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選集讀後感2000字
2023-10-25 05:23:17 5
《實踐論》是毛澤東哲學代表著作。是一篇討論的是認識與實踐的關係的文章。寫於1937年7月。當時在中國共產黨內,有一部分同志長期堅持教條主義,拒絕中國革命的經驗,而另一部分同志拘於片面的經驗主義,看不見革命的全局。這兩種錯誤的思想曾在1931到1934年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損失。為了糾正這些錯誤的思想,毛澤東寫下了《實踐論》。作者以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觀點揭露黨內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的主觀主義錯誤,並以實踐觀點為基礎,以認識和實踐的辯證統一為中心,系統地論述了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這種正確思想的確立,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實踐論》以認識和實踐的辯證統一為中心,具體地論述了實踐在認識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它決定其他一切活動。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推動認識發展的動力;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認識外界的真理性的標準;階級性和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兩個最顯著的特點。該著作說明了在實踐基礎上認識發展的辯證過程,論述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係,批判了唯理論和經驗論的錯誤。它還深刻地指出,主觀和客觀相分裂,認識和實踐相脫離,是「左」右傾錯誤的認識論根源。人類認識發展的全過程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的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
關於認識,毛澤東在《實踐論》還著重指明了兩個要點。第一是理性認識賴於感性認識。理性認識通過整合和改造,將感性認識的表面事物和外部現象深化到概念和本質的階段,所以,認識開始於經驗。第二是認識有待深化,這也是認識論的辯證法。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到理性認識,只注重於感性認識便是犯了「經驗論」的錯誤。所以在我們接受外界事物的同時,不要只是盲目的學習,我們要經過自己的大腦思考判斷外界事物的正誤,對外來事物選擇性吸收,在經驗和理性的基礎上去認識。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全國人民一道,開始了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偉大實踐。但在當時,許多事情無先例可循,一切的實踐由於沒有正確的理論指導,還處於摸索階段。就像李光耀指出的,這難免犯一些錯誤,比如1958年「大躍進」違背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沒有清楚的意識到社會的發展狀況和主要矛盾,並且由於政治路線的偏差,導致了反右擴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等浩劫。到了十一屆三中全會,1980年代鄧小平理論的提出,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黨中央又一次撥亂反正,糾正了黨內眾多錯誤思想,重新恢復和確立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為內容的黨的思想路線。鄧小平理論使國民生產總值突飛猛進,更重要的,使它將中國帶入了市場經濟的偉大實踐,並為中國經濟指明了永恆的發展方向。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實踐論在世界觀上的重要性。而認識世界的目的在於改造世界,所以,實踐論還有其重大的方法論意義。鑑於當時的年代,毛澤東同志在《實踐論》中主要把階級鬥爭作為認識和實踐結合的範例闡述,但是《實踐論》中體現出來的毛澤東思想是我們每個時代都適用的。在毛澤東看來,認識開始於實踐,認識又有待於深化,從感性認識達到理性認識的階段。實現質的飛躍。
通過對毛澤東《實踐論》的學習,使我加深了對實踐的認識,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與實踐緊密的聯繫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親身實踐,對事情的認識才會更加深刻,如果對事物只停留在表面認識,而不深入探索,那就無法全面準確的看清楚事情的真相。《實踐論》不僅深刻而又系統地論述了認識與實踐密切關係,同時也對一些與實踐相關的問題給予了精闢獨到的見解,使我深受啟發。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一篇具有偉大裡程碑意義的哲學理論著作。