二固定凸塊外部時,第一密封環與第二密封環相互嵌合;
所述第一密封環上設置有第一凸環、第二凸環和第三凸環,所述第一凸環截面呈半圓形凸起結構,所述第一凸環位於第一密封環外側中間位置;所述第二凸環在第一密封環上數量為兩個,對稱設置於所述第一凸環上方及下方,所述第二凸環截面呈方形凸起結構;所述第三凸環第一密封環上數量為兩個,對稱設置於所述第一密封環外側頂部與底部,所述第三凸環截面呈三角形凸起結構;
所述第二密封環上設置有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形狀、大小、位置均與第一凸環相對應;所述第二凹槽形狀、大小、位置均與第二凸環相對應;所述第三凹槽形狀、大小、位置均與第三凸環相對應;所述第一凸環嵌合在所述第一凹槽內;所述第二凸環嵌合在所述第二凹槽內;所述第三凸環嵌合在所述第三凹槽內。
上述一種鉤式空氣過濾筒裝置,其中,所述過濾筒側壁自內向外依次包括固定金屬網、第一過濾網、第二過濾網、第一過濾纖維布、第二過濾纖維布;所述第一過濾網上均勻分布有多個第一過濾網孔,所述第一過濾網孔呈正方形結構;所述第二過濾網上均勻分布有多個第二過濾網孔,所述第二過濾網孔呈圓形結構;所述第一過濾纖維布上均勻分布有多個第三過濾網孔,所述第三過濾網孔呈正六邊形結構;所述第二過濾纖維布上均勻分布有多個第四過濾網孔,所述第四過濾網孔呈圓形結構。所述掛鈎數量為2個。所述第一過濾網孔孔徑為0.5cm。所述第二過濾網孔孔徑為1mm。所述第三過濾網孔孔徑為500um。所述第四過濾網孔孔徑為200um。
有益效果;
採用多層分布過濾結構,氣體從進氣口內通入,通過過濾側壁上多種過濾層自內向外孔徑依次變小的結構進行有效過濾,不僅可以過濾空氣中的灰塵,更能有效過濾空氣中的微小顆粒物,提升空氣品質大大提升其過濾效果。第一過濾網、第二過濾網、第一過濾纖維布、第二過濾纖維布的過濾網孔均採用不同結構,有利於提升過濾效果。
特別設計了新型密封機構,採用獨特的第一第二密封環,多重不同結構的密封環配合密封槽,能夠很好的保證過濾側壁與頂板、底板連接處的密封效果。避免過濾側壁與頂板、底板連接處細縫的產生,從根本上杜絕顆粒物會從細縫中漏出現象的發生,大幅提升過濾效果。
且頂部與底部採用特殊的固定塊結構,卡接在過濾側壁內,有利於過濾側壁的有效定位卡接,定位效果好。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範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的保護範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